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地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背景
克什米尔谷地在佛教盛期与中国有着广泛的佛教文化交流,从而奠定了笔者对课题研究的文化基础。佛教在阿育王时期传入克什米尔谷地,随着西南方犍陀罗佛教的兴盛,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也达到繁盛点,到公元前1世纪,罽宾的佛教极为兴盛,成为众望所归的佛教渊薮,重要的标志是迦腻色迦(Kanishka)王在这里举行的第四次结集。4世纪初时,罽宾与葱岭东部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古籍上的罽宾,在《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中记述“罽宾国,都善见城[2],在波路西南,去代一万四千二百里。居四山中,其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三百里。低平,温和”[3],罽宾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克什米尔谷地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之所以说还包括克什米尔附近地区,是因为不同时期对罽宾国的界定范围有所变化,罽宾国在《大唐西域记》中被称为“迦湿弥罗”,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喜马拉雅山的西部,四面高山险峻,中部是平原,地形如卵状[4],根据资料可知,就是克什米尔谷地地区。在4—7世纪,谷地的佛教中心地位愈加显著,很多罽宾高僧翻越葱岭,穿过流沙,往东土弘扬佛法,如僧迦跋澄、僧迦提婆、僧迦罗叉等。与此同时,西域和中土的沙门也前往罽宾求经学禅,如龟兹国高僧佛图澄不止一次前往罽宾学习,中土则有法显、智猛、法勇、玄奘、悟空等僧人到罽宾求法,另外鸠摩罗什也对中国佛经翻译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佛教文化交流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
关于汉唐时期中土通往印度的陆路通道,道宣(596—667)在《释迦方志》卷上《遗迹篇》中有东道[5]、中道[6]、北道的详细记载,除此之外还有罽宾道。其中北道经过克什米尔谷地,也与玄奘西行求法路线相近,主要从瓜州经伊州、高昌、大清池、羯霜那国等,东南山行至铁门关,后过迦毕试国、陀罗国(Ganderbal)、呾叉始罗国、迦湿弥罗国(Kasmira,克什米尔谷地)后,南下中印度。《释迦方志》卷下《游履篇》中提及陀历道,陀历道即罽宾道,它是古丝绸之路新疆段南部的一条分道,两汉时期通往罽宾的古丝路南道支线从新疆皮山县开始,直接转向西南沿吉尔吉特河(Gilgit)和印度河上游河谷到达今天的本吉(Bunji)地区,从此地区再分支两路,一路顺印度河延伸到北天竺,另一路则南下到达印度克什米尔谷地的斯利那加城,进而通往中印度[7](图0-4)。汉唐以来,往来于西域、中土和克什米尔谷地之间的僧人及商人们大多行走在“北道”和“罽宾道”两条道路上,其中包括鸠摩罗什(Kumārajiva)、法显(Fa-hsien)、玄奘(Hsuan-Tsang)等。

图0-4 道宣记述的罽宾道示意图
鸠摩罗什出生于龟兹,陈寅恪曾称“数千年间,仅玄奘可以与之抗席。今日中土佛经译本,举世所流行者,如金刚法华之类,莫不出自其手”。龟兹位于丝绸之路的北道,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的绿洲国家,两汉时期已经与中原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到西晋时,龟兹发展成西域五大国之一[8]。据《晋书·西戎传》记载“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是西域主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被列为龟兹国的国教。鸠摩罗什9岁时,在母亲的带领下到达佛教中心罽宾,即克什米尔一带,国都在善见城(今斯利那加附近),他在罽宾学习佛法三年[9]。罽宾在传统上是小乘佛教盛行的地方,十六国时期,这里的佛教和中原联系紧密,有许多罽宾的僧人来华,例如苻坚末年来关中的僧迦跋澄即善,建元十九年(383)由他的口诵经本译出《阿毗昙毗婆沙》,大体同时入关的还有僧迦提婆尤善,译出《中阿含经》,当时罽宾的佛教文化对中原的佛教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鸠摩罗什来到罽宾,从师于部派佛教[10]名师盘头达多,并学习《阿含》和《杂藏》,这些都是小乘佛教的内容。在他从罽宾回国途中遇到须利耶苏摩,并向他学习大乘佛法《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为兼通大小乘教教义的佛学家,为之后的长安译场的经书翻译作铺垫。后在秦姚兴的扶持下,在长安组织大规模译场,先是在逍遥园后迁至大寺内,翻译了多本经书,并重译了一批重要典籍,在从事翻译的同时又进行讲学和讨论,为中国佛经开创了译经新时代。
法显与玄奘分别在5世纪和7世纪前往印度时路过克什米尔谷地的斯利那加市(图0-5),西行求法路线分别为道宣记载的“北道”和“罽宾道”。玄奘在633年西游到迦湿弥罗,在克什米尔的史书《诸王流派》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资料,可以证实当时玄奘记载的迦湿弥罗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谷地附近,当时是羯迦吒迦王朝(Karkota Dynasty)的初祖杜拉巴瓦尔达纳(Durlabhavardhana)在位之时,玄奘受到杜拉巴瓦尔达纳的热情款待,并从这里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等。《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迦湿弥罗国境周七千余里,四周负山。山势峭峻,虽有门径,自古邻敌无能攻伐”。可见当时的迦湿弥罗国范围比较大,是北印度的一个大国,地势优越,易守难攻,处在相对和平的状态[11],迦湿弥罗国王崇信佛教,对中国的高僧玄奘礼敬有加,当听说原道取经的玄奘还没经书时,遣派20名抄书手,为玄奘抄写经书,玄奘有了梵文经藏后认真学习,这在以后中印文化的交流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图0-5 法显、玄奘游学路线(印度北部)
悟空于公元759年通过犍陀罗来到迦湿弥罗,当时的迦湿弥罗四周被群山包围,大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境只有三条路,朝东一条通往吐蕃,北方的一条通往勃律,即巴尔蒂斯坦,西面一条通往犍陀罗地区[12],并在此停留四年,学习小乘教,那时当地有寺院300余所,灵塔极多。悟空俗名车奉朝,唐玄宗时期,罽宾派使者到达长安,表示愿意归附唐朝。751年,唐玄宗派中使张韬光及40余众护送罽宾使者返西域[13],当时车奉朝任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随同使团到达罽宾。757年时,在奉朝在罽宾国王冬季驻地犍陀罗地区患重病,不能跟随使团返回长安。当时的罽宾佛教兴盛,有许多高僧,车奉朝病愈后师从犍陀罗的三藏法师舍利越魔,被赐号为法界,并随从老师游历罽宾和周边地区研习佛法,舍利越摩在法界临走的时候,将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和《十地经》《回向轮经》以及《十力经》赠送给他。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一共四个,由法界带入中原的这粒就是汶上佛牙,经多次辗转后被安置在汶上宝相寺的地宫中。当时罽宾国的佛寺遭受异教的破坏,舍利越摩深感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因此将佛牙转交给法界,并由法界带入长安,唐德宗赐法界法名悟空。
8世纪时克什米尔谷地盛行大乘佛教密教,佛教通过谷地传入拉达克地区,并传播到西藏。当佛教在印度衰弱时,很多僧人通过克什米尔逃离到西藏地区,传播佛法,并对藏传佛教产生重要影响。克什米尔佛教是我国西藏后弘期佛教与佛像的源头之一,佛像艺术风格对西藏古格王朝佛像风格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14]。
克什米尔佛教大师释迦室利跋陀罗(Shakyashribhadra)出生于止布,位于克什米尔河谷的阿瓦提普尔(Avantipur),他在1204年到达西藏,11年后回到克什米尔,因佛教徒在印度遭受迫害,后来又辗转来到西藏。释迦室利为西藏引入了一股新的律经翻译浪潮,最终导致了四个不同社团的产生。释迦室利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于历史上佛祖生平和涅槃时间的计算,即时轮的传入,这对于藏历的计算尤为重要[15]。
[1]邹德侬,戴路.印度现代建筑[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善见城:参考李崇峰书籍《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II》第714页,即谷地首府斯利那加城。
[3]李崇峰.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II[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龚斌.鸠摩罗什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东道从河州经鄯城、吐谷浑、吐蕃等,东南行抵北印度尼波罗国。
[6]中道现被称为丝绸之路新疆段南道,也是玄奘东归道路,从鄯州经凉州、沙州、楼兰、皮山、葱岭等,后经迦毕试国等,到西印度伐剌拏国。
[7]李崇峰.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II[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9]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在佛教史中,部派佛教是指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时期兴起前的时期与发展阶段,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僧团所形成的各个部派的合称。
[11]玄奘.大唐西域记[M].董志翘,译.北京:中华书局,2012.
[12]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1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71961/6464510.htm? fr=aladdin
[14]金申.藏式金铜佛像收藏鉴赏百科[M].北京:中国书店,2011.
[15]http://www.zangx.com/cms/news/guonei/2010-09-1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