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宗教建筑
第一节 宗教建筑

保圣寺
保圣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据《吴郡甫里志》载,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苏州府志》则称:“唐大中年间(847—859年)建,宋熙宁六年(1073年)重修。”后元、明、清三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1974年重修的山门;明代天王殿;唐大中八年(854年)经幢;1930年建、1987年重修的古物馆;四面厅茶室等。古物馆内的罗汉塑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系明崇祯三年至四年(1630—1631年)间在原宋代殿址上重建的。殿南偏西100°,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式,“澈上明造”。檐柱有侧脚。柱础覆盆式,直径70厘米,刻压地隐现出神童牡丹花,系宋代旧物。斗拱用“四铺作插昂造”,拱昂做法颇具特点。
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系唐大中八年(854年)建,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重立。幢青石质,通高5.15米。经幢下为基石,其上为束腰式须弥座,刻莲瓣纹,束腰八面,镌壸门,佛像端坐在壸门内,面形丰满,神态自若。幢身八边柱形,刻《尊胜陀罗尼经》,幢身以上共10级,有华盖、联珠、莲瓣、束腰、八角攒尖盖等。以飞天、云头纹圆盖结顶。各级饰佛教题材图案。幢身以上的各级尺度逐级递减。该经幢比例适度、造型端庄秀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陈列保圣寺罗汉塑像的古物馆,是一座在1930年所建民国建筑的基础上重修的单檐歇山式的建筑。面阔14.4米,进深14.6米。现存的九尊罗汉与塑像置于馆内后壁。

天王殿
1918年,顾颉刚、陈万里来到甪直,发现了这座行将颓没的古寺和这堂形神兼备的罗汉像,感到大殿岌岌可危,塑像朝夕有沦胥之虞,就在报刊上将这堂久不为人注意的罗汉塑像公之于众,并为这艺术珍品呼救。1928年,大殿半边坠塌,半数罗汉像被毁,后经蔡元培、马叙伦、叶楚伧和顾颉刚、陈万里等倡议,组织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讨论保护方案,募集资金,督办工程。采用吴敬恒的提议,由范文照设计,建造了这座古物馆。江小鹣、滑田友复原了塑像,并把九尊残存的罗汉塑像,作为艺术瑰宝珍藏于馆内。1996年3月,中国文物研究所的胡继高先生等组成专家组,对塑壁和塑像进行了科学加固保护。

塑壁面阔9.5米,通高5.7米,厚1.45米。下设须弥座,高2米,塑壁由云山、海水、洞窟构成,仿佛海上仙岛之一角,形似一幅立体山水画,九尊罗汉塑像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
塑像布列可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四尊,居中为“达摩像”,结跏趺坐,闭目顿首作禅定状。其右侧两尊,近者为“伏虎”罗汉,结跏趺坐,袒胸披袈,双目及两臂全毁。远者为“智真”罗汉,身着袈裟,结跏趺坐,双手扶膝,目视前方,神态安详。左边一尊为“降龙”罗汉,双腿盘曲,上身略左倾,一手按膝,一手撑地,抿嘴隆鼻,锁眉瞪眼,上视前方,神态威武。中层一尊为“袒腹”罗汉,依岩而坐,身披袈裟,袒胸露腹,双腿自然弯曲,神态坦然。下层四尊,右边一尊为“沉思”罗汉,坐相,身着袈裟,双脚自然踏地,双目下视,端庄安详。中间两尊为“听经、讲经”罗汉,成一组,相对而坐。讲者左手扶膝,右臂上弯,前胸内收,后背微驼,喉结突出,张口作讲经状。听者,侧向端坐,面对讲者,右腿曲于臀下,左脚自然踏地,神态虔诚。最后一尊为“尴尬”罗汉,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两臂上弯,双眉倒挂,络腮胡,口微张,似笑非笑,呈尴尬状。


关于罗汉塑像的作者和年代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据《吴县志》等地方志记载,“为圣手杨惠之所摹”。杨惠之是唐开元(713—741年)时杰出的雕塑家,而且又是吴郡人,所以有人认为这里可能留下他的遗作。但也有人认为,杨惠之平生造作大抵在两京和凤翔等地,足迹未尝越江南下,且塑像与盛唐丰满瑰丽的时代风格不符,却与北宋写实传神的艺术作风相似,因而疑出自北宋人之手。虽然作者及年代还需进一步考定,但都被认为不会晚于北宋。

保圣寺罗汉塑像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塑像以其精巧的设计和写实传神的雕塑手法,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塑大师高超的艺术创造才能。
从整体设计看,该塑像突破了一般寺院常见的单个依次排列的形式,将罗汉群像分列穿插在一座立体感极强的塑壁之中,而塑壁则被设计为从海水云气中涌出的岩岛,重岩叠嶂,奇峰兀立,浪涌云翻,构成浩莽博大的气势,且众罗汉穿插其间,俨然一幅气势宏伟的山水人物壁画。正是这种独特的形式,有力地烘托了罗汉超脱的生活气氛和精神气质。
从罗汉形象的艺术处理上看,形象塑造个性鲜明,处理手法简练概括,人体比例适度,结构、形体、服饰都表现得非常充分,衣褶线条流畅,既表现了轻柔的质感,也突出了肢体的动势。特别在人物神态上,雕塑家从现实生活出发,捕捉了人类精神风貌的瞬间,把它加以典型化的夸张,然后集中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了富有不同性格、气质、心理的人物形象。群像精神状态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又统一在同一个主题境界中,具有完美的整体性。
保圣寺罗汉塑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而闻名中外。日本原东京美术学校大村西崖教授在他的《吴郡奇迹· 塑壁残影》一书中,对保圣寺塑壁罗汉的造型艺术具有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东方雕塑艺术的瑰宝。郭沫若先生在《沫若自传· 革命春秋》中说:“惠之与米克朗杰洛(即米开朗基罗)更有点像一形一影。两人的作品有力的律吕之横溢,尽管受着宗教的题材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觉着一种崇高的美。”
紫金庵
紫金庵,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西卯坞内。庵内的罗汉塑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金庵,又名“金庵寺”。寺院四周,冈峦起伏,花木茂盛,环境清幽。据明人所写的《洞庭纪实》记载的“昔有胡僧沙利各达耶于此结庵修道。玄宗时诏复修殿宇,装金佛像”,说明该庵始建于唐代。庵内现有一块“唐示寂本庵开山和尚诸位觉灵之墓”的碑石,乃唐代旧物。佛殿在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曾被毁,复建后,历代都有修葺。现尚有山门、大殿、净因堂、听松堂、白云居、晴川轩等历史建筑。
山门面南,主体建筑大殿与净因堂均坐西面东。净因堂由住持僧道宏创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金柱以楠木制作。大殿面阔六间,澈上明造,单檐歇山顶。紫金庵罗汉塑像布列在大殿内。
大殿正面莲花座上端坐着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边是东方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左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迦叶、阿难拱手侍立于主佛之间。三尊主佛形态古朴,神态端庄,眼睛似乎能随人而动,被称之为“慧眼”。
三尊主佛佛坛的左右两壁佛龛中分列着十六罗汉像。像高1.14~1.17米,均装彩。
三尊主佛后面的塑壁还塑有观音立像。观音面容安详端庄,脚踩波涛中的鏊鱼背上,海涛汹涌。头上部华盖飘动,四周祥云缭绕。塑法独到,十分巧妙。
大殿后壁,还有八尊坐像,分别取禅月大师贯休、梁武帝、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金庵开山僧艮山,以及关帝、文昌、猛将、弥勒等形象。这些像和四大天王像,相传是明末手艺人邱弥陀所塑。
殿内的十六罗汉,相传是南宋民间塑手雷潮夫妇的作品,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山门
关于雷潮夫妇,康熙年间修的《苏州府志》说:“雷潮夫妇俱称善手,一生止塑三处,本庵尤为称首。”但没有记载详细事迹。而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雷潮本是杭州的一位民间手艺人,酷爱雕塑艺术,深得群众喜爱。官府知道后,逼他为皇帝塑像。他趁皇帝出巡,偷看了一眼,塑了一个侧面像。但官府却认为不敬,要治他的罪。他被逼逃到苏州,与一个善绘丹青的女子结了婚,以后又双双到洞庭东山隐居,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后,花了好几年功夫,为当地装塑出了这珍贵的艺术品。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不一定可信。紫金庵罗汉像显示了我国古代民间手艺人高超的艺术才能,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

紫金庵罗汉是国内著名的古罗汉塑像之一,是珍贵的佛教文物。紫金庵罗汉塑像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继承前代罗汉画和罗汉塑像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既以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不同年龄、性格、经历的佛教弟子皈依佛法、修炼传道的情况,又把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熔铸于罗汉形象之中,使这些塑像更富于人情意趣。罗汉每尊高约三尺四寸,造型比例适度,面部表情细致入微。有假寐、沉思、讪笑、虔诚;有喜、有愁、有威、有嗔等各种姿态,神情逼真,生动自然。例如,“降龙”罗汉中,三尊罗汉目光都对着柱头的蛟龙。“降龙”罗汉正在作法,状貌威武,面呈紫色。旁边的两尊罗汉,一个表示钦佩,一个不屑一顾,组成了一组生动的画面。“伏虎”罗汉也很别致,他满脸堆笑,若无其事,但是一只斑斓猛虎被驯服在他的脚下,显得非常渺小。再如第十八尊者的“愁”与第十五尊者的“笑”;第十尊者的“温”与第二尊者的“威”;第十二尊者的“动”和第十尊者的“静”。罗汉神态对比强烈,富有变化。另外,这些罗汉塑像的装饰也十分精工,全是彩色汉装。装銮所选用的是矿物颜料,运用传统的上五彩——泥金沥粉工艺,做工极精,图案内容十分丰富,翎毛、花卉、回纹、博古一应俱全。刻花填彩,色泽艳丽,虽经几百年侵袭,但至今色泽不褪。同时,又以兰叶描和铁线描等手法把罗汉的内外衣交待得十分清楚,层次分明,衣褶流畅,质感强烈。如右壁一尊诸天,用三个手指轻轻托起一块经盖(绣花绢帕),其皱纹自然下垂,大有风吹欲动之状。后壁观音头上的华盖,大红的伞面,刻着紫红的牡丹花,达到了乱真的程度。要知道这些都是用一二厘米的黄泥塑成的,看来如同丝织锦绣一般,真令人惊叹不已。前人对紫金庵罗汉的艺术成就早就十分推崇。明朝有个大灯和尚,写了一首金庵罗汉歌,开头几句是“金庵罗汉形貌雄,慈威嬉笑惊神工,当年制塑出奇巧,支那国中鲜雷同”。清乾隆时,邱赓熙撰《紫金庵净因堂碑记》,称赞罗汉塑像“精神超忽,呼之欲活”。许多现代雕塑艺术家到此参观后,亦都备加赞赏,认为这是雕塑艺术中的珍品。


由此可见,紫金庵罗汉不愧为我国雕塑遗产中的杰出的优秀作品,在佛教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稀世珍宝。
寂鉴寺
寂鉴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天池山坞。原为六朝刘宋时会稽太守张裕私第。南宋乾道间为秘书监张廷杰别墅。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僧道创建寂鉴禅庵。寺现平面略呈圆形,环以乱石砌墙,占地约20 000平方米。寺内有东石屋、西石屋、西天寺石屋三座,建于元至正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358—1363年)。2006年5月,该石屋及造像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石屋,称“极乐园”。坐南面北,依山岩凿石为佛龛。又以石条、石板构筑,面阔一间,进深半跨,为仿木抱厦式石屋。其面阔2.61米,内进深1.20米。屋顶为石板铺盖的重檐歇山顶。

东石屋,称“兜率宫”,与西石屋相距约80米。面阔也为一间,屋顶为单檐歇山式,结构与西石屋相同。
东、西石屋内各有一座以整块山岩刻凿的立式佛像:东石屋为弥勒佛,高约3.00米;西石屋为立身阿弥陀佛,高约3.25米。两座雕像线条粗犷,耳大脸方,体现了元代造像风格。


西天寺,坐北面南,平面为“凸”字形,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7.64米,进深两间5.52米。殿身紧挨石岩,除供人进出的槅扇门外,其余构件均以石料斫成。前部屋顶为单檐九脊,后部之“龟头屋”用梯形屋面,在我国建筑中尚属少见。檐、内柱与东西石屋相同,柱身无侧脚及升起,柱头仅施阑额,其上有枭混线代斗拱出跳。明间使用中柱两根,减短了右梁的跨度。柱侧均有抱框,在结构上增加了承载面积。殿内顶部由6个大小形式不同的藻井组成。次间藻井以海棠线、枭混线脚,或八角形与矩形相套的线脚构成。明间的前进天花层次较多,并饰以云纹和盘龙,形态生动;明间的后进天花高大华美。外边为正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各有一斜拱承托藻井的第二层,而形成八角形。八角形向里逐层叠收,至最上层正中为一圆形。自底边至顶层共11层,均以枭混线脚、霸王拳式耍头及“巴达马”式短柱承出跳,逐层收缩构成。正中圆形的藻井面饰有太极图、缠枝莲、如意头等图案,其图案纹饰透露出浓厚的藏传佛教气息。




西天寺

此外,寺内还有韦驮殿、旱船等建筑,均依山坡而建,错落有致,别具风韵。
我国古代石构建筑以塔、桥为多,完整的元代仿木构石屋目前在江苏省内仅此一处。因此,该石屋及造像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1)寂鉴寺以石殿与造像为主要内容,石殿、石屋及造像、道路之间不按一般寺庙对称的布局方法,布局较为自由。石屋内的造像依山崖凿成,其形式可说是受北魏以来的石窟寺的影响,又不失为古代工匠“因地制宜,因材制用”的石刻造像作品成功之范例。
(2)寂鉴寺石殿、石屋的建筑处理既保留了宋代的样子,又具有元代的特点, “龟头屋”做法,十分罕见,是全国仅存的元代石构仿木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石殿、石屋的柱高之比为(9.3~10.5)∶1,是元代常用的比例。柱身无侧脚和升起,但有的仍收杀为梭形,其中以石殿次间后进佛侧面倚柱之上段收进尤为明显。建筑装饰中除缘起藏传佛教建筑特有的“巴达马”风格外,尚保留了宋代常用的如意头及壸门式样。
“檐口平直,至角部才有起翘的形式”与明清建筑颇为一致,但仔角梁可被视为嫩戗发戗的前驱。榉架尚属平缓,为宋至明清建筑的过渡形式。
石殿后部“龟头屋”的做法,曾见于汉画像及南宋陵墓,在这里解决了明清后进藻井的高度问题,达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3)石殿内顶部所构筑的藻井成组出现,层次丰富,色彩华美,其装饰与构图透露出浓厚的喇嘛教气息。石屋内的造像线条粗犷,气势逼人,从所着袈裟看,具有浓郁的梵式造像特点。是研究元代雕刻艺术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寂鉴寺地处天池山坞,建筑环境十分幽雅,寺外清池映峰,崇山合抱,翠竹成林。苍岩蔽日,名人摩崖刻遍布满山;寺内泉石胜景,景色诱人。明山古寺,宛如仙境,为吴中著名胜地。
轩辕宫
轩辕宫正殿,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蒉家山麓。2006年,该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轩辕宫,俗称“杨湾庙”,亦名“显灵庙”,又名“灵顺宫”。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正殿为元代重建。殿为单檐歇山式,“澈上明造”。面阔三间13.74米,进深九檩11.48米。进深与面阔比例为1∶1.2,近似方形。殿前有月台,宽17.30米,进深9.20米,台正面设有青石栏杆,北面有踏步,南面与上山游览通道相近,设有台阶。正门前设台阶四级,两侧有“副子”。殿出檐甚深。台基明高60厘米,宽17.30米,进深15.07米。殿中均用木柱。略作“梭形”,柱头多数有卷杀。金柱高6.2米,檐柱高3.90米,角桩高3.98米,似有8厘米之微微“升起”,并略有“侧脚”。四角立柱,吻兽脊,屋角反翘,颇为秀丽。

金柱柱础为素覆盆式,覆盆直径74厘米,上施木鼓一层,直径与覆盆相同。檐柱柱础明间为覆盆式青石质,上置扁形木鼓墩。角柱础也为石制,形如杵头式,高36厘米,杵头部径50厘米,杵杆部与梭柱下匹配,直径40厘米,上置厚约6.5厘米的木櫍一层,上接角柱。斗拱采用“五铺作双下昂”式,后尾“偷心”,昂下用真“华头子”和“靴楔”,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相似。斗拱后侧使用不平的挑杆两根,一上一下,后尾压在下金檩下,起到了真昂作用,其昂嘴势及断面形态为元制。唯正面明间二攒、南面第二间一攒与此制不同,头昂改为假昂,挑杆变成上昂性质的斜撑,并未穿过正心枋,可能是后代修换的结果。明间下金檩用断材,极具地方特点。

轩辕宫正殿是一处元代木构建筑,从其构架、斗拱形式看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轩辕宫正殿雄踞山垣,面迎太湖,气势宏伟。殿之素覆盆柱础、明间秀美的梭形四金柱、具有卷刹的檐柱及部分梁架斗拱均系元代旧物。保留至今的元代木构建筑在江南地区存量极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2)正殿单檐歇山,“澈上明造”,翼角飞翘,形体秀美。其具“侧脚”、“升起”的四角立柱尚保存了宋元做法。山花板比博缝板收进颇深,仍为唐宋旧法。斗拱采用“五铺作双下昂”式,后尾“偷心”, 昂下用真“华头子”和“靴楔”,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相似。斗拱后侧使用不平的挑杆两根,一上一下,后尾压在下金檩下,起到了真昂作用,其昂嘴势及断面形态为元制。这些做法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3)轩辕宫正殿明间下金檩的断梁做法也颇具特点。正殿的明清两代大修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时代信息,对研究古代木构建筑的演变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光福寺
光福寺,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光福镇龟山南麓。该寺全称“光福讲寺”,又名“铜观音寺”。始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又说梁天监二年(503年)。民国张郁文《光福诸山记》有“光福讲寺,在光福下街。梁九真太守顾氏之家山也。大同中建寺及舍利塔七成”的记载。后至唐会昌五年(845年),该寺毁于“灭佛运动”。至唐咸通年间(860—873年)重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僧普照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董份倡议修葺。清初毁于火灾,仅存山门。至康熙、乾隆年间相继修复,恢复原貌。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修复后的寺院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铜观音殿、西方殿、嘉荫堂、听潮音馆、吟香阁等,殿宇楼堂,廊庑榭阁俱全,蔚然成为一大丛林。
现寺院内尚存大雄宝殿、西方殿、嘉荫堂等建筑。1986年,该寺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宝殿,单檐硬山造,山面施搏风。面阔三间14.3米,进深十一檩计13.2米。为内四界前后轩形式,内四界“澈上明造”。梁架圆作抬梁式。四界大梁下设随梁枋,上置金童柱。山界梁背设脊童柱置一斗三升牌科承脊檩。前为重轩,廊轩与内轩均为圆作卷棚顶;后轩亦为圆作卷棚顶。大殿构架朴素,形体高敞。为清道光十二年之建筑。
西方殿,二坡硬山式楼房。面阔五间20.75米,进深七界12.2米。底楼副檐造,廊轩圆作卷棚顶。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双步形式。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造。
此外,大雄宝殿西墙内嵌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平江路达鲁花赤总管所撰的《免役文榜》碑。西方殿轩廊内有张默君的《西崦梅花诗》碑。碑为青石质,长118厘米,宽44厘米。碑文为阴刻章草,竖书七律四首,其中两首由大鹤山人所赋,两首为张默君次大鹤山人唱和诗。诗文以描写香雪海的梅花入手,抒发了自己向慕洁静空寂的归隐的心情。

圣恩寺
圣恩寺,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光福镇邓尉山南麓。圣恩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原为天寿、圣恩两寺。天寿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圣恩寺建于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寺庵并列,设上下道场。元至正初年,天寿寺毁于大火,圣恩寺幸存。至正九年(1349年),天目山僧万峰时蔚来此开山中兴。洪武九年(1376年)建观音阁、法堂、大殿、塔院、钟楼、斋厨,开创基业,传至融宗,五十余代而不衰。因清康熙、乾隆两帝曾多次幸临,使该寺盛极一时,成为吴中丛林之首。
圣恩寺坐北面南,倚山而建,现占地约6万平方米。四周黄墙封围,规模宏大,古朴肃穆。现存的历史建筑有石坊、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三圣殿等。1986年,该寺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坊,原为五间,后剩一间,青石、花岗石混建,明显为两个时代的遗物。石坊下为青石地袱,原在此设门。两侧立花岗石柱,比较粗犷。柱头分别雕凿龙、凤图案。坊的上部均以青石凿就,雕刻十分精细。前面下枋刻有龙吻,饰“狮子滚绣球”图案;上枋中间饰莲花托附净瓶,瓶中流水不绝,融为海水,海上有童子拜浮海观音像。云海上饰飞天,并有鹤舞凤翔的吉祥图案。上下枋之间,嵌真书镏金“圣恩禅寺”额。后面下枋,刻八吉锭胜图案。上枋为二龙戏珠,龙身短而强悍,较前面图案为简洁。中间镶镏金“阿弥陀佛”四字额枋。两边石柱正面刻有对联:天寿无疆 万里山河宏寿域,圣恩普及 众生今古沐恩光。石坊于2000年5月被修复为旧有形式。坊跨于御道上,御道直通天王殿,道旁古柏盎然。
天王殿,明景泰七年(1456年)创建。清雍正十二年(1736年)毁于火灾,雍正十三年(1737年)再建,为现存之形制。天王殿面阔五间16.75米,进深四间12.90米,单檐歇山式。下有45厘米高的台基,四周有花岗岩压沿石。梁架为十一架前后三步廊。中部施金柱,木质,用材较大,下有鼓墩形柱础。檐柱及部分山柱已改用方形花岗岩石柱。廊外侧不另加柱,而以挑尖梁直接承挑檐檩,由于出檐较深,挑尖梁下有斜撑木撑于檐柱上,以防止屋面下垂。柱头施斗拱,一斗三升,平身科明间四攒,梢、次间二攒。山面除柱头外不施斗拱。所有的斗拱都比较弱小,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不大。当心间开门两扇,两侧的抱框、腰枋及塞板仍为原物,很粗壮。前有青石须弥座式门枕,束腰部饰卷草纹。次间塌板下砌槛墙、上部墁板,开火焰状窗。梢间砌墙,内嵌石碑三块:两块字迹不清,分别立于顺治十八年和康熙三十三年;另一块是苏州府吴县知县杨云鹤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立的《圣恩禅寺常住田免役》碑,碑高2.78米、宽1.14米。

圣恩寺

大雄宝殿在天王殿后,拾级而上,地势高宏。大殿初创于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后屡有修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为现存之形式。大殿面阔七间27.00米,进深四间16.10米,单檐歇山式。台基高80厘米,用青石、花岗岩压沿石。四周回廊立于台基之上,前廊深1.80米,后廊深1.50米,左右廊宽1.55米。大殿梁架亦为十一架前后三步廊,柱用材粗壮。柱下设覆盆式青石柱础:明间的稍大,边长80厘米,盆径68厘米;次间的边长72厘米,盆径62厘米。上施花岗岩石鼓形石础。柱头直接承檩,不施斗拱。檐柱与外柱之间,以抱头梁与穿插枋连接。明间前后及次间,前面均设有豆腐格子门六扇。边、梢间做法与天王殿次间相同。后檐墙上嵌有明正统八年(1443年)九月十九日礼部僧录司给原白马寺住持道清的劄付,碑文中准予他到圣恩寺当住持。碑高162厘米,宽77厘米。殿前有宽大的露台,中间立宝鼎,两边植古柏三棵,传为晋代之物。

伽蓝殿在大殿露台东,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顶,五架梁前后双步廊。
祖师殿在大殿露台西,三间一落檐,与伽蓝殿相对称。
西方三圣殿在伽蓝殿北、大雄宝殿东。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殿内十分宽敞。殿后有小屋,设龛坛。
圣恩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吴中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佛教寺院。它的存在,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寺庙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罗汉寺
罗汉寺,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西山镇秉常村罗汉坞内。该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重修,是妙衟法师演天台教观之地。现寺内有山门、茶室、罗汉殿等建筑;罗汉殿内的十六尊石雕罗汉是明代之物,原藏宁邦寺。1997年7月,该寺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殿,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为内四界前轩廊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背设双斗承金檩与金机,大梁底设梁垫,置风拱。山界梁背设一斗三升牌科上承脊檩与脊机。山尖施山雾云。边贴穿斗式,月梁形扁作川攀连各柱。该殿原是明月湾瞻乐堂大厅,1984年移建至此。其构架系清中期之物。
殿内十六尊石雕罗汉分列东、西两侧。罗汉为花岗石雕刻而成的坐像,高在1.05~1.15米之间,有降龙、伏虎,有打坐静思、托塔等。罗汉的形态各异,造型矮小,肌体圆胖,极富童趣感。造像的雕刻手法较为简练,略带随意性。以圆雕、线刻为主,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极富表现力。惜所有造像的头、手均已损毁。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释家谓之是受佛祖嘱咐传世护法的弟子。该堂十六罗汉是根据唐朝高僧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文所述人物雕凿的。所雕罗汉形象朴拙,雕凿粗放,古意盎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山坞中的罗汉寺

寺内另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重兴古罗汉寺》碑一方。僧本黄撰文,鹤舟元书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寺所处的环境十分幽静秀丽。古寺依山涧而筑,溪边古樟两株参天耸立,苍劲挺拔,浓荫翳日,更有古紫藤盘旋攀附于古樟树干之上,如蛟龙飞腾,夭娇拿空,为吴中一绝。寺后山坞内峰峦叠翠,灵秀幽深,花果林木蔚然成海,四季花果累累,昼夜鸟声不绝,恍若仙境。实在是一处旅游的好去处。

永慧禅寺
永慧禅寺,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光福镇潭东太湖边的蟠螭山麓。1986年,该寺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蟠螭山,因山形盘曲、形似蟠龙而得名。山中茂林深幽,古木参天。沿山径拾级而上,“山顶洼然中虚,方三亩许,四壁如削,高五六丈”,浓荫掩映,人称“石壁窝”。石壁窝内有古刹——永慧禅寺,俗称“石壁精舍”。相传梁朝僧人慧海东游太湖,恋其幽静,乃辟为道场。而据文献记载,寺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 隆庆三年(1569年),高僧憨山大师来此,喜其清幽,结茅住山,重建寺院,故又称“憨山结茅之地”。明天启四年(1624年),寺僧性德和尚重修。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又重修。抗日战争期间,僧脱法重葺,并居于此。“文革”后,愿满和尚为住持。现存山门、韦陀天王殿、西方三圣殿、祖师殿及附房数十间。附房墙壁中嵌有明王稚登的隶书《石壁轩》和清嘉庆二年慈鹤撰并书写的《重建蟠螭山石壁记有序》等碑刻,记载了该寺的历史。
石壁居湖山胜处,太湖七十二峰屏列于前,以其幽静和雄丽的风光吸引了古今游人和骚人墨客来此游览,留下了众多的诗文和题咏。寺后院内有高八九米、陡直笔立似刀斩切的自然形成的山体壁面,在此壁面上镌刻了众多的名人摩岩题刻。有韩崇、王渔、顾沅、瞿树辰、吴荣光、汪藻、高心夔、倪文蔚、潘钟瑞、顾文彬、张耀曾、孙发绪、谷钟秀、章太炎、李根源等清代、民国时期名人的游山题记30多方,其中有李根源的“憨山胜迹”,黄葆戊的“蟠螭”,虚云法师的“应无所在”,蒋载天的“佛门龙象”,夔龙识、思宏所书的“癸酉仲春既望,探梅邓尉,遂至具区之滨石壁下。春来风雨如晦,是日乍晴。登坛纵目,湖光山色,扑人眉宇,心胸豁然……”正草隶篆,各体皆备,题记内容,斐然可咏。
寺北百米处,有“憨山台”,相传为憨山大师修炼打坐之处。在这里的山岩上,名人的摩崖题刻也极多,有孙光庭题的“蟠螭精英”,邵元冲所题的“甲戌之春,偕印泉、莼鸥、默君同探石壁”刻石,李根源的“曹溪礼公塔,石壁登公台,台以公名重,人从鲎带来。安禅狎猨鹤,洗钵侠鼋能,七十二峰相续,浮云取次开”题诗;山上还有于右任书的“曲石台”题刻,以及纪念王稚登的“尊生泉”和谷钟秀的“饮绿”等题刻。这些摩崖题刻由来自各地的名人,以不同的笔调和形式,记载了各自的游览感叹,歌颂了蟠螭山的自然风光。
此外,寺内尚有元代的石楠树与镶金碧玉竹。石楠一株粗如碗口,树龄800余年,人称“睡龙树”。生长在僧房后壁岩隙之间,其树根屈曲盘旋。树身紧贴陡峭石壁,似巨蟒,如苍龙,沿山壁蜿蜒向上攀爬8米许,穿出崖顶竟然展开茂盛的树冠,苍翠碧绿,一派生机盎然。而镶金碧玉竹则生长在崖岩之缝里。相传憨山和尚曾应召进京受封时,视御赐的金银珠宝而不见,唯独向皇帝要了两株镶金碧玉竹带回寺内,至今竹枝翠绿、嫩黄相间,犹如翡翠,煞是可爱。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蟠螭山的南麓还埋葬着清末著名书画家虚谷大师的遗骨。
虚谷(1823—1896年)本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原籍徽州,家居江都。曾任清廷将官。太平天国时期,“意有感触,遂披缁入山”,但不茹素,不礼佛,人称“画僧”。虚谷的画落笔冷隽,蹊径别开,善画花卉、蔬果、禽鱼,亦能山水,尤擅以破笔作松鼠、金鱼等;草草写意,生动超逸。书法亦奇古绝俗,与当时的大画家任伯年、吴昌硕齐名。虚谷的画表面稚拙,实则奇峭隽雅,十分耐看,可谓晚清画苑中的第一家。
那么,虚谷墓为何会立在蟠螭山麓呢?据光福圣恩寺已故住持融宗追述,虚谷曾一度在苏州狮林寺为僧,常云游于扬州、上海等地。以书画自娱,画倦即行。1896年病逝于上海城西关庙。当时,石壁山的永慧禅寺是狮林寺的下院,其去世后,由狮林寺住持令小僧把虚谷上人的遗骨运回苏城,归葬于蟠螭山。
经查访,虚谷墓原立有墓碑,“文革”间毁。1983年4月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为纪念一代宗师虚谷,修整了墓地,重立了墓碑。现该墓封土高1米余,四周垒砌着黄石墓庐。墓前立有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题记的墓碑一块,碑高1.3米,宽0.38米,上镌篆文“虚谷上人墓”。
永慧禅寺地处太湖之滨的石壁山麓。山中梅花夹径,景色诱人;山下万顷碧波,渔帆点点;山上巉岩壁立,胜迹众多。寺院既富于山水,又富于胜迹,是一处礼佛赏景的绝好去处。

石嵝庵
石嵝庵,又名“石嵝精舍”,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光福镇西南3公里的弹山山麓。
寺院依山坡而建,四周果林满坡,青竹葱郁。与其南蟠螭山的石壁寺各藏深山,遥相呼应。旧时因形势险峻,人称“凿石驾危楼”,其名甚著。清人周孝埙有《至石嵝诗》云:“松杉仄处通翠微,荤确当中置兰若(寺庙)”,精确地写出了石嵝庵之妙处。
据《光福志》记载,元至正九年(1349年)江南名僧万峰和尚在石嵝庵修持坐禅。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池莲师高足养素居士退息于此。清初,有佛屋三间,无声禅师居于此。其在庵四周栽种枇杷数十株,在山坞种修竹蔽之。今日之竹林,由此而来。道光间,僧松庭重修,顾湘舟为之记。旧有末代状元陆润庠题写的“石嵝古刹”额。抗战期间,又有脱尘和尚重葺山庵,隐居于此。1986年,该庵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该庵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庵内建筑由露台、门楼、放大光明殿、五观堂、同登彼岸殿组成。

放大光明殿,单檐硬山造。二坡小瓦屋面,面阔三间,进深七界,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做法。殿内悬挂有“放大光明”的四字匾额,方砖铺地。殿之后有廊柱均嵌在石柱之中,做法极有特色。


石嵝庵
五观堂,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六界,为内四界前轩后廊形式,前轩船篷顶,圆作,明间后檐挑梓檩做法。
同登彼岸殿,单檐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六界。梁架圆作,较朴素。
两殿一堂呈“品”字形分布合成一个院落。院内植以花木,筑有烛台。香烟缭绕,翠气融融,透露出深山幽庵佛门净地之气息。
此外,石嵝庵后的山崖旁有“留余泉”,清冽甘甜,泉池清澈见底,流水潺潺,终年不息,大旱不竭。庵门前亦有泉,吴荫培题曰“龙泉”。庵之东有明代古木香一株,高三丈余,枝叶茂盛,冠如华盖。
出庵门向左,拾级而上,山顶有万峰台,高近2米,全用大石块垒叠而成。相传是万峰和尚所筑。台侧有巨石,皮皱中空,镂若窗牖。每当艳阳高照或月光映射时,巨石忽明忽暗,犹如楼阁之烛光,令人称奇。
万峰台是饱览湖光山色的绝佳之处。《光福志》有载:“万峰台在庵之前崖,尤据极胜,望太湖诸峰历历可数。当仲春之际,登此台者,览桃李之皆萼,闻鸟声之迭和,漱泉枕石,翠竹四周物外之景,顿忘身世。”登台眺望,近水远山,太湖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葑山禅院
葑山禅院,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涧桥村龙头山南麓。1986年,该禅院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葑山禅院初名“真武行宫”,以祭祀真武大帝。后改今名,亦称“北极行宫”。该寺北倚山岭,南临茫茫太湖,是洞庭东山十景之一“葑山芰荷”的所在地。昔日山下十里藕塘,一望无际。夏日里,清风嬉舞,荷叶翩跹;芙蓉出水,鲜红娇艳,蔚为奇观。每逢此时,四周数十里村民纷纷来此观赏。农历六月廿四葑山赏荷,早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延续至今。清高宗乾隆帝,也曾到此游览,并书“虫二”两字匾额,御赐寺内和尚,以示这里风月无边、景色极佳。
该寺原规模较大,有山门、正殿、生肖殿、后殿、诉月楼及路文贞公祠等建筑。现仅存后殿、路文贞公祠及部分僧房。
后殿,单檐二坡造,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12.4米,进深七檩9.9米。檐柱下置青石鼓形柱础,金柱下垫以青石础。大梁扁作,结点用斗拱。
祠堂,单檐歇山造,为明代建筑。面阔三间12.2米,进深七檩9.8米。抹角檐柱,下设杵头式青石柱础。金柱下垫木櫍,顶施坐斗。大梁扁作,结点用斗拱。脊檩施彩绘,色彩部分剥落。
祠堂内现存碑刻四块:①《重修葑山路文贞公祠记》,碑高34.5厘米,宽115厘米,楷书,道光十七年候选训导王瑬撰,施兆源书。②《重修路文贞公祠墓记》,碑高31厘米,宽82厘米,楷书39行,满行16字。同治七年六月,秀才杨象济撰并书。③《明路文贞公传》,碑高155厘米,坐高26厘米,宽68.5厘米。碑额篆书六字三直行,碑文楷书,20行,满行42字。光绪五年特用道江苏候补知府太湖厅事长白桂昌书。④《修路文贞公墓道记》,碑高33厘米,宽89厘米,行书,碑文36行,满行15~16字;亦为光绪五年白桂昌撰并书。四碑保存皆完好。
那么,葑山寺旁为何有路文贞公祠呢?这里就要追溯到路文贞其人之经历了。
路文贞,本名路振飞,字见白,谥号“文贞”,曲周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崇祯四年被召为御史。后出任福建巡按,歼入侵海寇,抚苏松,请除民困之弊端。后又擢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北京被清军攻下后,他又投奔福王朱由崧,击擒叛臣吕弼周、武愫、董学礼而立下军功,但却遭到权臣马士英的排斥而被贬。当时,正逢其母逝世,全家流寓东山,遂葬母于法海坞。此时,湖寇犯境,因其御寇有功,殁后山人于葑山寺旁为其建祠,以祭祀之。
现该寺由僧人管理并正式对外开放。

昙花庵
昙花庵,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渔洋山、法华山北麓山坞中。1986年,该庵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庵始建无考。据《香山小志》云:庵供四面观音像,系萧梁时物,庵为姚氏所掌,或曰:为明姚广孝之别业。殿额由清尤侗书“青莲现法”四字。现观音像与额均毁,尚存大殿三间,附房数间,以及后期增建庵房,已成一定规模。现该庵所存的明刻观音像碑,颇具艺术价值。殿前古银杏树,直径2米;几株桂花也得数百年树龄。该庵所处环境极佳,山下太湖湖面宽广,隔湖与玄墓山、洞庭西山北部诸岛相望。山坞中有王妃郑旦墓、明董其昌墓等古迹。庵四周峰峦起伏,植被丰富,常年葱绿;山道幽深,宛如世外。是一处旅游赏景的好去处。



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峰下的法海坞内。1986年,该寺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震泽编》记载:“法海寺,在洞庭东山,隋莫厘将军舍宅建。”后梁乾化年间(911—914年)改称“祗园”。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寺内齐禅和尚进京断臂请封,宋真宗赐名“法海”,为今名。明万历年间重建天王殿、弥陀殿。清乾隆年间,寺殿因雷火之灾而全部焚毁。民国二十年(1931年),寺再次重修,仍具较大规模。“文革”间,寺内大殿等建筑被拆,现仅存殿屋前后两进,为民国时期建筑。
法海寺,旧称“莫厘峰下第一胜迹”。山势秀拔,群峰下绕,茂树长林,穹深奥邃。现该寺之气宇虽不比当年,但深山古寺,净寂雅宜,那镇寺之石狮,殿前之石凳、碑碣石枕,古意可寻。且寺前有青、白两泉,为洞庭东山五大名泉之首。两口古井,一青一白:青泉蓝而明,白泉洁而淳。旧时寺僧饮水,均汲取于此井。明葛一龙有诗云:“两泉同一寺,青白各自好。甃寒人汲稀,寂寂山花照。”
深山古寺,名泉胜迹,是一处赏景游览之绝好去处。

茅蓬寺
茅蓬寺,即“穹窿禅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藏书穹窿山箬帽峰下。1986年,该寺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县志·三十六卷·寺观门》有载:“穹窿禅寺,在穹窿山,旧名福臻禅院,相传为朱买臣故宅。梁天监二年创禅院,唐会昌六年复建,宋开宝初为德韶国师道场,景德四年修,明洪武初为丛林寺,永乐中敕改显忠禅寺,寺毁。宣德初重建,嘉靖中寺僧鬻其址於民,崇祯十三年僧宏彻复购地於小灵山麓建拈花禅院。”由此可知,原寺已移建为“拈花禅院”。后至民国年间,由浦东云贞夫人捐金万元,重建了穹窿寺大雄宝殿、壮哉楼,后毁,仅剩僧庐五间。1985年,县林场将旧僧庐修整为三间二坡,作为护林员居所。
该寺虽然大部分建筑已毁,但旧时遗址尚存,寺后密林深处有“朱买臣读书台”,该台是一块面积约2平方米的苔藓累累的天然平石,台上镌有“汉会稽太守朱公读书之处,正德己巳都穆题”的楷书摩岩题刻。相传,朱买臣就是在此石台上攻读诗书的。读书台前有一巨石,上镌有李根源先生的隶书题字十竖行:“吴县穹窿寺得浦东贾氏云贞夫人捐金万圆,修建大雄宝殿、壮哉楼。今夫人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廿五日逝世,特刊石纪之。夫人夫贾云山,子伯熏、伯勋齐年。”记载了该寺民国年间整修的情况。
茅蓬寺,不仅寺院古老,而且是吴中的一处名胜,寺旁尚有“隐龙池”、“仙人洞”诸胜,四周葱林相围,石梁曲洞,山泉潺潺,曲径深邃,历来是名人逸士隐居之地。据传,明建文帝朱允炆为避争位之祸,曾在山中隐匿,少师姚广孝也曾退息于此。

读书台

宁邦寺
宁邦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藏书穹窿山北麓。1986年,该寺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吴县志·卷三十六·寺观》载:“相传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韩世忠部将战还矱发隐此学禅,赐额‘宁邦禅院’。嘉熙元年(1237年)毁,淳祐三年(1243年)重葺,元末毁,明永乐间复建,奏为寺,万历间修。”该寺因年久失修,原山门、佛殿均毁。2008年,复建了寺内建筑。现寺内尚有明代石刻两方:《穹窿山宁邦寺记》,文震孟撰、赵宦光篆额,延陵吴邦域书丹;《山辉川媚》书条石,徐枋书。这些石刻是研究明代书法艺术及石雕艺术的实物资料。
寺西,顺山道拾级而上,有“玩月台”,相传为韩世忠赏月之处。台旁岩壁上有摩崖题刻“孤峰皓月”。台下有“百丈泉”,泉水清澈见底,长年不枯。深山古刹,皓月流泉,是一处赏月的胜地。

玩月台

司徒庙
司徒庙,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光福镇吾家山下。相传,汉代大司徒邓禹曾隐居于此,山人建司徒庙以示纪念。1986年,该庙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禹(2—58年)字仲华,13岁即通文善武。王莽篡汉时,其授业于长安,与刘秀极为亲密。为光复汉室,刘秀起兵,以邓禹为大将军,但其深谋远虑,曾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刘秀从之,深得民心。邓禹量才用人,治军严明,兵法纯熟,用兵如神。在推翻王莽政权、平定起义、建立东汉政权中立下赫赫战功。建武元年(25年),刘秀称帝。邓禹受封为汉高密侯,后又被封为大司徒,统百官,综理朝政。由于邓禹“深执忠孝”,死后祭祀供奉他的祠庙较多。

光福司徒庙,始建无考。明宣德十年(1435年)里人顾进曾倡捐重建,正统三年(1438年)建成。后又经多次修葺。现尚存庙宇殿屋两进共20余间,均为清代和近代所建。
司徒庙以古柏而闻名,院内4株古柏,相传为邓禹手植。古柏造型别致,姿态各异,虽经千年风霜雨雪,日曝雷击的侵袭,却依然遒劲壮观。据传,清乾隆南巡至此,见此四株古柏后叹为观止,分别赐名为“清”、“奇”、“古”、“怪”:“清”柏,主干粗壮挺拔,直耸云天,枝叶苍翠,给人以挺俊清朗之感觉。“奇”柏,主干折裂成两株,一枝垂倒于地面而又郁郁葱葱;另一枝在离它几米远的地方钻入地内又重新伸出新枝,颇有枯木逢春之趣。“古”柏,纹理盘曲,古朴苍劲,树纹萦纡,如蛟龙盘绕于树身。“怪”柏,雷劈两爿,一爿远离母本,又落地生根,卧地三曲,如走地之蛟龙;另一爿却似悬空之吊篮,就地卧倒,似昂首之蛟龙,具腾空起飞之势。
江南水乡,有如此古柏实在稀罕,堪称神物。千年古柏虽遭风霜折磨、雷电劫难,却依然郁郁葱葱,显示出百折不挠的气概,表现出孔子所赞美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精神,因而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咏叹不已,并为之写下众多的诗文。清代诗人孙原湘有《司徒庙古柏》诗,追忆了邓禹不平凡的一生:“吾思邓仲华,廿四为司徒;身历百战夜枕殳,七过不利三褫俱;五十七年如须臾,未得一日山中娱。”能在江南水乡留下这几株古柏,是最好的纪念。孙原湘在诗中还曰:“司徒庙中柏四株,但有骨干无皮肤。一株参天鹤立孤,倔强不用傍枝扶;一株卧地龙垂胡,翠叶却在苍苔铺;一空其腹如剖瓠,生气欲尽神不枯;其一横裂纹萦纡,瘦咬势欲腾于衢;故以百索盘其躯,神兵夜半风雷驱;凭树一一声音鸣,得非大树将军乎?”以致李根源先生将司徒庙之古柏、拙政园文徵明手植之紫藤、苏州织造府之瑞云峰、环秀山庄之假山,并称为“苏州四绝”。


此外,古柏园长廊内还镶嵌有一部明代佛经的刻石——《楞严经》。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楞严经》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亦简称“首楞严经”,是佛教经典中的一种。全经共10卷,首楞严为佛所得三昧,也是所修万行的总称。楞严经由禅宗修持,阐明心性本体,是明心见性的经典。
该石刻刻成于明崇祯年间,清康熙年间赐额,原置于光福下绞狮林寺中,后寺废,石刻于1976年被迁至司徒庙中。石刻长87~92厘米,宽22~31厘米。全套84块,现剩83块,缺最后一方记录“发心出钱”助成石刻者姓氏的刻石。因此,这是一部完整的明代石刻经卷。
《楞严经》石刻,由当时著名画家王时敏和佛门弟子张炳樊、张鲁唯、顾锡畴、顾同德等书,吴门刻石名手章懋德镌刻。字迹匀称而精正,刀法流畅。
另外,庙内还尚存康熙皇帝御书《松风水月》碑,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南巡时所书。另有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等职的林森手书的《般若船》石碑,笔力遒劲,字体端庄,亦堪称精品。
光福塔
光福塔,原名“舍利佛塔”,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光福镇龟山山顶。塔始建于梁大同(535—546年)初年,塔内原藏光福寺开山祖悟彻和尚的灵骨。唐会昌五年(845年),该塔曾被毁。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奉诏重建。宋乾道五年(1169年)重修;元至治元年(1321年)又重葺。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该塔遭雷击起火被焚,唯塔身独存。宝塔虽历经沧桑,但塔身和部分木构件仍为原物。1995年,该塔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至1998年,由政府出资对该塔进行了全面整修,加固了塔基,恢复了副阶、平座、塔刹、塔檐等,重现了古塔风貌。
塔为四面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由外壁、回廊、塔心室构成,通高30.5米,边长5.38米,台基广9.17米,副阶周匝,下承基台。塔身内外均为方形,底层面宽5.38米,自下往上逐渐有收分,七层面宽3.78米。塔壁厚0.9~1.0米。转角处用砖砌成圆柱形角柱。底层仅西北面开门,二至七层四面均辟壸门。壸门内置有佛龛,龛顶设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各不相同的藻井。塔身各层设腰檐、平座、栏杆。腰檐为一跳木斗拱加砖叠涩,棱角齿挑出,做法简洁朴素。平座四周设挑筋石承木栏杆。塔内各层置木搁梁、楼板、木梯,形式简洁素雅。底层塔心室为砖砌八角形,顶为叠涩构造。六层设大柁,七层内角置斜柱4根至顶承刹座。刹座正中心立刹杆,上承刹轮。塔顶为四角攒尖式。塔刹由覆钵、仰莲、相轮、宝盖、圆光、宝珠、葫芦等构件组成。刹上下引塔链4道分别系于塔顶四角。整座宝塔翼角翚飞,风铃高悬,耸入云表,巍峨而壮丽。
光福塔是一座时代特征明显、风格简洁朴素的宋塔,其塔体、腰檐、平座、壸门等砌体结构,保留了宋代的制式。平座四周所设的青色页岩质挑筋石为宋代的原物。腰檐一跳木斗拱加砖叠涩,棱角齿伸出,及平座下仅为砖叠涩棱角齿挑出的形制,为典型的宋代做法。第七层以斜柱承刹座的承重构造,是江南地区造宋塔的常用手法。而底层心室砖砌八角形、叠涩顶的构造,以及上梯通道设置在砖壁体内的做法,形式独特,在苏州地区仅为孤例。该塔的这些结构特点为研究我国古代砖木楼阁式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