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神庙

第二节 印度教神庙

印度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迄今已有3 500年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左右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后来逐渐向恒河流域发展,最终扩展到整个南亚次大陆[19]。印度教中主要有梵天(Brama)、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三位大神,他们分管宇宙的创造、保护和毁灭。三者虽然分工不同但是融为一体,都是同一个“最高者”的显现。克什米尔谷地的印度教建筑主要是湿婆和毗湿奴神庙,它们在遵循印度教教义基础上深受东亚建筑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希腊式三角形山墙的装饰。院落式的神庙采用帕拉马萨伊卡曼陀罗的布局形式,强调主殿在构图中的中心位置,在曼陀罗图案中象征着实质与永恒。

克什米尔印度教神庙主要分为院落式与单体神庙两种。院落式神庙的主要特征是有一圈柱廊围绕矩形院落,升高的主殿位于院落的中心,对面的入口大门在尺度和装饰上与主殿相匹配。独特的装饰结合壁龛、柱子和壁柱构成混合风格,综合了犍陀罗风格和印度本土的图案艺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发展而成。在院落四边各有一个入口,其中三个常被装饰成壁龛形式。入口融合了犍陀罗晚期的三叶拱门风格,并在拱门上运用简单的希腊式三角形山墙。三角形山墙依托于底部柱子或者是壁柱上,柱子形状有方、圆两种,柱上装饰有凹槽。通常柱子装饰比较简单,偶尔也有复杂的装饰。单体神庙与院落式神庙中的主殿相似,是克什米尔建筑风格的浓缩版,尺度较小,比例紧凑协调,装饰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