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神庙的发展概况

2.印度教神庙的发展概况

宗教建筑的发展与宗教的发展以及统治者的扶持密切相关,由于在早期的吠陀教和婆罗门教时期,祭坛与仪式活动占据主导地位,早期神庙很少。7世纪前佛教发展迅速,从玄奘以及悟空游行记中可以得知谷地中有大量的佛院与窣堵坡。印度教神庙的建设源于印度教的改革,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沙门思想,并开始为神灵建造永久性的神庙建筑,神庙建筑萌芽于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并向周边扩散。7—14世纪是克什米尔谷地的中世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印度教建筑经历了发展期、鼎盛期。14世纪后,谷地进入伊斯兰统治时期,印度教的建设进入衰落期。

谷地中最早的神庙实例是建于7世纪的Loduv神庙,由于缺乏更早时期的神庙实例,很难推测印度教神庙的最早原型。该神庙的平面内圆外方,结构简单,整体缺少装饰,四坡单层屋顶。只有一个入口,门口上方有半圆券并向外凸出一部分,门洞外侧饰有三角形山墙,砌筑墙体的石块为条形大理石,尺寸较小[27]

8—10世纪是印度教建筑发展的鼎盛期。8世纪时羯迦吒迦王朝的拉里塔迪亚国王是一位伟大的建设者和哲学家,在他的统治期间宗教之间和睦相处。他从南部带来青铜工匠后,青铜铸造开始在谷地盛行,并对雕塑和建筑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谷地的庙宇建筑。著名的马特坦神庙(Martand Temple)是他统治时期最好的宗教建筑实例,院落式神庙气势宏伟壮观,主殿为四层攒尖屋顶,周边围绕一圈柱廊,整个建筑群沿纵轴线对称(图3-13)。建于阿盘底跋摩时期的阿凡提斯瓦拉神庙(Avantisvara Temple)与阿凡提斯瓦米神庙(Avantis-vami Temple)也是鼎盛时期的代表。阿凡提斯瓦米神庙在装饰上更加精美,柱身布满连珠形或者菱形图案,柱头雕刻仿照木柱头图案,比马特坦神庙装饰更复杂。

图3-13 太阳神庙复原图

随着印度教统治者失去其盛世的活力,加上内战的冲突,宗教建筑也逐渐失去了壮丽宏伟的气势,由院落式神庙组群转向与早期神庙相似的独立体,柱廊和三叶拱券失去结构的意义,被用做墙体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