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导言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与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和巴基斯坦等接壤,与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临阿拉伯海,东靠孟加拉湾。印度历史悠久,历经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德里的苏丹国、莫卧儿王朝和英国殖民时期,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印度地形多样,有沙漠、平原、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地,从北面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延伸到南面的印度洋。

印度民族多样,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语言比较复杂,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和德拉维达语系,其中14种语言被纳入印度宪法,其他各民族的语言和方言超过150种[1]。全国有28个邦、7个中央直辖区,邦下设县、乡、村,行政区之间的界线大多数依据语言和民族划定。印度宗教多样,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以及基督教,其中印度教人口占大多数。

克什米尔(Kashmir)位于印度最西北,南部与巴基斯坦相接,北部与中国西藏相接,在印巴分治前克什米尔包括巴基斯坦境内的自由克什米尔和印控克什米尔,其中印控克什米尔又被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邦,主要由拉达克地区、克什米尔谷地和查谟平原组成(图0-1)。克什米尔谷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罽宾,唐朝时期被称为迦湿弥罗,平均海拔在1 500—1 800米。克什米尔谷地北有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 Range),中部属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比尔本贾尔岭(Pir Panjal Range),南为查谟丘陵,它处在联系中亚及西部地区的重要位置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多方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并留下了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地处印度、中国、中亚的桥梁地区,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克什米尔谷地是印度境内唯一受希腊风影响显著的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成于各文化间的交流。除此之外,克什米尔谷地北侧的山口道路与拉达克相连,拉达克向北跨过昆仑山脉与中国西藏相连,在印度与西藏的文化交流上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图0-1 克什米尔谷地在印度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