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谷地院落式神庙

4.克什米尔谷地院落式神庙

(1)马特坦神庙

马特坦神庙(也称太阳神庙)建于8世纪的拉里塔迪亚时期,位于马特坦的较高山地上,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谷地的风景。神庙院落长67米,宽44米,院落四角有围绕主神殿的四个附属神殿。主神殿位于神庙的中轴线上并被一圈柱廊围绕,由门厅(Mandapa)、前厅(Antarala)、圣室组成。门厅两边各有一个配殿(图3-24),可能用于放置太阳神配偶的雕像。神殿的基座高出院落地面3.9米,彰显出主神殿的高大宏伟,基座由两层壁龛组成,上面一层壁龛中刻有婆罗门教神灵(图3-25),主要有太阳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帕尔瓦蒂、恒河女神(Goddess Ganga)等,下面一层较小的壁龛中置有世俗人物雕刻,主要是平民、乐师和舞蹈者。

图3-24 马特坦神庙平面图

图3-25 上层基座的神像雕刻

圣室通过门厅和前厅到达,在各空间的三叶拱券门洞上方有支撑在巨大壁柱上的双三角形山墙,门厅、前厅以及圣室上方的屋顶已被损坏。门厅平面为方形,南北向窗洞使得大厅内比较明亮。门厅内壁上设有壁龛,壁龛外部同样饰有双三角形山花,下方保存较完整的两个壁龛中分别刻有十臂毗湿奴和三头湿婆形象,上部有14个壁龛组成,刻有太阳神乘战车的形象。前厅是门厅前往圣室的过渡空间,面阔与圣室相近,进深较窄,四壁设置与门厅内相似的壁龛,连接圣室入口的两侧壁龛中有恒河女神和亚穆纳河神站立像。圣室平面呈矩形,西侧门洞通往门厅,其余三侧为厚重的实墙,没有雕刻装饰,有利于营造神秘的空间感。

在神殿与大门入口间有台阶式下沉水池,它是马特坦神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池不仅是储水设施,也具有信徒进入神庙前沐浴净身的宗教礼仪功能,是印度教神庙中不可或缺的附属机构[35](图3-26)。大门位于神庙西侧柱廊的中央,门屋空间被中央墙体划分为两部分,分别有台阶通往院落内外,院内地面比院外地面高2米,院门的内外墙体与门厅内墙相似,设有壁龛及神像,壁龛外侧边框上饰以动植物图案。

图3-26 马特坦神庙与前方水池

院落周边矩形柱廊的北侧与南侧分别布置25个神龛,东侧与西侧分别有19个和12个神龛,神龛下方基座高出院落地面1.9米,院落四周升起的神龛与中央高大的神殿相呼应。神龛通过三叶券门与外部柱廊空间相连,三叶券门包含于支托在壁柱上的三角形山花内(图3-27)。

图3-27 马特坦神庙周边圣龛

(2)布尼垭神庙

布尼垭神庙(Buniyar Temple)建于公元900—926年,是一座湿婆神庙,它有着成熟的规划设计。神庙位于杰赫勒姆河岸边的巴拉穆拉—尤里(Baramula-Uri)道路附近,是克什米尔保留最完整的印度教神庙,采用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整个院落长44.2米,宽36.2米。入口方形平面被中央墙体分隔成内外两个空间结构,两空间向外开敞(图3-28),立面采用双柱共同支撑三叶拱券结构,柱身有凹槽装饰,并有双柱头,上层柱头四周有涡卷线条,受希腊爱奥尼柱式影响明显。墙体上部檐口交替排列着半边脸面像和微型三叶草拱券,在檐口上部是金字塔形的屋顶[36]。入口建筑有内外两个台阶分别通向院落和神庙外,沿街的台阶已经损坏,台阶和中心神庙之间有一个小型石质平台,应该用于放置湿婆神的坐骑神牛南迪像。

图3-28 布尼垭神庙平面图

主殿位于双层台基上,每层台基都有可环形的空间并通过台阶连接,入口位于西侧,正对杰赫勒姆河。高大的三叶拱券支撑在入口旁的两边壁柱上,壁柱围合着通往圣室的矩形空间,三叶拱券外部有三角形山墙装饰,但已被损坏(图3-29)。主殿中原先供奉的是毗湿奴,后来被纳巴达河的湿婆林迦代替。圣室内部有4.3米的方形空间,上部的天花最初是圆顶式,后来被移走或者是掉落。

图3-29 布尼垭神庙院落

周边列柱廊包含53个矩形神龛,每个神龛长2.1米,宽1.2米[37],并且都有独立的三叶拱券门和依托在壁柱上的三角形山墙(图3-30)。一系列的神龛结构外有一圈柱列,柱础约为柱身高度的四分之一,在整体中占比较高的比例。从外观上看类似多个比例不同的圆柱体串联在一起,柱身饰有凹槽,下层柱头与镜像的柱础相似,上层柱头带有涡卷线条,柱式装饰与爱奥尼样式相似,但在比例上与多立克柱式相似,比较粗壮,柱身高度约为柱底径的5.7倍。横梁将神龛屋顶和柱头连接成整体,柱上檐口部位装饰着微型三叶拱券。

图3-30 布尼垭神庙柱廊平、立面图

(3)阿凡提斯瓦米神庙

阿凡提斯瓦米神庙(Avantisvami Temple)建于阿盘底跋摩即位之前,装饰比较丰富。在它未被公开之前,曾被泥土长时间地覆盖,经过多年的时间,泥土积累到4.57米深[38],除了大门顶部结构及中央神殿的顶部结构露在外部,大部分被埋在深厚的泥土中。根据史书《诸王流派》可知,在阿盘底跋摩之后的克什米尔谷地经历几次内乱,神庙屡遭损坏。14世纪,克什米尔有名的暴君苏丹西坎德尔在位时期,阿凡提斯瓦米神庙遭到严重破坏。

建筑总体规划类似于布尼垭神庙,主入口位于西侧,院落式布局,周边有一圈柱廊(图3-31)。院落东西长53米,南北长45.3米[39],主要神殿位于院落中央,建设在双层台基之上,在主神殿的四个角落处分布有小型神殿。整体形制与帕拉马萨伊卡曼陀罗(Paramashayika Mandala)图形相似。在图形的中央位置是印度教创造之神梵天,象征了实质与永恒,周边区域象征着其他神灵,共同拥护着梵天,阿凡提斯瓦拉神庙的主要神殿与周边附属神殿共同象征了宇宙世界。

图3-31 阿凡提斯瓦米神庙平面

神庙大门的设置类似于布尼垭神庙,位于整个神庙西侧柱廊的中央,是克什米尔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大门(图3-32)。宏伟的大门上饰有丰富的几何图形、植物和人物形象的浮雕,还有位于台阶两边翼墙上的毗湿奴与配偶的雕刻,以及位于壁龛内的Dvarapalas(梵语,印度教神庙门口的门卫)、恒河女神以及亚穆纳河神雕像,这些雕刻形象大多来源于神话和传说故事,比较遗憾的是这些雕刻已经模糊不清了[40]

图3-32 阿凡提斯瓦米神庙入口

在大门与主殿之间是一平台,一方面可能代表了迦楼罗金翅鸟(Garuda)的起落台,迦楼罗金翅鸟是毗湿奴的半人半兽形坐骑,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主入口与神殿间的过渡作用。中央神殿通过升高的台阶到达,在台阶最低处的踏步旁刻有四个精美的浮雕,其中两个展现了迦摩(Kamadeva)和他的配偶,另外两个表现了被仆人们环绕着的阿盘底跋摩及皇后的图像(图3-33),他们面向神龛中的神灵祈祷。主神殿的内墙上刻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毗湿奴和他的两个配偶吉祥天女拉克希米(Lakshmi)和大地女神普弥(Bhumi)的雕像。吉祥天女是财富、运气和爱情的代表,雕刻明显突出了女神的主要特征,风格受到犍陀罗的影响,有希腊雅典娜女神的影子[41],比较遗憾的是已经不能清晰辨别。除此之外,神庙中重要的雕刻已被保存在斯利那加的博物馆中,包括保存完整的黑色大理石毗湿奴圆雕像。主殿中毗湿奴的雕刻组图包含在大的尖券内,拱券立在两边壁柱上,柱头雕刻复杂,有传统的半边脸的狮子雕刻(图3-34)。在狮子间交替排列着位于三叶拱券中的鹅与花朵,拱肩上刻有植物花卉。上部檐口饰有方形花结,整个柱头装饰丰富。主神殿的台基保存完整,但是10米宽的方形圣室已经损坏。

图3-33 主神殿台阶翼墙上的皇帝与皇后祈祷像

图3-34 半边脸的狮子装饰

院落周边的列柱廊分布有69个神龛,神龛长1.47米,宽1.12米,每个神龛入口处有三叶拱券门,并且前面饰有支撑在壁柱上的三角形山墙,前方分布高大的柱列,柱子比例粗壮[42](图3-35)。壁柱雕刻丰富,有的柱身排列着倾斜的串珠,象征着吉祥的盆罐成竖列串珠状摆放,有的交替排列串珠和花纹(图3-36)。整体装饰精美丰富,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在连廊的东、北、南三面中央位置的神龛相对较大,并向院落内突出一部分,打破了平直立面,形成视觉焦点。

图3-35 院落周边神龛

图3-36 院落周边神龛外侧的壁柱装饰

(4)院落式神庙空间设计

院落式神庙是在单体式神庙基础上扩大化的空间模式,平面为长方形接近曼陀罗图形。中轴对称,由于院落式神庙规模比较大,入口方向遇到地理条件限制时优先选择面向河流开放。在远离河流的情况下,在主神殿正前方设置水池,如太阳神庙,这里也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理念中对水的崇拜。根据印度教神话传说,印度众神皆出自水中,同时水也象征了男性,寓意生殖与繁衍。

图3-37 院落式神庙空间示意图

从入口开始沿中轴线布置院门、水池或者是平台、主神殿,通过台阶将三者联系起来。院门通过中央墙体划分为内外两个开敞空间,墙壁表面饰以神像雕刻,体量上略小于主神庙,采用相似的多层金字塔形屋顶,与主神庙相呼应。水池或者平台是沿轴线发展的第二道空间,也是用于宗教活动的过渡空间,沿高大的台阶通往主神殿。主神殿是中轴线上的高潮部分,通常由封闭的圣室与门厅组成,位于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台基侧面的雕刻精美复杂,在主神殿的四周常设有小型神殿,由单独的圣室空间组成。台基较低,在体量上与主神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主神庙的宏伟高大。沿矩形平面的四周有一圈柱列,柱列后方设置连续的三叶拱券式神龛,院落四边中间位置的神龛比周围神龛空间大,形成对称式,围合出的院落空间用于宗教活动(图3-37)。

图3-38 帕拉马萨伊卡曼陀罗

院落式的神庙空间布局与帕拉马萨伊卡曼陀罗图形结合紧密,平面呈方形,内部被划分为81个小方形,中间的9个方格代表创造神梵天,是永恒与实质的象征。梵天的东西南北四面分别代表祖先神、昼神、太阳神、土地神,其余的方格代表了印度教的其他神灵,共同围绕着梵天大神。整个画面如同宇宙的缩影,中央的梵天是宇宙的中心,也是院落式神庙中主神殿所在位置,周边8个方格象征了宇宙的其他部分,也是围绕主神殿的其他小型神殿的位置[43](图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