大、小西峰沟岩画

第二节 大、小西峰沟岩画

贺兰山大、小西峰沟地处贺兰山东麓北段,高伏沟以南5.2公里左右,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西南,是平罗、贺兰两县的交界处,大西峰沟在北,小西峰沟在南,两沟相距约900米(图见1)。大、小西峰沟是贺兰山岩画的主要分布点,分布在这两个山谷中的岩画数量较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是贺兰山岩画中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与贺兰山贺兰口以人面像岩画为主要题材不同,这两个山谷的岩画则以狩猎、放牧、动物等为表现主要题材,由动物、符号、人骑、人面像、射猎等多种图形组成,其中父子虎、大型放牧、围猎等岩画制作精美、构图复杂,是贺兰山岩画的代表作。

图1 大、小西峰沟岩画点卫星图

一、大西峰沟岩画

图2 大西峰沟沟口土石碓

2009年5月、2010年5月,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组织岩画普查组先后两次对大西峰沟的岩画进行普查,普查组深入大西峰沟3公里左右,在山谷两侧的石壁共普查岩画68组,填写岩画普查表68张,对大西峰沟岩画的名称、制作方法、朝向、单体岩画数量及岩画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其中有153幅岩画个体可以清晰辨认,还有多幅漫漶不清的岩画难以辨认,主要是狩猎岩画、放牧岩画、动物岩画,还有少数符号岩画与人面岩画。通过普查发现,大西峰沟的岩画几乎都分布在沟谷两侧距地面三四米的石壁上,甚至有些岩画还半埋在沙土里,高处石壁上几乎没有岩画。

图3 人面像岩画

大西峰沟沟口外的洪积扇上,还呈南北走向一字排开分布着一大十二小的土石堆(见图2),其用处与建立时间不得而知,这与贺兰口外的祭坛极为相似,是否同样为祭坛不得而知,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考古挖掘。

图3即是在大西峰沟发现的人面像岩画。该幅岩画由5个人面像与1个符号组成,画面中部条纹状符号与右侧人面像相连,该人面像头上有角饰;左侧上下两个人面像相连,中上部的人面像在岩画中较为突出,面部轮廓内有多道圆弧与坑穴,中下部人面像岩画模糊不清。整幅岩画在制作方法上综合了磨刻与凿刻。除中上部的人面像线条宽大、刻痕较深外,其余人面像与符号刻痕较浅;另外从这几个人面像岩画的线条颜色上来看,该幅岩画并非同一时期所作,右下方的刻痕明显早于上部人面像与符号。

图4 坑穴岩画

图4是贺兰山岩画中较为少见的坑穴岩画。石面上方是由7个坑穴与圆环所组成的图案,6个较小的坑穴围绕中间1个较大的坑穴,在6个坑穴外侧则是线条宽大的圆环,外侧圆环上部缺失;其左侧为是由缺失的圆环与5个坑穴所组成的图案,半圆中的5个坑穴呈三上两下排列;石面下方岩画同样残缺,仅余2个坑穴与部分圆弧。整幅岩画系凿刻与磨刻相结合制作,刻痕中有多个因凿刻而留下的粗大凿点,即使进行了后期的磨制仍然清晰可辨,且此岩画中宽大的线条较为少见。

图5 符号岩画

图5中的岩画因石面断裂及岩画刻痕较浅的原因导致难以分辨。该岩画仅中上部近似螺旋纹的符号较为清晰,其余岩画漫漶不清。经现场辨认在石面下方有2个线条宽大的圆环图案,石面上方则是大片的凿痕。此岩画采用凿刻与磨刻相结合制作,线条宽大。

图6 残缺的人面像岩画

图6为一幅残缺的人面像岩画。石面裂纹导致人面像破损。人面像头部有发饰,额部有装饰,嘴部因石面破裂而难以分辨。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刻痕内凿点清晰。

图7 符号岩画

图7中的岩画由多个似动物、似符号的图案组成。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刻痕较深,凿点清晰,线条流畅。

图8 人面像、人体及符号岩画

图8为人面像、人体及符号岩画。整幅岩画因石面的断裂而显得支离破碎。在画面左下角是1个造型奇特的符号与人面像,符号岩画由下方的方形与上方的3个圆弧组成,人面像的面部轮廓内部是1只羊的正面剪影,额部有短线条装饰(见图9);中上部是1个圆穴及多道弯曲的刻痕所组成的图案,似一人穿着宽大衣袍翩翩起舞(见图10);右侧则是一造型简单的符号(见图11)。整幅岩画均系凿刻制作,线条宽大,刻痕较深,凿点粗大、清晰。

图9 符号与人面像岩画

图10 人体岩画

图11 符号岩画

图12 人面像与符号岩画

图12由人面像与符号组成。左侧人面像头部有发饰,面部仅有眼睛,人面像右侧一符号与之相连。该岩画为凿刻制作,凿点粗大清晰,刻痕较浅。

图13 单体人面像与符号岩画

图13为单体人面像与符号岩画。石面上方的人面像额部有四道发辫,颌部有胡须,以两道凿痕表示眼睛,以一不规则圆环表示鼻子,在人面像下方造型简单的符号。岩画以凿刻方法制作,线条流畅,凿点清晰,刻痕较深。

图14由4个动物与1个符号组成。画面中的4个动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中部是1个体形较大的单线条动物,前肢跪倒在地,后肢稍微弯曲,腹部有以坑穴;在其下方是1个体形较小的动物,四肢弯曲,似正在吮吸乳汁;右下方同样是1只单线条动物;左下方动物则较为复杂,身躯部分有弯曲的条文装饰;画面左侧则是1个弯曲的符号。该岩画系凿刻制作,线条较细且流畅,刻痕内有清晰的凿点。

图14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15 符号岩画

图15为符号岩画,由左右2个图案组成。左侧符号由4个坑穴及坑穴外侧的圆环组成,右侧图案难以辨别是何种符号。画面中的2个岩画均为凿刻制作,刻痕内的凿点较粗大。

图16是贺兰山岩画中少见的无轮廓人面像与斯基泰鹿岩画。画面中下部的人面像仅有眉毛、眼睛、鼻子和嘴而无面部轮廓,2个较小的坑穴表示眼睛,眼睛上方是弯曲相连的眉毛,眉毛上方是一道竖杠,竖杠相下延伸、变宽成为鼻子,鼻子下方一处凿痕表示嘴巴;人面像上方是一大一小2头正在行走的斯基泰鹿,鹿角硕大且多分支,具有典型的斯基泰风格;画面中部及左侧还有3道刻痕,左侧刻痕因石面断裂而残缺。该岩画系凿刻制作,刻痕较深,凿点清晰。

图16 无轮廓人面像与斯基泰鹿岩画

图17 T形符号岩画

图17为造型较为简单的T形符号岩画。该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粗大、清晰,刻痕较深,线条因凿点而显得凹凸不平。

图18为射猎岩画。石面中部的2个猎人双腿弯曲,发髻高耸,手执弓箭分别瞄向左右两侧的动物,左右两侧的动物均因石面断裂而残缺不全。该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粗大、明显,刻痕较深。在如此小的石面上制作2个猎人与2个动物的岩画实属少见,因石面凹凸不平导致岩画被阴影遮挡难以看清,普查组以粉笔勾勒岩画后可以一睹岩画真容(见图 19)。

图18 射猎岩画

图19 粉笔勾勒的射猎岩画

图20 征战岩画

图20是大西峰沟的一幅经典的征战岩画。这幅岩画由多个人物、弓箭、动物、符号组成。石面中部一较小的人体双腿弯曲、腰部悬挂武器、手执弓箭,瞄向前方,延伸出的箭杆有着硕大的箭头,穿透前方的人体;前方的人体身躯健壮,双腿前后分开、弯曲,有发饰,同样手执弓箭瞄向前方,弓箭前方是1个方形刻痕内有1圆点的符号,与弓箭相连;该人体上方是1方形符号,符号延伸出一道线条直至人体腿部,与石面下方的马匹及多道刻痕相连,下方的马匹体型较小,前腿微分似在行走。整幅岩画为凿刻、磨刻相结合制作,造型生动,内容丰富,极具代表性。

图21 斯基泰鹿与弓箭岩画

图22 粉笔勾勒的斯基泰鹿与弓箭岩画

图21为斯基泰鹿与弓箭岩画。此类弓箭与动物结合在一起而无人体的岩画较为少见。画面右上方的雄鹿有着硕大、夸张的鹿角,身躯健硕,躯干前部有螺旋纹装饰,后肢被黄土掩埋;画面下方的雌鹿无鹿角,前后肢肌肉丰满,四肢弯曲似在奔跑,颈部有条纹装装饰;两头鹿之间是一把弓箭,弓箭尾部与雄鹿颈部相连。图22为现场勾勒后的岩画。

图23 老虎、符号、射猎、交媾岩画

图23为大西峰沟一处岩画较为密集的区域,画面由2只老虎、2只动物、射猎、符号的人体交媾图组成,虽上方老虎岩画与其他岩画并不在同一石面,但由于距离较近,故放在一起叙述。

图24为凿刻制作的老虎,该老虎岩画身躯壮硕,以螺旋纹表示前后肢丰满的肌肉,躯干部分的两个螺旋纹在中部通过多道线条相连,颈部、背部有竖杠装饰,后肢虎爪有明显的分叉,前肢较为模糊,虎头部分以交错的条纹表示。在老虎的下方还有大片的凿点与刻痕难以分辨。

图24 虎岩画

图25 虎岩画

图25同样为一只老虎,在图24的左下方。该老虎与上方老虎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身躯部分无表示老虎丰满肌肉的螺旋纹,仅以通体的线条进行表示前肢,后腿部分则是不规则的同心圆;虎爪的制作较为夸张、明显,虎头部分有多道线条,将虎眼、虎嘴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同时,该老虎岩画有着明显的生殖器。该岩画同样系凿刻制作,刻痕较深,线条流畅。

图26 人体与交媾岩画

图26在图24的正下方,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以画面中部的5个人体为主,人体周围则是动物与符号。5个人体中的2个人体表现了交媾的场面,交媾图左侧是2个近似于圆形的团,右侧是一人手执弓箭、双腿微弯,做拉弓射箭状,弓箭前方有一人体体型装饰、臀部丰满,腰部延伸出一道线条,拉弓射箭的人体后方是一造型简单的人体;画面左侧是2只后腿站立、头部与前肢相交的动物,右侧动物有着明显的生殖器,其下方是一弯曲的刻痕;画面右侧同样是2只动物,制作较为简单,其中1只动物仅有四肢与身躯,无头部。该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粗大,刻痕较深。

图27 单线条雄性动物岩画

图27为制作较为简单的单线条雄性动物。该动物头部微扬,尾巴下垂,后腿弯曲,前腿前倾,生殖器明显。该岩画由以凿刻制作而成线条较细,刻痕较浅,凿点细密。

图28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28由一大一小2只动物及1个弯曲的符号组成。下方体形较大的动物似老虎,尾巴弯曲下垂,后腿部为螺旋纹,生殖器明显,躯干部分为多道条纹,头部制作较为简单,用简单的线条进行表示;背部上方是一体型较小的动物,制作简单、线条单一,躯干部分同样丰满壮硕;最上方为弯曲的符号,似未完成的岩画。该岩画系凿刻与磨刻相结合制作,刻痕中有磨刻后的凿点。

图29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29由多个动物及符号组成。其中以下方体形较大的斯基泰鹿最为引人注目。该斯基泰鹿岩画有着几乎与鹿身等长的鹿角,分支较多,鹿身壮硕,尾巴短粗,四肢粗壮,生殖器明显,下方有与鹿身相连的符号;画面中上方是多个制作简单的动物及不规则的符号与图案组成。该岩画系磨刻制作,线条较细,刻痕较浅。

图30 放牧岩画

图30生动地表现了放牧场景。这幅岩画为凿刻制作,线条较细,刻痕较浅,画面上方为2个动物,左侧是单线条动物,后腿部分以弯曲的曲线表示肌肉的丰满,右侧动物通体遍布凿点,尾巴上扬,前后肢弯曲,腿部肌肉健壮,有着明显的生殖器;右上方似一只狗,下方一人骑在马上似在看管这些动物,人骑左侧是制作较为复杂的动物,通过一道细长的线条与人骑前肢相连;右侧是几个图案和一个符号。

图31 斯基泰鹿岩画

图31是大西峰沟较为著名的一幅斯基泰鹿岩画。该岩画由多个制作精美的鹿组成。以石面中部的裂痕为界,上方是1头线条较细的鹿,鹿的背部有尖状隆起,鹿嘴修长,以1个坑穴表示鹿眼,鹿的四肢弯曲;鹿的下方是一单线条动物,后腿交叉的延长线与右侧的大片凿痕相连,在凿痕与鹿之间是2个似螺旋纹的圆形符号,与鹿身内部似马头的刻痕相连则又似1匹体形健壮的马,从马的前肢延伸而出的线条又与鹿下方的单线条动物相接。石面下方左侧同样为1个背部尖状隆起的鹿,硕大、弯曲的鹿角沿身躯下垂,鹿腿弯曲,鹿嘴修长,在头部以1个圆形坑穴表示鹿眼,画面右侧为一制作简单的动物,腹部丰满,前后肢强壮有力。除了左右两只单线条的动物清晰可辨外,画面中还有多个由清晰的凿点组成的动物及大片的凿痕,较为清晰的是左侧鹿背处1头有着硕大、弯曲牛角的牛,组成牛角、牛头、牛身的凿点稀疏。

图32 人面像与动物岩画

图32为人面像与动物岩画。画面左侧似1头奔跑的狼,头部微抬,尾巴自然上扬,四肢做奔跑状,下方是一Y形符号;石面中下部贴近地面处是一人面像,面部轮廓内眼睛、眉毛、鼻子、嘴等五官清晰可见,在额部还有一圆穴,头上有造型复杂的发饰;人面像上方是1只角羊,羊角弯曲、尾巴上扬、四肢弯曲。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粗大、清晰,刻痕极深。

图33为凿刻制作的骆驼。以单线条表示骆驼的身躯、颈部、头部、四肢,以密集的凿点表示驼峰。该岩画虽然制作简单但将骆驼的形态表现得较为生动。

图34由2个人体与4个动物组成。左侧人体头部有发饰,大臂平举,小臂弯曲,身体后倾,腰部似悬挂武器;右侧人体仅上半身可见,同样有发饰,腰部通过线条与一圆形符号相连,下方是一体形较小的雄性动物,通体凿点;石面左侧为是立向上的“中国马”,马身前半部遍布凿点,颈部残余部分石面未敲凿,臀部延伸出一道弯曲的线条成为马尾,马头低垂,四肢微弯,似在行走;石面右侧是一犄角呈S状的动物,其前额处另延伸出一道较细的刻痕,同时一前肢抬起至嘴部;画面右下方仅部分刻痕可见,似未完成的动物。整幅岩画凿刻制作,凿点细密、清晰,刻痕较深,除半身人体为单线条外,其余人体、动物均通体遍布凿点,凿点中黄色痕迹为以往脱模复制该岩画时所留。

图33 骆驼岩画

图34 人体与动物岩画

图35中的老虎形象有别于大西峰沟其他老虎形象,它有着硕大的虎头、虎眼、虎嘴,无前后腿部表示肌肉的螺旋纹,并且虎眼是以螺旋纹的形式表示,在贺兰山的虎岩画中极为少见,虎嘴部分以平行排列的短线条表示锋利的虎牙,虎背部分则是长短不一、平行排列的线条,前后虎爪蹲踞前伸,后爪强健有力,有明显的分叉,前爪捕获一体形较小的动物;虎尾粗壮、硕大。画面左侧则是1个人体,双手高举、双腿弯曲,前方是似弓箭的图案。此外在老虎的周围还有大片的凿点与刻痕。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粗大、密集,线条宽大,是大西峰沟岩画中的精品之作。

图35 虎岩画

图36 大角羊岩画

图36是1只凿刻制作的大角羊。大角羊羊角弯曲,羊头高昂,羊尾上扬,四肢或前或后似在行走。该岩画虽由单线条组成,但刻痕较深,凿点细密,在岩画周围还残留多处凿点。

图37是大西峰沟的最为著名的父子虎岩画。贺兰山岩画中有着非常多的虎的造型,虎岩画大多刻制山体巨石之上,每一幅虎岩画都制作精美,以螺旋线表现老虎前后肢发达的肌肉,虎的躯干上则布满带平行的条纹,在展示老虎伟岸身躯的同时,也将老虎黑黄相间的条纹状皮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是区分虎岩画与豹岩画的重要标志之一。该父子虎岩画在距沟口1公里左右的南侧石壁上,该处石壁树木掩映,有多幅动物岩画与狩猎岩画,都极为精彩。这幅父子虎岩画有着贺兰山虎岩画的共同特点,形体较大,线条流畅,刻痕极深,身体部分以竖状条纹、螺旋纹装饰,2个螺旋状的纹饰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老虎壮硕的腿部肌肉;虎嘴部分刻满锋利的獠牙,虎耳直立,虎腿弯曲,虎爪夸张,粗壮的虎尾自然下垂。最奇特的是这只老虎的背上有1只小的老虎,刻画简单,线条宽粗,身躯前部同样有螺旋纹,尾部有一图案与之相连。在石面左下角还有一单线条动物,头部完全被老虎的后腿掩盖。整幅岩画为凿刻制作,凿点粗大、密集,刻痕较深,是贺兰山老虎类岩画的重要代表。

图37 父子虎岩画

图38 虎岩画

图38因石面断裂而导致岩画残缺。画面左侧老虎的形态与其他老虎略有不同,老虎前后腿部虽有螺旋纹,但远不如其他虎岩画表现的夸张,同时该老虎的尾巴上扬,与其他老虎岩画下垂的尾巴完全不同,并且虎腿的弯曲度较小,虎爪不明显,在老虎的颈部延伸出一道刻痕。石面右侧是1个似人体的的图案,难以分辨。该岩画系凿刻制作,线条宽大、流畅,凿点清晰,刻痕较深。

二、小西峰沟岩画

普查组进入小西峰沟1公里左右进行了普查,共普查岩画32组,填写岩画普查表32张,其中有137幅可清晰辨认的岩画,另有多幅岩画漫漶不清,难以辨认。除了沟口两幅大型的狩猎、放牧岩画外,小西峰沟内的其余岩画多为小型的动物、符号岩画,谷内其余地方是否还有岩画现在不得而知,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与大西峰沟的岩画多分布在沟谷两侧三四米高的石壁上不同,小西峰沟在沟谷两侧的山坡上都有分布,距地面高度较高,且分布极为分散。图39至图56为小西峰沟岩画。图39为动物群岩画,由多个斯基泰鹿、大角羊及“中国马”等动物形象组成,画面最下方是2头嘴部相连的斯基泰鹿,均鹿角硕大且分支较多,同时鹿身丰满、尾巴上扬,左侧鹿尾呈三角形;斯基泰鹿左侧是1只大角羊,羊角几乎与羊身等长,羊嘴部有胡须;在羊与斯基泰鹿上方是2匹相向而行的马,左侧马匹因石面断裂而残缺,躯干部分满是凿点,右侧马匹为单线条制作,有明显的生殖器,马尾下方有似飞鸟的图案;2匹马上方是一体形较大的马,有“中国马”的特征,马头微低,身体前倾,尾巴自然下垂且生殖器明显;在其上方直至石面顶端有多个体形较小的动物及图案,石面右侧是多道横竖刻痕。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清晰,内容丰富。

图39 动物群岩画

图40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40由4个制作年代不同、制作方法各异的岩画组成。断裂的石面将4个岩画左右两两分开,左侧石面最上方的岩画似牛,前后肢较为丰满,腰部较细,头部微低,尾巴自然下垂,其下方的动物有着较长的尾巴,且背部肌肉隆起,这两幅动物岩画制作较为精细,凿点细密,刻痕较深,形象生动,从刻痕颜色看年代较下方岩画久远;石面右侧的岩画制作较为简单,上方岩画仅以稀疏的凿点组成似动物的图案,下方的符号刻痕较浅,凿点细密。

图41 牛岩画

图41是相向而行的2头牛,左侧牛体形较大、身躯健壮,牛角高耸,牛尾自然下垂,前肢微弯,后腿直立,整头牛呈向前行走状;右侧牛体型较小,前腿弯曲,后腿因石面断裂而缺失。两头牛均凿刻制作,通体遍布凿点,刻痕较深,岩画周围另有多个凿点。

图42 放牧岩画

图43 放牧岩画局部(左)

图42是小西峰沟沟口著名的放牧岩画。该岩画由多个人体及牛、马、羊等动物组成,画面中既有制作简单的单线条动物,又有通体遍布凿点的动物,每个人体、动物均形态各异,造型生动。整幅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但石面有多道裂痕,左下角有脱落。图43为该岩画左侧局部。

图44 捕猎岩画

图44为捕猎图。画面左侧的大角羊羊角硕大,四肢前后分开正在飞奔,其后方是1只似狼的动物,体型健硕,尾巴下垂,嘴部已经接触到前方的大角羊,似乎在下一刻就可以将大角羊捕获。整幅岩画凿刻制作,大角羊为单线条,凿点密集,刻痕较深,后方似狼的动物在轮廓边缘处有明显的凿点,特别是颈部边缘凿点密集,躯干内部则几乎看不到凿点。

图45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45是在小西峰沟内发现的一幅动物与符号岩画。画面左侧是2头相对而立、制作简单的具有斯基泰风格的鹿,2头鹿之间是自然断裂的石缝,虽以稀疏的凿点简单地构成了鹿的四肢与身躯,但鹿角制作得较为精细,均硕大、弯曲且多有分支;画面上方是3个符号,左侧符号近似于椭圆形,凿刻制作,其内部还有大量的凿点,右侧另有多个凿点,画面右侧2个符号,一符号似长方形,但右下角横竖各延伸出两道刻痕;另一符号较为复杂,雄性动物尾部的圆点通过线条与下方的2个圆点曲折相连,在此符号左右两侧另各有一圆点。此外,石面右下方还有2道刻痕。从岩画刻痕颜色上看右上方符号似乎晚于其余岩画的制作时间。

图46 牛岩画

图46为体形巨大,由单线条组成的牛,牛角弯曲,牛身肥硕,牛尾上扬,四肢弯曲。虽制作简单,但形象生动。

图47 马岩画

图47是2匹相向而行的马。这2匹马后腿站立、前腿微抬,似在行走,尾巴则随行走动作呈现不同的下垂角度,其轮廓线条较细,在躯干部分布满了清晰的凿点,表示蹄部的圆点刻痕明显。在左侧马匹背部上方还有一些凿点组成的刻痕,难以辨认是何种图案。

图48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48由2只动物与2个符号组成。画面最上方是1只似狼的动物,前后肢肌肉丰满,尾巴较长,双耳直立;下方左侧是另一只似狼的动物,同样有着健壮的前后肢肌肉,双耳直立,其前腿微曲,后腿站立,做出捕猎的姿态;石面右下方则是2个符号,上方符号是一道简单的凿痕,下方符号似未封闭的“口”字。

图49 动物群与符号岩画

图49由多个相互间存在打破关系的鹿、羊、狼等单线条动物及符号组成。画面左上方是1头斯基泰鹿,身躯修长,鹿角巨大,其下方是1只似狼的动物,同样身躯修长,腿部肌肉丰满,其右侧则是1只前后肢肌肉壮硕的动物,头部残缺,石面右上方图案难以分辨;画面中部由4只动物及1个符号组成,其左侧是1头斯基泰鹿,鹿角硕大,身躯部分有弯曲额条纹装饰,中部是两只一上一下相互叠压在一起的动物,上方动物体态壮硕,身躯部分有螺旋纹装饰,下方动物制作较为简单,中部右侧是1只大角羊,羊角硕大、四肢与羊尾弯曲,头部上方有一圆弧状符号;画面最下方是1只体形较大的动物,尾部凿点密集。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以凿点组成各种图案的轮廓线条,凿点稀疏。

图50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50由2只动物及符号组成。左侧动物制作较为简单,右侧动物是1只大角羊,羊角弯曲、硕大,羊身健硕,四肢强健;下方是1个T形符号,与上方2只动物相比刻痕颜色较新,似并非同一时期所做。

图51 动物岩画

图52 动物岩画局部(左)

图53 动物岩画局部(右)

图51由不在同一石面的2只动物组成,左侧动物似狼,制作较为简单,其背部有一道凿痕(见图52);右侧动物是1只未完成的大角羊,羊角弯曲硕大,羊耳直立,仅有前肢而无后肢(见图53)。2只动物均为凿刻的单线条动物,线条较细,凿点清晰。

图54是小西峰沟较为少见的老虎岩画。该岩画制作较为简单,仅以单线条构成老虎的轮廓,其锋利的虎爪较为引人注目。

图55是凿刻制作的牛。线条单一,制作简单,弯曲的牛角是该岩画的显著特征,同时牛身壮硕,牛腿修长,牛尾自然下垂。

图56为动物与符号岩画。左侧动物是1只羊,羊其腹部下方有一圆点;右侧符号为似螺旋纹,弯曲的弧线处延伸出一较细的刻痕。该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清晰,刻痕较深。

图54 虎岩画

图55 牛岩画

图56 动物与符号岩画

贺兰山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的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两个山谷的岩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数量较多,既有大型的狩猎、放牧岩画,又有令人深思的人面像岩画与符号岩画,还有山谷外遗址,这些不同种类的岩画与历史遗迹将这一地区远古时期先民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进行多方位的展现,是我们对这一地区进行历史、考古方面研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