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吴中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它环抱苏州古城,地处暖湿亚热带北缘,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仅太湖的水域面积就达1 544平方公里。这样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十分适宜人类居住和古代村、镇发育。

古镇、古村是人类利用大自然所创造的物质形态。所谓村、镇,就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为特点,集约人口、经济、文化的空间地域。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以氏族聚居地为特征的原始村落。尔后,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同一地域的部落联盟组成了一个氏族。从“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奴隶社会)的过程中,中心聚落的出现,产生了聚落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聚落与聚落之间出现了等级,进而就产生了古代社会。《史记》中有“夏有万国”(万邦)的记述,以氏族聚居地为特征的原始村落就是“万邦”中的基本单位。星罗棋布的古代村落犹如众多的毛细孔支持着农耕文明的发育。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交换和互市成为可能,这样,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就产生了。尔后,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集市发展成商品交易较为繁华的小都市。我国在北宋以后把县以下的这种小商业都市划为建制镇。可见“镇”乃是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小于城市的一种居民区域。

吴中地区湖山毓秀,人杰地灵,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千百年来,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经济的作用下,造就了众多的古镇、古村。此外,吴地亦是历代世家大族避乱的乐土;综观历史,每当中原政治动乱,大批的北方人氏就纷纷南迁至吴地定居。东汉末年的战乱,江淮百姓纷至沓来;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氏族大批南迁;唐代的“安史之乱”,导致“天子去蜀,士多奔吴”(《全唐书·卷五二九》);“靖康之难”,宋室南渡,中原地区的大批王室贵族、显贵豪门为躲避金兵的追杀,多迁入太湖之中的孤岛避祸。大批北方氏族的涌入,推动了吴地古村、古镇的形成和发展。

这些古镇、古村饱含历史岁月留传的原真信息,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贴水成街、因水就市、古桥林立的水乡古镇甪直,到山水秀丽、街巷纵横、层楼叠院、明清厅堂冠江南的湖滨山镇东山;从市井繁华、富商云集,千年古镇木渎,到依山傍水、波光塔影、古桥曲巷、恬静古朴的光福——无不显示了吴中古镇的风采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还有那小巷深深、门枕林立、高墙四起、屋宇恢宏、民风淳朴的东村;古街逶迤、牌坊高耸、宅第豪华的陆巷;素以“明代一条街”著称的杨湾;古街井然、庭院幽深的明湾——身置其中,历史的长风会迎面扑来,仿佛时光在倒流。而那山水清丽、风光旖旎、宛若蓬莱的三山岛;环境静谧、古风依然的甪里;宅第宏敞、古朴纯真的堂里;荷池涟涟、屋宇与山水一体、宛若天成的湖岛山村徐湾……都以其独特的古村风韵令人陶醉,令人赞叹。

古镇、古村的每一块砖、一条石、一片瓦、一扇窗、一根柱、一条檩……都潜藏着一段段风雨沧桑。也许它们太过古朴,甚至沾着泥灰的腥黄,但那是我们的先民文化修炼的结果,是历史蕴藏的沉淀。如果说建筑是空间的艺术,那么古镇老村便是时间的艺术。古村镇历史街区的旧建筑,是一份凝固的历史记忆,若被长久地保存,就会超出记忆而表现为一种底蕴情调,一种哲学观点,一种文化内涵。

古镇、古村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人化了的自然所显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是一个地区的人们为某种精神实践的需要而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物质形态。以古镇老村为内涵的这种文化遗产,既有它的外在形式,又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精神内涵。古镇老村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历史、地方特点或一种异地的文化情调。它们与林林总总的可移动珍宝艺术品一样,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载体和智慧的结晶,永远以其古老而又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展现着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