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民居

第二节 古民居

凝德堂

凝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翁巷,为明代晚期建筑。2006年5月,该堂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堂坐北面南,临巷而建,宅前东、西两端分别设有巷门,现存单体建筑有门屋、仪门、大厅。占地1 050平方米,建筑面积872平方米。

巷门设置在门屋前的东、西两端,与凝德堂连为一体,是同时代的构筑物。门宽1.83米,高3.5米,顶部采用砖券砌法,砌成拱形。墙体厚0.34米,顶部的盖瓦与脊均毁,瓦滴下抛方用素面砖细贴面,做工较为讲究。现东巷门已毁,但从现场勘察结果来看,两巷门间距略大于门屋的开间。

门屋进深七檩8.95米,面阔五间18.78米。正间保留基本完整,六扇落地屏门完好,额枋上设有雕花夹膛板。从现场遗留的痕迹及门前五开间通长的踏步看,两侧的次间、边间也应是安装落地屏门,现在已被封砌。门屋正间是四架抬梁式做法,简洁明快,不失明代风格。在梁架桁条上保留着7幅彩画,沿廊两侧设有砖细墙面。门屋北部与仪门间留有狭长的天井,天井内铺地用石板,保存完整。东侧天井内设有水井一座。

仪门是门屋与大厅之间的院门,起到内外隔断的作用。门宽3.5米,进深2.6米,门樘宽1.6米。仪门带有官式做法,为硬山搏风两坡顶,外形像木构牌坊。门两侧砌“八”字形细砖墙,门前后设砖细跺头。门樘由抱柱、腰枋等组成四抹式“目”字形状。中槛宽厚,里侧连楹雕刻颇精,中央有一个“福”字图案,俗称“福寿墙门”。门柱下置枕石一对,是后期之物。柱顶间覆以木枋,枋上斗拱不出昂,架一斗六升斗拱三垛,两山间各有半垛。柱身前后离地面1.9米处,用斜撑支托出跳深远的瓦檐,称“雀宿檐”,组合十分巧妙。仪门满施彩绘,计18幅,色彩淡雅,箍头用晕,图案用黑线勾勒,丰富多彩。

大厅是该宅的主体建筑,面阔三间13.60米,进深七檩前后带廊11.41米,系硬山搏风造,两坡苏瓦顶。房屋举架平缓,屋面坡度富有缓和曲线。内部梁柱结构,用料和制作均比较规范,梁柱间多用大斗连接,斗四隅刻有海棠曲线,柱头有覆盆形卷刹,尚保持宋代遗风。檐柱为抹角柱,下垫八角提灯形青石础,金柱、山柱均为圆形,下垫柿子形鼓墩和覆盆形木。五架大梁扁作,断面呈长方形,两侧刻一圈弦纹。梁头两端呈半圆形,下部置梁垫由柱身跳出的丁头拱承托,拱跳头施棹木,制作精美。大梁上承三架月梁,不用矮柱,施以斗拱。梁背微有驼峰,上施令十字斗六升拱,拱两侧嵌以镂雕云鹤图案的山雾云。金柱和前后檐柱间设单步月梁,山柱根根落地,柱间用“骆驼穿”和穿枋相连,组成山面梁架,承托桁、枋、方形椽子,出檐处设飞椽,各类构件互相牵连依附,组成整个屋架。

该堂现存彩绘多达88幅;其中,正厅61幅,仪门18幅,门厅9幅。正厅的梁、枋、檩、斗及山垫板等处都有彩绘。山架梁绘正搭包袱锦,五架梁绘枋心上搭包袱锦。脊檩锦袱中画3个相连的菱形方胜及一笔一锭。檩两端绘宝相莲花。斗拱亦勾连上彩,其色调以紫色为主,夹以棕、黄、红、绿、白等色,是典型的明代苏式彩绘。

正厅因屋面长期漏雨,部分梁、柱、桁、椽腐朽,1982年抢修正厅,翻修屋面,更换朽木,重砌西山墙及后封护檐墙。2003年又整修了门厅与大厅。为了不改变彩绘构件原貌,在大厅的大梁两端以铁件进行了加固。施工中在左边塞口墙(院墙)里发现“康熙二十四年”铭文砖,为考证该堂始建和重修的年代提供了实物资料。

凝德堂是一处明代晚期的群体民居建筑。其举架平缓且富曲线美。梁架月梁起拱大,形式简洁,线条流畅,斗拱形式多样,极富明代典式。

凝德堂的彩绘素有“江南民居彩画第一”之称。其所保存的88幅明代建筑彩画,从整体上看具有线条流畅、色调素雅、图案变化灵活之特点。其彩画属“下五彩”,图案中所用锦纹与《营造法式》的图式相合,十分规整严谨。在工艺手法上,采用攒退“退晕”,体现了图案的深、淡、明、暗的色调。在色彩处理上采取沥粉贴金、朱线平金、朱金结合等做法,加强了整体图案的美感。在布局构图上,对不同构件采用规划线的统一处理,取得了上下贯通、左右对称、线路整齐、配列均衡的艺术效果。凝德堂的彩画,其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在目前苏南地区的明代民居建筑中实属罕见,是目前苏南地区明代苏式彩画中的精品,为研究明代民居彩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怀荫堂

怀荫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是一处明代中晚期的小型群体民居建筑。2006年5月,该堂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堂坐北面南,临街而建。单体建筑有门屋、住楼一路两进,布局极为紧凑。

门屋,二坡硬山造,两山施搏风。面阔三间12.4米,进深七檩7.6米。明间阔4.4米,次间阔3.7米。明间后穿堂做法,接墙门,明间通进深9.58米,前廊深0.96米。梁架为穿斗式,明间左右缝各柱柱顶均设有坐斗,上承替木与檩。柱与柱之间以月梁和穿插枋相攀连。两山各柱顶部不设斗,直接承替木与檩。檐柱下设提灯形青石柱础。前后步、金柱下置木质鼓磴。前檐施飞椽。穿堂两侧置格子短窗,设蟹眼开井。

明间前步柱之间设大门。门框下部两端置青石质坤石一对。前步柱两侧设有对称的抱框。抱框与门框之间置腰枋,腰枋长1.09米,高0.23米,枋面刻如意纹。腰枋将框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宽1.09米,高0.93米。上段两旁立边梃,上下安抹头,内设仔心。仔心内做二横二竖仔边,仔边与边梃抹头之间以透雕手法饰六组折枝花卉纹。中间做小方格棂子。下半段裙板按置,仅以直楞条木盖缝,朴素无纹。腰枋上段构件纹饰华丽,做工精湛,形式特殊,做法极为罕见。值得一提的是,大门门框后面上端所按设的连楹,工艺十分精湛,连楹系整段黄柏制成,外侧与底端满雕花纹,并在底端中部镌以楷书“福”字。饰纹精致,线条流畅。

墙门,住楼前照壁下部正中设砖细墙门一座。照壁高耸,顶设雌毛脊,一坡小青瓦屋面,三飞砖承檐口。照壁除框柱边饰外,已改为混水做法。墙门形体小巧,结构简洁,上用皮条脊,砖刻朴素。

住楼是该堂的主体,面阔三间,带两厢楼,进深七檩。通面阔12.35米,明间阔4.45米,次间阔3.95米。通进深10.7米;前廊深1.05米,后廊深0.8米,前后金柱间距离5.15米。底楼一统三间,底层楼板底做成“棋盘顶”形式,二楼梁架为抬梁式。明间与次间之间一缝,施金柱2根。金柱下有扁鼓形木础,直径44厘米,高16厘米。金柱下端柱径32厘米,用材较粗壮,上端有收分,柱头带卷刹,置座斗,并出丁字拱,承托四椽栿,上架金檩。四椽栿梁肩上置荷叶墩与大斗,承平梁,架上金檩。平梁之上在置荷叶墩与一斗三升斗拱,施连戟,承脊檩,并设有“山雾云”护脊,整个结构非常稳固。山面的梁架结构比较简单,用材也较中间两缝为小。各施柱7根,置斗,直接承替木与檩。柱与柱之间,分别以穿插枋和扁薄的月梁相攀连,外砌带有砖搏风的山墙。楼上以板壁隔为三间。槛窗的形式为五抹头豆腐格子槅心的明瓦短窗。

楼下出檐很深,为雀宿檐做法:檐柱上出一斜撑支承挑檐枋和挑檐檩。斜撑的做法较有特色:檐柱中出丁头拱两翘,上架饰有麻叶云的“耍头”,支斜撑木杆,木杆饰海棠曲线,上端置小斗,承麻叶云耍头,再置荷叶墩和一斗三升斗拱,架替木及挑檐枋。檩、斜撑木与檐柱之间,饰有网纹垫板。整个斜撑制作得十分工整、精细。

厢楼为四檩三步架前施挑檐檩卷棚顶,柱头亦施斗拱。厢楼的深度比住楼的次间狭,缩进74厘米,且增加檐柱一根,而住楼明间两檐柱却向中间各移1.03米,协调了柱间的均匀度,形成外观“真三间、假五间”的格局。

怀荫堂是一处明代中晚期的小型民居建筑。其布局紧凑,小巧精致。住楼用料粗壮,结构稳定;檐下斜撑做法极有特色,整组构件制作得十分精正;大门两侧框间仔心做法精致,形式特殊,极为罕见。因此,怀荫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苏南地区明代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

瑞霭堂

瑞霭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殿新村,为席氏住宅。始建年代无考,据其结构和装饰特点判断其为明代后期建筑。1982年,该堂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堂东南向,中轴线上原有墙门、正厅、住楼三进,两侧设备弄、厢房、花园。现存住楼、砖雕门楼及砖雕影壁。

砖雕门楼在原正厅前,面阔2.94米,通高5.6米。上饰皮条脊,青石门楣刻五鹤图,左右各饰一垂莲柱。门楼里面形若牌坊,单坡硬山顶。左右兜肚刻松树、灵芝、喜鹊、梅花。额上栏雕“凤穿牡丹”,再上是斗拱飞椽,垫拱板均透雕;额下栏刻“鲤鱼跳龙门”,天满石上刻笔锭(寓意是“必定高升”)图案,两侧亦设垂莲柱。左右塞口墙(院墙)以磨砖对缝做法,抹角、大枋子上刻有四时景物,上施斗拱飞椽。

砖雕影壁连接厢楼,与住楼构成院落。院墙朝里全以细砖贴嵌,石库门坡顶上饰以缠枝纹。墙按住楼开间划分为三组,饰以吉祥树、鹊戏图、凤穿牡丹、荷花鹭鸟、“必定高升”图案,上施斗拱飞椽。

住楼,硬山搏风板瓦顶,哺鸡脊。面阔三间带耳房,宽19.51米,进深七桁,带前后廊8.51米。住楼骑廊做法,前檐柱向后退半架60厘米,檐柱落在单步承重上。而左右厢房向外延伸67厘米,在平面上增加了6根檐柱,既牢固又实用。柱头均有栌斗。檐柱呈小八角形,柱础呈青石八角形。步、山柱均圆作,柱础为木质,下垫青石磉。梁扁作月形有刻纹。楼下搁檩均呈方形,五架梁下有梁垫、丁头拱。山架梁下施斗拱,上施令十字斗六升拱,以承脊檩。脊、金檩下有花几,步柱、檐柱下施方子。檩上用排椽,上面覆望板、芦席、黏土,再覆以板瓦,起着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的作用。

瑞霭堂是一处明代后期的中型群体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住楼楼面深度小于底层半步架,而左右厢楼反而悬出半步架,为同类建筑中少有的。构架与装折极具明代建筑特征。砖雕门楼及砖雕影壁均采用仿木砖细构件,图案形式典雅,内容丰富,纹样细腻简洁,线条遒劲流畅,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绍德堂

绍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新义村,为东山望族叶氏祖传宅第。堂始建年代无考,综观其构造特点和木雕艺术,应为明代后期建筑。1982年,该堂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画家亚明购置,并出资大修,除梁架结构保持原状外,其他如门窗、楼梯、隔扇等装修多已更换。

堂东南向,轴线上原有墙门、茶厅、住楼、花园,两侧有厢房、花厅、书楼等,并有备弄相连。现剩大厅、住楼两进及厅前的一座制作较精美的仪门。

大厅,硬山搏风造。面阔五间22.3米,进深七檩带廊9.55米。柱头有卷刹,施坐斗。檐柱为八角形,下设八角形提灯形青石础。步柱粗壮,直径39厘米,高4.01米。步柱无础,直接落在覆盆形青石磉石上。山柱设木鼓墩,施弦纹,大部分柱础因后期维修被更换为石础。大梁扁作,月梁形。四椽袱架于步柱坐斗之上,下有梁垫,施丁头拱,架棹木。四椽袱肩设荷叶墩与大斗上承平梁。平梁背施令十字斗六升拱承脊檩。山尖施山雾云。山面7柱落地,柱间由单步月梁连接,下施穿插枋,中有山垫板。檐、步柱之间,均有扁薄月梁川连接。明、次间脊檩均施有彩绘。

住楼,面阔五间带厢22.64米,进深七檩带廊9.64米。住楼为骑廊做法,二楼檐柱退半步78厘米。梁柱结构与大厅基本相同,装饰较简洁。楼厢五檩四界,正贴梁檩间施斗拱,边贴平梁上施童柱。

仪门为硬山二坡板瓦顶,纹头脊。两侧砌细砖撇山影壁,中系牌楼式木构门楼。仪门面阔4.27米,进深3米,高门槛可以装卸。旁立一对菱花形青石抱鼓,中刻“狮子滚绣球”,下为须弥座。后连门楹,抱柱、腰枋宽厚,门樘系四抹“目”字形,余塞板板面做披麻捉灰油饰。中楹刻“双狮戏球”,彩带萦绕,反面雕“雀梅图”,当中刻一“福”字,寓意是“出门有福”,俗称“福寿墙门”。额框旁的兜肚内刻“松竹梅三友图”。上槛刻“鲤鱼跳龙门”。平板枋上斗拱不出昂,明间平身科三攒,贴墙各半攒。离地面2米处,在抱柱上施实拱,挑头支撑梁檩。贴墙处施抹角,饰以网状垫板。墙下勒脚设48厘米高的青石须弥座,束腰刻花草纹饰。

绍德堂布局严谨,仪门营造精良,极富地方风格,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念勤堂正厅

念勤堂正厅,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人民街。因主要梁架构件多为楠木,俗称“楠木厅”。始建年代无考,据其建筑形制和梁架结构,应为明代中晚期建筑。1982年,该堂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七檩带廊8.12米。硬山造,山面贴砖搏风。举架较平缓。金柱高与面阔之比为1∶3.33。柱有卷杀和收分,上施坐斗。檐柱呈八角形,石础为八角提灯形。金、脊柱圆作。金柱下施扁形木鼓,中刻弦纹;脊柱下施覆盆形木,下垫方形青石磉。梁扁作月形。五架梁压在金柱坐斗上,下施梁垫、丁头拱。山架梁下施斗拱不用矮柱,驼峰上施“十”字形斗拱,承水浪机(短替木),以承脊檩,贴荷叶饰件,设山雾云。檐柱和金柱、脊柱间均由扁薄月梁、穿插枋连接。步檩下置枋,金檩、脊檩下施水浪机。明、次间脊檩中间各饰一组包袱锦彩绘,正中绘三连的菱形方胜和笔锭,组成“必定高升”图案。椽子为圆形。上铺望砖、板瓦。门窗装修已改。

该厅营造规整,用材考究,是明代厅堂中的优秀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明善堂

明善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上湾村。为明末清初建筑,亦是一座建筑艺术极高的民间住宅。2006年5月,该堂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明善堂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张延基的宅院。洞庭东山张氏是唐代名将张巡之后裔,明代初年张瑞迁居太湖之中的厥山,后张思聪、张思恭兄弟俩又迁至东山的寺前、杨湾。张延基,字芙屿,别号“漱园子”,生于明代末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初为山东蓬莱县令,后调四川龙安府石泉县任知县。为官20余年,颇有政绩,惜英年早逝,卒于官任。

民国年间,东山杨湾商人朱鉴塘从张氏手中购得明善堂。1921年,朱氏在明善堂内创办了私立鉴塘小学。而鲜为人知的是,抗战时期,苏州图书馆曾将一批宋元善本书籍密藏于明善堂内。抗战胜利后,这批珍贵古籍被完好地运回了苏城。新中国成立后,明善堂曾为杨湾小学校舍。1988年经当地政府整修后被辟为旅游景点,对游人开放。

明善堂临街而建,西南朝向。平面布局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有大厅、花厅、花园及左右备弄,为主体部分;西有墙门、客厅、佛楼、仓房、灶间、井场等附属建筑。各进房屋之间,均有天井、库门、砖墙相隔,自成院落。

大厅前的门楼与两侧塞口墙的砖雕装饰是该建筑的精华部分,亦是苏南地区明清时期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门楼向里作发戗牌科式,飞檐翼角,轩昂华丽。通高6.4米,面阔3.44米。定盘枋上用一斗六升拱十攒承支抛枋与飞椽。坐斗镂雕作荷叶形。垫拱板镂雕古钱、回纹等传统吉祥图案。上枋深雕渔樵耕读图案。左右兜肚内分别雕“麒麟送子”“独占鳌头”图案,有“子贵登科”之寓意。字牌细砖贴面。空白无纹,有“白璧无瑕”之意。下枋满饰“凤穿牡丹”浮雕图案。下部外露青石质天满石上,浅雕牡丹、芙蓉、山茶等花果纹饰,并簇拥一个硕大的圆形“福”字,有“一团和气”之意。两侧荷花柱末端透雕莲花,花形怒放,生机盎然。

门楼向外为单坡顶。青石门楣刻“必定高升”图案。上枋砖雕“卍”图案,并嵌几何纹。两侧各设荷花柱。

门楼两侧塞口墙通体细砖贴面,檐下施一斗六升砖细仿木斗拱十一攒,垫拱板雕有鸳鸯、青蛙、蟹、螺蛳和石榴、桃子、牡丹、迎春等动物花卉图案。两侧细砖抛枋上分别雕“鲤鱼跳龙门”“五鹤捧寿”图案。下设青石质须弥座式勒脚,座高0.74米,束腰处刻“狮子滚绣球”“松鹤延年”“柏鹿同春”“荷花鸳鸯”图案。

大厅,二坡硬山顶。面阔三间,连左右梢间为五间,总面阔21.45米,进深十二檩带轩12.32米。厅内斜铺方砖地坪。草架顶棚。前后轩,内四界抬梁式。边贴穿斗造。柱头有收分,顶作卷杀,施坐斗。檐柱抹角形,青石八角提灯式础。老檐柱、金柱用包镶做法,下置扁木鼓,中有三道弦纹,压在荷叶纹青石础上。脊柱下均垫石鼓。前后双轩,均用四架卷棚顶。轩梁上施斗拱,垫荷叶墩,承荷包梁,嵌花机,上承轩檩。前檐施单步月梁,后檐施硬挑头,且设有雀宿檐,以承挑檐檩,使出檐挑出,明次间的梁、檩、枋及山垫板都施包袱锦彩绘,图案清丽,色调明快。

大厅后库门的青石门楣上,有一方“雀跃獾跑”浮雕图,有“欢天喜地”之意。图案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堪称石雕艺术中的精品。

花厅,面阔三间10米,进深七檩带廊7.45米,前檐柱八角形,下设青石质八角形提灯形柱础;后檐柱下设木础。步柱下置扁圆形弦纹木鼓墩;山柱下均为木础。四椽袱扁作月梁形,四椽袱大梁架于两步柱之上,大梁下设梁垫、丁头拱。四椽袱背设大斗上承平梁,平梁上设令十字一斗六升拱。檐、步柱之间有扁薄月梁连接。边贴穿斗造。

佛楼在大厅西侧,面阔三间7.3米,进深六檩带后廊5.4米。梁架结构为前四架、后三架的不相称式。大梁一头压在前步柱上,下有梁垫丁头拱;另一头缩进一架,与山架梁并列地插压在后步柱上,下亦有梁垫、丁头拱做法。梁间施斗拱,以承脊檩,檐柱与金柱间有单步月梁连接。梁、桁、枋上亦有彩绘。

明善堂画栋雕梁,富丽豪华。其建筑装饰融砖、木、石雕与彩绘艺术于一体,是苏南地区明清时期群体民居建筑的优秀代表,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务本堂

务本堂,又名“秋官第”,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光明村马家堤,为明代中期建筑。原是明代南京刑部主事严经的宅第。2006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严经(1462—1516年),字道卿,号芥舟,洞庭东山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进士,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刑部郎中及江西吉安、河南彰德知府等职。

严氏是洞庭东山望族,原籍浙江宁波鄞县,因始祖严伯成曾为平江府判官,遂迁居苏州。据民国七年撰《重修务本堂记》碑文记载:“芥舟公起家进士……始建务本堂于此,至今,历三百余年,巍然常存,子孙世守勿替。”从碑文记中可知,该堂建于严经中进士之后。

严氏务本堂原规模极大,占地数十亩,有花墙门、白墙门两大宅院。现仅存分布在轴线上的前后住楼及东住楼三幢单体建筑。

前住楼,亦称“瑞云楼”。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为硬山造七架前后单步廊形式,两侧带厢,正屋通面阔12.3米。明、次间开间相同,各为4.1米。底楼通进深7.55米。前后步柱间距4.8米,后廊深1米,前廊深1.75米。楼上前廊稍浅,进深也较楼下小。厢房左右各为两间,通长4.95米,宽3米。端云楼下部台基较高,明间前有踏步两级,台基四周的压沿石与“陡板”均为青石铺筑,屋内方砖直纹铺地。柱础不太统一,前檐柱下施八角杵头形青石础。金柱下施边长为71厘米的方形柱顶石,上置直径40厘米、高18厘米的扁鼓形青石础承柱。后檐柱方形柱顶石上有直径27厘米、高8厘米的扁薄形木。前檐柱为抹角柱,金柱用材较粗壮,柱头有卷杀,置坐斗,并设有类似于丁头拱作用的雕花梁托,一并支承扁作四椽袱。四椽袱边缘以双线勾勒,线条简洁流畅。梁肩上有类似于侏儒柱的方形扁薄木墩,上置坐斗,承平梁。平梁上施一斗三升斗拱,脊檩正中有以金、红、白三色绘成的“笔锭胜”和“包袱锦”图案。金柱与檐柱间则以扁薄月梁和穿插枋连接。山面立柱7根,前檐柱高2.8米,亦以月梁与枋互相连接。厢房设副檐,用料小而精致。二楼为四檩卷棚顶。楼上明间前及两厢设格子明瓦片槛窗,各有10扇,山面设有极小的板窗。楼梯设在东厢房内,厢房楼下的檐柱上设丁头拱斜撑,上承楼檐,结构较特殊。整幢楼并非十分高宏,但保持了原有的结构与建筑风貌。

正对前楼设砖雕墙门一座,中间开门,与后楼相通。门宽1.23米,高2.4米。墙门为皮条脊,一坡小瓦屋,滴水檐,檐下设仿木砖椽及简化的砖刻斗拱,门楣上雕有金钱卷草花纹,图案凸出,线条浑圆。大门贴有细方砖,原还设有菱花形门环。

后楼,面阔五间带两厢,进深九檩。为九檩前后双步廊形式。通面阔22.45米,明间宽4.75米,次间宽4.3米,梢间宽4.55米。进深11.5米。左右厢房,长6.85米、宽4.55米。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前檐缩进一界为廊,两厢设副檐形成回廊。室内明间方砖斜纹铺设,次间墁以地板。明间前以青石陡板与压沿组成台基,前设踏步两级,两侧置青石垂带石。其梁架结构与前楼做法相近,用材粗壮。二楼厢房前檐檐檩与槛窗之间设六棱形网状装饰,极具特色。后楼与前楼间有庭院,面积较大。

后楼对面设高耸的照壁,照壁顶部筑哺鸡脊,置滴水檐。照壁下部用青石做须弥座。须弥座的上部是照壁的主体部分。照壁左、右两侧立两根水磨砖做的圆柱,柱下有砖做的圆鼓形柱础。两圆柱上方设水磨砖贴面的抛枋。柱下置束腰形须弥座,须弥座左、右两侧浮雕对称的缠枝花图案,中部浮雕缠枝花与锭胜。砖雕装饰图案精美,线条流畅。两柱与抛枋下以水磨方砖斜向贴面。照壁的下部正中设有砖雕墙门,墙门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额枋雕如意纹。两侧设荷花柱,下置青石质须弥座式勒脚。

东住楼,单檐硬山造,山面施搏风。面阔五间带两厢楼。楼体四周设青石条垒砌的台基,高40厘米。明间前后步柱下设青石质扁圆形柱础,前檐柱顶设坐斗,下置杵头形青石础,其余各柱下均设杵头形青石础。底层次、梢间之间设六抹头隔断,明间后步柱之间设屏门隔断,屏门裙板浮雕夔龙纹,绦环板浮雕夔龙纹及镂孔花卉纹。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长窗裙板浮雕灵芝纹,绦环板浮雕梅花纹与镂孔网状纹。次间与两厢前设格子短窗,两次间前短窗的绦环板浮雕夔龙纹及缠枝花,两厢前短窗的裙板浮雕莲花纹,绦环板则浮雕夔龙纹及“喜”字龙纹。

楼层构架明间左右缝六界椽屋用四柱。前檐柱退步做法,四椽袱扁作,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四椽袱梁肩设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荷叶墩置一斗三升斗拱上承脊机与脊檩,斗拱两侧设卷云纹山雾云与抱梁云。四椽袱梁底设梁垫,架棹木,棹木面浮雕仙鹤祥云纹。次间与梢间之间一缝及山面穿斗造,排柱形式,各柱顶均设坐斗承檩,柱间以扁作月梁与穿插枋攀连。中柱顶设一斗三升斗拱,山尖施卷云纹山雾云与抱梁云。明、次间脊檩施彩绘。前后檐、步柱之间以扁薄月梁攀连,次、梢间之间做六抹头隔断。明、次间前檐施飞椽、檐下设格子短窗,下置裙板。短窗前设有细砖窗台。

东厢楼面阔三间,其中两间进深五界,用四柱,船篷顶,上设草架。山界梁扁作,抬梁式,山界梁背设两斗承桁,双斗之间置荷包梁。另一间进深四界,用三柱,船篷顶。

西厢楼面阔两间,进深三界,山界梁扁作,抬梁式,山界梁设双斗承桁,双斗之间置荷包梁。船篷顶,上设草架。

东西厢楼前檐施飞椽,下设格子短窗,短窗前置砖细窗台。

东西厢之间为庭院,院内有古井一座。院墙高耸,顶部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正对明间设砖雕墙门一座,墙门向里为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顶,檐下设凤头昂式砖细仿木斗拱,垫板浮雕柿蒂纹,两侧荷花柱较短,下部雕出仰复莲瓣。八字门樘以砖细贴面,青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墙门向外以细砖做一坡檐口,檐下四层砖叠涩承檐。青石门楣浮雕笔锭胜图案。从现状看,该住楼部分窗槅为后期维修时所更换。

东山地区的明代住宅建筑较多,但像秋官第这样的宅主人有文字记载者并不多,其建筑形式与结构是明代中期民居的标型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秋官第是一处始建年代可考且宅主人明确的府第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秋官第的宅主人严经是以“科举”进身的朝廷命官,秋官第是他在外为官而另在家乡所筑之居所。该府第的始建年代应当在严经任刑部官员之后,当为明代中期建筑。

明中期弘治年间,官员宅第的兴衰与当时的政局稳定有一定的关系。明孝宗弘治皇帝(1487—1505年)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他勤于政事,善用贤能,“孝宗末,阁部大臣皆极一时选”。许多大臣清廉勤政,为后人所称道,整个官僚体系呈现出较为清明的景象。史称“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秋官第规模宏大,耗资不少,该府第的存在是明代中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在建筑领域中的反映。

(2)秋官第的建筑布局呈“前堂后寝”形式,其间架体量符合明代官员建宅规限,是研究明代中期府第建筑的重要实例。

秋官第原是一处四周围合的封闭式的院落建筑。从现存建筑与尚存的建筑基址看,其主体建筑有明确的中轴线,轴线由门厅、大厅、前后住楼构成。大厅为前堂,住楼为内宅。中轴线的一侧又有花厅、花园形成护厝。众所周知,朝廷命官的府第建筑是有严格规限的。明代的府第规限十分明确:“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桶青碧绘饰。门三间五架,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梁栋饰以黄土,门一间三架,黑油铁环。”秋官第的厅堂、门屋已毁,从残存遗迹看,大厅的体量为三间七架。严经官至刑部主事,他在家乡所营造的府第的规模并未超越规限,是一处规限极为严格的府第建筑。

(3)秋官第的外观造型、构架装饰及影壁做法极具特点,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秋官第的外观造型给人以宏伟壮观、封闭沉重、豪放简炼的感觉;内部建筑则宽敞富丽,华美典雅,内涵丰富。首先是府第内的大木作构件按构造需要决定尺寸,屋架明露,不施雕刻,豪爽质朴。四椽袱肩部抹圆,琴面微凸,仅边缘用双线勾勒,线条简洁流畅,显得庄重含蓄。其次,小木作与彩画装饰十分精细。槛窗上部及檐檩下六棱网状花纹,精雕细刻;槅扇边梃单混压边线,简洁圆和。脊檩正中的“笔锭胜”“包袱锦”图案的彩画以金、红、白相间,素雅而富丽。值得指出的是:照壁的做工,体量高耸宏大,下部用青石做须弥座,照壁的主体部分通体以水磨细砖贴面,拼缝极细。细砖墙面两侧立2根水磨砖做圆柱,柱下做出柱础。两圆柱上方置水磨砖抛枋。两柱下设束腰形清水砖须弥座,砖雕纹饰仅安排在须弥座两侧与中部,墙面留白空间大,砖雕花纹十分简洁。

巍巍百年古宅,熠熠万代生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具有深刻的建筑文化内涵的秋官第,堪称苏南地区府第建筑中的珍贵实例。

遂高堂

遂高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为明正德、嘉靖年间隐士王铨的住宅。1986年,该堂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铨,字秉之,东山人。曾被选为杭州府经历,但他不愿为官,时任户部尚书的胞兄王鏊特致辞赠他,肯定他不入官场的理由。词中有“输与伊人一着高”的名句,他遂将宅第命名为“遂高堂”。原有东望楼、远宜堂等多座建筑,现仅剩遂高堂大厅和前、后楼三进。

大厅面阔三间,左右各有挟屋一间,总面阔17.1米,厅进深八檩8.2米,前有轩,后带廊,梁架作抬梁“拈金”式。平梁背立扁薄的侏儒柱,置一斗三升斗拱及连戟承脊檩。山尖设云龙纹山雾云,挟屋前不置轩,进深为6.2米。梁架作立贴式。

所有构架的接点均采用斗拱,部分还沿用“单斗只替”做法。梁作月梁,大梁周边绕刻双线。柱身用材较大,上下有收分,顶施卷杀呈覆盆形。檐柱础为青石杵形,前金柱础为青石鼓形,后金柱础则作木鼓。

厅内留有部分格扇和隔断,均为六抹头。木架中留有彩绘较多,走马板上的图案以折枝花为主,檩条则以包袱锦为主,有金、红、黑、白等色,图案较粗放。

前后楼梁架结构相同,前楼体制略小于后楼。明、次间槛窗和楼下格扇为六抹头、单榫眼,楼上槛窗为五抹头。所有窗扇隔心均作小方格,俗称“满天星”。

遂高堂是一处建成年代明确的明代中期建筑。其大厅梁架中使用三椽袱与攒金做法,且平梁上立侏儒柱的形式极具特点。六抹头隔断与小方格窗扇形制古朴。遂高堂是研究明代民居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会老堂

会老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内。该堂原为王氏旧宅,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后期的中型群体民居建筑,其西路住楼的建造年代稍晚,而西侧附房则为民国建筑。2011年,该堂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堂坐北面南,沿巷而建。原规模较大,现主体建筑尚有东西两路:东路有门第、大厅基址、楼厅;西路有住屋、西住楼及附房。

大门面东,石库门形式。

门屋原应为将军门形式,已毁坏。根据遗迹推断,其面阔为4.3米,进深5.8米。

大厅尚存台基,原应为三开间,后有穿堂。

楼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为硬山造前后单步廊形式。通面阔12.4米,两次间面阔相同,各为4.0米。底楼通进深9.05米,前、后步柱间距5.5米,后廊深1.25米,前廊深2.0米。二楼前檐退步造,前廊比底楼稍浅。楼厅下部置石台基,明间前有花岗石踏步两级,明间室内铺方砖,东、西次间铺地板。前檐柱下置青石质八角杵头柱础。前、后金柱下各施边长为80厘米的方形柱顶石,上置直径53厘米的扁鼓形木柱础。前檐柱为八角抹角柱,上有卷杀置坐斗,承檐檩。步柱用材粗壮,柱头有卷杀,置坐斗,并设有类似于丁头拱作用的梁垫,一并支承扁作四椽袱。四椽袱两侧肩部各置斗,承平梁。平梁上置荷叶墩设一斗三升斗拱,上承脊机与脊檩。斗拱两侧以山尖形式置山雾云,拱端脊檩两侧施云头纹抱梁云。雕件刀法流畅,纹饰浑厚,极具明代风格。步、檐柱间,则以扁薄月梁连结。山面立柱7根,以月梁与枋互相攀连,二楼明、次间之间做隔断。西次间山面以界做木质隔断,为明代原物,做法极具特点。后包沿开有小窗,明、次间前上设槛窗,下置活络裙板,槛窗外铺设水磨细砖窗台,窗台外沿置木栏杆。二楼西次间前界墙面开有花岗石框边的边门,内置细砖泡钉面直拼门两扇,通西住楼。

楼厅对面有高耸的砖雕照壁。照墙做工讲究,惜上部已毁。原照墙上部应与东西侧院墙齐平,沟通成院落。照壁的下部有青砖砌出的勒脚。勒脚上部是照壁的主体部分,从残存部分及东西院墙形式看照壁中部两侧立2根水磨砖做的圆柱,圆柱下有砖雕圆鼓形柱础,两柱上部原应有水磨方砖贴面的抛枋。抛枋下与两圆柱之间以细砖斜纹贴面。照壁左、右两侧以清水长方砖错缝贴面。照壁的下部正中设有墙门一座,墙门宽3.3米,檐高2.72米。墙门为一坡小瓦屋面,设滴水檐,清水五飞砖承檐。墙门坡顶饰以缠枝纹。墙门框现用水泥砌作,原应为木质,上下为花岗石。东西院墙上部保留较完整,顶部筑脊,施滴水檐,五飞砖承檐。下有砖雕花芽及清水砖贴面额枋。额枋北端立一根水磨砖做的圆柱,圆柱下有砖做的圆鼓形柱础,圆柱南端墙面以清水长方砖贴面。

楼厅后为小花园,现已改为灶间。

西住楼,二坡硬山造,山面施砖搏风。面阔两间带两厢,进深五檩。内四界前副檐形式。底楼前设副檐,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西间后步柱间设落地花窗,后设楼梯。西间前与西厢贯通,厢房面阔一间,进深1.95米。西厢前檐下设落地花窗。室内方砖铺地。西厢西墙开砖砌框门,内设细砖贴面泡钉直拼门两扇。二楼构架为内四架形式。大梁扁作,抬梁式,梁端下设梁垫。大梁架于前、后檐柱之上,背置两斗,上承檩。山界梁背设脊童柱,童柱上置升承脊机与脊檩,童柱下部与山界梁交接处雕出如意头垂鱼装饰。边贴穿斗式,梁架用料硕大。底楼副檐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前有塞口界墙。

西住楼前有住屋,住屋二坡硬山造,山墙顶筑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两间带西厢,进深七檩,构架圆作穿斗式。中柱与步柱下设扁鼓形木柱础。西厢房面阔两间,进深五檩,构架抬梁式。前檐下设槛窗,下置半墙。室内方砖铺地。住屋东间前后砌包墙,前包墙正中开门。东间前与西厢东侧形成庭院,围以院墙,院墙顶部筑脊,设滴水檐,檐下施水作抛枋。东院墙下部有墙门一座,墙门纹头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水作堆塑做出如意头上下枋。砖砌门框,内设有拼门两扇。院内青砖侧砌地坪,院墙下部四周设高出院内地坪青石台基两级。院中植以天竹,十分雅致。

住屋西侧有附房三间,室内顶部做民国风格天花,俗称“洋屋”。

该宅院从各相关单体建筑的构架特点分析,时代上有早晚之别。楼厅明代建筑的特点十分明显。西楼梁架用料硕大,内四架脊童柱与斗拱具明代风格。而住屋则为清代建筑,附房乃民国时期所添建,这也反映出该宅家族从明代至民国一直在此居住,人丁兴旺、长盛不衰。

综上所述,该堂从布局、装折及单体建筑的时代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前堂后寝”的建筑格局,结构有序,是苏南地区明代中晚期群体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

会老堂堂院宏敞,用料硕大。堂、楼、院具有成熟的尺度和空间组织。在平面上,单体建筑纵横向扩展,各进建筑以墙垣与墙门隔成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空间。这种单体结合的多进住宅又以大厅后高耸的照壁作为内外之界线,大厅是前堂,也是外宅的中心;楼厅是内宅的中心,是寝室。前者为重大礼仪和接待宾客之场所;后者则为宅主生活起居之地。功能分明,布局合理。在剖面上,整幢院落顺应坡度地形,从南向北,从前往后逐渐递进,从门屋到大厅递进三个台阶,从大厅到楼厅递高两个台阶,楼厅至后花园又递进一个台阶的高度。这种从后往前分段跌落的布置,既便于整幢院落的泄水,又丰富了每进单体建筑屋顶的层次感。

(2)照壁、隔断做法极具地方特点,是明代苏南民居建筑装饰的优秀之作。

与墙门组合成为厅堂对景的照壁,是苏南建筑平面布局上的特征性构筑物。会老堂楼厅前照壁、墙门及东西两侧院墙的砖细装饰,尽管已残缺,但仍不失原有风貌。

会老堂的照壁从体量看十分高耸,究其原因,可能是考虑到楼厅寝室的私密性。从形式看,照壁通体以水磨细砖贴面,与东西两侧塞口院墙形成通景式墙垣,十分耐看。照壁的主体中部两侧各立一根水磨砖做的圆柱,柱下用砖做出柱础,柱上部出抛枋。砖雕纹饰仅安排在照壁下部墙门坡脊上方的空间内,墙面所雕花纹与留出的空间对比显得十分匀称,体现出明代砖细照壁简洁流畅的风格。

会老堂楼厅隔断的做法也极具特点。从形制上看,它似乎是一种木框屏门形式,但从实例的结构看,它不是单列的屏门连续构成的隔断,仅仅是通体板壁上的一种贴面装饰,从而显现出抹头屏门的明代风格形式。功能与形式达到了统一,特点十分鲜明。

(3)集明、清、民国建筑于一堂,是研究苏南村落发展史的珍贵的实物史料。

从整体宅院两路单体建筑的构架与形式看,楼厅与照壁的明代建筑的特点十分明显。西住楼的四椽袱与斗拱具明代风格,而住屋则为清代建筑,西侧附房乃民国时期所添建。反映出该宅的家族从明代至民国的每个时期均有重大的整修或添建,宅院不断更新与扩大。这种集明、清、民国建筑于一堂的建筑实例,是研究古村、古宅发展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玉霏堂双桂楼

玉霏堂双桂楼,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姜家弄内。为姜氏祖传宅院。该堂始建年代无考。综观其梁架做法及装饰点看,当为明代晚期建筑。1986年,该楼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桂楼原是玉霏堂的一座后住楼,因原庭院内有两株高大的桂花树而得名。该楼现尚存门屋、住楼两栋单体建筑。

门屋,二坡硬山造。门第北开。门脸为挂壁式门罩形式,施皮条脊,做一坡小瓦屋面,设滴水檐,檐下置仿木砖细方形飞椽,下设仿木砖细凤头昂式牌科。两侧荷花柱下悬莲花头。额枋内雕“凤穿牡丹”图案。青石门楣雕“笔锭胜”图案。青石门槛前设台阶两级。进门为门屋,门屋二层楼,面阔一间,梁架圆作穿斗式。门屋西壁设有库门,库门内设细砖泡钉面直拼门两扇。入库门为住楼东厢房。

住楼,二坡硬山造,山面施砖搏风。面阔五间带两厢楼。底楼明、次间与两厢前均做出副檐。明、次间和厢房前檐柱均为八角形,柱下置八角形杵头式青石柱础,柱顶设坐斗承檐檩,明间前步柱亦为八角形,下设八角形木柱础。次间前后步柱为圆形,下设扁圆形木柱础。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后步柱间置屏门隔断。东、西次间前上设短窗,下置半墙,后步柱间以木板隔断。明间与东次间地铺方砖,西次间铺地板。

住楼,二楼梁架明间左右缝七界椽屋用四柱。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四椽袱架于底楼前后步柱之上。四椽袱梁底设梁垫,升口架棹木,棹木面分别镂雕梅、松、獾、鹿图案。四椽袱肩设荷叶墩置大斗承平梁,平梁背置荷叶墩设一斗三升斗拱及连戟,上承脊机与脊檩。山尖施“双凤朝阳”纹山雾云。脊檩两侧置抱梁云。明间脊檩中部施彩画。次、梢间之间一缝及两山为排柱形式,穿斗造。明、次间前设短窗,下置木裙板。明间后墙开有青石框双页直拼木窗。

厢房面阔两间,进深五檩。山面立柱下均设扁圆形木柱础。梁架扁作,抬梁式。厢二楼前檐下设短窗,下置裙板。

底楼明、次间前与东西两厢之间形成庭院。庭院前照墙高耸,墙顶筑雌毛脊,设滴水檐,檐下施仿木细砖飞椽,下设仿木凤头昂式牌科。照墙中部以细砖框边,内装饰砖雕图案。框上部清水砖做出抛枋,抛枋中部浮雕锭胜、金钱、花卉纹,抛枋两端浮雕如意、头缠枝花卉纹。抛枋下端右面浮雕牡丹花五朵,左边浮雕梅花五朵,枝叶相铺,花朵盛放,生意盎然。细砖框两侧为圆柱形荷花柱,砖框底边浮雕如意花卉纹。庭院内地铺青砖侧砌地坪,四周施高出天井地坪的青石台基。院内有花坛,植紫金花一株。

该住楼前檐柱及明间前步柱均为八角形,内、山柱下均设扁薄木柱础,时代特点明显。棹木与山雾云所雕纹饰浑厚而流畅。照壁的砖雕装饰图案简丽精美,雕刻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有堂

三有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内。为东山望族叶氏所建,但建成年代无考。综观其建筑形制与梁架,为明代晚期建筑。1986年,该堂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堂坐北面南,临街而建,尚存大厅、住楼前后两进单体建筑。

门第面南向,为石库墙门形式,上施皮条脊,做一坡小青瓦屋面,滴水檐口,下设砖雕仿木凤头昂式牌科。青石门框,入门为天井,天井前有院墙相围,地铺青砖侧砌地坪。天井北为大厅。

大厅,单檐硬山造。面阔三间,梢间两侧各加挟屋一间,厅进深七檩。为内四界前后廊形式。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四椽袱架于步柱上,四椽袱梁肩设大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一斗三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前后廊川扁作月梁形。明间前檐柱顶部设坐斗,上承檐檩,下部置青石质提灯形柱础。步柱下设扁圆形木柱。左右挟屋进深四界,梁架圆作,穿斗造。

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进深九檩。楼下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檐柱下设青石提灯形柱础。前步柱下设扁圆形木柱础,后步柱下置青石质圆鼓形柱础。明、次、梢间铺地板。

厢房面阔两间,底楼前副檐做法。前檐下设半墙,置槛窗。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单步后双步形式。内四界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四椽袱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底置梁垫。四椽袱肩设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一斗三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边贴穿斗排柱形式。明、次、梢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前后步柱之间施柏口枋与随梁枋。明间后设穿堂,穿堂船篷顶,梁架扁作,抬梁式。梁背设双斗承桁,双斗间置荷包梁。穿堂东西两侧为蟹眼天井。天井后高院墙。二楼厢房梁架扁作,抬梁式。明、次间与两厢前檐下均设槛窗。

底楼明、次间与东西厢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内地铺青砌侧砌地坪,四周置有高出天井地坪的青石台基,天井前壁高耸,照壁顶小瓦筑,筑纹头脊,置滴水檐,四飞砖承檐口,檐下以细砖框边做出方形砖雕图案。下设墙门,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口,檐下置砖雕仿木牌科。青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

该堂布局紧凑,营造规整。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明代民居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祝堂

三祝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嵩下。该堂建成年代无考,从现存建筑的梁架形制与装饰看,当为明代晚期建筑。2005年,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该堂原规模较大,其大厅、门屋的基址尚在。目前尚存楼厅、后进附房及柴屋。

楼厅,四坡歇山落翼造。面阔五间16.3米,进深六界带两厢楼,通进深9.9米。

明、次间之间一缝六界椽屋用四柱。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四椽袱梁肩设扁薄的侏儒柱置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亦设侏儒柱置一斗三升斗拱及连戟,上承脊机与脊檩。山尖施山雾云与抱梁云。

次、梢间之间一缝用柱7根,排柱形式均落地。除檐柱下置提灯式青石础外,其余各柱均下置扁圆形木柱础,顶部均设栌斗。各柱之间均以扁作月梁与穿插枋互相攀连。中柱顶置一斗三升拱。山尖施山雾云与抱梁云。做法极为工整。

两山面由于是歇山落翼做法,中柱不落地,用柱6根,平梁背设蜀柱上承脊机与脊檩。山面其他各柱下部均置扁圆形木柱础。前后檐柱及前后金柱顶部均设坐斗上承机檩。前后廊以扁作月梁及短枋攀连檐、步柱。

楼厅共用柱38棵,均为圆柱。明间前后步柱用料粗壮,直径为28厘米。次间前后檐柱柱径稍小,分别为23厘米与22厘米,次间其余各柱柱径25厘米。山柱直径为23厘米。

楼厅屋面为五脊四坡。竖脊头为雌毛脊,正脊两端有升起,四坡小青瓦铺设。两小歇山山面做出搏风,南北山墙上部粉出抛枋。外墙纸筋粉饰。粉墙黛瓦,色调朴素。

楼厅明、次间底层前后为廊。廊檐下设落地格子长窗,用料粗壮,长窗裙板与绦环板无雕饰,形式朴素。两次间前步柱下设槛窗,下置裙板。值得指出的是:其裙板框的做法极具特点,其捺槛、脚料及档的用料较大,且边沿口均起枭线,做工讲究,形式简洁而规整。明间后廊柱间做格子地坪窗,其绦环板无雕饰,朴素无华,窗下设捺槛,槛上按臼,以纳摇梗,捺槛槛面较宽,似坐凳,可供人凭坐外观天井内之景物。

厢楼东西向,面阔一间2.85米,进深三界2.9米。梁架为圆作,抬梁式。厢楼前檐下设短窗,下置裙板。两厢楼南山墙顶部设有封火墙。

楼厅下部有青石台基,高54厘米,用三层条石砌筑而成。明、次间前与两厢楼之间为天井,天井内铺青砖侧砌地坪。天井前影壁高耸,下设墙门一座。墙门为纹头脊,一坡小瓦屋面,设瓦头滴水,三飞砖承檐。上枋及两兜肚光素无纹,字牌内镌“子孙保之”阳文行书额文,惜字铭已凿损;下枋仅两端雕出如意头,八字门樘内设青石门框、直拼门两扇。立而简洁,线条明朗简洁。

楼厅明间后设有小天井,天井北端依山坡驳出石坎作为花坛。后墙垣顶部筑脊,置滴水檐,三飞砖承檐口,檐下施仿木砖雕牌科,并做砖细抛枋。后墙墙面两侧用筒瓦做出垂莲柱,下部置细砖框边,并施浮雕装饰带。

三祝堂总剖面图

天井西侧设有短廊,廊宽0.8米。廊北为后进附房。

后进附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用料较小。附房后还有柴屋三间,较简陋。

该堂整座宅院依山坡而建,单体建筑逐进得升,根据实测楼厅台基高54厘米,楼厅室内地坪比大厅基址地坪高46厘米,后进附房室内地坪比楼厅高1.6米,而最后一进柴房的室内地坪比楼厅高出了2.28米(见总剖面图)。这样逐进得升的做法不仅便于泄水,亦利于采光。

三祝堂是一处明代中小型的群体民居建筑。其楼厅屋面四坡歇山落翼做法在苏南明代建筑中极为罕见,吴中地区仅此一例。楼厅明间四椽袱扁作,用料极大,且梁面为暗雕花形式,梁底步柱处以插拱相托,拱上置风拱。东西厢楼做三架回顶式屋架。楼层地板用料极大,均为宽0.5米。楼前砖细墙门立面简洁,线条流畅,均为明代典式做法。整座建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燕贻堂

燕贻堂,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辛村。堂始建无考,从现存单体建筑风格的形制看,为明代晚期建筑。2009年7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堂坐北面南,现存单体建筑为一路三进,依次为门屋、大厅、住楼,间以天井相隔。

门屋,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三界。梁架为圆作穿斗式,五柱落地。檐、步、中柱下均设青石质提灯形柱础。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前带厢楼,后带两厢,进深六界。明、次间之间一缝,六界椽屋用四柱,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四椽袱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前后步柱下均设扁鼓形青石柱础,顶置坐斗。四椽袱梁肩设荷叶墩置斗承平梁,架上金檩与金机,平梁扁作月梁形,背设荷叶墩置一斗六升斗拱上承脊机与脊檩。斗拱两侧设飞鹤祥云纹山雾云。厅内各柱用料粗壮。厅内明间后步柱之间设屏门隔断,次、梢间之间设四抹头间断。前檐施飞椽,厅内方砖铺地。前厢楼早年已毁无存,后厢厢房梁架为圆穿斗式。

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楼。明、次间前界为廊。底楼,方木承重,圆木搁栅上承楼板。前檐柱下设杵头形青石柱础。明间前步柱之间设落地长窗。次间前步柱之间置直楞槛窗,下设半墙。楼梯设在东梢间前。二楼进深五界,前檐柱退后半界落在底楼前界承重之上,为骑廊做法。明、次间之间一缝五界椽屋用三柱,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四椽袱架于前步柱、后檐柱之上,四椽袱梁肩设双斗承平梁,架上前金檩与后步檩,平梁背设蜀柱,蜀柱顶设斗上承脊檩。前步柱、后檐柱下均设杵头形青石柱础。山面构架穿斗式,以扁作月梁与穿插枋攀连各柱。山面各柱顶均设坐斗。二楼明、次、梢间之间均以木板隔断。明、次间与厢楼前檐下均设格子槛窗。住楼构架做工十分规整。

燕贻堂应属明代晚期的一处群体民居建筑,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其大厅与住楼梁架做法十分规整。大厅山尖所设山雾云雕刻圆润,线条流畅。苏南地区保留至今的明代群体建筑已不多。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提供了优秀的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九思堂

九思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岛桥头28号。为宓氏始建,后易产。堂之始建年代无考。综观其梁架形制特点和装折纹饰风格,当为明代建筑。

九思堂,取《论语》的“君子有九思”之句中“九思”二字为堂名。据说原是浙江湖州的一位宓姓小官所建。堂之规模不大,尚有大厅、住楼前后两进。

大厅,二坡硬山造,山面施砖搏风。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明、次间六界椽屋用四柱。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前后步柱下设扁鼓形青石础,下有覆盆形青石(即鼓礅),顶置坐斗承四椽袱,四椽袱梁肩置荷叶墩设斗上承平梁,架金机与金檩,平界梁背设荷叶墩置一斗三升斗拱上承脊檩。斗拱两侧依山尖施山雾云,脊檩两旁设抱梁云。明间脊檩施“笔锭胜、金钱纹”彩绘。两山面穿斗造。排柱顶均设坐斗上承各檩,中柱顶设斗拱,山尖施云头纹山雾云及抱梁云。扁作月梁及穿插枋攀连各柱。次、梢间之间以木板隔断。大厅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置水波纹瓦头,龙纹滴水。檐柱下设圆柱杵头形青石柱础,顶设坐斗上承檐檩。明、次间方砖斜纹铺地,明、次间后步柱间设落地屏门为隔断。明间前设落地格子长窗六扇,长窗裙板为素面。上绦环板雕毬纹;中绦环板刻有宝相花、牡丹、秋菊、石榴、寿桃图案;下部绦环板刻如意纹。次间前设槛窗,下为矮墙。槛窗绦环板刻卷草金钱纹。明间前青石台阶三级,前为庭院,院墙已毁。明间后设穿堂,穿堂两侧为小天井。次间后檐下设木栏杆,下部为矮墙。梢间后檐下设槛窗,下为矮墙。明间穿堂后塞口墙正中设青石框库门,入库门为后住楼。

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东厢已毁,底楼明、次间前及西厢前为雀宿檐做法。承重前端设短枋挑出,下部支以斜撑,短枋上设承梓檩。底楼方作承重,圆木搁栅上承楼板,室内方砖铺地,檐柱下均设青石圆柱杵头形柱础。

二楼为内四界前轩后双步做法,四椽袱扁作,前后步柱顶设坐斗上承四椽袱,四椽袱梁肩设斗上承平梁,平梁背设一斗三升斗拱及连戟上承脊檩,两侧设云头纹山雾云,拱端脊檩两旁置抱梁云。两山面穿斗造,扁作月梁川与穿插枋连接各柱,排柱顶均置斗承檩。中柱顶设牌科承脊檩,山尖施双凤云头纹山雾云及卷云纹抱梁云。前轩卷篷顶,轩梁扁作,轩梁背置双斗承轩桁,双斗间置荷包梁。次、梢间之间设木板隔断,明、次间前设格子槛窗,下置裙板,槛窗上绦环板刻卷草金钱纹,下绦环板浮雕柿蒂纹。后双步月梁背设斗承檩。二楼厢房圆作抬梁式。前檐下设槛窗,下为裙板。

住楼明、次间前与两厢间形成天井,天井内青砖侧砌地坪。

该堂布局紧凑,形制古朴。厅、楼结构梁架做法以及窗槅雕饰极具特点,为研究苏南明代住宅建筑提供了优秀的实物例证。

章宅

章宅,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岛东泊43号。这是一处小型住宅建筑,有门厅、住楼前后两进单体建筑。

门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六檩。明间左右缝为五界椽搭牵二椽袱用四柱做法。内三界前后廊,三椽袱扁作,三椽袱前端架在前步柱之上,后端出榫与后步柱攀连。三椽袱前肩设荷叶墩置大斗承二椽袱,二椽袱后端架于后步柱之上。二椽袱背设荷叶墩置一斗三升斗拱上承替木与脊檩。山尖施卷云纹山雾云,脊檩两旁置卷云纹抱梁云。次、梢间之间一缝及两山均为穿斗造。六柱到顶均设坐斗承托檩子。扁作月梁和穿插枋攀连各柱。中柱顶设一斗三升斗拱承替木与脊檩,山尖施卷云纹山雾云,并设卷云纹抱梁云护脊。前后廊以扁作月梁连接廊步柱。

柱础:明、次、梢间前檐柱础均为青石质圆柱形杵头式。明间前步柱下设扁圆木柱础,后步柱下则设青石扁圆形覆盆柱础。次、梢间一缝各柱及两山各柱下均设扁圆形木柱础。

厅内各间均为夯土泥地地面,十分硬实。顶面为“冷摊瓦”,不施望砖。

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楼。底楼方木承重圆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之间均以木板隔断,次、梢间之间以单壁砖墙隔断,形成独间。两次间前步柱之间亦以木板隔断,使明间与两次间前界成为廊。明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次间与两厢底前设短窗,下部砌矮墙。楼梯设在明间后界与东梢间前。

二楼进深五界,为后四界前廊做法。后四界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前步柱与后檐柱顶设坐斗承四椽袱。四椽袱梁肩设大斗承平梁,架上金檩,平梁之上设一斗三升斗拱,施连戟,承脊檩。

次、梢间之间一缝及两山均为穿斗造。六柱到顶,顶设坐斗托檩。其中中柱顶置一斗三升斗拱承脊檩,各柱之间有扁薄隆背的月梁和穿插枋相互攀连。排柱下端不设柱础,而直接落在磉石上。明、次、梢间之间均以木板隔断,形成独间。明间后步柱间亦以木板隔断。明、次间和两厢前檐下均设格子短窗,下置木裙板,屋顶施“冷摊瓦”,不设望砖。

景岁堂

景岁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内。建于明代,现为村民叶海士的祖传住宅。1986年,该堂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岁堂,现仅存楼一栋。住楼硬山二坡造,面阔三间带两厢,通进深10.65米。后四界前廊形式。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正间前步柱间设落地长窗,后步柱间设屏门隔断。明、次间之间置四抹头隔断。明间地铺方砖,两次间铺地板。檐柱下设提灯形青石础。前步柱下设扁鼓形木柱础。楼梯设在明间后。二楼,明间左右缝为五界椽屋用三柱。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四椽袱架于前步柱与后檐柱之上,四椽袱梁肩设童柱承平梁,平梁背立侏儒柱,上置一斗三升斗拱及连戟承脊檩。山尖设花叶形山雾云,拱端脊檩两旁则置卷云纹抱梁云。次间梁架穿斗造。立柱6根,各柱头均设坐斗雀替承檩。各柱之间以月梁及穿插枋相攀连。

该宅为一组小型民居住宅建筑,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其布局紧凑、营造规范。门厅五界椽屋用四柱做法与宋《营造法式》大木作构架的形式相似,当为明代木构架制式。山尖所设的卷云纹山雾云、抱梁云图案雄浑,线条流畅,极具明代特征。住楼次、梢间一缝与两山均采用排柱做法的方式较为简洁,极具地方特点。该宅应属苏南地区小型明代住宅建筑中的优秀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底楼明间前设青石台阶两级,前为天井,正对明间有照墙,墙体高耸,顶部筑脊,滴水檐三飞细砖承檐。下部有墙门,墙门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三飞砖承檐,素面枋。青石门楣,青石槛,两侧砖砌门框,内置直拼大门两扇。

景岁堂住楼是一处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其梁架做法规范,山雾云、抱梁云雕刻简洁浑厚,极为精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鉴山堂

鉴山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内。该堂始建无考,从其梁架形制看,当属明代建筑。1986年,该堂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鉴山堂,又名“见山堂”,因该堂开门即见山故名。现尚存住楼一栋。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带西厢,为五界前副檐形式。底楼扁作承重,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与东次间前檐下设落地长窗。西厢房面阔两间,进深五檩,前檐下设半墙,置槛窗。室内方砖铺地。次间前檐柱下置青石质提灯形柱础。步柱直接落在磉石上。楼梯设在明间后。二楼梁架正贴为五界椽屋用三柱。梁架圆作,抬梁式。四椽袱架于前步柱与后檐柱之上,四椽袱梁肩设童柱承平梁,平梁背置童柱承脊檩。脊檩下设随梁枋。次间穿斗造,山面各柱下均不设柱础,直接落在磉石上。厢房二楼梁架圆作,抬梁式。明、次间与厢房前设槛窗。次间后包墙与山墙开有直楞双页木窗。

底楼明间与西厢前形成庭院,院内青砖侧砌地坪,东侧有古井一座。庭院前与东侧围以院墙,院墙高耸,上部做出花窗。

鉴山堂是一处小型民居建筑,其形制古朴,做法简洁。住楼除次间前檐柱下置石础外,其余各柱均不设柱础,且柱头均不设斗直接支承梁架,做法朴素,是研究明代乡土建筑的绝好材料。

春卿第

春卿第,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康庄巷东端。原为严氏祖传宅第,后易主。1986年,该宅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春卿,为春官。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废中书省和丞相,分原中书省之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尔后,人们习惯以“天、地、春、夏、秋、冬”分别代称之。刑部官员为秋官,礼部官员为春官。春卿第,即为礼部官员的宅第。

春卿第是一处封闭式的院落。单体建筑自南向北一路三进,依次为大厅、前住屋、后住屋。门屋西向,设在大厅与前住屋西端之间。门屋、大厅、前住屋之间形成四合院形式。

门第西向,偏南150°,沿巷而设。门口呈“八”字形,下设青石台阶六级,逐级内收,门口顶部以木板平铺。扁方形木门框,内置直拼门两扇。门宽1.65米,门两侧设青石质坤石,门槛嵌在两坤石凹槽内。门第形式古朴,做工讲究。

门屋,面阔一间2.85米,进深六檩5.6米。梁架为五界椽屋用三柱。四椽袱扁作,架于前檐柱与后步柱之上。梁背设金童柱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脊童柱承脊檩。后檐柱为方形,顶设坐斗承檐檩,下置青石质杵头形柱础。步柱下设扁鼓形木柱础。后界为廊,前为天井。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构架为六界椽屋用四柱。扁作四椽袱架于前后步柱上。四椽袱两肩设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荷叶墩置一斗三升牌科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设灵芝纹山雾云,脊檩两旁置卷云纹抱梁云。纹饰雕刻雄浑圆润,极具明代特点。两山穿斗造,扁作,月梁攀连各柱。前后步柱、金柱及中柱下均设扁鼓形木柱础。后檐柱方形,下设扁方形青石柱础。

前住屋,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东厢,进深七檩。梁架穿斗式。扁作月梁攀连各柱。前檐柱作方形,柱顶设坐斗承檐檩,下置青石质方形柱础。前后步、金柱及中柱顶部均设斗,下部均置扁鼓形木柱础。立柱粗壮,用料较大。明、次、梢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后金柱之间以屏门隔断。上设有“祖先神位”座。室内以青砖侧砌为地坪。

后住屋,面阔四间,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形式。梁架圆作,穿斗式,用料较细。后包墙依地形而砌筑,进深呈“东浅西深”的形式。正、次、梢间之间均以木板隔断,形成房间,正间铺方砖,次、梢间铺地板。正间前设落地长窗,次间前设半墙,上置槛窗。后进与中进住屋间距较小形成隔弄,隔弄内地铺青砖与块石地坪,东端有水井一座,青石井栏。

春卿第,始建无考。从各单体建筑的梁架形制与柱础制式来看,其门屋、大厅、前住房屋当为明代晚期建筑。后住屋应属民国时期的建筑。该宅第布局紧凑,“八”字形门第做法较有特点。大厅四椽袱形制规整,灵芝形山雾和卷云纹抱梁云雕刻精美。该宅应属明代小型宅第建筑中的优秀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顺德堂

顺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内。该堂始建无考,从其梁架形制看当属明代建筑。1986年,该堂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堂现存住楼一幢。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廊,明间与两廊前做出副檐,为六界前副檐形式。底楼四界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之间有隔断,明间后步柱间设屏门,前设落地长窗,室内方砖铺地。底楼步柱通二楼顶部,廊柱下设青石质提灯形柱础,步柱下设扁圆形木柱础。值得指出的是,该宅的底楼四界承重下设有前后金柱与中柱,并在柱下均设扁形木柱础,形成排柱形式。楼梯设在厢房内。二楼构架为六界椽屋用四柱。四椽袱扁作,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端底置梁垫。四椽袱梁背置荷叶墩设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荷叶墩置一斗三升斗拱及连戟承脊机与脊檩。斗拱两侧依山尖施山雾云。次间穿斗造。明、次间脊檩均施彩绘。明、次间之间设隔断,明、次间步柱间设落地长窗。二楼两廊进深一界,一坡小瓦屋面。明间与两廊前檐下设槛窗。

底楼明间前与两廊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四周有高出天井地面的青石台基。天井前有高耸的照墙,照墙筑脊,设滴水檐,檐下施砖雕牌科。牌科之间雕四季花卉图案,下承砖细抛枋。抛枋两端雕出如意头。中部刻锭胜图案。抛枋以下有砖细贴面砖雕图案。正中浮雕“鲤鱼跳龙门”与“獾鹿”图案,含“欢乐”“鲤鱼跳龙门”之意。四角分别浮雕缠枝花卉、金钱杂宝纹饰。下部有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一坡屋面,滴水檐。下部斜撑为重修之物。

该住楼用料硕大,形制规整。其照壁砖雕图案极为精美,且有寓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宅主人对幸福与财富的追求。该堂的存在,也为研究明代民居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达顺堂

达顺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白沙村,为东山望族叶氏祖宅。堂始建无考,综观各单体建筑的形制及饰纹风格,当为明代晚期建筑。

该堂坐南面北,原规模较大,有东西两路建筑:西路有大厅、住楼;东路有住楼。现尚存西路住楼及门楼。

大厅前设砖雕门楼一座,门楼北向,沿街而设。门楼正面做哺鸡脊,二坡小青瓦屋面,滴水檐口,下为三飞砖承檐,下部做青石库门。库门的青石门楣浮雕“麒麟、凤凰”及“平升三级”图案。门楼背面,设滴水檐,檐下施砖雕仿木飞椽,设砖细仿木牌科,垫拱板雕柿蒂纹。上枋光素无纹。下部青石门楣浮雕“福、禄、寿”三星,三星两侧分别雕以鹿、蝙蝠,所雕图案十分精细。两兜肚浮雕如意。字牌内仅以回纹框边,内光素。门楼两侧塞口墙顶部筑脊,设花边滴水檐口,檐下做细砖抛枋。

大厅,单檐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19.15米,进深六界6.2米。明间左右缝用柱4根,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四椽袱架在前后步柱之上,四椽袱梁两肩各设侏儒柱置大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一斗六升斗拱承脊机与脊檩。脊檩施彩绘。前后檐柱下均设杵头形青石柱础,前后步柱柱径23厘米,下设有直径46厘米的扁圆形木柱础。

次、梢间之间一缝穿斗造,排柱7根,顶部均设坐斗承檩,中柱顶施一斗六升牌科,前后步、金、中柱下部不设柱础而直接落在磉石上。前后檐柱下设杵头形青石柱础。各柱间以扁作月梁相互攀连。

山面穿斗式,排柱7根均直接落在磉石上,顶部均不设斗,直接上承各檩。各柱之间以扁作月梁及穿插枋攀连各柱。

大厅后步檩下方悬挂木匾一方,上书“达顺堂”三字堂名。明间前设落地格子长窗。两次间前设短窗,下做矮墙。大厅前檐施飞椽。厅内方砖铺地。

厢房面阔一间,进深四界。

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楼18.95米,通进深9.9米。底楼明、次间前与两厢前副檐做法。前檐下设杵头式青石柱础,前后步柱下设扁作圆形木柱础。明间前设落地长窗,两次间前设短窗,下做矮墙。二楼明间七界椽屋用柱4根,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四椽袱大梁两肩设大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前廊扁作月梁攀连檐、步柱。后双步圆作。明、次间与两厢前檐下设格子槛窗,下置裙板,槛窗前做砖细窗台。

住楼前照墙高耸,正对明间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一坡小青瓦屋面,滴水檐口,檐下设仿木砖细飞椽。上下枋均光素无纹。八字门樘内设拼门两扇。墙门装饰较朴素。

东路住楼,二坡硬山造,施砖搏风。面阔五间带两厢楼17.1米,进深10.9米。明间前檐柱下设圆形青石鼓墩,其余各柱均地接落在磉石上。明间左右缝穿斗造。排柱根根落地。次、梢间一缝用四柱,四椽袱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平梁背设矮童上承脊机与脊檩。

住楼前照壁高耸,正对明间设砖细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一坡小青瓦屋面,滴水檐,上枋阴刻如意纹。青石门楣石面浮雕锭胜、金钱纹。

该堂布局紧凑,风格朴素。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明代乡村民居建筑的建筑形式与分布情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嵩下裕德堂

嵩下裕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嵩下新山121号。现属村民周伟成私产,是一处单体住宅建筑。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该堂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21.95米,进深九檩带两厢,通进深12.9米,门第开在东厢房南墙中部。门第南向,方位为南偏东50°,前有八字照墙,门做砖砌框库门形式,下设青石台阶两级。东厢房为门屋,面阔一间,进深五檩,构架圆作抬梁式。过门屋为庭院,庭院四周有三级高出地坪的青石台基。院内植有紫藤、枇杷。院前筑墙垣,院墙顶部筑脊,施滴水檐,三飞细砖承檐口。正屋构架为内四界前单步后轩形式。四椽袱扁作,架于前步柱后轩步柱之上。四椽袱梁肩设大斗,承平梁,架上金檩。平梁背置一斗三升牌科,承脊檩。脊檩中部施描“金锭胜”彩绘。廊川弯月形攀连廊步柱。后轩船篷顶。轩梁扁作,架于后檐柱与步柱之上,轩梁背设双斗上承桁,两斗之间设荷包梁。两山穿斗造,各柱间以穿插枋和月梁相攀连。前檐柱下均设提灯形青石柱础,前后步柱下均置扁鼓形木柱础。明、次、梢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与东次间铺方砖,西次间、西梢间与东梢间铺地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后步柱间设屏门隔断,东西次间与两厢前设槛窗。

该宅始建无考,从梁架形制结构分析属明代建筑。该堂的存在,为研究苏南的明代民居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岱松裕德堂

岱松裕德堂

岱松裕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岱松村。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该堂原规模较大,现仍保存有门屋、大厅、住楼一路三进单体建筑。

门屋,面阔三间,进深五檩,二坡硬山造。大门南向,方位南偏东150°。门作将军门形式,将军门设在明间步柱之间。门口呈“八”字形,下设青石台阶五级,逐级内收。上方木板铺设。门之顶施额枋,下覆于门旁立左右对称的门框,门框与抱柱之间四抹头垫板。两旁门当户对之下,左右置青石质砷石,门槛嵌在砷石凹槽内,两侧月兔墙青石质。门屋前两侧做砖细垛头。构架圆作穿斗式,后檐下设半墙,置槛窗。室内地铺方砖。

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为内四界前廊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背设二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以山尖形式设卷云纹山雾云。明间脊檩施“锭胜”彩绘。边贴穿斗式,山柱根根落地,山柱下均置扁鼓形木柱础,顶设斗上承檩,中柱顶部山尖亦设山雾云。前檐出檐施飞椽。前檐柱下置提灯形青石柱础。明间前后步柱下设圆鼓形花岗石柱础。次间檐柱之间设木栏杆,上置短窗。厅内方砖斜铺地。明间后设穿堂,穿堂卷篷顶,上设草架。穿堂两侧为蟹眼天井。穿堂东西檐下上置短窗,下设半墙。穿堂后开有青石框库门,内设直拼门两扇,门表面贴以细砖,钉有铁泡钉。

大厅前为庭院,院墙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砖细抛枋。院内地铺青砖侧砌地坪。东侧有古井一座。

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底楼扁作承重,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后金柱之间以屏门隔断。明间铺方砖,两次间及两厢铺地板。两厢前设短窗。楼梯设在明间后。二楼梁架为内四界前后单步形式。明间前檐柱立于底楼前双步承重之上,做退步造。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步柱之上。大梁两肩各设大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承脊机与脊檩。脊檩施彩绘。边贴穿斗式,扁作月梁攀连各柱。明间与两厢前檐下设短窗,下置裙板。

住楼明间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前照壁高耸,照壁顶筑哺鸡脊,施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照壁下部设墙门一座。墙门纹头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置青石门楣,门楣两端雕出如意头,中部浮雕“锭胜”图案。门楣下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

该堂始建无考。从各单体建筑的梁架形制、装折纹饰、所用柱础分析,当属明代晚期建筑,但于清代进行过大修,其部分木构件及檩条已更换过,尤其是大厅;步柱下柱础也更换过。该堂的存在,为研究当地明清民居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椿桂堂

椿桂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大园村。据清代《兑换住房余地贴银修造椿桂堂公所记》碑记载,该堂始建于明代,具宋元风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修,三年修竣,并绘有《全宅总图》。清末曾作过东山镇乡公所,后易为民居。综观其现存各单体建筑的构造特点和装折风格,其库门、住楼、大厅的立柱梁架及隔断当属明代之物;西路花厅则为清乾隆时期的建筑。2005年,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该堂坐北面南,四周高墙相围,是一座封闭式的群体院落民居建筑。椿桂堂原规模极宏伟,轴线上有五进,依次有门屋、轿厅、大厅、辉楼、辉屋。另有望楼、书楼、花厅、后花园及附房。间以备弄相贯通。现有建筑可分东西两路:东路有库门、大厅、住楼;西路有花厅、附房。大厅后设有东西向备弄贯通,单体建筑之间有天井与塞口墙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门第南向,库门形式。门脸做皮条脊,清水砖叠涩成檐口,檐下青石门楣,雕“笔锭胜”图案。青石门框内设细砖泡钉面木门两扇。

大厅,二坡硬山造,山面施搏风。面阔五间带两厢19米,通进深13.6米。大厅青石台基高出地面40厘米。提栈平缓,檐柱梓木质,柱身四方抹角形,下置青石质四方抹角形柱础。步柱楠木质,用料粗壮,柱头有卷刹,呈梭形。柱高3.4米,直径0.34米。柱上设坐斗,下置扁鼓形木柱础,柱础高0.19米,直径0.54米。柱础下设覆盆形青石。内四界四椽袱扁作,架于两步柱之上,下设梁垫。四椽袱梁肩设大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置荷叶墩设斗拱承脊檩。山面穿斗造。前后步、金柱及中柱顶均设坐斗,各柱之间均有扁作月梁及穿插枋相连接。次、梢间之间以六抹头门做成隔断。明间后设穿堂,穿堂卷篷顶,两侧设格子短窗,内有小天井。穿堂后设有库门,库门与东西向备弄相通。备弄东端开侧门,可通东侧小巷;备弄西通西路花厅,备弄后为住楼。

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七间带两厢27.6米。底楼方木搁栅上承楼板。二楼构架圆作穿斗式,较朴素。底楼明间前开库门,库门上部做皮条脊,设挂壁式细砖檐口。檐下置青石门框,内置直拼门。库门前置青石台阶四级,住楼前有庭院,院内石板铺地。

花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带西厢房,进深九檩。为内四界前轩形式,前轩施鹤颈椽。前檐柱顶设坐斗,前檐下为云头挑梓梁做法。内四界大梁扁作,正贴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背设斗承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檩。明间步柱之间设落地长窗六扇。下槛门臼雕成束腰莲瓣形。上槛槛侧面雕有“暗八仙”图案。东次间前檐下设和合窗六扇,下置木裙板。西次间檐柱间设葵式木栏杆,内贴裙板。西次间步柱间下部亦设葵式木栏杆,上置和合窗六扇。轩廊西壁开有细砖回纹边门景,上置长方形葵花与回纹框边的砖雕额,内镌刻阳文行书“澹兴”两字额文。入门景向北通附房,折南为西厢房。

西厢房面阔三间,卷篷顶,上设草架。梁架正贴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室内地铺方砖。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设长槛窗。下设坐槛。其上槛做工极为讲究,槛端面分别雕以“平升三级”与“杂宝”图案,纹饰精细。

花厅明间前设花岗石台阶三级,台阶两侧置垂带石。前为庭院,庭内堆以湖石假山,植有花木,并凿有水井一座。庭院深深,宁静而雅致。值得一提的是,庭院东侧楼厢西立面的做法极有特色。西厢楼的屋面为歇山落翼四坡形式,翼角飞翘。滴水檐口,厢楼西檐下设有槛窗。西厢楼的底楼西立面做成雀宿檐形式,前为轩廊,廊柱上端以短枋挑出,连接垂莲柱,下悬方形花篮。短枋下支以斜撑。檐檩与檐枋间垫有透雕缠枝花花板。廊柱间设落地长窗。上槛满雕云龙纹,极为精细。轩廊北端壁面上方设有细砖额,内镌行书“碧云”二字额文,并刻落“徵明”二字款及方形章、圆形章各一方。廊南折东亦设门景,上方置细砖额,内镌行书“余香”二字额文,落“文治”二字款,并刻落印章三方。轩廊内装折精致,且极具文化含量。庭院东侧厢楼西立面的做法形成楼上、楼下两个观景点。厢楼二楼可推开槛窗欣赏庭院内假山花木,底楼则可打开长窗,在轩廊内观看庭院内的景物。在构筑形式上成为该堂的一大亮点。

椿桂堂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群体民居建筑,其大厅梁架用料粗壮,形式做法具有典型明代建筑的特点。西路花厅正立面装折精美,尤其是上下槛所刻的图案,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寓意。住楼西厢西立面的做法,风格独特。砖细匾额有名人题刻,文化含量极高,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修德堂

修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翁巷三茅弄。该堂始建无考,据各单体建筑的梁架形制、雕刻风格及墙门字牌所镌年号分析,该堂应始建于明代晚期,清中期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缮,民国时期对中路的住楼进行了翻建。修德堂原属东山望族严氏后裔严秋圃之宅院。1978年落实政策后,因房主无力管理,要求国家收购。国家收购后,由当地房产部门管理。2014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德堂,原规模较大,有东、中、西三路单体建筑。现尚存中路与东路两路单体建筑。占地面积约为824.7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 168.8平方米。中路依次有门厅、仪门、大厅、住宅;东路有前后花厅、附房及住楼,间以备弄相通。

门厅,南向,二坡硬山造。面阔四间,进深六界。东梢间平面为倒直角梯形,门厅南端通面阔11.52米,北端通面阔13.02米,进深7.2米。为内四界前后廊做法。明间前两侧做砖细垛头,其上部为纹头形式,三飞砖挑出承檐口;中部两兜肚内浮雕蝙蝠、卷云、“寿”字纹,有福寿之寓意;下部做砖细勒脚。次、梢间前砌包墙,东山墙上部施搏风。内四界正贴抬梁式,大梁扁作,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两肩设大斗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荷叶墩置斗承脊机与脊檩,厅内所有柱头均设坐斗直接承托梁架。次贴中柱及后步柱不落地。前后檐柱下部不置柱础而直接落在磉石上。前步柱与后金柱下设扁圆形木柱础。边贴穿斗造,五柱落地,前后步、金柱及中柱下均设扁圆形木柱础。边贴前后檐柱直接落在磉石上。室内方砖铺地。明间前界两壁砖细贴面。

门厅东梢间后有厢房,厢房面阔一间3.5米,进深三界。用柱6根。

门厅后的窄长的天井,面阔9.03米,进深3.5米。天井内青砖铺地。天井北塞口墙正中设仪门。

仪门,二坡硬山板瓦顶,下做一坡小青瓦屋面。门樘两侧做细砖垛头墙,内设牌坊式木门楼一座。门间面阔3.65米,进深2.05米,门樘宽2.85米,檐口高3.6米。垛头墙两兜肚内浮雕折枝牡丹花,下部做砖细勒脚。门樘两边贴墙立檐柱、内柱各一根。柱下均置花岗石鼓礅。檐柱顶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梁枋,前檐下形成一斗六升云头挑梓梁做法。贴墙的檐、内柱上部以穿插枋攀连,穿插枋上部置荷包梁。门樘顶设弓形轩。前檐柱上部之间设斗盘枋,上施一斗三升牌科,当心间三朵,贴墙处各半朵。贴墙之内柱之间设门樘,门樘为四抹头“目”字形,腰枋宽厚,中槛背而施连楹。门樘下部设高门槛,两侧置青石质坤石。

仪门背面为砖雕牌科门楼形式。门楼二坡板瓦顶,檐下施仿木砖细一斗三升牌科,上枋光素无纹。左、右两兜肚内浮雕山水人物图案。下枋两端浮雕回纹,中部锦袱内浮雕人物戏文故事图案。八字门樘以细砖贴面。门楼两侧院墙顶部筑脊,施滴水檐,檐下设细砖抛枋。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12米,进深八界后带穿堂。为内四界前轩后穿堂做法。内四界正贴抬梁式,大梁扁作。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两肩设大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五七式一斗六升牌科,山尖设山雾云,拱端两侧施抱梁云。前轩船篷顶,轩梁扁作,梁侧浮雕花卉纹。轩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花果纹。轩梁背设双斗,双斗间置荷包梁。前轩东西壁开有砖细框边门景,门景上部设砖雕额。明间后设穿堂,穿堂船篷顶,两侧设小天井。东西次间后界各设一枝香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梁侧面浮雕花卉纹,轩梁背设单斗,上承轩桁,斗两侧施卷云纹抱梁云。大厅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厅内共用柱24根,明间前后步柱用料硕大,柱径26厘米。所有柱头均设坐斗,承托梁架,下均设花岗石鼓墩。

大厅前为庭院,较宽敞。院墙顶部筑脊,檐下设砖细抛枋。南院墙正中有砖雕门楼一座,即仪门之背面。

住楼,南向。面阔三间,前后带两厢楼。明间面阔4.4米,两次间面阔3.75米,通面阔11.9米,底楼进深六界8.72米。扁作承重,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后各设宫式落地长窗六扇,长窗裙板浮雕蝙蝠金钱纹,有“福在眼前”之意。室内方砖铺地。二楼为骑廊做法,前廊柱退后0.49米,进深为8.23米,梁架圆作,为内四界前后廊形式。内四界正贴分心穿斗造,中柱与前后步柱直通楼顶。边贴穿斗式。明间与前后厢楼前檐下均设槛窗,下置木裙板。

住楼用柱32根,除二楼前廊柱为方柱外,其余均为圆柱。所有柱头均直接支撑檩条,下置花岗石鼓墩。

南厢,面阔两间4.96米,进深三界,底厢进深2.65米,二层厢楼进深2.16米。圆作抬梁式,卷篷顶。东、西厢各用柱6根,所有柱头均直接承托梁架,下均置花岗石鼓墩。

北厢,面阔一间2.52米,进深四界3.75米,底楼与二楼前檐下均设槛窗。北厢楼东厢底层的东山墙开门通东路后住楼。

住楼明间前与南厢楼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内地铺花岗石板地坪,四周青石压沿。正对住楼明间照墙高耸。照墙顶筑脊,施滴水檐,檐下置细砖贴面抛枋。照墙下部正中有砖雕门楼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设滴水檐,上枋两端以回纹雕出如意头,左右兜肚内浮雕“八仙过海”图案。下枋两端雕花出如意头,中间锦袱内雕“福、禄、寿”三星图案。字牌内镌“慈竹春晖”、“乙丑夏元月”、“吴鸿”额文及年款。两侧荷花柱上部浮雕夔龙纹图案。

前花厅,单檐硬山造,小青瓦屋面。面阔一间,平面呈梯形。建筑紧靠东围墙,使其前步柱与后廊柱东侧形成一直角三角形空间。花厅的构架为三界回顶前双步后轩形式。三界大梁扁作,梁侧面浮雕缠枝花卉纹,梁背设两斗承桁,两斗间置荷包梁。后轩为一枝香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轩梁面浮雕花卉纹。

后花厅,面阔三间带一夹角,北宽7.91米,南宽6.57米,进深六界8.27米。单檐硬山造,哺鸡脊、梁架为三界回顶前后轩后加廊做法。梁架均为扁作,用柱22根,均为圆柱,下均置石鼓礅。其特点是前步柱不落地,为省柱做法,柱下雕有花篮,悬于上空。厅内形成三轩连辍形式,天篷极有曲线美。

附房,面阔三间,平面呈梯形。明间面阔2.5米;东次间南面阔2.18米,北面阔3.57米;西次间面阔2.85米。西次间西侧设有0.9米宽的备弄,连接中路楼厅及前后花厅。附房屋架为内四界前后廊。正贴除东侧山界梁方料外,其余均为圆作。边贴中柱落地,穿斗造。梁架简洁,无雕饰。

东路住楼,住楼东西朝向,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楼,南次间与南梢间进深六界,其余各间进深均为七界。住楼通面阔13.9米。底楼北进深8.82米,南进深8.52米。底楼前设副檐,前界为廊,廊柱下设青石质杵头形柱础。明间前步柱间设落地长窗。两次间前步柱间置槛窗,下设木裙板。二楼进深退后0.4米,为骑廊做法。二楼南次间与南梢间进深六界,为内四界前后单步做法。其余各间进深均为七界,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形式。内四界正贴抬梁式,四椽袱大梁肩设金童柱,金童柱顶置斗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脊童柱上置斗上承脊檩,边贴穿斗造。前后双步均扁作,背置矮柱,矮柱顶设斗上承机檩。

住楼用柱35根,除底楼前廊柱为八角柱外,其余均为圆柱,所用柱头均设斗承梁架。

南厢房,南北向。面阔3.6米,底层进深1.8米,二楼进深1.4米,单坡小青瓦屋面。

北厢房,南北向。面阔一间3.6米,底层进深三界3.25米。二楼进深1.4米。单坡小青瓦屋面。

住楼前与南北厢之间为庭院,院内有水井一口。

修德堂是一处较有特点的群体民居建筑。其门厅正次贴构架线条流畅,所设荷叶墩形式雄浑。门厅用柱20根,鼓墩15只,除明间西正贴后廊柱为石质础,所有前后廊柱均直接落在磉石上,其余各柱均用扁圆形木柱础,明代建筑的特点十分明显。东路后住楼正次贴梁架均扁作,结构简洁朴素,极具明代建筑风格。中路后住楼前砖雕墙门字牌内镌有“乙丑夏元月”年款。清中期乙丑年有两个,分别是乾隆十年(1745年)与嘉庆十年(1805年)。结合单体建筑构架形式看,该堂的仪门、大厅、前后花厅应属乾隆十年(1745年)的建筑,而中路住楼当为民国时期翻建建筑。

修德堂的原宅主严良弼,字秋圃,清末曾在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任职,后举家迁往上海。

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演变及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尊德堂

尊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翁巷三茅弄内。堂始建无考,综观其各单体建筑的形制及装饰特点,其大厅当属明代晚期建筑,后期整修时做了改动。住楼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其余各单体建筑均为清代中期建筑。该堂原属洞庭东山望族严氏的祖传宅第。后成为公管房屋,由东山房管所管理。2014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洞庭东山安仁里严氏原籍宁波鄞县,因其元祖在苏州做官遂落户吴地。严氏迁居东山的始祖是严伯成,世居东山马家堤。后宗支繁衍,严氏的一支迁至翁巷。翁巷尊德堂一族门庭显赫,是誉满吴中的翰林之家,一家三代人皆中进士。据《六修严氏族谱》记载,尊德堂严氏后裔严福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严福的儿子严荣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官至浙江金华、杭州知府。严荣的第三个儿子严良训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官至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三世清华济美”,科举成就极高。至清末,翁巷严氏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出了18名,可谓是官宦之族。

尊德堂,原规模较大,现存建筑有东西两路:东路自南而北依次有门屋、轿厅、大厅、住楼;西路有茶厅、书楼、花园。两路建筑之间有备弄相通,各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天井、塞口墙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轿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界。为内四界前轩形式。内四界圆作抬梁式。前轩卷篷顶,轩梁扁作,轩梁背设双斗,双斗间置荷包梁。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前后均带两厢,进深七界。为内四界前双步后单步形式。四椽袱大梁扁作,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四椽袱梁肩设大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荷叶墩,置一斗三升斗拱,上承脊机承檩。山尖设山雾云护脊,脊檩两旁施抱梁云。脊檩施彩绘。明间前后步柱顶设坐斗。下置扁鼓形木柱础。前双步圆作,为后期整修后形式。明间前檐柱间设宫式格子长窗六扇,后步柱间以屏门槅断。两次间前步柱间各设纱槅六扇,裙板浮雕博古、花卉纹。厅内方砖铺地。两山穿斗造。

前厢房面阔两间,进深三界,梁架为圆作抬梁式,卷篷顶。前檐下设格子槛窗,下置半墙。

后厢房面阔一间,进深三界。圆作抬梁式,卷篷顶。

大厅明间前为庭院,院内中部铺设花岗石板地坪。正对明间设水作门楼一座。门楼二坡小瓦屋面,设滴水檐。字牌内有“惟怀永固”额文。左右兜肚内塑花卉纹。

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四间带两厢楼。底层四界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前后步柱下设扁圆形青石柱础。明间地铺方砖,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次间铺地板。楼层梁架圆作,内四界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造。前檐下设短窗,下置裙板。底楼明间与两厢前副檐做法,前檐出檐极深,为雀宿檐做法,檐下设有木挂落与花篮,做法精湛且极具特点。

住楼前为庭院,院内地铺花岗石地坪。前院墙高耸,顶部筑脊,设滴水檐,檐下施砖细抛枋。抛枋两端下部嵌有上弧下方的洞形花岗石。前院墙下设砖雕墙门一座。墙门纹头脊,一坡小瓦顶,滴水檐口,檐下以叠涩飞砖承檐口。上枋两端浮雕回纹,下置砖细挂落。左右兜肚内分别深雕“张果老倒骑毛驴”与“吕洞宾戏猴”图案。字牌内镌有“述相承”额文,并刻“丁卯正月”、“朱士林书”年款及书额文姓氏。下枋锦袱内深浮雕“文王访贤”图案,所雕图案精美,线条流畅。

西路前为茶厅,后为书楼。茶厅三间,前檐下设落地长窗,形式朴素。书楼三间,上下两层,古朴典雅。书楼东侧有狭长的备弄可通楼后小花园。

该堂布局有序,营造规整。大厅用料硕大,气势恢宏。住楼前檐下雀宿檐做法极具地方特色。砖雕墙门所雕的人物故事图案十分精美,为砖雕中的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洞庭东山严氏的家族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亦是一处清乾隆时期群体民居建筑中的优秀实例。

世和堂

世和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内。始建于明代,系周氏祖传住宅。1986年,该堂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该堂有前后三进单体建筑,间以天井相隔。

大门西南向,方位南偏西20°,库门形式,上做皮条脊,设花岗石门槛。入门为庭院,庭院前以院墙相围。

第一进住屋,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八檩。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形式,梁架圆作,分心穿斗造。中柱落地上承脊檩,下设花岗石鼓形柱础。明间前设落地长窗,明间后设穿堂。后步柱间设屏门隔断。室内方砖铺地。明、次间前阶沿下设花岗石台阶三级,西次间前界为廊,入廊折南为书房。

书房面阔两间,进深六檩。为后四界前单步形式。五界椽屋用三柱,四椽袱扁作,抬梁式,四椽袱架于前步柱与后檐柱之上。四椽袱梁肩设荷叶墩置斗上承平梁,平梁背设一斗三升斗拱及连戟承脊机与脊檩。边贴穿斗造,室内方砖铺地。书房前檐下设槛窗,下砌矮墙。书房前砌有墙垣,内形成窄长的小天井,天井内植有黄杨一株,十分雅致。

第二进住屋,面阔五间带两厢,进深八檩。正边贴均为穿斗造,扁作川攀连各柱。檐柱下设花岗石鼓形柱础,前后步、金柱、步柱与中柱下均设扁鼓形木柱础,顶端均置坐斗上承各檩。前步檩、前金檩及脊檩下均设随梁枋连接。前筑轩,上施草架。轩梁扁作,轩梁背设荷叶墩置斗承桁。明间的前檐柱间设落地长窗,后步柱间设屏门隔断。明、次间之间置有六抹头隔断。明间铺方砖,次、梢间与两厢铺地板。明间阶沿前设花岗石台阶两级,前为天井,天井内铺青砖侧砌地坪,两侧依开间砌有墙垣,明、次间前形成三个独立的小天井。明间前设墙门一座,墙门雌毛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口。上下枋与字牌、兜肚均为水作堆灰做法,光素无纹。砖砌门框内置直拼门两扇。

第三进附房面阔三间带东厢,进深六界。梁架圆作穿斗式,用料较小。附房西侧有小楼。后有院,院内有古井一座。

该堂从各单体建筑的梁架形式看,书房为明代建筑。第二进住楼由于后期的大修,其屋架已属清代之物。第一进住楼与第三进附房应属清代建筑。

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麟庆堂

麟庆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新丰村。该堂原是洞庭东山漾桥头秦氏后裔秦守章的祖宅。秦氏何时创建该堂,已无从查考。综观该堂的梁架形式与装饰,当属明末清初之建筑。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麟庆堂原规模宏大,现仅存大厅、前后住楼三进单体建筑。

大厅,二坡硬山造,山面施搏风。面阔五间,进深七界,构架为七界椽屋用四柱。四椽袱扁作抬梁式。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背两端设坐斗承平梁,架上金檩。平梁梁背设荷叶墩,置一斗三升斗拱及连戟,上承脊机与脊檩。山尖施山雾云,脊檩施彩绘。前后金柱下置覆盆形青石柱础。山面梁架穿斗式,扁作月梁与穿插枋攀连各柱。

前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进深七檩。底楼四界承重扁作。檐、金柱下均设扁鼓形木柱础,檐柱顶设坐斗上承檐檩。明、次间及两厢底楼前设副檐。檐柱前出一斜撑,斜撑顶设斗上承挑檐枋和梓檩。斜撑下端设丁头拱置小斗,做法极有特点。

二楼四椽袱扁作,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底设梁垫。四椽袱梁肩设大斗,承平梁上金檩,平梁背设一斗三升斗拱,承脊檩。明间脊檩施彩绘。两山面梁架穿斗式。次间与梢间之间设四抹头隔断。

厢房面阔两间,进深五檩。厢二楼四椽袱扁作架在前后檐柱之上,梁肩设大斗承平梁。平梁背置蜀柱出机承脊檩。

二楼明、次间前檐与厢楼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下设短窗。住楼明、次间前与两厢之间为天井,天井内地铺青石地坪。

后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其体量和梁架形式与前楼基本相同。脊檩亦施彩绘。

后住楼明间前设有砖细牌科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一坡屋面,滴水檐,檐下六层叠涩飞砖,下设砖细仿木牌科。两侧的搏风头装饰极为精美。青石门框,门楣雕笔锭胜图案,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门之面做泡钉砖细。

该堂营建规整,用材硕大。前住楼的斜撑做法极有特点。大厅、住楼脊檩彩绘色调明快,具有苏式彩画风格,亦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昭仁堂

昭仁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内。该堂建成年代无考,综观其梁架形制与装饰属明末清初之建筑。1986年,该堂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该堂尚有门屋、大厅、后附房三进单体建筑。

门屋,面阔一间,进深六檩,为内三界前后单步形式。大门做将军门形式。置于前步柱之间,门之顶施额枋,枋连于柱,高垫板面雕刻出4个如意头图案。额枋下覆于门旁立左右对称的门框,门框与抱柱之间做四抹头垫板。两旁门当户对之下,左右置砷石,高门槛装嵌在砷石凹槽内。砷石前端面镌麒麟纹,侧面刻牡丹、向阳花图案。砷石两旁下槛之下砌月兔墙。中装直拼大门两扇,门之摇梗上端穿于额枋后连楹之内,连楹面镌刻“福”字如意纹。门之摇梗下端旋转于砷石后端门臼之内。门屋檐、步柱下设扁鼓形木柱础。内三界回顶,上设草架。三界梁扁作,背置两斗承桁,两斗间设荷包梁。门屋后界北端开有一口古井。

过门屋为庭院,院内青砖侧砌地坪。周有院墙,入天井折北有库门,库门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三飞砖承檐,下置细砖仿木牌科。素面枋,砖门框,下设青石槛。进库门为天井,天井对面为大厅。

大厅面阔四间带东厢,进深七檩。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底下设梁垫。梁背置两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东厢房卷篷顶,构架圆作抬梁式。大厅内地铺斜纹方砖。步柱下设扁鼓形木柱础。明间前有青石台阶两级,两侧按青石质垂带石。

大厅正间对面有砖雕墙门,墙门筑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三飞砖承檐,字牌、下枋及兜肚均为素面。两侧荷花柱下悬小花篮。砖细门框,青石槛,内置直拼门两扇。

后进附房面阔一间,进深六檩,构架穿斗式,用料较小。

该堂属小型群体民居建筑,其布局紧凑,大厅与将军门营建规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同德堂

同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太平村40号。该堂始建无考,综观其梁架形式与装饰,属清代早期建筑。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该堂原具有一定规模,现仅存楼厅与庭院。

楼厅为坐北面南。面阔五间带两厢楼,明、次间与两厢前副檐做法。前界为廊,明间前廊柱这四方抹角形,下设四方抹角提灯形青石柱础,顶部置坐斗,出丁头拱上承檐檩。步柱下设扁鼓形木柱础。二楼前檐柱退后半界落在底楼前承重之上,为骑廊做法,梁架为内四界前廊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肩设斗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山尖施山雾云。明间脊檩施彩绘。边贴穿斗造。明间后设穿堂,穿堂船篷顶,两侧设短窗,下置木裙板。次、梢间后为窄长的天井。

厢楼东西向,面阔三间,梁架圆作抬梁式,卷篷顶。底厢前界为廊,与明、次间前廊贯通。

住楼前为庭院,院内花岗石铺地。东西院墙原设有廊与底厢前廊相通。前院墙正中设有库门,库门一坡屋面,滴水檐口,檐下设凤头昂式砖细牌科,花岗石质天满石下砖砌八字门樘,花岗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

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清代早期的民居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延庆堂

延庆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通德里19号。该堂是洞庭东山望族郑氏的祖传宅院。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洞庭东山郑氏始迁祖为郑钊。郑钊,字公远,号季一,河南汴梁人,宋哲宗驸马,其夫人顺德公主。靖康之难后,高宗迁都临安。郑钊夫妇随孟皇后南渡至杭州。不久,顺德公主早逝,郑钊遂携子隐居于洞庭东山之武山。明代末年,郑钊九世孙郑贵的五个儿子都各有发展,散居于东山各地,并建造了许多宅院。至清中期,郑氏宅第遍及东山古镇区。目前尚存10多处,而延庆堂就是其中一处。

延庆堂原规模较大,占地约3 000多平方米。现仍保存有老宅与新楼两处宅院。老宅尚有仪门、大厅、前后住楼;新楼有门间、轿厅、楼厅、佛楼等单体建筑。

该堂的建成年代无考,综观其梁架形制、装饰特点看,老宅当为清早期之建筑;新楼则为道光时期(1821—1850年)所建。

仪门,面阔一间,进深五檩。前后做双步,脊檩下置将军门,门之顶施额枋,枋连于柱以代上槛。将军门下用高门槛,两端做金刚腿,两旁门当户对下,左右置坤石。坤石青石质,侧面浮雕麒麟、朱雀,前端面分别雕仙鹤图案。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背置大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以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旁以山尖形式设祥云飞凤纹山雾云,拱端脊檩两旁置抱梁云。明间脊檩施以彩绘。大厅边贴穿斗式。大厅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明、次间之间有屏门隔断。大厅前与两厢间为庭院,庭院内地铺花岗石板地坪,前以塞口墙相围,形成一独立的单元。

前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底楼扁作承重,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前设落地长窗,两厢前置槛窗。二楼梁架圆作穿斗式,较朴素。住楼前为庭院,前有塞口墙相围,正对明间有门罩式墙门一座。墙门面阔3.27米。青石门楣,上浮雕“双凤朝阳”图案,纹饰雕刻精细,线条流畅。

后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室内方砖铺地。二楼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前设槛窗。住楼明、次间前与两厢间为天井。正对明间有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青石门框,门楣雕“笔锭胜”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老宅园内有老桂花树一株,粗壮茂密,高逾墙垣;每年秋季,桂花满树,香飘四邻。据传此桂乃清初之物,曾被大火烧枯,后又复苏,可谓历劫而不磨。

新楼位于老宅西侧,为一独立的院落。院落中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是楼厅。

楼厅,坐北面南,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带两厢楼。底楼为楼下轩做法。前轩船篷顶,轩梁扁作,梁侧雕山水、动物图案。轩梁背设两斗承桁,两斗间置荷包梁。轩廊两端内壁方砖贴面。四界承重扁作,下设梁垫,蜂头雕有莲蓬、葵花、牡丹、石榴等花果图案。四界承重底端雕以缠枝花卉。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前后金柱下设花草、水波纹鼓形青石柱础。厅内方砖铺地。二楼梁架为圆作,正贴内四界抬梁式,边贴穿斗式,较朴素。

厢楼面阔两间。厢底楼缩进半界为廊,廊檐下设木挂落,置竹节形斜撑,做雀宿檐形式。西厢房北端开有细砖框边门景,上部有水磨砖贴面的砖额,以花卉动物纹框边,内镌“漱霞”额文,并刻“乾隆甲午仲冬,浣香居士书”。此乃现宅主修缮后所加之物。明间前与左右两厢之间形成庭院,庭院前有砖雕门楼一座。门楼一坡屋面,滴水檐,檐下置仿木砖雕牌科。上枋内浮雕卷云纹,下枋两端雕如意头,中部锦袱刻“寿”字花卉锦文图案。字枋内镌篆体“与宪同庆”额文。两兜肚内砖雕图案已毁。

延庆堂布局有序,营建精良。其老宅与新楼的建成年代时期跨度极大,从中可窥视出郑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历史发展轨迹。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清代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优秀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翁巷务本堂

翁巷务本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翁巷。建于清代,原属洞庭东山望族翁氏后裔翁思镇的祖传宅第。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康熙七年《翁氏世谱》载:“洞庭翁氏宋高宗南渡时有承勋公、承事公者率部扈驾,慕湖山之奇而遂卜居斯焉,震泽有翁氏自两公始。”光绪六年,白沙支续修世谱亦有记述。谱云:“吾始祖都统承勋公,因金人入寇携弟承事公等扈驾南渡,率千人隐居于莫厘之后山白沙坞,为后山翁氏之始祖。其弟承事公卜居于前山之翁巷,世称前山翁氏始祖。”由此可知,东山翁巷翁氏的迁山祖当为承事公。至明代中期,七世孙翁毅及其子翁永福父子外出经商,家业日隆,成为东山首屈一指的大家族。翁氏经商发迹后,买下了现翁巷约100米长的古街上的宅院与地产,辟建了翁巷村。至清末,翁巷村的翁氏宅第已有20多处,务本堂就是其中一处。

目前,务本堂尚保存有门第、门屋、大厅、住屋等单体建筑。

门第东向,临街而建,门做将军门形式。高门槛,捉灰黑漆大门,两侧青石质砷石面浮雕“狮子滚绣球”纹饰。进大门为天井。天井南侧有门屋三间,北向。门屋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天井西端正对门第设砖雕门楼一座,门楼正面为哺鸡脊,二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设仿木砖细方椽,置仿木砖雕牌科。上枋仅两端雕出如意头,两兜肚四周起线框边,内光素。下枋为花岗石质,素面。两侧荷花柱下悬花篮。字牌内光素。门楼背面形式与花纹与正面相同,但字牌内镌有“克壮诒谋”和“乙丑仲夏,程凌书”额文、年款及书额人姓氏。

大厅,坐北面南,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内四界抬梁式,大梁扁作,架于两步柱之上,梁背两端有圆形卷刹,梁底有挖底。大梁两端下置梁垫,升口架棹木,棹木透雕云龙、凤鸟纹。大梁两肩置荷叶墩设五七式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作扁弧形、两侧面雕卷草纹,背置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以山尖形式施透雕云龙纹山雾云,拱端脊檩两侧抱梁云。脊檩施彩绘。边贴穿斗式。山面排柱形式,步、金、脊柱上端均置坐斗,上承各檩。各柱之间上部均有川枋相连,由额垫板相嵌。脊柱下设扁鼓形木柱础,顶置一斗六升牌科,牌科两侧依山尖形式亦施山雾云。拱端脊檩两旁置抱梁云。厅内方砖铺地,明、次间之间以木板做成隔断。

住屋,面阔三间带两厢,内四界抬梁式,大梁扁作,架于厅两步柱之上,梁肩设五七式斗,上承金檩。山界梁背设荷叶墩置坐斗,坐斗外侧挑出一拱,置小斗于承脊机与脊檩。斗拱两侧以山尖形式设山雾云,脊檩两旁置抱梁云。脊檩施彩画。边贴穿斗式。室内明间方砖斜纹铺地,次间铺地板,步柱下设扁鼓形木柱础。明、次间之间以木板做成隔断,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厢房前檐下设槛窗。下置半墙。

该堂砖雕门楼字牌内镌有“乙丑仲夏”年款。清代早期乙丑年有三个,分别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乾隆十年(1745年)和嘉庆十年(1805年)。结合各单体建筑的梁架形制看,该堂的建造年代应是康熙二十四年或乾隆十年。

该堂流传有序、营建精良,为清代民居建筑中的优秀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畬庆堂

畬庆堂,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东蔡村东里。该堂是村民蔡伟达的祖传宅第,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2009年7月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宅主蔡伟达系洞庭西山望族蔡氏后裔。其先祖是宋徽宗朝进士、焕章阁直学士、秘书郎蔡源。靖康之难后,蔡源随高宗赵构南渡至杭州,于绍兴二年(1132年)病卒。其长子维孟、次子继孟、三子承孟以葬父为由,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奉母命从杭州移居洞庭西山消夏湾。长子维孟居西,即西蔡里;次子继孟居东,即东蔡里。尔后,蔡氏遂繁衍成西山之大族。

畬庆堂的单体建筑可分东西两路:东路有门屋、花厅、后附房;西路有大厅、楼厅、后住楼。两路建筑之间有备弄相贯通。各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单元。

大门南向,门脸做皮条脊,砖细一坡檐,檐下置青石门框,门框内设大门两扇。大门背面为砖雕墙门,墙门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口。左右兜肚浮雕勾连回纹。字牌内镌刻阳文楷书“文采清门”额文及“乾隆乙丑仲秋榖旦”年款。下枋光素无纹。两侧荷花柱下悬仰复莲。入门有小天井,入天井西折为门屋。门屋面阔一间,进深五檩。梁架为前三界后单步形式。前三界卷篷顶,上设草架。山界梁扁作抬梁式,山界梁背设双斗承桁,双斗间置荷包梁。前后檐柱下设青石质鼓形柱础。门屋西墙设花岗石石框库门,入门为西路前庭院。

大厅,单檐硬山造,山面施砖搏风。面阔三间,进深九檩。为内四界前轩后双步做法。内四界大梁扁作,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下设梁垫置蒲鞋头,前后步柱升口架风拱。四组风拱分别镂雕三国人物故事图案。大梁两肩各设荷叶墩置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荷叶墩置一斗三升牌科。山尖施流云飞鹤纹山雾云。拱端脊檩两旁设云头纹抱梁云。边贴穿斗造。前轩船篷顶。轩梁扁作,轩梁下设梁垫,架风拱。四组风拱分别镂雕“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图案。梁垫蜂头雕花卉图案。轩梁背设荷叶墩置双斗承桁,双斗之间置荷包梁。轩前设单步廊。廊川扁作月梁形。前廊柱顶设坐斗承檐檩。前檐下施飞椽。厅内各柱下均设青石质鼓形柱础。明、次间轩步柱间设十四扇落地格子窗。长窗裙板浮雕梅、兰、竹、花卉、博古图案;上夹膛镂雕缠枝花;中夹膛浮雕牡丹、石榴、葵花、荷花、梅花、菊花、双狮滚绣球、象等图案;下夹膛浮雕回纹。明、次间后步柱之间设屏门十四扇。厅内方砖铺地。明间前设青石台阶两级,台阶两侧立有垂带石。

大厅前为庭院,院墙筑脊,设小青瓦滴水檐口。院内以鹅卵石铺地。院西侧筑有花坛,植以山茶、腊梅、金银花,十分雅致。

庭院东侧设有砖雕牌科门楼一座。门楼哺鸡脊,二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施砖细仿木飞椽,下设一斗三升仿木细砖牌科。拱垫板雕灵芝纹。两侧荷花柱下悬方形小花篮。上枋两端雕如意头,中部浮雕缠枝牡丹,上枋下做回纹挂落。左右兜肚内浮雕菊花、博古图案。字牌内镌刻阳文楷书“俭德永图”额文及“乾隆乙丑孟秋榖旦”年款。下枋两端浮雕如意头,中部内浮雕锦袱牡丹花。门楼下部花岗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

楼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带两厢楼10.7米,进深8.65米。底楼前做副檐。底楼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两次间形成房间。后步柱间以屏门隔断。次间与厢房之间设有蟹眼天井。二楼梁架为内四界后双步做法。内四界圆作穿斗式。明间与两厢前檐下设短窗,下置裙板。

花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7.9米。为内四界前后轩做法。内四界圆作抬梁式,卷篷顶。前轩施弓形椽,轩梁圆作;后轩卷篷顶。形成三轩连缀形式。花厅前檐下设落地长窗。后步柱间以屏门隔断。厅内方砖铺地。花厅结构精致,形体小巧。花厅前后设天井,前天井内植桂花树一株;后天井有附房,附房面阔两间,梁架圆作穿斗式。

该堂是蔡氏所建的群体民居建筑,其布局有序,营建精良,功能合理,特色鲜明,是吴中地区保存规模较大的代表性古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该堂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具有明确的建成年代。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整宅布局合理,功能分明。

整宅两路,前设门屋,正落依此有大厅、楼厅、住楼,呈“前厅后宅”之格局。东路为花厅与附房,间以备弄相通,与正落中轴线平行伸展。每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庭院、天井、塞口墙或门楼相隔,形成了五个独立的院落。平面分布十分清晰。正落大厅为宅主人主事之地;楼厅、住楼则为家人居所;花厅乃读书休闲之地;附房可作厨房或用来储存物品。家庭之日常生活场所一应俱全。

二是厅堂建筑制式规范,装饰题材寓意深刻,透露出宅主人重礼重教的文化精神。

厅堂不仅是家庭的起居空间,又是婚丧嫁娶、寿禧庆典、教化子女之重地,是家庭的礼制中心。宋人所编的《事物纪原》中说:“堂,当也,当正阳之屋;堂,明也,言明礼义之所。”为达到这种功能要求,该堂大厅采用了敞开的形式。大厅轩步柱之间设立14扇落地长窗,长窗可启可合,打开时大厅内空间向庭院全部敞开,厅内十分通敞。而大厅构架则采用抬梁式结构,前后步柱内梁架全部露明,使大厅显得十分高深、庄重。

大厅装饰以小木作的主要构件为主,梁柱不加雕饰。厅内前后八组风拱分别雕有三国人物故事和“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图案。图案以隐喻、借代的手法,有“忠、孝、节、义”之寓意,表露出宅主人重礼教、重节义的心理。厅内落地长窗所雕的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有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石榴、葵花、博古、双狮滚绣球、太平有象等花果、动物与吉祥纹饰。纹样题材广泛,纹饰含义深刻,透露出宅主人对幸福和谐生活的祈求。

而花厅的形制则较小巧。面阔是“破二作三”的做法。小厅采用三轩连缀的形式,使花厅之内顶富有柔和的曲线美。厅前天井内植有桂花一株,待丹桂飘香时,闲坐小厅,凭栏看花,亦别有一番情趣。

久大堂

久大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上湾张巷里,为张姓祖传住宅。堂之始建年代无考,从现存建筑的梁架特点和装饰艺术看,属清代早中期民居建筑。2009年7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洞庭东山张氏,出自唐代名将张巡之后,唐代末年其后裔迁隐于吴中,约明代初年迁至太湖中的三山岛厥山岛居住。后至七世祖张思聪、张思恭再迁到东山长圻,明代末年迁上湾张巷。张氏经商发迹后,在张巷建造了久大堂、燕翼堂、保和堂等宅第。

该堂坐北面南,临河而建。原规模宏大,有东、中、西三路单体建体,间以备弄贯通。现仅存中路的门屋、大厅、楼厅及西路的住楼这四幢单体建筑。

门屋,二坡硬山造,山面施搏风。面阔七间20.8米,进深六界7米。梁架圆作穿斗造。明间前设直拼门六扇。明间正立面两侧做清水细砖垛头。垛头上部为三飞砖形式承檐;中部方形兜肚内浮雕“寿”字云头纹;下部设须弥座式青石勒脚。须弥座上枋正面图案由“龟背海水、牡丹金钱、走鹿兰草、双寿纹”组成,上枋侧面雕锦袱牡丹纹。束腰、圭脚处镌刻缠枝花卉。图案瑰丽,纹饰秀美。门屋次、梢间前砌包檐墙,檐下施砖细抛枋。

大厅,二坡硬山造,山面施搏风。面阔五间,进深九檩,为内四界前轩形式。大厅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柱下置青石圆形础,顶设坐斗,出丁头拱,以云头挑梓檩做法承出檐。檐檩下置斗盘枋,上设一斗三升牌科。拱垫板雕“寿”字云头纹。前轩卷篷顶,轩梁扁作,轩梁下设金钱纹梁垫,下置蒲鞋头。升口架棹木,棹木面分别浮雕“骏马图”。轩梁背设荷叶墩置双斗承轩桁,双斗间设荷包梁。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下设梁垫,蜂头分别镂雕如意、牡丹、荷花、莲蓬、葵花图案。升口架棹木,棹木面分别浮雕人物戏文故事。图案纹饰精美,线条浑圆流畅。大梁两肩置荷叶墩,设大斗上承平梁、上架金檩。平梁背置荷叶墩设一斗六升牌科承脊机与脊檩。山尖施山雾云。明、次间脊檩均施彩绘。边贴穿斗造。大厅前后步柱用料粗壮,下设扁鼓形青石柱础。后步柱间设落地屏门隔断,厅内方砖铺地。前轩东西墙面方砖贴面,并分别开有边门与东西备弄相通,大厅明间后设有穿堂,穿堂卷篷顶。东西次间后为狭长的小天井。

大厅前为庭院,院内以东西梢间面阔砌有内墙,形成东、中、西三个小院。明、次间前的中间庭院较大,前设花岗石台阶三级,两侧置垂带石。院内做青砖侧砌地坪。东西小院地铺青砖,内植花木。东西小院两侧的墙垣上部开有直径10厘米的小圆孔4对。庭院前的塞口墙与两侧院墙顶部筑脊,置滴水檐口。檐下做砖细抛枋。塞口墙正中有砖雕牌科门楼一座。门楼为纹头脊,二坡小瓦屋面,滴水檐口,檐下施仿木砖细方椽,下设仿木砖雕一斗三升牌科。上枋仅两端雕出如意头。左右两兜肚及下枋均光素无纹,下枋两端做回纹挂落。字牌内镌有“诒谋燕翼”额文。两侧荷花柱侧镂雕古钱绶带纹,下悬莲花形小花篮。

大厅后为住楼。塞口墙正中开有库门,两侧开有对称的边门,边门单扇启开,门为泡钉细砖面。边门与厅后小天井相通,天井内架有花岗岩条石小平桥,过小桥进边门为后庭院。

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内方砖直纹铺地,梢间与两厢铺地板。明、次间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头挑梓檩做法。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次间前设槛窗,下置半墙。厢房面阔两间,厢房底楼设副檐,出檐较深,檐下为云头挑梓梁做法,下设槛窗,置半墙。二楼梁架圆作,内四界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厢房二楼梁架圆作抬梁式,卷篷顶。二楼前檐出檐较深,下设槛窗。槛窗外置砖细窗台,窗台外沿口设葵式木栏杆。

住楼前为后庭院,院内做青砖侧砌地坪。前院墙高耸,顶部筑脊,设花边滴水檐,檐下施砖细抛枋。前院墙正中设砖雕牌科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檐下施仿木砖细方椽,下设仿木砖雕一斗三升牌科。上下枋、左右兜肚及字牌内均光素无纹。下枋两侧下设回纹挂落。两侧荷花柱侧面镂雕佛手形,下悬莲花形小花篮。

西路住楼,面阔三间,构架简洁,体量较小。现住楼前为后院,院内植以翠竹,种有花木。

该堂气势恢宏,营造规整。单体建筑体量较大,七开间门屋的宅第在苏州地区较为少见。大厅用料硕大,厅内12组棹木所雕图案纹饰十分精美,脊檩上的苏式彩绘保存良好,色彩明快。砖雕门楼与墙门荷花柱侧面的装饰雕刻精细,形态逼真。门屋两侧垛头的勒脚石雕纹饰,图案瑰丽而秀美。构件装饰文化含量较高,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堂是一处苏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

敬修堂

敬修堂,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东村。创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是东村富商徐氏的宅院。该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是苏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墙大院群体建筑。2002年10月,该堂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氏为洞庭西山望族,宗族分支众多,东村徐氏的始祖是徐万一,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迁居东园里(即今东村),为徐氏东园支。东园支又繁衍出众多支系,散居于湖南、湖北、沔阳等地。敬修堂的创建人徐伦滋为东村徐氏后裔,清乾隆时期为富商,其父徐联习及子徐明理均长期在外行贾。徐氏三代经商,家境富有。

敬修堂坐北面南,沿街而建,四周有黑色高墙封围,形成一座封闭式的院落。宅院东西宽26米,南北总进深70米。建筑面积达1 820平方米。全宅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共有五进,依次为轿厅、中厅、大厅、楼厅、后附房。轴线东侧还有门屋及附房。各进主体建筑之间均以天井、墙门及墙垣隔成独立的单元。

大门南向,沿街而设。门做成库门形式,门内有狭长的小天井。西折为正宅门第,门第面东,为将军门形式。其装饰十分精美。额枋上做四个圆柱形门簪,端面分别雕刻“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檐枋及夹樘板刻有麒麟云头纹图案。四抹头门框用材硕大,青石门枕正面雕麒麟,侧面刻荷花,底侧施如意花草。黑漆大门,高门槛。尽现大户人家显贵气派。

入门为门屋,门屋面阔一间3米,进深四界4.7米。出门屋右折为轿厅,厅前为庭院,院墙高耸,顶部筑脊。南院墙正中有砖细匾额,额内镌“堂构维新”、“清乾隆壬申吉春”额文及年款。院内花岗条石铺地,西侧筑小花坛。

轿厅单檐硬山造。厅面阔三间带左右梢间,通面阔19.6米,进深五界6.6米。梁架为三界回顶前后廊形式。正、次贴均为扁作抬梁式,内三界梁背设双斗,双斗间置荷包梁。前后廊扁作月梁川攀连檐、步柱。明间后设穿堂,穿堂两侧有小天井。东西次间后均砌矮墙,上设低矮的木栏杆,做法较有特点。

轿厅穿堂后开库门,库门后设砖墙门。墙门为仿木飞椽、滴水檐,檐下设一斗六升仿木砖雕牌科,垫拱板透雕“寿”字蝙蝠纹。上枋深浮雕人物戏文故事,下设回纹挂落。字牌内镌隶书“列绩连云”额文。左右兜肚分别深刻人物戏文故事。下枋浮雕“鲤鱼跳龙门”图案。两侧荷花柱较长,柱头雕出如意头,柱中部浮雕人物,末端镂雕莲花。八字门樘内以细砖贴面,下设青石须弥座式勒脚。须弥座束腰部为竹节形,并雕如意纹。

中厅,面阔五间带两厢19米,进深七界8米。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形式。正贴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步柱上设栌斗承四椽袱,四椽袱两肩置荷叶墩与大斗,承平梁,架上金檩与金机。平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承脊檩与脊机。山尖施凤凰祥云纹山雾云。次、边贴穿斗造。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廊川扁作月梁形,攀连檐、步柱。后双步月梁背设斗承檩。明间后设穿堂,穿堂两侧有蟹眼天井。东西梢间后亦设小天井。值得指出的是,明间两侧屏风式隔断做工十分讲究,下端圭脚做法别具一格,极有特点。

大厅,面阔五间(三明二暗)带两厢楼,进深十檩8.9米。梁架为前廊、前轩、内四界、后双步做法。正贴用五柱,次贴用九柱,边贴用八柱。明、次间前檐出檐较深,檐柱上端出龙头形短枋,施梓檩上承檐口。前檐柱顶不设斗直接承檐檩,下设青石鼓墩。廊檐枋间设一斗三升牌科,夹樘板透雕如意卷云纹。前廊扁作月梁川攀连檐、步柱。前轩船篷顶,轩梁扁作,下置梁垫。轩梁背设双斗承桁,双斗间置荷包梁。前后步柱下设青石质鼓形础,柱础满雕卷草花卉纹。步柱顶设斗上承四椽袱。四椽袱梁肩置茶叶墩,设大斗承平梁,四椽袱梁头剥腮底部置梁垫,蜂头贴金麒麟。平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檩,山尖施透雕仙鹤祥云纹山雾云,脊檩两旁置抱梁云。次贴穿斗造,山尖亦施山雾云。筑“囚门子”(墙上落樘,墙心装饰),边贴穿斗造。厅内方砖直纹铺地。明、次间的后步柱间设落地屏门16扇为隔断,明、次间轩步柱间设落地长窗16扇,裙板浮雕山水、庭院、花卉图案。两次间廊前设木栏杆。

厢楼东西向,面阔两间,进深四界。梁架为圆作,穿斗分心造。两厢楼前分别筑有六角灯景式花墙,将厅前庭院一隔为三。大厅明间前有砖雕墙门。墙门一坡小瓦屋面,飞椽出檐,檐下设

一斗三升仿木砖雕牌科。上下枋及两兜肚内满雕人物戏文故事图案。字牌边框浮雕“仙鹤祥云”图案,内镌“世德□□ *”、“乾隆辛丑”额文及年款。两侧荷花柱较短,顶部浮雕如意头,下端为花篮。八字门樘细砖贴面,下部设有青石质须弥座式勒脚。须弥座的束腰部雕如意纹。墙门两旁的塞口墙亦设有六角灯景式花墙洞。

楼厅,取名“凤栖楼”。面阔五间带两厢楼19.4米,通进深13米。步柱通顶,为副檐轩楼厅做法。底楼四界承重扁作,月梁形。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底楼明、次间前设格子落地长窗18扇,长窗裙板浮雕各类花卉图案;中夹樘浮雕双龙、人物戏文故事及各种鱼类图案。两次间廊前设木栏杆,二楼梁架为内四界前后廊形式。内四界圆作抬梁式。明、次间与两厢楼前檐下均设槛窗,窗前做细砖窗台。

厢楼面阔两间,进深四界。梁架为圆作穿斗造。两厢底楼廊前设有低矮的坐槛,上设长窗,东西厢与楼厅梢间之间置有小天井。

楼厅前有砖雕门一座,墙门朝外为挂壁形式。上设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口。上枋光素无纹,枋两侧各置一斗,下悬荷花柱,荷花柱下端雕出仰覆莲瓣。字牌内镌楷书阳文“功崇业广”额文。两兜肚内浮雕花卉图案。下枋浮雕“二龙捧寿”图案。墙门朝内为砖雕牌科形式。滴水檐下设一斗三升仿木砖雕牌科,上枋与两兜肚内浮雕人物戏文故事图案。字牌内镌“美哉轮奂”、“乾隆壬申”额文与年款,下枋深雕“鹿景图”。两侧荷花柱下端雕出怒放的莲花。楼厅前庭院内设以花坛,植有腊梅、牡丹、芍药等花木。

楼厅后有附房八间,面阔26.95米,西端进深六界7.2米,东端进深四界4.7米,平面呈梯形。梁架圆作,穿斗分心造。室内地坪高于楼厅1.44米。

宅院正落主体建筑东侧院落内设有附房三进六间,并有古井一座。

敬修堂是苏州地区大型民居住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建成年代明确,建筑特点鲜明,具有极高的观赏、研究价值。综观其全貌,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是苏南地区清代早期民居群体建筑的优秀代表。

敬修堂,巍峨宏敞,气势轩昂。整幢建筑可分门厅、中厅、楼厅、大厅、后附居五进,占地面积达1 82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各进建筑之间均以门楼与墙垣隔成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空间。这种多进住宅建筑以大厅后的门楼作为内外宅的界线。大厅是外宅的中心,楼厅是内宅的中心。前者为重大礼仪和接待宾客之场所,后者为宅主人生活起居之地。功能分明,布局合理。

(2)建筑的构思营造上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整幢建筑是一种实用的时空艺术的结合体。

住宅建筑形式是宅主人主观意识的反映。敬修堂外围院墙高耸,是一种封闭型空间结构,反映了宅主人的内向和防御的心理要求。在这种全封闭的空间中,为了满足人的自身要求,宅主人在多进厅堂之间设置了庭院和天井。庭院、天井的表面功能是通风、采光、排水,其深层次的功能则是人与自然结合的理念。庭院、天井把居住者的视线引向苍穹,天、地、人三者在视觉思维上成一直线,而产生“天人共在”的感觉。居屋形式把人与天隔开,而庭院、天井又寻找到人和天的通融之处。

在庭院、天井的单元空间的构造上,宅主人努力把它塑造成理想的文化空间。塞口墙置以漏窗,设有砖雕门楼,院内置石栏、石桌及花坛。整个庭院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充满了自然情趣。这种设计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思想。

(3)建筑装饰将木雕、砖雕、石雕熔于一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清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

古代建筑的雕刻图案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敬修堂不仅规模宏大,装饰也十分讲究,全宅集砖、木、石雕于一体,是了解清代苏南民间雕刻艺术的殿堂。

敬修堂从大门到厅堂,从门楼到庭院,从柱础到磉石,从墙垣到照壁,在屋脊、梁柱、额枋、棹木、挑檐、门窗、裙板、窗栏等众多的建筑构件上,都施以各式各样的雕刻图案,精彩纷呈,富丽堂皇。所雕图案从装饰题材看,有山水、动物、花卉、人物戏文故事及书法。纹样有生动活泼的麒麟、双翼展翅的蝙蝠、欢快跳跃的奔鹿、鲤鱼跳龙门、仙鹤祥云、二龙戏珠等。纹饰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透露出浓郁的民俗文化情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雕刻技法看,有浮雕、透雕、圆雕、镂雕、线刻等多种手法。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该堂的砖雕图案,卓越的匠师在厚度不过一寸多的砖面上雕刻出蔚为壮观的山水、人物戏文故事,从近景到远景,深达七、八层,层层深入,所雕景物线条流畅,刀法圆润,有极强的立体感。充分显示出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工艺水平。

综上所述,该堂应属江南地区清代乾隆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群体建筑,也是苏南地区建筑装饰艺术的优秀代表,对研究我国民居建筑史、民俗文化均有极高的价值。

瞻瑞堂

瞻瑞堂,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明湾村。该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宅院的东、南、北均以院墙相围,西侧与榆耕堂紧邻,成为一处封闭式院落。2009年7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堂坐北面南,原有东、中、西三路建筑,现存中路与东路。中路有楼厅、住楼;东路有门屋、东小楼及前后附房。两路单体建筑间有备弄贯通。

门第南向,临街而开。大门对面有八字照墙,门第为挂壁门罩形式。皮条脊;一坡细砖檐口,三飞砖承檐,檐下为细砖门楣;木门框,门框两侧设青石质坤石,坤石正面浮雕仙鹤图案,侧面浮雕牡丹花,含富贵长寿之意。

入门第为门屋,门屋设在东小楼底楼西间,面阔一间3.8米,进深四界3.7米。入门屋西折设有石库门,入库门为中路的前庭院。庭院院墙高筑,院墙东壁设砖雕牌科墙门一座。墙门一坡小瓦屋面,檐下置仿木细砖飞椽,下设一斗三升牌科,垫板雕出“寿”字。上枋两侧分别以减地法浮起变体夔龙纹,上枋中部深浮雕人物故事图案。两兜肚均雕人物故事图案。字牌以回纹框边,内镌刻阳文楷书“蘭蕙流芳”四字额,并刻年款及书者姓名。“乾隆岁次丁卯榖旦,虞山蒋溥”下枋两端浅浮雕如意头及缠枝花,中部锦袱内深浮雕人物故事图案。两侧平板枋镂雕出扉棱,下部雕如意形,垂莲柱下端雕仰覆莲。墙门下部设须弥座式勒脚,正面浮雕灵芝,侧面浮雕缠枝花。

楼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11.5米,进深九檩10.95米。为楼下轩楼厅形式,楼厅底楼前设重轩,廊轩设弓形椽,轩梁扁作。内轩船篷顶,轩梁扁作,梁底设梁垫,蜂头镂刻菊花图案。轩梁背设双斗承桁,双斗之间置荷包梁。底楼四界承重扁作月梁形,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牡丹花。明、次间轩步柱间设落地格子长窗16扇。长窗裙板浮雕团龙卷草,中夹樘浮雕“蛟龙出水、夔龙祥云、喜鹊登梅、凤穿牡丹、松鹤、鸟鹊葵花、飞鸟灵芝”等图案。厅内承重扁作月梁形,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牡丹花,梁底端面浮雕金钱灵芝纹。前后步柱下设青石质鼓墩。下垫覆盆形青石。后步柱之间以落地屏门隔断。室内方砖铺地。明间后设穿堂,穿堂两侧为小天井。东西次间后檐下设格子和合窗与格子槛窗,下做半墙。

楼厅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双步做法。内四界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明、次间之间做六抹头隔断。明、次间前檐下均设格子槛窗,槛窗前做细砖窗台。两次间后檐下设木板槛窗,下置裙板。东次间东壁开门可通东路小楼。

后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17.3米,进深10米。东西厢楼面阔两间,进深四界,底楼明、次间前副檐做法,两厢底楼前做雀宿檐。底楼方木承重,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前界为廊,明、次间步柱间设落地格子长窗14扇,长窗裙板浮雕如意头,中夹樘雕“凤穿牡丹、喜鹊登梅、猕猴摘桃、蛟龙出水”等图案。上夹樘浮雕笔锭胜与缠枝花。明间后步柱间设屏门隔断。

后住楼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轩后双步形式。前轩为船篷顶,圆作抬梁式。内四界正贴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厢房二楼亦为圆作抬梁式。明、次间与两厢前檐下均设格子槛窗。槛窗前设细砖窗台。

底楼明、次间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前塞口墙高耸,筑脊,设雌毛脊、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塞口墙下部正中设砖雕牌科墙门一座。墙门一坡屋面哺鸡脊,置滴水檐砖细仿木飞椽。檐下设一斗三升牌科。上枋、左右两兜肚及字牌内均以灰砂粉抹。下部花岗石质满天石浮雕笔锭胜图案。墙门设砖砌八字门樘,花岗石门框内置直拼门两扇。

东小楼面阔两间,进深四界。

东路后楼亦为面阔两间,进深五界。内四界前廊形式。

东路后附房前后两进,均为平房,较简陋。

瞻瑞堂是一处保留较完整的乾隆时期的群体民居建筑。宅主人是明月湾望族吴氏。明湾吴氏,迁山始祖吴挺,是南宋抗金名将吴璘的次子,由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为避祸从四川迁至明月湾,并改名吴咸,字韫和。尔后,明月湾吴氏繁衍为洞庭西山之大族。

该堂营造规整、功能分明,具有建造的绝对年代,是一处清乾隆时期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也是研究吴氏家族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崇俭堂

崇俭堂,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缥缈村西蔡里。该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原规模宏大,有东、中、西三路单体建筑及小花园。现尚存东路门屋、前后住楼及中路后住楼。

门第东向,沿街而设,门脸挂壁门罩形式。上做皮条脊,设细砖一坡檐,檐下设砖细门楣。砖砌门框,青石槛,内设直拼大门两扇。

门屋为两层楼,面阔一间,四坡歇山落翼做法。屋面为四坡五脊,正脊两端稍有升起,小山面做出搏风。底层为三界回顶前后轩形式。内三界回顶,三界梁圆作抬梁式,三界梁背设双童柱承月梁,架上双桁,桁做方形。前后轩均为一枝香轩形式,轩梁扁作,轩桁为方形。内三界与前后轩之间分别以屏门隔断。二楼梁架圆作抬梁式。四角架老戗,戗边铺设摔网椽。门屋的形式与做法极有特点。门屋西侧为南北向备弄,备弄南端可通原有的书房,备弄北通前住楼。

前住楼,二坡硬山造,山面施搏风。面阔四间,进深五界。底楼方木承重圆木搁栅上承楼板。前檐下设槛窗,下砌半墙,室内铺长条砖。住楼前为窄长的天井。二楼梁架圆作,为内四界前廊形式。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构架简洁朴素。

中路后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带两廊。住楼为副檐做法,前界为廊。前院东西两侧设廊,与明、次间前廊相通。底楼方木承重,圆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明间与廊内铺方砖,两次间铺地板。明间前步柱之间设落地格子长窗,长窗裙板与上夹樘浮雕回纹,中夹樘浮雕云头卷草纹。两次间前步柱之间设短窗,下砌半墙。前檐檩下设回纹木挂落。前后廊、步柱及中柱下均置圆鼓形青石柱础。院之东西两廊为一坡屋面,檐下设短窗,下砌半墙。二楼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形式。梁架圆作穿斗造。内屋顶铺望板。明、次间前檐下设槛窗,下置木裙板。槛窗前做砖细窗台,明间后包墙开有青石槛直楞木窗。

住楼前为庭院,塞口墙中部设砖雕墙门一座。墙门正面为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口。两兜肚内浮雕盘长纹。字牌内阴刻楷书“来许维祺”、“乾隆岁次庚寅中秋”额文与年款。两侧荷花柱下悬方形小花篮。下枋光素无纹。花岗石框内设直拼门两扇。墙门背面上做皮条脊,脊下两端镂雕“寿”字纹。一坡小青瓦屋面,滴水檐。檐下置砖细仿木飞椽,下设仿木砖细一斗三升牌科,垫拱板浮雕夔龙纹。上枋浮雕回纹,枋下设砖细挂落。两兜肚内分别浮雕“荷花水波”、“牡丹山石”图案。字牌以回纹框边,内额文已损坏,仅有“乾隆辛卯孟夏”、“□东严其焜书”年款与书写者姓名。下枋雕以回纹,锦袱内浮雕图案已毁坏。八字门樘,下部做须弥座勒脚。

东路后住楼的体量和形制与中路后住楼基本相同。

崇俭堂应属清乾隆时期的大型群体民居建筑,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其规模宏大,建成年代明确。该堂的门屋做法极具特点,保留至今的四坡歇山落翼形式的民居建筑在苏南地区已极为罕见。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清代民居建筑的形制与特点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清俭堂

清俭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岛桥头。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是三山村黄氏祖传宅第,现为黄氏后裔所有。

三山黄氏原籍浙江湖州长兴。早年,黄氏在长兴泗安曾建有名为“清俭堂”的古宅,后毁于战火。黄氏后裔黄发祥在湖州经商发迹后,为寻求偏安之地复建祖宅,遂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在三山岛上建造了这座清俭堂。

该堂坐北面南,规模宏大。建筑面积达1 048平方米。单体建筑可分东、中、西三路:西路有门屋、大厅、住楼;中路有花厅、住屋、住楼;东路有前后住屋、后楼。间有备弄相通,各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庭院或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门屋,二坡硬山造。面阔一间,进深四界。为内三界后轩形式。内三界圆作抬梁式,船篷顶。后轩施弓形椽,上设草架。后楼下置落地屏门六扇。

门屋对面有形式体量与门屋相同的祖屋,祖屋实为存放祖先灵位之所,俗称“家堂间”。门屋与祖屋之间为前庭院,院墙顶筑脊,施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院墙中部有砖雕牌科门楼一座。门楼纹头脊,二坡小瓦屋面。门楼正面为门罩式墙门形式,为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三飞细砖承檐口。上下枋均光素无纹。花岗石门框内置直拼大门两扇。门楼背面檐下施仿木方形飞檐,下设一斗三升砖雕牌科。上枋所雕的人物故事图案已损毁。字牌与两兜肚以回纹框边,惜图案字铭已损,字牌内仅见“戊戌春月”年款字铭。下枋浮雕荷花图案。庭院后为大厅。

大厅,二坡硬山造。两山顶部设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三间,为内四界前重轩后双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前步柱与后步柱下设青石质圆鼓形柱础,顶设斗上承大梁。大梁肩部置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三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刻仙鹤祥云纹山雾云,拱端脊檩两旁施卷云纹抱梁云。边贴穿斗造,扁作月梁川攀连排柱。

廊轩为一枝香轩鹤颈椽,上设草架,轩梁扁做,轩梁背置一斗,上承竹叶、灵芝纹机,方作桁。轩梁侧面刻折枝花卉纹,轩梁底面雕如意云头纹图案。轩梁背斗两侧镂雕石榴纹抱梁云。廊轩东西壁面开的砖细门景,上设砖细素面额。入门通备弄。廊柱下设青石圆鼓形柱础,顶置坐斗承檐檩。明、次间檐檩下均施回纹挂落。次间廊柱间设木栏杆。明、次间轩步柱之间装格子落地长窗16扇。长窗下部裙板浮雕山水、庭院、亭台楼阁图案。图案精美,线条流畅。

内轩船篷顶,轩梁扁作,轩梁背置双斗,上承轩桁。双斗之间设荷包梁。轩梁侧面刻花卉纹,轩梁底面浮雕蝙蝠云头纹。梁底置梁垫,蜂头镂雕石榴图案。

大厅两次间后各设有穿堂,两穿堂后各开库门,通后住楼厢房,穿堂一侧砌砖墙上开花窗,另一侧置槛窗,槛窗后为蟹眼天井。大厅明间后为小天井,天井后面砌塞口墙,塞口墙正中开库门,通住楼。

住楼,面阔三间,带左右两厢楼。底楼明间前副檐已毁。底楼承重方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之间以单壁砖墙隔断,次间形成独间。明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地铺直纹方砖。住楼二楼为内四界后双步形式。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明间与两厢前檐下均设槛窗,下为裙板。住楼明间前与两厢间为天井。天井前塞口墙高耸,墙顶筑脊,设滴水檐。下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施仿木方飞椽,以下为仿木砖雕一斗三升牌科。上枋及两兜肚内的人物故事图案已毁,字牌回纹框边内镌“长发其祥”楷书额文,并落有“戊戌春月”年款。下枋锦袱雕折枝花卉人物图案。门框内置直拼门两扇。

花厅,取名“漱泉书屋”。因宅院四周有山涧相绕,故名。花厅为二坡硬山造。两山顶设有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三间带两厢。为内四界前重轩后双步形式。内四界扁作抬梁式。前后步柱顶设斗承大梁。大梁下设梁垫,蜂头镂雕牡丹图案。大梁侧面刻牡丹图案,梁底面浮雕葵花、回纹。梁肩置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斗,置一斗三升牌科上承脊檩。牌科两侧刻双凤祥云纹山雾云,拱端脊檩两旁施蝙蝠云头纹抱梁云。山界梁两侧面雕灵芝纹。边贴穿斗式,扁作月梁川连接各柱,梁川面刻双凤、花卉图案。

廊轩一枝香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两侧刻向阳花,轩梁底面刻回纹。轩梁背设一斗,上承菊花纹机,方作轩桁。斗两旁设灵芝纹抱梁云。廊柱下置圆鼓形青石柱础,顶设坐斗承檐檩。两次间廊柱间装木栏杆。明、次间檐檩下设回纹挂落。

内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轩梁底设梁垫,其蜂头分别镂雕杨梅、柿子等花果图案。轩梁侧面刻兰花,梁底面雕回纹。轩梁背设双斗,两斗间置荷包梁。

东厢房面阔两间,进深三界。构架为圆作抬梁式,船篷顶。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前檐檐檩下原应有落地长窗。西厢面阔两间,进深四界,为内三界前轩形式。内三界圆作抬梁式,船篷顶。前轩弓形椽,檐檩下设挂落,形成轩廊。花厅与两厢铺地都用方砖。

花厅前后均有庭院:前庭院较宽敞,院墙筑脊,施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后院较窄小。花厅后有住屋及住楼。

住屋,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内四界前廊形式。构架为圆作穿斗式。明、次间以木板隔断形成房间,明、次间前檐下设槛窗,下置矮墙。次间步柱之间设直楞形木槛窗,下为裙板。室内地铺长条形砖。住屋前为天井,天井内植黄杨一株。

住楼,面阔三间,带左右两厢。底楼方木承重,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原有的落地长窗已损,后步柱间以木板隔断,明、次间之间以砖墙隔断形成房间。底楼东次间前设格子槛窗,下置矮墙。二楼为内四界前廊形式,圆作穿斗式。明间与两厢前檐下均设槛窗,下为木裙板。

东路有门第、前后住屋、后住楼。

门第,做水作门楼形式,顶部已塌。二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以水作方式做出上下枋、青石门槛、砖砌门框。入门为庭院,院内青砖侧砌地坪。

前后住屋及住楼的体量、形式、结构分别与中路住屋、住楼基本相同。前后住屋的天井内植有百年桂花一株,古朴而雅致。

清俭堂是吴中地区的代表性古建筑之一。其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地方特色鲜明。三路建筑各分前后院落,主次轴线建筑相互依靠,空间布局合理。花厅漱泉书屋,抬梁结体,重轩做法,营建精良。堂内砖、木雕装饰图案题材广泛,形象生动逼真,雕刻技法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堂亦是一处清乾隆时期大型群体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

师俭堂

师俭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岛山东。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创建人潘尔丰。2009年7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山潘氏原籍浙江湖州,是当地有名的大族。约清乾隆年间迁至三山岛。该堂的创建人潘尔丰,原在湖州开米行,后把米行业务拓展到了现上海的嘉定、真如与松江一带,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十分兴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当地发生饥荒,饿殍遍野,大批难民涌入城镇。潘尔丰大开粮仓进行赈灾,沿途置锅施粥,并捐出大米300担,减缓了灾情发展,并受到了宝山县衙的表彰。现堂内尚保存着一块乾隆乙卯(1795年)宝山县事唐作梅为潘尔丰立的“谊敦周急”匾。匾为长方形,长163.5厘米,宽56厘米,厚3.0厘米,银杏木质。匾中部镌刻横行楷书“谊敦周急”四字额文。右侧刻竖行楷书“特授江苏武进县知县署宝山县事唐讳作梅为”首款文一行;左侧刻竖行楷书“捐粥善士潘尔丰立,乾隆岁次乙卯清和月榖旦”落款两竖行。木匾中部上方刻官印一方。

师俭堂,取汉代萧何名言“子孙贤,师吾俭”中“师、俭”两字为堂名。堂坐西面东,倚山临湖而建,是一座四周围以高墙的封闭式的大型民居建筑。其单体建筑有南北两路:北路有花厅、附房;南路有门屋、祖屋、大厅、楼厅。间以备弄相通,单体建筑之间有天井和塞口墙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门第,南向。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二飞细砖承檐口。上枋两端雕出回纹,其两兜肚、字牌、下枋均光素无纹。门框内置直拼大门两扇,青石门槛前设青石台阶四级。

门屋,面阔一间,进深三界。梁架为圆作抬梁式。卷篷顶。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檐柱下置青石圆鼓形柱础。檐柱间设落地长窗四扇。进门屋折西为庭院,门屋对面有形式大小相同的祖屋一间,原屋内供奉祖先牌位。庭院内地铺青石地坪。院墙高耸,筑脊,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门屋与祖屋后有蟹眼天井,蟹眼天井与庭院间砌有花窗塞口墙。

大厅,面东,二坡硬山造。山墙顶设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三间,进深九檩。为内四界前重轩形式。

廊轩施弓形椽,轩梁扁作,轩梁侧面刻折枝花卉,下设梁垫,蜂头雕四季花果图案。次间廊柱之间设木栏杆,檐檩下置挂落。廊柱下设青石圆鼓形柱础。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蒲鞋头云头挑梓梁做法。云头做法极精细,其两侧面雕出龙头吞云图案,下端面刻有如意穿金钱纹饰。廊两端壁面开有砖细门景,门框满嵌清水细砖,上部门框雕出云头纹,做工精细。门框上部以回纹花卉纹框边做砖细额,内分别镌刻行书“背山”、“临水”额文,点出了该堂所处的地理环境。

内轩船篷顶,轩梁圆作抬梁式。轩梁底设梁垫,蜂头雕牡丹花图案。轩、步柱间设落地格子长窗22扇。长窗下部裙板刻博古图案,上夹樘雕出蝙蝠云头纹,中夹樘雕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等花卉图案,下夹樘浮雕云头纹。内四界圆作抬梁式。前后步柱下设圆鼓形青石础,顶设斗承大梁。大梁底设梁垫,蜂头镂刻牡丹花。明间脊檩施彩绘。边贴穿斗式。山尖设山垫板,下砌砖墙。明、次间后步柱间设落地屏门为隔断,明间后步柱上部悬挂木质匾额一块,上有行书“师俭堂”堂名,并刻有“尔翁学长先生”、“闵桂”款识。款下刻出篆书方印两方,分别为“闵桂之印”、“燕岑”。明间后设穿堂,两侧有蟹眼天井,天井与穿堂间以砖砌花墙相隔。穿堂后开有库门,门框满贴清水细砖,内设直拼门两扇。次间后单步为廊,廊檐下设格子槛窗,下置矮墙,设座槛。槛窗裙板雕回纹,上夹樘刻花卉图案。两次间后廊尽端各设东西向短廊,短廊前即蟹眼天井,檐下上部设格子和合窗两扇;中部置木栏杆;下部设座槛。

楼厅,面阔三间,带两厢楼。底楼明间与两厢副檐做法。住楼前步柱通顶,二楼廊柱退半界,立于底楼前界承重梁之上,为骑廊形式。底楼廊柱下设鼓形青石柱础,廊柱顶不置斗而直接承檐檩。明间与两厢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方木承重方木搁栅承楼板。明、次间之间以单壁砖墙隔断,次间形成房间。明间后步柱间以屏门隔断。前后步柱与中柱下设圆鼓形青石柱础。次间前步柱之间上设槛窗,下置木裙板,使底楼前界形成廊。次间与两厢相隔处以木板隔断。明间与廊内地铺方砖。二楼廊柱退后。构架圆作穿斗式,为内四界前廊形式。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 明间后步柱间以屏门隔断。明间与两厢前檐下设槛窗,下置裙板。槛前设砖细窗台,窗台外沿绕以木栏杆,底楼明间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明间前设青石台阶两级,两侧有须弥座式垂带石,垂带石正端面镌龟斑纹,内侧面刻毬纹。天井内地铺青石板。前有高耸的塞口墙,塞口墙顶筑脊,设小瓦头滴水檐,檐下置砖细抛枋,抛枋两端刻以回纹,做工精细,其下部有砖雕牌科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砖雕仿木方形飞椽,以下设一斗三升十字牌科。上枋两端刻回纹图案,两侧定盘枋雕成荷叶形,荷花柱成藕节形。两兜肚内分别以深浮雕手法镌刻两组人物故事图案,其一组图案为:一老者坐于亭内书案前,外望庭院水池边的童儿洗砚,池边童儿手持砚台仰望主人,仿佛在禀告主人池内的鱼儿在吞墨水,人物图案有“洗砚鱼吞墨”之寓意;另一兜肚图案为:一中年男子手执扇子,抬头观望庭院内之景物,庭院石台旁有一童儿在煮茶,茶香飘浮,招来一只仙鹤,图案有“烹茶鹤避烟”之寓意。字牌以回纹、葵花框边,内镌“识思其居”四字行书铭,其侧落有“辛酉春月,蔡元定”款。下枋为素面,中间锦袱内雕有人物故事图案,为郭子仪出阁之场面。墙门为下部八字门樘,细砖门框青石槛,内设直拼门两扇。

花厅,取名“凝香书屋”。面阔三间,进深九檩。为内四界前轩后双步形式。前轩做一枝香鹤颈轩,上设草架。轩梁扁作,轩梁侧面刻折枝花卉纹。轩梁背设单斗承桁,斗两侧设云头纹抱梁云。轩两侧壁面开有砖细框门景,门景上部设砖额,额内分别镌“兰言”、“玉质”额文。

内四界圆作抬梁式。大梁下设梁垫,蜂头雕出牡丹花。檐步柱下设青石圆鼓形柱础。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明间前设落地长窗。次间前檐下设槛窗,下置木栏杆与裙板。明、次间后步柱间设屏门隔断。明间后檐下设落地长窗,次间后檐下设槛窗,下置矮墙。厅内方砖铺地。

花厅前后分别有小花园。前园院墙顶筑脊,施小瓦瓦头,滴水檐。檐下做砖细抛枋。园内植枇杷树一株,后园较小。

花厅与圆堂之间有备弄,备弄地铺青石板。花厅后有附房三间,构架为圆作穿斗式,较简朴。

宅院南侧尚有老屋四间两厢。为内四界前后单步形式。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屋面盖“冷摊瓦”。

师俭堂是一座清嘉庆时期的群体民居建筑。其建成年代明确,流传有序,保存完好。嘉庆是清代从康乾盛世走向清末衰亡的过渡时期,这对建筑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堂内两块木匾所记述的信息量较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砖、木雕装饰,图案瑰丽,形象生动,含义深刻,艺术价值较高。该堂应属苏南地区清中期群体民居建筑中的优秀代表。

爱日堂

爱日堂,坐落在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西蔡里。为蔡氏始祖蔡源的二十一世孙蔡光渭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间所建造,取《幼学》的“冬日之可爱,夏日之可畏”句中“爱日”为堂名。

爱日堂建成时规模十分宏大,有门间、东轿厅、西轿厅、大厅、楼厅、新楼、上书房、下书房、西湖沿、小花园等建筑,是一处大型群体民居建筑。爱日堂的门屋原有匾额书“经元”两字,左右柱联为“风历春光溥,龙腾世泽长”。原大厅内有匾三块:正中匾额书“安敦协吉”四字;左匾题“垂后裕昆”;右匾为二十四世传伦夫人九十寿诞时,大总统黎元洪赠题的“福备期颐”四字额。厅内左右抱柱联为“家有龙章传上寿,筵分麟脯作常珍”。惜已毁,现仅存下书房、小花园、楼厅及住楼。其中,下书房与花园于1986年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房,题名“晚香书屋”。面阔三间9.4米,进深8.8米。单檐硬山造,室内五架梁前后轩,均施复水弯椽,上置草架。内四界前后立金柱。梁架圆作,选材精正,朴素无华。

书房后是花园,园阔13.4米,进深11.5米,面积约150平方米。园内堆有假山,设水池,筑有亭子,植以花木。假山盘曲,中有洞,可盘旋而上。亭子为半亭,原有亭额,名曰“邀月”。在假山之上倚西墙而立,有凌然欲举之势。亭南有水池,池径1.1米。假山四周植有桂花、紫薇、山茶、腊梅、天竺、竹子等花木。桂花树径40多厘米,为百年老桂。山茶两本,均开十八色重瓣花,有“十八学士”之美称,树形美观,花色艳丽。每逢深秋时节满园芳香。

花园东侧有花廊,与书房东侧甬道相通。花廊原是大厅通往下书房之通道,在途经花园之处砌筑齐膝高的细砖半墙,设“美人靠”,可凭栏观赏园内花木。

楼厅,高敞明亮,面阔五间带两厢,进深八界。楼厅底楼前设副檐,与东西厢前轩相通,形成回廊。厢房面阔两间,进深四界。亦为副檐做法。楼厅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后双步形式。内四界圆作穿斗式。用料硕大,制作规整。登楼远望太湖,湖面景色尽收眼底。

楼厅前与两厢之间为庭院,塞口墙高耸,正对明间设砖细牌科墙门一座。墙门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设双层飞椽。下施一斗三升牌科,拱垫板镂出“寿”字纹。上枋浮雕凤凰、祥云、蝙蝠纹,有“飞凤朝阳”之寓意。两兜肚内深浮雕“和合二仙”图案。字牌以回纹框边,内镌阳文篆体“龢气致祥”额文,并刻落“乾隆乙酉秋八月上浣”阳文楷书款及篆文印两方:一印印文为“蔡光斗”,另一印文为“玉海光斗”。下枋两端浮起回纹,锦袱内雕人物花卉图案。八字门樘,下为青石勒脚,门樘内设直拼木门两扇。整座墙门营造规整,雕刻精美。

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8.6米。楼下副檐轩做法。前轩施弓形椽,轩梁圆作。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底楼四界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单步,正贴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住楼前为庭院,院内地铺青石板,植天竹一枝。

爱日堂是一处清乾隆时期的群体民居建筑。其布局有序,营造规整,建成年代明确。尚存的书房与花园精美雅致,极具文化品位。楼厅前的砖雕墙门体量极大,雕工精细,图案内容具有一定寓意。爱日堂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含量,向世人昭示其久远的沧桑及辉煌。

春熙堂

春熙堂,在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东蔡村,为洞庭西山望族蔡氏后裔所建。1986年,该堂的花厅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早年经商湖南,建造该堂是为祈求合家和乐,财运亨通,故取《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之句中“春、熙”两字作为自己的堂名。堂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时有增建,规模最大时有三路建筑,除门厅、大厅、女厅、书房之外,还有七幢住楼,以及位于书房之南的花园一座。花园内有四面厅、九曲桥、八角亭等。营建工程直至太平天国运动后才停止。目前,该堂仅存西路花厅、西楼厅,中路楼厅,以及东路的住屋、住楼。

花厅题名为“缀锦书屋”,取“运生花妙笔,联辞缀句而成锦绣文章”之意。花厅建造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面阔三间9.4米,进深9.15米,平面略呈方形。前金柱一线安装屏门、挂落,将花厅分隔成南和北两部分:南部为四架卷篷轩;北边采用花篮厅形式,梁架承重施于悬空的花篮之上。中间的五架梁及北部的轩均使用鹤颈复水椽,上施草架。室内顶部成三轩连缀形式,极富曲线美。梁桁上均施华美的雕饰,纹样有蝙蝠、寿桃、石榴、如意、灵芝、荷花、凤穿牡丹等。雀替用材较大,镂空度极高,多为如意绥带状。大梁下置吊灯铜环,四周则雕流云盘肠纹。方形花篮雕出万年青,宝盆形的脊童柱巧夺天工,为别处所罕见。

在花厅左右侧门额分别刻“金和”、“玉润”额文。寓汉王逸的《离骚序》中“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之意。

花厅前有花园,面积为70平方米。园中堆以黄石假山,栽有黄杨、天竹、腊梅、枇杷等花木,地坪铺以方形岩石块。园前院墙砌出透空花窗,极具装饰性。

花厅后花园面积近1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耸的院墙,墙上攀援着爬山虎,绿意浓浓。花园虽小,却有三绝,其一为白皮松。园内植白皮松两棵,其中一棵主干围径2.1米,高近30米。雪株翠叶,生机勃勃,实属罕见。其二为百年牡丹,花开时繁艳娇妍,满园生辉。其三为湖石假山。园中耸起三峰,中间一峰形若驼背老翁,人称“老人峰”;左右两峰,一大一小,分别取名“太师”、“少师”。太师峰高3.4米,少师峰高2米。太师峰羸瘠骨,可与留园的冠云峰、织造府的瑞云峰媲美。据说,宋时朱勔搜罗天下奇花异石,到西山采办“花石纲”,发现了这块奇石,开凿出来后还没来得及运走,他便倒台了。后来被蔡氏觅得,立于园中。园内还植有紫薇、芭蕉、天竹、棕榈等,错落有致、情趣盎然。

西楼厅位于花厅后面,面阔三间。为楼下副檐轩做法。廊轩轩梁扁作,背设双斗上承轩桁,双斗间设荷包梁。底楼四界月梁承重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次间形成房间,东西次间前檐柱之间设葵式木栏杆,两次间轩、步柱之间下部置裙板,上设槛窗。东西次间前的天井西侧筑有廊轩,与明间廊轩形成走马廊形式。天井内地铺青石板。塞口墙高耸。墙下部正中设牌科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一坡屋面,滴水檐,施仿木飞椽,檐下设一斗三升仿木砖细牌科。两侧荷花柱下悬方形花篮。上下枋两端均浮雕如意头。两兜肚刻回纹框边。字牌内铭文已毁。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双步形式。内四界圆作抬梁式。用料硕大,朴素无华。

中路楼厅,面阔三间11.3米,进深10.29米。形制与西楼厅基本相同,亦为楼下轩走马廊形式。墙门所雕图案比西楼厅墙门精细。墙门一坡屋面,滴水檐。两侧荷花柱下悬柿子形花篮。上枋两端浮雕如意头。中部浮雕灵芝、暗八仙图案。上枋下镂雕出回纹挂落。西兜肚分别浮雕“喜鹊登梅”与梅、竹图案,纹饰极为精细。字牌以回纹框边,内镌阳文楷书“职思其居”四字额文。下枋两端雕出如意头,锦袱内雕蝙蝠、仙鹤、祥云纹,有“双福捧寿”之寓意。

中路楼厅的后檐做法较为独特。后檐出檐极深,施飞檐。檐下为雀宿檐做法。檐檩挑梓檩,出短枋,下悬莲花短柱,明间后设落地长窗,两次间后下设半墙上置九扇格子和合窗。明、次间后有天井,天井内地铺青石板。天井后有高耸的塞口墙,塞口墙下部正中开青石库门。原宅后应该还有建筑。

东路住屋,面阔三间11.15米,进深五界6.4米。为内四界前廊形式。住屋后包墙上部加高形成后墙,墙垣上部嵌有砖细匾额,内镌隶书“秀毓蘭阶”四字额文,并刻“道光己亥秋七月”年款。

东路住楼,面阔三间,前后均带两厢。底楼方木承重,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二楼构架为圆作穿斗式,前后檐下均设槛窗。前两厢为平屋,一坡屋面。构架为圆作穿斗式。前檐下设半墙,置木质百叶槛窗四扇。后两厢为楼房,构架为圆作穿斗式。整座住房楼装折较为简洁,前厢的百叶槛窗较有特点。

春熙堂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群体民居建筑。尚存的花厅营建精良,装饰豪华,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当属宅第园林中的精品。宅院的始建至建成年代跨度极大,从乾隆年间至咸丰八年这长达百年的时间里未间断,不仅反映出蔡氏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从中可窥视出洞庭商人商贸活动的轨迹,亦为研究蔡氏家族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芥舟园

芥舟园,坐落在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秦家堡。1986年,该园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芥舟园,亦称“秦家花园”,是秦氏宅第的一部分。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园门上方砖雕额枋内有无锡顾光旭书的“芥舟”题额,花园面积不大,占地约两分,但小而精致,故有“芥舟”之称。花园南端堆有黄石假山,堆叠得盘曲错漏,奇峰异洞巧布于数尺之间。假山四周配植有天竹、枇杷、万年青、罗汉松等花木。其中,罗汉松一株英姿挺拔,树干直径超过70厘米,为数百年之物。花园之东,埋有小缸,缸口复以怪石,做成一泓小池,池虽小,却与假山相映成趣。花园西侧有石垒琴桌一方,桌前立灵芝状太湖石一块,石上镌有“洞庭波静泛秋水,楚甸林稀见远山”之句,并落有“丙戌夏日书”年款。凭桌抚琴,对石而歌,怡然而乐。

花园之北,有书房三间,名曰“微云小筑”。书房单檐硬山造,面阔9.05米,进深8.2米。屋内省金柱做法,为花篮厅形式。后金柱一线用屏门16扇做成隔断。将书房隔成前明后暗的两部分。内顶采用卷篷轩施复水椽。前屋檐出檐较深,以伸出檐柱外的抱头梁穿插枋挑起檐桁。檐口顶部做出轩,施复水弯椽,做工讲究。前檐柱间有落地长窗16扇。裙板上浮雕山水纹饰,远山近水,各具其态。

芥舟之园,韵味无穷。秦氏之宅,源远流长。该园的存在,为我们了解秦氏家族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承志堂

承志堂,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后埠村。建于嘉庆十年(1805年),是一座规模十分宏大的群体民居建筑。2009年7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堂坐西北面东南,轴线方位东偏南55°。整座宅院的单体建筑分中路、南路、北路、北边路四路。其间有两横两竖,四条备弄相互贯通。中路为正落,依次有照墙、门第、门屋、大厅、住楼;南路有南书屋、南住楼;北路依次有北书屋、北住楼、北住屋;北边路有附楼、附房。各路单体建筑之间均有庭院或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宅院内还设有更楼,凿以水井,生活设施十分齐全。

门第,临街而设,设砖雕门楼一座。门第两侧砌出八字墙,八字墙垣顶筑脊,设滴水檐,下做水作抛枋,门第前阶沿口设花岗石台阶,垂带石分列两侧,大门对面设照壁,照壁高耸,气势非凡。门第门脸墙门形式,水作回纹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上下枋两端浮雕如意头。两侧荷花柱下悬方形莲花花篮。字牌与两兜肚内光素无纹。门楼背面为二坡小瓦顶,设滴水檐,檐下施仿木砖细飞椽及一斗三升砖细牌科,拱垫板浮雕竹叶灵芝纹。上下两枋仅在两端浮雕如意头。两侧荷花柱下悬莲花。字牌以回纹、竹叶与折枝花框边,额枋内额文已毁。左右两兜肚四周边沿浮雕回纹,中部光素。八字门樘下部设青石须弥座。

门屋,二坡硬山造,两山墙顶设封火墙。面阔一间,进深七界。为内四界前后轩形式。廊轩施一枝香鹤颈椽。内四界圆作穿斗式。后轩损坏,仅存草架。后轩东西壁开有门景。前后檐、步柱及中柱下均置青石质鼓形柱础。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九界。为内四界前廊前轩后双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两侧浮雕缠枝牡丹纹,大梁底部浮起如意头,并设梁垫、蒲鞋头。大梁两肩设斗, 上承机檩。山界梁侧浮雕缠枝牡丹纹。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山尖施双凤祥云山雾云与蝙蝠卷云纹抱梁云。边贴穿斗式,扁作月梁川攀连各柱。中柱顶设一斗六升牌科,施飞鹤纹山雾云与抱梁云。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设落地格子长窗。前廊廊川扁作,侧面雕折枝花卉。前廊东西壁开细砖框边门景,入门景可通备弄。

前轩船篷顶。轩梁扁作,轩梁底设梁垫与蒲鞋头。轩梁背置双斗承桁,双斗间置荷包梁。

后双步扁作月梁川,双步月梁背设斗承机檩,明间后檐下设落地格子长窗,两次间后檐下设短窗,下设座槛。前后檐柱、前轩步柱、后步柱顶端均设坐斗,下端均设石质鼓形柱础。两山山柱上均设斗,下端置青石柱础。厅内地铺方砖。

明间前沿下设花岗石台阶三级,两侧垂带石分列。大厅前为天井,天井地铺花岗石石板。正对明间设砖雕牌科门楼一座。门楼小瓦屋面,滴水檐,下用木质飞椽,檐下设砖细仿木一斗三升牌科,垫拱板雕灵芝纹。两侧荷花柱下悬莲花,上枋两端浮雕如意头,中部深浮雕人物故事图案。左右兜肚内亦雕人物故事图案。字牌以蝙蝠纹框边。额文已凿毁,仅留“嘉庆乙丑秋七月”、“宝蘭周宗元”年款和书写额铭的人名款。下枋两端雕出如意头、博古、杂宝图案,中部锦袱内所雕人物故事图案已损坏,八字门樘细砖贴面,下设青石质须弥座勒脚。

南书房,取名“鸿鹤山房”,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六界。为内四界前轩后单步做法。前轩为一枝香鹤颈轩。轩梁圆作,上设童柱承机桁。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造。前后檐下均设落地长窗。书房前为庭院,院内植以天竹,堆有假山,十分雅致。

北书房,取名“菊有黄华斋”,庭院内立有一块太湖石,羸瘠骨立,皱、透而漏,拔地3.5米,是一独块湖石,石上刻有罗其焕诗一首,十分难得。

南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带两厢楼,进深七界。底楼明、次间以木板隔断,明间地铺方砖,两次间铺地板。明间前檐下设落地长窗,明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两厢底楼前做格子和合窗,下设半墙。住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形式。梁架圆作穿斗式。前后均设槛窗,下置裙板。楼顶设望板。

厢楼面阔两间,进深三界。梁架圆作抬梁式。两厢楼前檐下均设短窗,下置裙板。内屋顶亦设望板。

住楼后为狭长的天井,天井后有高耸的塞口墙。住楼明间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内地铺青石板。天井前塞口墙高耸,顶筑哺鸡脊。下做水作抛枋。抛枋两端墨线绘出回纹,中部墨线书“福”字纹。塞口墙下部设墙门一座。墙门水作皮条脊,脊头堆塑灵芝。上下枋两端浮雕回纹如意头。上枋两端下部设短小的回纹荷花柱。左右兜肚均光素无纹。字牌内镌刻阳文篆体“人□其柔”、“嘉庆十年桂月初书”额文及年款。下枋两端下部设斗和垂莲柱。花岗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

北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带两厢楼,进深七界。其梁架形式及装折与南住楼基本相同。唯厢楼为进深四界。厢楼底楼与二楼前檐下均设格子和合窗。

北住楼明间前砖雕墙门的体量形制与南住楼前的墙门也是基本相同。唯字牌内镌刻阳文楷书“古训是弍”、“嘉庆乙丑桂月”、“晓泉郭淳”额文、年款及书写者姓名,另刻有“郭淳”、“晓泉”两枚阴文篆书印章。

北住屋,二坡硬山造。山墙顶部设封火墙。面阔三间,进深七界。为七界椽屋用三柱,前六界后廊做法。梁架圆作抬梁式。前后檐柱及后步柱顶端不设斗而直接承机檩,三柱下端均设青石质鼓形柱础。屋内地铺方砖。屋顶为“冷摊瓦”不设望砖。

北附楼,坐北面南,沿后埠岭而建。附楼二坡硬山造,后包墙下青石基础露出地面0.5米,十分整齐。该楼面阔十二间,东八间进深四界,梁架为圆作穿斗式。底楼前檐下设格子短窗,下置葵式木栏杆、木裙板。二楼前檐下亦设短窗,下置裙板。西四间进深五界,构架为内四界前廊形式。底楼前设落地长窗。二楼前檐下设格子和合窗。附楼十二间顶部均为“冷摊瓦”[1]。在东第四间底楼西侧与第十二间底楼西端各开有侧门。门脸做挂壁式墙门形式。上设回纹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口,檐下做水作素面上下枋。青石门框,青石槛,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入侧门可通备弄。

北附房在附楼西端,面阔五间,现大部分均塌。此外,北附楼西端第一间是更楼,更楼前天井内有水井一座。上设青石井栏,井水清澈。

承志堂是一处具有绝对建筑年代的群体民居建筑。其规模宏大,营建规整,布局有序。三幢住楼呈“品”字形分布,大厅位其中;南北书房分别列于门屋两侧,宅院在内部的空间组织上,主要单体建筑的相互联系十分紧密。宅院单体建筑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砖木雕刻精细,且有一定的含义,极具艺术价值。两座书房的湖石花木点缀极有品位,透露出宅主人对雅文化的追求,至今保存如此完整的群体民居建筑较为少见,是一处清嘉庆时期苏南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1] * 编者按:“冷摊瓦”是瓦下部不设望砖的做法俗称“冷摊瓦”。

存仁堂

存仁堂,坐落在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秉场村毛竹场,是一处建于清代中期的小型民居建筑。

宅院坐北面南,有门屋、圆堂前后两进。

门屋,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四界。梁架圆作穿斗式。屋内地铺方砖,顶为“冷摊瓦”。门屋明、次间后有窄长的小天井。天井后塞口墙高耸,顶部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出水作抛枋。塞口墙下正对门屋正间开青石库门。库门上部做皮条脊,细砖一坡檐口。入库门为庭院。庭院北即圆堂。

圆堂,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楼,进深七界。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做法。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明、次间前步柱之间设落地长窗,明、次间后步柱之间设屏门隔断。梢间前檐下设格子短窗,下砌半墙。梢间与厢楼之间设有蟹眼天井。前后檐柱及步柱下设青石质鼓形柱础。

厢楼面阔两间,底楼副檐做法,进深五界。前界为廊,廊檐下设格子短窗,下设座槛。窗前为窄长的小天井。厢二楼进深四界,梁架圆作抬梁式。前檐下设短窗,下置裙板。

圆堂前两厢之间为庭院。院内砌筑南北向内墙,将院隔为左、中、右三个天井。塞口墙正中设细砖牌科墙门一座。墙门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施细砖仿木方形飞椽。檐下设细砖仿木一斗六升十字牌科。两侧荷花柱下悬盛开的莲花。上枋内深浮雕“八骏图”:八匹骏马在旷野山坡下的松林间或奔或走或卧或歇,形态各异,动态十足。左侧兜肚内浮雕“双羊图”:两羊同卧于郊外城郭边的松树下;右侧兜肚内深浮雕“雄狮图”:一头猛狮伏卧在松树之下,狮作昂头状。如将两兜肚图案拼合,那就形成一幅“猛狮欲扑双羊”的场景,字牌内镌楷书阳文“笃初诚美”、“丙午冬月题”、“南阳唐梦魁”额文、年款及题额者姓氏。下枋仅两端浮雕回纹图案。八字门樘,下部青砖砌出勒脚。

关于该堂的建造年代问题,墙门字牌内有“丙午冬月题”年款,丙午年清代共有4个,分别是雍正四年、乾隆五十一年、道光二十六年、光绪三十二年。结合该堂构架做法看,该堂应属清雍正四年(1726年)或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建筑。

值得指出的是,该堂砖雕墙门上枋和两兜肚内采用深浮雕手法所雕刻的“八骏图” 、“双羊图”砖雕,图案画面不仅精美,而且极具艺术感染力。

“八骏图”画面展示了八匹骏马在山坡下的松林间或长嘶飞奔,或卧伏舔足,或昂首嚼松,或蹲,或卧,或奔,或走……喧闹的场景使旷野山林充满了生机,画面突出了自然山林与马之间的和谐融洽。如果说唐曹霸、韩干画马体现的是盛世强国的威猛和张扬,宋李公麟的白描马是借助马来表现文人的雅趣,那么,这幅砖雕“八骏图”所要传达的是一种马和自然山水之间轻松融洽的情调,同时,也抒发了生活在洞庭西山毛竹场的宅主人安逸闲适的心境。

画面以方折劲挺的阴刻线描形成山坡岩石和松林,以圆活腴润的弧线勾画出马体及风动的马鬃、马尾,显现了镌刻者丰富精湛的表现力。通过山坡与松林、山与石的虚实穿插,以及重山叠峦的凝重与平缓山坡的动静对比,使画面错落有致,十分充实。既传达出秋日山林的清新淡雅之感,又有一种典雅古朴之气。在纹饰线条与图案的关系中,两者在轻快、舒缓、潇洒的基调下得到统一。镌刻者以简洁洗练的刀法,刀到意足,山坡、松树、马匹的线条飘逸灵动,在这轻快而绚丽的画面之中不乏精微石澹,耐人寻味。

画面将实景与理想中的情景融合创作。画面中,远山近坡,草木丛生,逶迤起伏,有咫尺千里之感。中景山坡平缓,松林成片,静谧安逸的情调如世外桃源。作品以舒缓细腻的刀法传达了雕刻者心中所感受的太湖之滨“天淡恬静”的情趣。

然而,墙门左右兜肚内所雕的图案则是另外一番情景了:左边是双羊卧伏于苍松之下,右边是卧着的猛狮昂头观视着松树上的鸟,似乎隐含有猛狮捕鸟不到,而欲擒双羊之意。画意一下就打破了“八骏图”和谐融洽的情调,而充满着危机感。作品似乎告诉人们平静和谐的生活之中隐藏着“弱肉强食”的危险。作品含义一下就升华到了社会层面,极富哲理,也许就是这幅砖雕作品的深刻之处。

该堂虽小,但砖雕作品却意蕴深厚,是一处清中期小型民居的优秀实例。

揄耕堂

揄耕堂,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明湾村。该堂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原为瞻瑞堂的一部分,后易主邓氏,改名为“揄耕堂”。2009年7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氏为明月湾望族,原籍河南南阳,迁山祖是邓肃,为高宗时中书省左正言。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南渡至洞庭西山定居,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邓氏后裔邓石卿经商致富后买下了原吴家瞻瑞堂的西部房产,经整修后,取名“揄耕堂”。

揄耕堂坐北面南,临街而建。堂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东院落前为宽敞的庭院,后为楼厅,东侧有备弄与瞻瑞堂相邻,入口也设在此;西侧院落前为小花园,第一进建筑为书楼,第二进为附房。两组院落成为独立的建筑单元。

门第南向,临街而开。为挂壁式门罩形式。皮条脊,一坡细砖檐口,檐下有上下两部枋:上枋光素无纹;下枋为门楣,两端浮雕回纹与牡丹花。砖砌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

门屋,为两层楼,面阔一间2.5米,进深二界。底层为门屋,二楼为更楼。构架为圆作穿斗式。门屋檐柱下设花岗石柱础。门屋北通备弄,西壁开花岗石库门,入门为东庭院。

东庭院院墙高耸,顶筑雌毛脊,设滴水檐,檐下施水作抛枋。庭院内地铺方形花岗石板。东院墙下有砖雕牌科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一坡小青瓦屋面,滴水檐,细砖仿木飞椽,檐下设一斗三升牌科,垫板浮雕“寿”字纹,两侧荷花柱下悬盛开的莲花。上枋图案分三组,两端分别以回纹框边,内浮雕寿桃、莲花图案,中部深浮雕《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人物故事图案。左右兜肚内分别深浮雕“长坂坡”、“桃园三结义”图案。字牌以回纹框边,内镌阳文篆书“锡喆祉福”四字铭,并刻落“嘉庆岁次己未榖旦”、“清溪蔡之定”款。下枋锦袱内深浮雕人物故事图案,惜人物头部已损坏。八字门樘细砖贴面。花岗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墙门营造规整,雕刻精美。

楼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11米,进深9.6米。为楼下轩形式。底楼四界承重扁作月梁形。前设重轩。廊轩施弓形椽。内轩为船篷顶,轩梁扁作,轩梁背设双斗承桁,双斗之间放荷包梁。明、次间檐枋下置回纹木挂落。东、西次间廊柱之间设木栏杆。明间前轩步柱之间置落地格子长窗六扇,长窗裙板浮雕山水图案;中夹樘浮雕梅、兰、竹、菊、蝙蝠纹;上夹樘浮雕石榴、佛手、缠枝牡丹等图案。东、西次间轩步柱之间上设格子槛窗,下置木裙板。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次间形成房间。次间房内地铺地板,明间铺直纹方砖。明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楼梯设在西次间后。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后双步形式。后双步为廊。内四界正贴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二楼明、次间前檐下均设格子槛窗,槛窗前置砖细窗台,窗以外沿设木栏杆。

书楼,二坡硬山造,取名“昉楠轩”。面阔三间7.6米,进深8.9米。底楼为贡式花篮厅形式。内四界前重轩做法。廊轩施弓形椽,轩梁扁作。廊柱下设青石质鼓形柱础。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内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栗子、杨梅、石榴、枇杷等花果图案。轩梁底面浅浮雕蝙蝠云头纹。轩梁背设矮柱,上承月梁架桁。内四界抬梁式,前步柱为省柱做法,悬有方形花篮。大梁扁作,梁侧边缘四面起线,梁两端侧面阴刻折枝花。梁底面浅雕笔锭胜图案。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牡丹、菊花、荷花、葵花图案。大梁间各设矮柱上承山界梁,山界梁背设镂雕回纹的矮柱置斗承脊檩。边贴穿斗式,扁作川攀连各柱。底楼明、次间前檐下设回纹木挂落。东、西次间前檐柱之间设木栏杆。底楼东、西壁面细砖贴面。明、次间前步柱之间的上部亦设回纹挂落。明、次间前轩步柱之间设落地长窗14扇。长窗裙板浮雕山水图案;中夹樘浮雕狮、马、獾、虎等动物图案;上夹樘浮雕“缠枝牡丹”。后步柱之间设落地纱槅14扇。纱槅裙板浮雕博古图;中夹樘浮雕蝙蝠、云头、仙鹤、寿桃及暗八仙。纱槅的内仔边镂出勾连云雷纹。

书楼前设有庭院,院内堆有湖石假山,植以黄杨、天竹,景致盎然。庭院东侧设花廊,花廊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设回纹木挂落,下置木栏杆,凭栏观景,赏心悦目。

书楼二楼,为内四界前廊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前廊扁作川攀连柱头。前檐出檐施飞椽,檐下设回纹挂落。明间前步柱之间设落地长窗六扇,长窗裙板分别浮雕“太平有象”、“王羲之爱鹅”、“童子蝙蝠”、“司马光砸缸”、“群仙祝寿”等图案;上夹樘分别浮雕“莲藕出水”、“蝙蝠云头”、“缠枝牡丹”等图案;中夹樘浮雕喜鹊登梅、夔龙图案。明间后步柱之间上设短纱槅四扇,下置裙板。短纱槅上夹樘浮雕夔龙;下夹樘浮雕绶带金钱如意纹;短纱槅的内仔边镂勾连雷纹。次间后步柱之间设落地纱槅,纱槅裙板浮雕博古图、仙鹤、莲花、喜鹊登梅图案;中夹樘浮雕暗八仙、缠枝花卉;上夹樘浮雕夔龙、缠枝花卉等图案。整座书楼装饰华丽,雕刻精美。

后附房,面阔三间,进深六界。内四界前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地铺长条砖。用料较小,简洁朴素。

该堂建成年代明确,流传有序,虽经民国时期整修,但主体建筑仍不失嘉庆时期的风貌。对研究太湖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绥吉堂花厅

绥吉堂花厅,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缥缈村秦家堡。花厅系绥吉堂的一部分,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秦氏祖屋,现为村民秦文丽所有。

洞庭西山秦氏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直系后裔。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秦观五世孙秦益之游西山,爱山水之胜,遂建别墅于消夏湾安仁乡。卒后葬于缥缈峰下的飞仙山麓。其子秦通守墓,遂定居于此,并更乡名为“秦家堡”,为江南秦氏西洞庭支。至明清时期,秦家堡秦氏已繁衍成大族,并在邑中营建了敬吉堂、荣吉堂、秀吉堂、绥吉堂、惠吉堂、秦氏宗祠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

绥吉堂花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楼下副檐轩形式。底楼前为菱角轩,轩梁扁作,轩梁侧面浮雕金钱、蝙蝠、祥云纹。轩梁底设梁垫,蜂头分别镂雕如意、蝙蝠、菊花、寿桃图案。轩梁背设莲瓣形双斗,上承方形桁,双斗之间置卷云纹荷包梁。前轩西壁设有双龙纹框边砖细门景,上有回纹框边砖细额,内镌“飞□”篆书额书。底楼四界承重扁作月梁形,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祥云、暗八仙图案。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前步柱不落地,为省柱做法,下悬方形花篮,花篮镂雕仰覆莲,雕工极为精细。明间后步柱之间设屏门六扇。明、次间前设落地书条川万字长窗16扇,长窗裙板浮雕庭院楼阁、远山近水、河湖舟船、松树、牡丹图案;上夹樘浮雕如意纹;中夹樘浮雕博古图;下夹樘浮雕蝙蝠纹。底楼内四界东西内壁下部贴以细砖。厅内方砖铺地。前后檐柱及后步柱下设青石鼓形柱础。底楼前檐施飞椽,檐下云头挑梓檩做法。底楼为小花园,园内堆有湖石假山,围以花坛,植有翠竹、腊梅、天竹。花园前照壁高耸,顶部筑脊,设小瓦屋面滴水檐口,檐下做水作抛枋。抛枋下部有砖细匾额,内镌刻行书“直谅多闻”额文,额文左侧落有“李宗满”款识。

花厅二楼梁架圆作。明间六界椽屋用三柱,为三界回顶前轩后单步做法。前轩施鹤颈椽,前步柱不落地,为省柱造,下悬圆形花篮。花篮镂雕仰覆莲图案。内三界回顶,与前轩形成两轩连缀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三界梁与前轩轩梁用的是一根通梁。通梁梁背分别设前轩与内三界的两组双童柱,上承月梁与桁。通梁的两端架于前檐柱与后步柱之上。所有梁柱结合部均不设斗。边贴穿斗造。明、次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前檐下设短窗,下置木裙板。短窗前设有砖细窗台。东次间后界东壁设有直楞木板摇梗窗。

该花厅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花厅虽小,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底楼装饰豪华,雕刻精美。

花厅底楼采用“满堂雕”的手法,厅内的轩梁梁垫蜂头、荷包梁、花篮、门景、长窗的裙板和夹樘均精雕细刻了极具含义的图案纹饰。图案纹样有山水、楼阁、庭院、博古、暗八仙、蝙蝠、寿桃、如意、菊花、松树、祥云、金钱等。图案内容以隐喻、会意、谐音的手法,寄情于物,寄托着宅主人对幸福、长寿、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二是二楼构架形式简洁,特色鲜明。

花厅二楼构架圆作,不设斗。六架椽屋用三柱,较简洁。而三界回顶前轩省柱造的做法,使内屋顶显得十分柔和,且富有曲线美。值得注意的是,三界梁与前轩轩梁用的是一根通梁,这种做法十分罕见。目前,它在苏州地区清代建筑中为孤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花厅应属苏南乡村建筑的优秀实例。

敬吉堂书楼

敬吉堂书楼,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缥缈村秦家堡,属村民秦氏私产。2007年7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被发现。书楼的建成年代无考,从其梁架形式和装饰特点看,应属清代中期建筑。

秦氏,是洞庭西山望族,在秦家堡曾建有秀吉堂、绥吉堂、敬吉堂、惠吉堂、荣吉堂五座规模宏大的住宅。敬吉堂为其中之一。敬吉堂书楼属敬吉堂的一部分。

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有上下两层。楼下四界承重扁作月梁形,梁侧面浮雕兰、菊图案,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牡丹、菊花图案。楼下前檐柱与前步柱之间设船篷轩,轩梁扁作,轩梁两侧分别浮雕“鸟雀、瑞香”与“凤穿牡丹、菊花”纹,一侧的鸟雀图案极富动感:两只雀鸟,一只展翅飞翔在花卉之间,另一只侧作攀枝憩息状,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轩梁梁底设梁垫,蜂头分别镂雕鸟雀、牡丹、梅花图案。轩梁背设双斗,双斗分别雕成聚宝盆形,上雕连珠、下刻莲瓣,双斗之间置荷包梁,双斗的外侧各以圆雕的手法做出象头形装饰。轩梁雕饰内容丰富,情意盎然。楼下前轩三间做通,轩之东西壁面分别开设砖细框边的门景,门景上方置回纹框边的细砖额,额内分别镌刻阳文隶书“艺芳”、“棪藻”额文。题额含有“辞藻华丽、诗文美好”之意。

书楼楼下前檐出檐极深,施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明、次间檐檩下设一斗六升牌科,垫拱板浮雕花卉纹,工艺精湛而讲究。楼下明间前设宫式落地长窗六扇,长窗裙板上分别浮雕亭、坛、楼阁、山水、拱桥、松石、芭蕉图案;上夹樘浮雕夔龙纹;中夹樘浮雕梅、菊、金鸡、鸳鸯图案;下夹樘浮雕蝙蝠纹。图案纹样丰富,雕刻精美,给人以清新浑厚、古朴典雅之美感。明、次间前步檩下置回纹木挂落,后步檩下设额枋,枋面两端浮雕如意头,中部浮雕盘长纹。明、次间后步柱之间做落地纱槅16扇。槅扇裙板分别浮雕博古图。前后步柱及前后檐柱下分别设青石质鼓形柱础,柱础浮雕缠枝牡丹、蝴蝶花草纹,纹样含“长命富贵”之意。

书楼顶层构架为五架回顶前后轩形式。前筑一枝香菱角轩,后做船篷轩,内四界为五架回顶,上设草架,形成三轩连缀形制,内屋顶极富柔和的曲线美。韵味雅致,意趣盎然,尽显富贵气派。

敬吉堂书楼营建精良,古朴典雅,其建筑装饰集“砖、木、石”三雕于一楼,纹样内容丰富,雕刻技法精湛,图案精美高雅,极含隐喻之意,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檐部设斗拱的做法,在吴地书楼建筑中极为罕见。该书楼虽小,但极具文物价值,是一处清代中期书楼建筑中的优秀实例。

敦朴堂

敦朴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潘家巷7号,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是潘氏后裔潘家禄的祖传宅第。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彭、宋、潘、韩”是清代晚期苏城的四大望族。洞庭东山之潘氏原籍浙江吴兴。明万历年间,吴兴潘秀因爱洞庭之水,迁居东山之唐股村,为洞庭东山始迁祖。尔后,子孙繁衍,隆隆日起。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东山潘氏已传至第七代,遂自成一宗。明清时期,潘氏在东山建宅甚多,敦朴堂就是其中的一处。

敦朴堂是一处大型群体民居建筑,现存建筑可分东西两路:东路有门屋、大厅、前后住楼四进;西路有南北花厅。之间有备弄相通。各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门屋东向,临巷而设。面阔一间,进深五檩。梁架圆作穿斗式。过门屋为前庭院,院内地铺青石板,前有院墙相围,西侧有祖屋一间,与门屋相对而设。折而向北有砖雕门楼一座。门楼,二坡小瓦屋面,檐下施仿木砖细飞椽,设仿木砖雕一斗三升牌科。上枋两端雕如意头纹饰,下设缠枝花挂落。字牌内铭文已毁损。两兜肚内雕暗八仙图案。枋两端雕回纹。门楼背面正对大厅,设滴水檐口,檐下施仿木砖细牌科。上枋雕有人物戏文故事图案。字牌已损坏。两兜肚雕“双凤朝阳”与人物故事图案。下枋两侧雕菊花、荷花,中间锦袱内雕“福、禄、寿”三星人物图案。门楼两侧塞口墙顶筑纹头脊,设滴水檐,檐下做砖细抛枋。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为内四界前廊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底设梁垫,升口架风拱,风拱雕有人物戏文故事图案。大梁两肩设大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承脊机与脊檩。明间脊檩施彩绘。山尖设山雾云。边贴穿斗造。明间后设穿堂,穿堂卷篷顶,穿堂两侧为蟹眼天井。明间前檐下设落地长窗。明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大厅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檐,前界东西壁开砖细框边门景。厅内方砖铺地。

厢房面阔二间,进深五檩。梁架为圆作抬梁式。厢房前檐下设短窗,下置矮墙。

前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楼。底楼扁作承重,圆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裙板雕花卉纹。次间及两厢前设槛窗,室内方砖铺地。底楼明、次间前檐与西厢底楼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均为雀宿檐做法。二楼梁架为内四界后双步形式。内四架大梁扁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明、次间与两厢楼前檐下均设短窗,下置裙板。

前住楼明、次间前与两厢之间为庭院,院内地铺青石板。院前塞口墙高耸,塞口墙顶部筑哺鸡脊,设小瓦滴水檐口,檐下做细砖抛枋。塞口墙下部有牌科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檐下施仿木方椽,设砖细仿木牌科。上下枋及两兜肚内均光素无纹。字牌以回纹框边,惜字牌内额铭已损毁。下部为八字门樘,门框内设砖细贴面大门两扇。

后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楼。底楼前设船篷轩,为楼下轩形式。前轩轩梁扁作雕卷云纹。轩梁背设斗,承荷包梁。明间设落地长窗,裙板雕石榴纹。两次间与两厢前均设短窗,下置木裙板。底楼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明、次间檐柱顶设坐斗施丁头拱,做云头挑梓梁形式承出檐。两厢底楼前设副檐,前檐下为雀宿檐做法,下悬方形花篮。二楼梁架圆作,内四界后双步做法。内四界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前檐施飞椽,檐下设槛窗,下部置裙板。

后住楼前为庭院,院内铺花岗石板。院前塞口墙高耸,墙顶筑脊。设滴水檐。檐下施砖细抛枋。塞口墙下部有砖雕牌科墙门一座。其形制与前住楼庭院内的墙门相同。

西路花厅两幢,体量、形制相同,一南一北,互相对称,俗称“对照厅”。

南花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檩。为三界回顶前轩后单步做法。三界大梁扁作,梁背设荷叶墩置斗上承荷包梁。前轩施鹤颈椽,轩步柱不落地,下悬方形花篮,厅内一统三间,南端后包墙开有花窗,北端廊檐下设和合窗,下部做半墙。南北花厅之间为天井,天井内植以花木,十分雅致。南北花厅的东侧设有轩廊,轩廊为船篷顶,廊檐施飞椽,廊檐下设木栏杆,可凭栏观景。

敦朴堂布局有序,营建规整,功能完善。正落主体建筑体量宏大,三跨三院拥簇依附,体现出一种向心心理。前后住楼雀宿檐做法极具地方特点。西路南北花厅,互相对称,别具情趣。厅内三界回顶省柱做法,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是一处清代晚期群体民居建筑中的优秀实例。

润德堂

润德堂,位于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庭镇东蔡村东里65号。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

该堂规模宏大,单体建筑有东西两路,间以备弄相通:东路有门屋、花厅、书楼;西路有大厅、楼厅、住楼。每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天井、塞口墙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门第东向,门脸上做砖细一坡檐,素面额枋下雕变体夔龙纹。花岗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入门为门屋,门屋面阔一间,进深五界。梁架为圆作抬梁式。

花厅,二坡硬山造。山墙顶部设有封火墙。面阔三间,进深八界。为内四界前后轩形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前轩早年已毁,后轩施鹤颈椽,圆作轩梁,轩梁背设矮柱承轩桁,矮柱两侧镂雕卷云纹抱梁云。后轩壁面设门,通备弄。前后步柱下均设花岗石鼓形柱础。明、次间后檐下上部设冰纹嵌玻璃和合窗,中部设短窗,下砌矮墙。厅内地铺方砖。花厅后为天井,天井内地铺青石板地坪,植有枇杷树一株。

书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六界。为楼下轩形式。底楼扁作月梁承重,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月梁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菊花图案。月梁承重为满雕,两侧浮雕牡丹、山石、兰花;梁底端面浮雕如意纹。前做一枝香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轩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葡萄图案,轩梁侧面浮雕兰花,轩梁背设斗承桁,斗两侧设卷云纹抱梁云。前轩西壁面设门景,可通备弄。

底楼前檐下为雀宿檐做法。楼面出短枋、架梓檩,设竹节形斜撑。檐下悬有花篮四只。底楼东西壁,下部砖细贴面,上部四周以砖细框边。明间前步柱不落地,下悬方形花篮两只,为省柱做法。明间前设落地宫式长窗四扇,长窗裙板浮雕远山、庭院、水榭、曲桥、山石、松树等山水庭院图案,中夹樘浮雕人物故事图案。两次间前各设宫式短窗三扇,下置葵式万川木栏杆,栏杆外钉木裙板。短窗下夹樘浮雕“鱼肠、伞、轮”及“鹿、狮”图案。明、次间后步柱之间设落地纱槅十二扇。上部框宕四周镂雕回纹穿金钱结子。纱槅裙板浮雕菊花、栀子、木樨等花卉图案,上夹樘与中夹樘浮雕兰花,下夹樘浮雕回纹。明间前檐柱与后步柱均为四方倭角形,下设扁方形花岗石柱础。

书楼二楼梁架圆作,正贴为六界椽屋用三柱,仅前后檐柱及后步柱落地,其余各柱均不落地,为攒金做法。边贴穿斗造。明间与两次间后步柱之间以木板隔断。明、次间前檐下设冰纹嵌玻璃短窗,下置木裙板。西次间后界西壁设门,与设在备弄上部的暗室相通,暗室前后各设两扇格子短窗,下置木裙板。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九界。正贴为内四界前重轩后双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两侧浮雕缠枝牡丹纹。大梁两肩设大斗承山界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

廊轩为一枝香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轩梁背设斗,上承方形轩桁,斗两侧置有抱梁云。廊轩东西壁设细砖框边门景,上有砖雕额,内分别镌刻楷书“型仁”、“讲让”额文。

内轩为船篷轩,轩梁扁作,轩梁背置双斗承双方桁,两斗之间设荷包梁。

后双步与眉川扁作月梁形。后檐柱顶设坐斗承檐檩。

边贴穿斗造,扁作月梁川攀连各柱。厅内东西山墙内壁面下部贴细砖,上部四周以细砖框边。厅内方砖铺地。明间后设穿堂,两次间后设蟹眼天井。明间前设落地格子长窗六扇,长窗裙板刻“寿”字纹,中夹樘与上夹樘内刻折枝花。两次间前设短窗,下砌矮墙。厅内所有柱子下均设花岗石鼓墩。

明间阶沿前设花岗石台阶两级,两边置垂带石。大厅前为庭院,院墙顶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院内以青石板铺地,植以翠竹、月季。院东墙设砖雕墙门一座,墙门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施砖细仿木方形椽,并设砖细仿木一斗三升牌科。上枋与两兜肚内浮雕人物故事图案,字牌内额文已损坏。下枋两端浮雕如意头及缠枝花,中部锦袱呈长方形,内深雕戏文故事图案。

楼厅,面阔三间带两厢。底楼前设一枝香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梁背置一斗上承桁,斗两侧设抱梁云。方木承重,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两次间与东西厢之间设有蟹眼天井。

楼厅二楼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做法。梁架圆作穿斗式。明、次间前檐下设短窗,下置裙板。槛窗前设细砖窗台。

东西两厢为平房,东西向,面阔一间,一坡小瓦屋面,梁架为圆作抬梁式,船篷顶,东西两厢前檐下设槛窗,下砌半墙。明间前与两厢之间为天井,天井内地铺青石板。天井前塞口墙高耸,塞口墙顶部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塞口墙下部设砖雕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屋面,滴水檐。上枋浮雕如意头,两兜肚内分别浮雕喜鹊、荷花图案。字牌内镌阳文隶书“率曲旧章”额文,并刻录“道光□□”年款。下枋两端雕如意纹,中部锦袱内深雕人物故事图案。

后住楼体量形式与楼厅基本相同。住楼后为院。

该堂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其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建成年代明确,大厅营建形制规范,体量高大。书楼“攒金”、“省柱”做法特点鲜明,其底楼的梁枋、窗槅采用满雕手法,图案含义深刻,饰纹精美,极具艺术价值。该堂的存在,为研究苏南地区的清代民居建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裕德堂

裕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人民街。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一座封闭式院落。宅院坐北面南,临街而建,现有建筑可分东西两路:东路有大厅、楼厅;西路有花厅、楼厅。间以备弄贯通。每进单体建筑之间又有天井隔断,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1986年,该花厅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12.7米,进深七檩9.4米。为内四界前轩后双步形式。轩为船篷顶,轩梁下置梁垫,蜂头雕花卉纹。轩梁背设斗置荷包梁。前廊柱下置花岗石圆鼓形柱础。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轩梁前端设短枋挑出上承梓桁,为云头挑梓桁做法。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两步柱之上,大梁下置梁垫,蜂头雕如意、牡丹纹。大梁两侧雕缠枝花卉。梁背置五七式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五七式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檩。牌科两侧以山尖形式置山雾云。牌科拱端两侧设抱梁云。边贴穿斗式。大厅明、次间前设落地长窗。明间后设有穿堂,穿堂两侧有蟹眼天井。次间后置槛窗,下设半墙。厅内方砖直纹铺地。前轩东西壁面开有砖细框边门景,与备弄相通。

大厅前为庭院,院内花岗石板与青砖侧砌地坪。正对大厅有砖雕门楼一座,门楼为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仿木砖细方椽,下置一斗三升仿木砖雕牌科。上枋以如意头装饰,下置透雕挂落。左右兜肚内雕人物故事图案。字牌内刻“垂裕后昆”、“道光丁酉孟夏,禄溪钱泳”额文及年号。下枋两端雕如意头装饰,中部锦袱内刻“渔舟出行”图案。两侧直拼大门两扇,大门砖细贴面,钉以泡钉。门楼正面为库门形式。库门上部做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以三飞砖做法承檐口,上枋光素无纹,下置回纹挂落。两侧垂莲柱下悬方形花篮。左右兜肚内光素无纹。字牌内镌“厘峰春满”四字隶书额文。

楼厅,面阔三间带左右两厢12.7米,通进深12.4米。楼厅四界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明间后步柱之间以木板隔断。次间与两厢前设槛窗,下砌半墙。厢房底楼前檐出檐较深,以云头挑梓桁做法承檐口,下设竹节形斜撑。楼厅二楼为内四界后双步结构。梁架圆作,内四界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左右厢房为卷篷顶。前檐下设槛窗。做法较朴素。

楼厅前为庭院,院内花岗石板铺地。楼厅对面照墙高耸,照墙顶端筑哺鸡脊,设滴水檐。下部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三飞砖做法承檐口。上下枋两端雕如意头雕饰。上枋下置回纹挂落。两侧垂莲柱下悬方形花篮。左右兜肚内刻出凸面装饰。字牌内镌“载德福厚”额文。门宕内直拼门两扇,门表面贴以方砖,钉有泡钉。

花厅,俗称“海棠椽厅”。面阔三间9.2米,进深七檩8米。为三轩连缀满轩贡式厅形制。前轩为一支香鹤颈椽,轩梁背置五七式斗,上承檩。斗两侧施卷云纹抱梁云。轩梁下置梁垫,蜂头镂雕花卉纹。内四界大梁扁作,大梁两侧雕花鸟石榴纹,下置梁垫,蜂头镂雕花卉纹。梁背两端设斗上承檩。山界梁扁作,背设花盆形坐斗,上承脊檩。后轩卷篷顶,轩梁背置双斗,间设荷包梁。花厅前后均设落地长窗。厅内两山面均以砖细贴面。花厅前有小庭园,园内堆以湖石假山,植以花木,秀丽恬静。值得指出的是,该厅的檩、柱均用方材,形式别具一格。内四界顶部均用复水弯椽,仰视观之似盛开之海棠,其构架极有艺术价值。

楼厅,面阔三间8.3米,进深8米。为楼下轩形式。轩施鹤颈椽,轩梁两侧雕折枝花卉纹。轩梁下设梁垫,镂刻成花枝形。轩梁背置斗承檩。楼下四界承重扁作,两侧面雕缠枝花卉纹,架于两步柱之上,承重下置梁垫,置蒲鞋头,蜂头镂雕花卉纹。楼下廊柱与轩步柱之柱身均为方形,下置花岗石方形柱础。正、次间前檐出檐较深,廊柱上端以短枋挑出外连于下悬花篮的垂花柱,下设竹节形斜撑,上承梓檩,以雀宿檐做法承檐口。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次间前置槛窗,下设木栏杆。栏杆外设木裙板。室内方砖铺地。次间山面下部以砖细贴面。东次间轩廊壁面开有细砖框边的门景,与备弄相通。二楼梁架圆作,为前轩内四界后单步结构,轩做鹤颈椽,内四界抬梁式。前檐下设槛窗,做法较朴素。

楼厅前为庭院,院内花岗石板铺地。有水井一座,方形花岗石井盖,井盖面雕出“如意形把手”。庭院前塞口墙顶部已残损,东西两侧为廊,施弓形椽,西廊南壁开门与花厅相通,门上设额,内镌“守朴”隶书额文。西廊北端开以木雕门景,上有额,内镌“适所”隶书额文。

裕德堂,是一处具有绝对年代的群体民居建筑。该堂布局有序,营建精良。尤其是海棠椽厅三轩连缀满轩贡式厅做法极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堂是一处清道光时期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

惠和堂

惠和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文宁巷内。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是东山望族叶氏后裔叶是京所建造的一处大型宅第。1986年,该堂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坐北面南,四周高墙相围,是一处封闭式的群体民居建筑。宅院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占地5 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 000多平方米。单体建筑可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是正落,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前住楼、后住楼;西路有客房、花厅、书楼及附房;东路有门第、仆房、账房、东小楼及下房。三路单体建筑之间有东西备弄相通,每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庭院、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大门,门第设在宅院东侧,大门南向,门楼形式。一坡小瓦重檐屋面,滴水檐,上下枋仅雕出如意头,两兜肚、字牌均为素面。背面为哺鸡脊,二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施仿木砖雕一斗三升牌科,上枋两侧雕如意头,下枋设回纹挂落。两侧荷花柱下悬扁方形花篮。字牌素面,两兜肚四边雕菱花装饰。下枋两端雕出如意头。花岗石门框,内置大门两扇。入大门为东天井,天井内青砖侧砌地坪。西折为中路前庭院,院内青砖侧砌地坪,植有山茶花两株。庭院前院墙高筑,顶筑脊,设滴水檐,施砖细抛枋。

门厅,二坡硬山造,两侧山墙顶筑封火墙。面阔三间,进深五檩。明间前檐两侧做清水砖细垛头,垛头上部为纹头形式,中部兜肚方形,下设砖细须弥座。明间阶沿下设花岗石台阶三级,两侧置长条形垂带石。次间前砌包墙,前檐下做砖细抛枋。门厅梁架圆作穿斗式。明间前檐设挑梁枋。室内地铺方砖。门厅后即为轿厅。

轿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为内四界后轩形式。内四界抬梁式,大梁扁作,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花卉纹。大梁架于门厅之后檐柱与轿厅之后轩步柱之上。大梁间设斗,上承机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依山尖形式施山雾云。边贴穿斗式。后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梁面雕四季花卉纹饰。

大厅,二坡硬山造,两侧山墙顶设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前筑重轩,上置草架。廊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雕莲花纹饰,背设斗置荷包梁。轩两端墙面分别开有门景,与东西备弄相通。内轩施船篷轩,轩梁扁作,雕卷云纹,背设斗承机桁,斗之间置荷包梁。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用料硕大,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端下设梁垫。梁背置两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五七式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依山尖形式置山雾云,拱端脊檩两侧设抱梁云。边贴穿斗式,金、步川扁作,弯月形,施楣板夹底,山尖亦设山雾云。檐、步、金柱下置扁鼓形花岗石柱础。大厅明间后设穿堂,穿堂卷篷顶,两侧为小天井。大厅两侧山墙面下部以清水砖贴面,室内铺方砖。大厅前为庭院,院内两侧铺花岗石地坪,中间铺青砖侧砌地坪。两侧院墙筑纹头脊,置滴水檐,檐下做砖细抛枋。厅明间阶沿前设花岗石台阶三级,两侧置垂带石。

前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楼,进深九檩。楼下轩形式。底楼前后船篷轩,轩梁扁作雕花卉纹。底楼承重扁作,侧面雕花卉图案,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檐、步、金柱下均设花岗石扁圆形柱础。明间铺方砖,明、次、梢间以木板隔断。底楼明、次间前界与两厢前界为轩廊。次间与两厢廊柱间设木栏杆,两厢前檐下设挂落。梢间后设楼梯,二楼梁架圆作,为内四界后双步形式。内四界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二楼厢房梁架圆作抬梁式,明、次间与两厢前檐下设槛窗。槛窗前设细砖窗台,上构筑木栏杆。前住楼明、次间与两厢间形成庭院,院内铺青砖侧砌地坪,四周有高出地坪的花岗石台基。明间前阶沿下设花岗石台阶两级,两侧置长条形垂带石。庭院前照墙高耸,顶部筑脊,置滴水檐,檐口下设砖细抛枋。下部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口下置仿木砖雕飞椽,下设仿木砖雕一斗三升牌科。上枋两端雕出如意头,下置云雷纹挂落。两侧荷花柱下悬扁方形花篮。字牌内镌“庆誉乃吉”阳文隶书额文,并落“道光二十六年春日,文园李棠楷”款识。两兜肚四角分别雕桃子、石榴、柿子、佛手,中部镌花卉盆景图案。下枋两端刻如意头,中部锦袱刻竹、桃、兰、灵芝图案。

后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楼,进深九檩。楼下轩形式。底楼前船篷轩。承重扁作,方形搁栅上承楼板。底楼明、次间与两厢前界为轩廊。二楼构架与前住楼基本相同。明、次间前与两厢形成庭院,院内青砖侧砌地坪,四周有高出地坪的花岗石台阶,明间阶沿前有两级花岗石台阶。院前照墙高耸。墙顶筑脊,滴水檐,下设砖细抛枋。照墙下部有砖雕墙门,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施仿木飞椽与一斗三升牌科。上下枋两端雕出如意头,两侧垂莲柱下悬花篮。下枋下挂落已毁,字牌内镌“堂构云礽”行书阳文额文,并落“遂生克昌”行书阳文款。墙门背面为挂壁式库门。库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上枋两端雕出如意头,两侧设四方柱形荷花柱,字牌框边,刻折尺纹。花岗石门框,下设花岗石槛。

后住楼后墙开有库门,与后花园相通,花园早年已废,现复原了部分景物。

客房,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六檩。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室内方砖铺地。明间前置落地长窗,次间前置半墙,设槛窗,前有天井,天井前设院墙,院墙筑脊,滴水檐。天井内青砖侧砌地坪。

花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为内四界前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花卉图案。大梁背置双斗承平梁,上架金机与金檩。平梁雕缠枝花卉纹,平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边贴穿斗式,室内方砖铺地。花厅前界两端壁面开有门景,分别与东备弄及附房相通。两门景上端有砖细额,分别镌“迎晖”、“爽挹”行书阳文额文。花厅前后均设有天井。

书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带两厢楼,进深七檩。六界前副檐形式。底楼明间与两厢前设船篷轩。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之间做隔断,明、次间前设落地长窗。厢房前檐下设槛窗。楼梯设在明间后。二楼梁架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厢房构架圆作抬梁式。明间与两厢前设槛窗,槛窗前铺清水方砖窗台,上设木栏杆。书楼前为庭院,院内青砖侧砌地坪。四周有高出地坪的青石台基。前有高耸的照壁,照壁顶部筑脊,设滴水檐,檐下设砖雕抛枋,抛枋面浮雕九狮、獾与鸟雀图案,刀法雄浑,雕工精美,具明代风格。照壁面贴水磨方砖,四角浮雕花卉纹,惜正中砖雕图案已毁。照壁下部设青石质须弥座式墙基。书楼阶沿前设青石台阶三级。楼后筑塞口墙,开库门通后进附房。

西路后进附房有五幢单体建筑。东侧有过堂屋,面阔一间,进深三界。梁架圆作抬梁式,卷篷顶。过堂屋东有门通正落后楼。

西侧有南、北两组边屋。北端一组边屋相对而设,体量、形制相同,间以天井相隔。两幢边屋均面阔四间,南带厢、北带廊,进深六界。南端两幢边屋亦是相对而设,体量、形制相同,间以天井相隔,均为面阔三间,进深六界。两组边屋用料稍小,构架朴素。

仆房,面阔一间,进深六檩。梁架圆作抬梁式。前设落地长窗,后砌包墙,地铺方砖。仆房后为天井,天井内地铺青石侧砌地坪,过天井为账房。

账房,面阔一间,进深五界。为内三界前后廊形式。梁架圆作抬梁式,卷篷顶。前设槛窗,下做矮墙。后置落地长窗八扇。室内铺方砖。账房后有天井,天井后为东小楼。

东小楼,面阔一间,进深九檩。底楼承重扁作。前后设船篷轩,轩梁扁作,轩梁雕花卉纹。轩梁背设双斗承桁,双斗间置荷包梁。后轩西侧开门与东备弄相通。备弄底设边门置楼梯可上二楼。二楼梁架圆作,较朴素。东小楼后设小天井。天井后有下房。

下房三进共十二间,构架用料较小,较朴素。

惠和堂是苏州地区清代大型民居中的代表性建筑。其建成年代明确,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它的存在,再现了一个僻处湖山深处的晚清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是研究清代群体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粹和堂

粹和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文宁巷北侧。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是陆巷富商叶是京所建造的一处大型群体民居建筑。2014年7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粹和堂,坐北面南,依山而筑。该堂原规模极其宏大,四周高墙相围,形成一座封闭式的庄院。其单体建筑可分中、东、西及西侧仆房四路:中路依次有门屋、大厅、楼厅、住楼四进;东路有棋乐仙馆、东住楼及三进附房;西路有客厅、戏台、花厅、西住楼;西侧仆房有四进十一间;东路东侧原有沿山而筑的绿阶山庄,内建有赏月坛、旱船、祠堂、花园等。现除了大厅、戏台及山庄建筑被毁,其余各路单体建筑均尚存。三路主体建筑之间有东西备弄南北贯通。每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庭院、天井或塞口墙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宅院的南端设有东西走向的门巷,门巷西端设门第。

门第西向,沿花翎巷而设,库门形式,青石门框上方置有砖细门额,门额内镌“粹和堂”堂名额文。进门即为更楼,更楼基址尚存,为过巷楼形式。过更楼,穿过巷门为中路前庭院。庭院面阔13.95米,进深6.6米,十分宽敞。院内做青砖侧砌地坪。院墙筑脊,施滴水檐口,檐下设砖细抛枋。

中路门屋,门屋前设砖雕门楼一座。门楼二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设仿木砖雕方椽与一斗三升砖雕牌科。上枋浮雕松、竹、灵芝、鸟鹊图案,下置砖雕挂落。字牌以缠花纹框边,内光素。两兜肚内浮雕松鹊图案。下枋两端雕出如意花卉纹,中部锦袱内镌石榴盆景式博古图及四季花锦纹。门楼背后上枋浮雕缠枝牡丹纹,下枋下部雕夔龙“寿”字纹。字牌内光素。两兜肚内镂花果、螃蟹、水波纹,下枋两端雕如意头。

门屋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梁架圆作穿斗式。步、金、中柱下均置扁圆形木柱础。后檐柱下设扁圆形花岗石柱础。门屋局部塌毁。门屋前为天井,塞口墙筑脊,施滴水檐,三飞砖承檐口,下设砖细抛枋。门屋后为天井,置塞口墙,塞口墙中部有砖雕门楼一座。门楼筑脊,二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设砖雕仿木方椽,施仿木砖雕凤头昂式十字牌科。上枋两端雕出如意头,中部浮雕“十鹿图”图案。字牌内光素无纹。两兜肚以云头纹框边,内浮雕人物戏文图案,惜部分纹饰已毁。下枋浮雕海水、祥云、“鲤鱼跳龙门”图案。门楼背面上枋浮雕人物戏文图案,惜大部分已毁坏,字牌内镌“有容乃大”阳文隶书额文,并落有“星齐先生属,襟溪钱泳”款。下枋砖雕图案全毁。大厅早年被拆,但厅前庭院基址尚存,院墙筑脊,施滴水檐,三飞细砖承檐,下设清水砖抛枋。

中路楼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21.8米,通进深14米。为六界前副檐楼厅形式。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楼梯设在西次间后。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底置梁垫,梁背设双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五七式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依山尖形式置双凤祥云纹山雾云。拱端脊檩两侧设抱梁云。脊檩中部施彩绘。明、次、梢间之间以木板隔断,形成房间,二楼两厢前檐上置槛窗。底楼明、次间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前影壁高耸,顶部筑脊,施滴水檐,檐下置三飞砖承檐口,并施仿木砖雕凤头昂式牌科,下做砖细抛枋。下部有砖雕墙门,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下置仿木方形飞椽,并设仿木砖雕一斗三升牌科。上枋浮雕“双凤朝阳百花”图案,字牌以回纹框边,内镌“迪前裕后”阳文隶书额文。两兜肚内浮雕已毁。下枋两端光素,锦袱内浮雕人物山水图案,局部损坏。天井内地铺花山岗石地坪。底楼明间后开库门,通后住楼。

后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21.8米,通进深12.9米。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梢间之间以木板隔断,形成房间。明间铺方砖。东西次、梢间均铺地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次间与两厢前设半墙置槛窗。楼梯设在明间后。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背设两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置五七式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以山尖形式施双鹤祥云纹山雾云。拱端脊檩两侧施云头纹抱梁云。边贴穿斗式。二楼厢房构架扁作抬梁式。明、次、梢间之间以木板隔断,形成独立的房间,前界为走廊。明、次间与两厢前檐下设槛窗。明间后墙开青石框双页摇梗木窗。

后住楼明、次间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前照墙高耸,下有砖雕墙门。墙门为哺鸡脊,小瓦屋面、荷花柱及上枋均毁,字牌内镌“瓜树緜衍”阳文隶书额。两兜肚内浮雕图案局部已毁。下枋两端雕出如意头,中部光素。下枋两端下面做砖细贴面垂莲柱,柱下做出砖雕扁方形柱础。墙门正中置花岗石门框,内设直拼大门两扇。底楼明间阶沿前设青石台阶一级,两侧设青石垂带石,其上雕有鹿、鹊、狮图案。

客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为前单步内四界后轩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底面雕缠枝花。梁端下置梁垫,蜂头镂雕花卉图案。大梁间设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置五七式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依山尖形式设云鹤纹山雾云,拱端脊檩两侧置抱梁云。后轩船篷顶。檐、步柱下置花岗石扁鼓形柱础。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地铺方砖,后檐下设落地长窗,次间内铺地板,上设木板天花。后檐柱间置半墙,上设槛窗。客厅前后有天井:前天井地铺青砖侧砌地坪,前有院墙,院墙顶筑脊,设滴水檐。三飞细砖承檐口,下置仿木砖雕凤头昂式牌科,并做清水砖抛枋。后天井地铺卵石地坪,明间阶沿下置花岗石台阶三级,台阶两侧设有垂带石。后天井北置塞口墙,塞口墙上部做法与前院墙相同。后天井西侧设轩廊,轩廊筑船篷顶,出檐较深,施飞椽。轩廊北端开有细砖框边门景,上部设有书卷形砖雕额,内镌“开盖”阳文隶书额文。进门景可通西路院落。轩廊西侧亦开细砖框边门景,上设长方形砖雕额,内镌“静怡”阳文行书额。过门景向西有下房四进十一间。第一进下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内四界前轩后双步结构。内四界梁架圆作,抬梁式。前轩设鹤颈椽,轩梁扁作,轩梁侧面雕有狮杂宝图案。轩梁背置双斗承桁,两斗间设荷包梁。

戏台已毁,基址尚存。

花厅,二坡硬山造,山墙上部设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三间11米,进深11.2米,为内四界前后轩做法。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端下置梁垫,蜂头镂雕花卉纹。大梁侧面雕暗八仙与花卉图案。大梁两肩各设大斗,上承机檩。山界梁背置圆鼓花盆形斗上承脊檩。内四界顶部施鹤颈复水弯椽,制作成轩式天篷,上置草架,仰视内四界屋顶似盛开的海棠花。厅内东西壁面细贴面,地铺方砖。前轩做重轩,廊轩施菱角轩,轩梁扁作,梁端下置梁垫,梁背设双斗承机桁,双斗间置荷包梁。轩梁侧面雕暗八仙图案。廊柱、轩步柱、金柱均做方形,下置扁方形花岗石柱础。内轩和后轩均为船篷顶,轩梁扁作,梁侧面雕灵芝花果纹,梁端下设梁垫,轩梁背设两斗承桁,两斗间置荷包梁。这样,厅内成四轩连缀满轩形式,做法极为讲究。

花厅前为庭院,明间廊轩前设花岗石台阶三级,两侧置垂带石。庭院东、西、南做轩廊,施弓形椽。与花厅廊轩相环通,成回廊形式,廊檐下置滴水檐。回廊西壁开有细砖框边门景,上有回纹框边砖雕额,内镌“漱萟”阴刻隶书额文。庭内堆筑湖石假山,植含笑花一株。庭院四周设有高50厘米的花岗石台基。

花厅后轩北有小庭院,内筑黄石假山。庭院北以塞口墙相围,塞口墙上部筑脊,设滴水檐,三飞细砖承檐口,下做清水砖抛枋。

棋乐轩馆,俗称“洋楼”。洋楼前有门屋,南向,面阔一间,进深五檩。梁架圆作抬梁式。室内方砖铺地。入门屋折东开库门,出库门为洋楼前庭院。库门背面设砖雕牌科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设滴水檐。檐下施仿木方形飞椽,并设仿木砖雕一斗六升十字牌科。上枋浮雕三国人物故事图案,下设回纹挂落。字牌内镌“钟兰蕴玉”阳文隶书字额文,并落有“著雍沦□满月,朗亭沈兆霖”款。两兜肚及下枋亦浮雕三国人物故事图案。花岗石门框内置钉有泡钉的砖细贴面直拼门两扇。庭内地铺花岗石地坪。前有高耸的墙垣,墙顶筑纹头脊,置滴水檐,檐下设砖细抛枋。抛枋中部饰双凤花果砖雕图案。院内置长条形花岗石盆架。

洋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底楼为内四界前重轩后单步做法。而内四界设复水弯椽,天篷为海棠形轩式形制,底楼形成三轩连缀满轩形式,做法讲究,且富有曲线美。前轩为一枝香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轩梁侧面浮雕花卉纹。轩梁底设梁垫,蜂头分别镂雕寿桃、竹叶及云头纹。轩梁背设坐斗上承机桁,坐斗两侧设缠枝花卉纹抱梁云。内轩为鹤颈轩,施复水弯椽,轩梁扁作月梁形,轩梁侧雕花果纹。轩梁背设双斗承机桁,双斗之间设灵芝纹荷包梁。四界承重扁作月梁形,梁面装饰采用满雕手法,侧面两端浮雕双凤纹,中部浮雕暗八仙图案,底端面浮雕花卉纹。大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云头花卉。大梁两肩各设上承平梁,架于机桁。平梁两侧浮起花卉纹,平梁背设花鼓形坐斗,上承脊机与脊檩。四界承重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前步柱方形,下置扁方形青石柱础。前后檐柱与后步柱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室内地铺方砖。东西次间两壁以细砖贴面,前置葵式木栏杆,上设槛窗。明间前置落地长窗六扇。阶沿前设花岗石台阶三级。洋楼底楼的前檐为雀宿檐做法。檐柱上部出短枋挑出半界形成外廊,廊顶设鹤颈椽。短枋前端连接垂柱,垂柱下悬牡丹、菊、兰纹花篮。外廊上沿口施砖细贴面装饰带,下设回纹挂落。檐口装饰十分精细。

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重轩后单步结构。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侧面刻缠枝花卉八音图,大梁背设两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置五七式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依山尖形式置双凤朝阳纹山雾云,拱端脊檩旁置抱梁云。脊檩施“笔锭胜”描金彩绘。二楼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缩进半界为廊,廊顶筑轩,施茶壶档椽,轩梁扁作,梁侧面雕蝙蝠祥云纹。廊内西铺方砖,外设木栏杆,内轩施一枝香鹤颈椽,轩梁扁作,梁侧面雕蝙蝠、祥云纹。轩梁端下设梁垫,蜂头镂雕花果纹。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形成房间。明、次间前均设落地长窗。

东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通进深11.5米。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形成房间,明间铺方砖,次间与厢房内铺地板。楼梯设在明间后。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上,梁背置两斗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五七式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脊檩施描金“笔锭胜”彩绘。明、次间之间设木板隔断。明间与两厢前檐下置槛窗。明间后设花岗石框双页摇梗式木窗。底楼明间与两厢前檐出檐较深,檐下做雀宿檐形成外回廊。廊前为天井,天井内地铺青砖侧砌地坪。天井前影壁高耸,顶部筑脊,设滴水檐,下部三飞砖承檐,并设砖细抛枋。影壁下部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为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下置仿木砖质方形飞椽,并施仿木砖凤头昂式牌科。上枋两端雕出如意头图案,下置回纹挂落。两侧荷花柱方形,上雕宝瓶乳钉纹。字牌内镌“其旋元吉”阳文额文,并落“戊申孟秋上旬,迪甫严良训”款。两兜肚内浮雕“渔樵耕读”人物故事图案。下枋两端雕出如意头,中部锦袱内深雕“渔家乐、藏舟”戏文故事图案。

东路第一进附房,面西,依山坡而建。面阔五间带两厢,通进深12.74米,梁架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附房南侧设青石台阶十二级,为该堂东路登山庄之通道。

绿阶山庄是一座山地花园,建在高20米的小山岗上,占地约30亩之广,以自然景观为主,筑有百尺绿阶、舟居无水、一枝香庐等胜景,山地台阶多达300余级,两侧花木掩映,故名“绿阶”。园之东有湖石堆砌的假山长达百米。半山腰有旱船,题名“舟居无水”。山顶有亭,曰“一枝香庐”,亭名取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诗句之意。该亭是赏景佳地,身置亭中,北望太湖,群岛如笠;南眺寒山,紫雾飘绕;夜赏明月,皓月当空,繁星点点。

粹和堂是苏南地区大型传统民居中的代表性建筑,其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功能合理,特点鲜明。其建成年代明确,至今仍保存有四路七院共6 000多平方米的建筑,是苏南地区目前尚存的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亦是研究苏南乡土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锦星堂

锦星堂,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上湾村,该堂坐北面南临街而建,保存完整。单体建筑有门屋、大厅、楼厅一路三进,是一处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小型群体民居建筑。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门屋,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11.9米,进深六檩6.3米。明间前开有库门,库门为花岗石门框,前有台阶三级,台阶两侧置青石质垂带石。门框上部为清水砖做法,上下枋均为素面,下枋为“一块玉”素面形式,上枋以上三飞砖承檐口。门屋内架构圆作,穿斗式。明、次间之间以落地屏门做成隔断。明间后步柱间置落地屏门六扇。室内方砖铺地。门屋后有小天井。天井后置有塞口墙。正对门屋有门罩式三飞砖墙门一座。墙门为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为清水三飞砖做法。额枋两端做出如意头形雕饰,枋面长方形素面,额枋上端与两侧镶以清水细砖框边,两侧置细砖花插宝瓶博古纹。额枋下部施以细砖挂落。下为花岗石门框。墙门背面为砖雕牌科墙门形式。墙门为哺鸡脊,脊中部以堆灰手法塑有“二龙戏珠”图案。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口,檐下施仿木砖雕十字栱牌科。上枋两端雕出纹头装饰,下置透雕挂落。左右两兜肚内浮雕喜鹊、獾和花卉纹,有欢天喜地之寓意。下枋两端雕出纹头装饰,锦袱内浮雕凤穿牡丹纹。字牌内镌“星云洽颂”、“道光二十七年仲夏榖旦,琴峰三叔父大人命题,侄茂鸿书”额文、年款及题额人姓名。两侧垂花柱下悬方形花篮。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11.9米,进深13.05米。为前廊前轩内四界后穿堂形式,进深极深,形制较少见。明间左前廊柱下设花岗石鼓形柱础,顶置坐斗,上承檐檩,檐檩下置廊枋。廊川扁作,面刻花卉纹,廊川一头挑出刻云头纹,承梓檩,以云头挑梓檩做法上承出檐。出檐较深,施飞椽。前廊后设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下置梁垫,设蒲鞋头。轩梁背置双斗,上承檩,间设荷包梁。内四界大梁扁作,架于两步柱之上,大梁下设梁垫,置蒲鞋头,梁两面雕缠枝花卉纹,大梁间设五七式斗承金檩。山界梁背置五七式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檩,牌科两侧以山尖形式设仙鹤祥云纹山雾云。

明间后做穿堂,上做卷篷顶,轩梁背设斗承檩,置荷包梁。次间后双步步川扁作,双步川背设斗承檩。两次间后为蟹眼天井。

住楼,面阔三间,前后带两厢楼,为楼下轩形式。底楼前设轩,施弓形椽。前檐柱下设圆鼓形花岗石柱础,上设斗以承檐檩,檩下置枋设挂落。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地铺方砖,次间与两厢地墁地板。明、次间之间以木板做成隔断。明间后步柱间以屏门做成隔断。楼梯设在明间后,二楼梁架圆作穿斗式。厢房梁架圆作抬梁式。明间与两厢前置槛窗,两厢底楼前置槛窗,下设半墙。住楼明间后包墙正中开有库门,库门花岗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门表面贴以细砖,钉以泡钉。后包墙后面置副檐,设左右两厢。

住楼前有高耸的照墙,照墙顶部筑脊,设滴水檐,下部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三飞砖做法。上下枋两端雕出纹头装饰,下置透雕挂落。两兜肚内雕花卉纹,字牌内镌“轮奂增辉”四字额文。花岗石门框内置直拼门两扇。

锦星堂虽然是一座清道光时期的小型群体民居,但营建极有特点:一是其砖雕墙门的字牌内镌刻有该堂始建的绝对年代;二是大厅的进深极深,做法极具特点;三是选址较好,宅院建于山坡地上,前后三进,每进建筑前均设三至四级台阶,逐进递升。这种形式不仅使整宅的泄水功能极为良好,而且增强了每进建筑的采光。该堂是一处晚清小型群体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

崇本堂

崇本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古街东侧。堂始建年代无考,综观其现存建筑的梁架形制与装饰风格,当属清代晚期建筑,而东小楼应是民国时期增建的建筑。该堂原是张氏祖传宅院。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崇本堂是杨湾张平甫、张知笙父子所建。张氏父子是晚清时期上海钱庄业的成功人士,尤其是张知笙,曾任上海仁大、森和钱庄经理,江苏银行理事,以及钱业公会董事等职。由于他乐于公益事业,对社会贡献颇多,清光绪年间,清廷曾授予他四品衔花翎。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三十一日,民国政府曾授予张知笙嘉禾勋章一枚,以示表彰。

崇本堂坐北面南,临街而建,四周高墙相围,是一处封闭式的院落。

该宅院原规模较大,占地极宏,有东西两路建筑。该堂的现存建筑可分前后两部分:前为老宅,后为新屋。其营建年代可能有早晚。老宅有门屋、大厅、西住楼、东小楼,后附房及更楼;新屋有前楼厅、后附房。

门第,库门形式。门脸做一坡小瓦屋面,三飞砖承檐口,下设素面花边额枋。青石门框内设大门两扇。入门为门屋。

门屋,二坡硬山造,山墙顶设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五间,进深6.1米,梁架圆作穿斗式。

东小楼,面阔三间带前两厢楼后东厢。底楼明、次间之间砌砖墙,形成独间,明间铺方砖,东、西次间铺地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后步柱间设屏门隔断。西次间后设槛窗,下置矮墙。前厢楼底楼前檐下设槛窗,下为矮墙。小楼明间前为天井,天井内植天竹一株。天井前塞口墙高耸,塞口墙顶部筑纹头脊,设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抛枋面墨绘“福”字动物纹。

东小楼二楼梁架圆作穿斗式。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前设槛窗,下置裙板。厢楼梁架亦为圆作穿斗式。前檐下设槛窗,下置裙板。

东小楼后有附房三间。

西住楼,二坡硬山造,两山墙顶设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五间带两厢楼,进深8.8米,底楼明、次间与两厢前副檐做法,明、次间与两厢前界为回廊形式。前檐、步柱下均设圆鼓形青石柱础。底楼前步柱直升楼顶为二楼前檐柱。明、次、梢间之间均以木板做成隔断,形成独间。明、次间地铺方砖。

两厢底楼前步柱间设槛窗,下做矮墙。室内铺地板。

二楼梁架为内四界前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圆作抬梁式。副、边贴穿斗式。明、次、梢间之间均以木板隔断,形成独间。明、次间与两厢前檐均施飞椽,檐下置槛窗,下设木裙板。槛窗前设砖细窗台,窗如外沿口置木栏杆。

底楼明间前设青石台阶两级,台阶两侧置青石垂带石,明、次间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地铺青砖侧砌地坪。天井前塞口墙高耸,墙顶筑脊,设小瓦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抛枋面墨绘花果图案。塞口墙下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设一斗三升仿木砖雕牌科。上枋两端雕出如意头,中部雕“鲤鱼跳龙门”图案。下枋两端亦雕如意头,中部锦袱内浮雕“二龙戏珠”图案。两兜肚内分别浮雕麒麟、蛟龙人物图案。字牌内镌“立修齐志”额文。

西住楼明间后设有石库门,出库门通后院,后院东西有附房四间。后院墙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上枋仅两端雕如意头。两兜肚内光素无纹。字牌内镌楷书“深培毓秀”额文。下枋两端浮雕回纹。花岗石门框内置直拼门两扇。出墙门为备弄,备弄东西向,西端设有更楼。

更楼为矮两层,四坡小瓦屋面。面阔一间,梁架圆作抬梁式,卷篷顶。更楼西侧临街,二楼西墙上设和合窗三扇,下置裙板。底楼西墙设石库门,库门花岗石门框,门前置台阶两级。楼内青砖侧砌地坪,地坪正中设一前一后两个落栓石槽,石槽青石质,长方形,边长分别为47厘米、33厘米。石槽正中凿有凹槽。

楼厅,二坡硬山造,两山施搏风。面阔五间前后带两厢楼20.6米,通进深18.8米。明、次间与两厢前副檐做法。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承重两侧雕如意纹。明、次间前设一枝香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轩梁两侧雕卷云夔龙纹,底端面雕如意纹,梁底中部设有铜环。轩梁下置梁垫。轩梁背设斗承轩桁,斗两侧置灵芝纹抱梁云。前檐柱柱身方形,下设花岗石质扁方形柱础,上置坐斗承檐檩。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明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次、梢间后步柱之间设槛窗,下置半墙。次、梢间后为小天井。明、次、梢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铺方砖,次、梢间铺地板。

二楼梁架圆作穿斗式。为内四界前后双步做法。明、次、梢间之间均以木板做成隔断,形成独间。明、次间与厢楼前檐做法十分讲究,均在檐柱前挑出半界,上做成弓形轩,下均设槛窗,槛窗前置砖细窗台,窗台沿口设有木栏杆。

住楼前厢楼面阔两间。底楼前设副檐,置一枝香轩,施鹤颈椽,形成轩廊,与明、次间前轩廊相通,成为回廊。其轩的做法与所雕纹饰和明、次间前轩相同。两厢二楼梁架圆作,抬梁式。卷篷顶。

楼厅前为庭院,院内花岗岩石板铺地。院塞口墙高耸,墙顶做纹头脊,置滴水檐。檐下设砖细抛枋。下部设砖雕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做一坡小瓦屋面,设滴水檐。其下部各构件雕饰均被纸筋涂抹。

楼厅后厢楼面阔一间,进深五檩。二楼梁架圆作,卷篷顶。

住楼后墙北侧设披檐,形成后备弄。后备弄北有住屋,住屋面阔五间带两厢。梁架圆作穿斗式。厢房面阔两间,进深七檩。内四界前廊做法,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住屋明间前界与两厢前界为廊,形成回廊形式。

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晚清时期民居建筑的形态、结构及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维新堂

维新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内,建于清代。据《叶氏族谱》载,维新堂是叶氏第三十二世裔孙叶有章所建,现为叶氏裔孙叶开元所有,是一处流传有序的民居建筑。1986年,该堂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坐北面南,方位南偏东200°。自南向北依次有大厅、住楼、附房三进,每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单元。

大厅,面阔五间14.8米,进深11米。为内四界前轩后单步形式。轩为磕头轩,船篷顶。轩梁扁作,背置两斗承桁,两斗间设荷包梁。内四界大梁扁作,架于前轩步柱与后步柱之上,梁背设两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五七式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依山尖形式设卷云纹山雾云,有泼水。边贴穿斗排柱式,步柱顶设坐斗上承脊机及脊檩,下端直接落在青石质磉石上。金柱顶设坐斗上承檩,下端亦直接落在青石质磉石上。中柱下端落在青石质磉石上,顶端置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置卷云纹山雾云护山尖,山雾云有泼水。金、步川扁作,弯月形,施夹底与楣板。大厅明间后设穿堂,穿堂船篷顶,扁作梁,背置两斗承桁。穿堂两侧为小天井。大厅内方砖斜纹铺地。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后步柱间设屏门隔断。次间前设半墙,置槛窗。檐柱下设圆鼓形青石础,顶端设坐斗,上承檐檩。大厅东、西梢间前均缩进一界,作附房用,山面穿斗排柱式,两梢间上部均设阁楼。

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11.6米,通进深12.6米。底楼四界承重扁作,圆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后步柱间设屏门隔断。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明间铺方砖,次间与两厢铺地板。两厢前下设半墙,上置槛窗。楼梯设在西次间后,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两肩各设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荷叶礅置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边贴穿斗式。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厢房构架圆作抬梁式,卷篷顶。明间与两厢前檐下均设槛窗。

住楼明间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内青砖侧砌地坪,四周有高出地坪的青石台基。天井前有塞口墙,墙下设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滴水檐,三飞细砖承檐口,下设仿木砖雕牌科。水作枋,做如意头形式。

附房,面阔三间11米,进深6.1米。梁架圆作,穿斗式,用料较小。

该堂是一处小型群体民居建筑,其布局紧凑,营造规范,是研究清代乡土建筑的绝好材料。

太平村乐志堂

乐志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翁巷,是严家炽的祖传宅第。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严家炽(1873—1952年),字孟繁,出生于官宦世家。清末由附贡生选授吏部司务,因办事干练,深得两宫太后和光绪帝之信任,历任江西九江府同知、广州府知府、广东巡警道等职。在任时颇有政声,尤其是两次拒开赌禁,以辞职力争,声震朝野。民国后又先后任粤海关监督、广东财政厅长、湖南财政厅长、江苏财政厅长等显职。1920年曾任东南大学校董。抗战时期曾历任伪华中政府“财政部长”、汪伪南京政府“财政部常务次长”、“监察院监察使”等伪职。抗战胜利后,严家炽因汉奸罪被判刑13年。1952年病逝。

这座严氏祖宅原来规模较大,现尚存前后住楼。

前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四间带后厢。底楼四界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室内方砖铺地。二楼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厢房船篷顶,上施草架,前檐下设槛窗。住楼前为庭院,院内花岗石板铺地。照墙上部已塌,下部正中砖雕门楼一座。门楼二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施砖雕仿木牌科。上枋内浮雕云头纹。两兜肚与下枋内砖雕图案已毁,字牌内镌“贻谋燕翼”额文。

前住楼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内地铺花岗石板地坪。正对后住楼有砖雕门楼一座。门楼正面为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置仿木砖雕牌科。上枋雕“凤穿牡丹”图案,字牌内光素无纹。左右两兜肚浮雕花卉,两侧荷花柱下悬莲花。花岗石条石门框,门楣雕如意纹。门楼背面为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施仿木砖雕方椽与牌科。上枋内浮雕“凤穿牡丹”图案,字牌内镌“玉晖蕙茂”四字行书额文。两兜肚内刻云龙纹。下枋浮雕花卉、鹿、鹤纹饰。两侧荷花柱下悬莲花。

后住楼,面阔四间带两厢,底楼副檐做法。四界承重扁作,圆木搁栅上承楼板。前后步柱下设青石质覆盆形柱础。室内方砖铺地。二楼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肩设大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置荷叶墩,设一斗六升牌科,承脊机与脊檩。山尖施山雾云,拱端脊檩两旁设抱梁云。

厢房底楼前檐出檐极深,檐下为雀宿檐做法。厢二楼梁架扁作抬梁式,船篷顶。前檐下设短窗,下置裙板。

后住楼前有天井,天井内铺设花岗石板地坪。

从梁架形制看,两座住楼当属清代建筑。该堂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及严氏家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纯德堂

纯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张巷80号,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该堂中轴线方位为西南向,依山坡而筑。宅院四周有高耸的院墙相围,是一处封闭式群体民居建筑。2009年7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堂规模宏大,现存单体建筑可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正落,依次有轿厅、大厅、住楼;西路有书楼;东路有花厅、书房。其间有备弄相通,每进单体建筑之间又有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轿厅,二坡硬山造,两山墙顶部设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三间12.4米,进深六界8米。为内四界前廊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前后步柱下设圆鼓形青石础,顶置坐斗上承大梁与步檩。大梁肩设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三升牌科承脊机与脊檩。边贴穿斗式。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设宽51.5厘米、厚20厘米的青石压口石。

轿厅前有庭院。院墙顶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东西院墙正中各开一墙门,形式相同。墙门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素面枋,下开门框。庭院内设青砖,侧砌“人”字纹地坪。

大厅,面阔三间12.45米,进深11.4米。内四界前廊前轩后单步形式。前廊扁作川,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廊柱下设青石圆鼓形础。前轩轩梁扁作,梁背设双斗上承桁,双斗之间设荷包梁,上设草架。轩梁下有梁垫,雕葵花、牡丹图案。内四界大梁扁作,前后步柱下设圆鼓形花岗石础,顶置坐斗上承大梁。大梁肩设斗上承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三升牌科,上承脊檩,脊檩施彩绘,山雾云已毁。大梁底设梁垫,雕如意图案。边贴穿斗式。明、次间前设落地长窗,长窗裙板上浮雕梅、兰、菊、牡丹花卉纹,绦环板雕博古图案。大厅前廊左右壁面开细砖框边门景。门景上部额内分别镌刻“兰哀”、“梅滫”砖雕隶书额文。大厅明间后设穿堂,穿堂现已毁。穿堂两侧有蟹眼天井。两次间后设短窗,上置槛窗。

大厅前的庭院,院墙顶部筑脊,设滴水檐,檐下施水作抛枋。院墙正对大厅明间设砖雕门楼一座。门楼一坡小瓦屋面,设滴水檐,檐下设枋木砖细方形飞椽。下设一斗三升仿木砖细牌科。上下枋两端浮雕回纹,中部光素。上枋下部施砖雕回纹挂落。惜字牌、挂落及左右兜肚内的字铭图案均毁坏。花岗石门框内置直拼门两扇。庭院地铺青砖,侧砌地坪,植橘树两株。

住楼,二坡硬山造,小瓦屋面纹头脊。面阔五间带两厢19.15米。底楼副檐做法,四架承重扁作月梁形,步柱下设圆鼓形青石础。前檐出檐极深,系雀宿檐做法,做工极为精细。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裙板浮雕牡丹图案。两次间前上设和合窗六扇,下设矮墙。厢房面阔两间:前间前檐下设落地长窗,长窗裙板浮雕牡丹花;后间前檐下设和合窗六扇,下置矮墙。住楼明、次间地铺方砖,两梢间铺地板。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双步做法,内四界圆作抬梁式。山界梁背设蜀柱上承脊檩,脊檩施彩绘。边贴圆作抬梁式。两厢构架圆作抬梁式。明、次间及两厢前檐下均设槛窗,前设砖细窗台,下置木裙板。底楼明、次间前与两厢间形成庭院,院内青砖侧砌地坪,内置天竹两株。院墙高耸,墙顶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抛枋面墨绘回纹图案。正对明间设砖雕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檐口置水波纹瓦头,“寿”字纹滴水。上下枋中段光素,两端浮雕如意图案。上枋下部透雕回纹挂落。上枋两侧设荷花柱,两兜肚四周浮雕勾连纹,中间光素。字牌内镌“勤 忍龢”隶书阳文额文。额文右侧镌阳文行书“旃蒙单嗣豆月”,额文左侧镌刻阳文行书“历年居房得颓产数椽,隙地盈晦,乙卯岁,不自量力,輙鸠工庇材……为创造哉”。自跋文。文中记录了该堂所建的缘由及绝对年代。这种记述方式在吴地明清民居中仅此一例。

花厅,二坡硬山造,小瓦屋面,两山墙顶设封火墙。为内四界前轩前后廊形式。内四界扁作抬梁式,前后步柱下设青石鼓形础,上设坐斗承大梁,大梁肩置斗上承金檩,山界梁背设斗置一斗三升牌科,牌科两侧设云头纹山雾云。大梁下设梁垫,蜂头镂雕“寿”字如意图案。

前轩为卷篷轩,轩梁扁作,轩梁底设梁垫,蜂头雕牡丹图案,轩梁背设双斗承桁,双斗间置荷包梁。前廊廊川扁作,檐柱下设鼓形青石础,上设斗承檐檩,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檩下置回纹挂落,次间檐柱之间设木栏杆。明、次间前各设落地长窗六扇,长窗裙板浮雕博古纹,中夹樘浮雕勾连云雷纹,下夹樘雕回纹,上夹樘透雕折枝花卉图案。明间后步柱间以屏门隔断。次间后檐柱之间设槛窗,下置木栏杆与裙板,西次间后有边廊通书房。明、次间后为天井,墙垣高耸,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

花厅前庭院地铺青石砖,侧砌地坪,内植枇杷两株,院墙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前廊西壁开砖细框门景,上有砖雕额,内镌楷书“环秀”额文。

西路书楼,二坡硬山造,小瓦屋面。面阔三间9米,进深11.5米。底楼为四轩连缀形式,现后半部分已拆。廊轩施弓形椽,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廊柱顶设坐斗。下置圆鼓形青石柱础。次间廊柱间设木栏杆。内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轩梁背设双斗上承桁,双斗间设荷包梁。轩梁下置梁垫,蜂头雕灵芝纹图案。前步柱为省柱做法,上悬方形花篮。内三界船篷顶,梁扁作,下设梁垫,梁垫蜂头分别雕兰花、牡丹、菊花图案。山架梁背设双斗上承桁,双斗间设荷包梁。后半部分已拆。明、次间前轩步柱间均设落地长窗,窗扇裙板浮雕博古图案。下夹樘均雕回纹图案,中夹樘雕折枝花卉图案,上夹樘光素。底楼室内方砖铺地,二楼梁架为圆作抬梁式,构架较朴素。明、次间前设槛窗,前置砖细窗台,窗台外侧设木栏杆。二楼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书楼底楼前有庭院,院墙顶筑脊,设滴水檐,檐下设水作抛枋,抛枋面墨绘图案。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楼前的前院墙呈弧形,前院墙外又有小院,小院外设整个宅院的院墙,院墙高耸。两道墙垣之间有古井一座,古井青石井栏,呈六角形,高40厘米,内径35厘米。井栏外侧镌有“大明嘉靖三十六年仲春吉旦”字铭。据推断,该堂应始建于明代,清咸丰五年进行了全面翻建,该堂之房基应属明代,内院墙可能也是明代之物,而外院墙则为清咸丰五年所砌筑。

纯德堂是一处具有绝对年代的群体民居建筑。其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呈“前堂后寝”的格局。该堂砖雕、木雕工艺精湛,构图鲜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苏南地区清代晚期群体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对研究我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史及民俗文化史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瑞凝堂

瑞凝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东新街殿后弄,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该堂原是席福田的住宅。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该堂原规模较大,现存单体建筑有前后两进:前进有东西住楼;后进有住屋。

东住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楼。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前设副檐,正间前置落地长窗六扇;次间前檐下设落地长窗,步柱间上设槛窗,下设葵式万川木栏杆,做法较为讲究。正间后步柱间以屏门做成隔断。室内方砖铺地。二楼正贴构架大梁扁作,抬梁式。边贴圆作穿斗式。前檐下设槛窗。厢房面阔两间,前设副檐。檐下为云头挑梓桁做法,设挂落与竹节形斜撑,并置垂莲柱,下悬方形小花篮八只,极有装饰趣味,属雀宿檐做法。两厢前檐柱间设宫式落地长窗。住楼前为天井,天井前塞口墙高耸,筑脊,设滴水檐,檐下施有砖细贴面抛枋。塞口墙下部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面阔3.07米,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上下枋两端雕如意头,上枋下有回纹挂落。左右兜肚以勾连云雷纹框边,内光素。字牌内亦光素无纹。

西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楼,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地铺方砖,次间铺地板。明间前置槛窗六扇,下设半墙。二楼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前设槛窗。住楼前有天井,以及高耸的塞口墙,塞口墙筑脊,设滴水檐,檐下施抛枋,抛枋面墨绘花卉纹装饰带。照墙下部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上下枋与左右兜肚内均光素无纹。字牌内镌“□□□祥”额及“咸丰□□”年款,部分字迹已漫漶。

后进住屋,二坡硬山造。面阔十间,进深七檩。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较朴素。

该堂西住楼前的墙门字牌内镌刻有“咸丰□□”年款,当属该宅院建成的绝对年代。宅主席福田是洞庭东山望族席氏之后裔,其曾祖在上海经营钱庄,致富后返乡建宅是情理之中的事。该堂的存在,为研究当地人文历史及席氏的家族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景德堂

景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翁巷建新村。为清代晚期建筑,原是东山大族严氏祖宅,后因房主无力管理,要求国家收购。1980年后由当地房管部门管理。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该堂坐北面南,现存住楼、住屋两进单体建筑。占地面积4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14.5平方米。

住楼,单檐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18.36米,进深七檩,底层进深9.15米,二层进深8.8米。底层承重扁作,圆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室内方砖铺地。两次间与两梢间铺设木地板。底层明、次间与两厢前副檐做法,前檐出檐较深,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形式,下设斜撑,形成雀宿檐做法。

二楼前檐柱退后0.35米,为骑廊做法。梁架圆作,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结构,正贴中柱落地分心穿斗造。次、边贴穿斗式。

住楼用柱32根,均为圆柱,所有柱头均直接承托梁架,下部均设石质鼓礅。

两厢楼,东西朝向。西厢房面阔两间4.79米,进深2.47米。梁架圆作抬梁式,卷篷顶。东厢楼面阔、进深、梁架形式与西厢相同。

住楼前为庭院。正对明间设砖雕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小青瓦屋面,置花边瓦头。上下枋两端雕如意头。两兜肚以锦纹框边,内区光素。字牌内阴刻“以德为宝”隶书额文,并落有“乙卯仲春吉日,郑长昕”刻款。

住楼前的塞口墙两侧分别开有边门。

后住屋,单檐硬山造。面阔三间带两厢11.7米,进深六界6.83米。梁架为内四界前后廊形式。正贴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梁两肩设童柱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边贴圆作,中柱落地分心穿斗造。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长窗裙板刻有“寿”字蝙蝠纹,寓福寿之意。住屋共用柱18棵,均为圆柱,柱下均设石鼓墩。

两厢东西向,二坡硬山造。西厢房面阔一间3.25米,进深2.4米。与一进住楼相通。东厢房面阔4.71米,进深3.5米。南侧设有宽为1.46米的通道进入天井。东厢与一进住楼东次间相通。东西两侧均设窗。两厢房所有柱头均直接承托梁架。

住屋前为天井,天井内铺青砖侧砌地坪,正对住屋明间设有挂壁式砖雕墙门一座。墙门纹头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上枋、两兜肚及字牌内均光素无纹。青石门楣上镌刻笔锭胜图案。

该堂的存在,为研究晚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承德堂

承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东新街古石巷内,是洞庭东山大族周氏后裔周传经在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所建。2014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洞庭东山周氏支谱》记载,东山周氏为北宋周敦颐之后,迄明初,周芝品迁居洞庭东山周家港,为东山周氏之始祖。后繁衍为东山望族。

周传经,字庚五,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曾入仕为官。起先捐了个浙江候补道台,不久至天津大沽口船坞任总办,就此发迹。晚年返乡,在东山古石巷建造了这所豪宅。

该堂深藏在一条小巷之中,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单体建筑可分东西两路:东路依次有门第、门屋、轿厅、大厅、前住楼、后住楼;西路有前后花厅。间以备弄相通,天井相隔。

门第,南向,门脸砖细墙门形式。皮条脊,滴水檐。上下枋两端雕出如意头。花岗石门框内设大门两扇。

门屋,面阔两间,进深四界。

轿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梁架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两次间前设短窗,下置木栏杆。明间后为穿堂,穿堂两侧设蟹眼天井。轿厅前为庭院。院墙顶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细砖贴面抛枋。院内铺花岗石板地坪。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为内四界前轩后穿堂做法。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满雕纹饰,刻有“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缠枝花卉”等图案。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山尖设山雾云。边贴穿斗式。前轩船篷顶,为磕头轩形式。轩梁扁作,两侧刻“双凤朝阳”图案。轩两端壁面分别开有砖细框边门景。门景上设砖雕额,额内分别镌“鸾翔”、“凤翥”额文。明间后设穿堂,穿堂船篷顶,上设草架。两侧有小天井。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次间前设槛窗,下置木栏杆。厅内方砖铺地。

大厅前为天井,天井两侧院墙开有花窗,地铺花岗石板。塞口墙下设砖雕牌科门楼一座。门楼纹头脊,二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置砖细仿木方椽,设仿木细砖牌科。上枋雕石榴、桃子图案,含“福子多子”之意。左右两兜肚内雕有人物戏文故事图案。下枋两端雕出如意头,锦袱内雕“福、禄、寿”三星。字牌内镌“承先启后”、“光绪甲辰”额文及年款。

前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楼。底楼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两厢底楼前设副檐,出檐较深。二楼梁架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厢二楼为船篷顶,上设草架。明间与两厢前檐下设槛窗,下置裙板。住楼明间前与两厢之间为天井。塞口墙下有砖雕牌科墙门一座。墙门纹头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设仿木砖雕牌科,上枋两端雕以如意头,下设挂落。两兜肚刻回纹。下枋两端雕出如意头,中部刻双夔龙图案。字牌内镌“作善降祥”、“光绪甲辰” 额文与年款。

后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楼。底楼形式和梁架做法与前住楼相同。唯明间与两厢前缩进半界为廊,形成走马廊形式。廊檐下设木栏杆。

后住楼前塞口墙下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纹头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上下枋两端雕以如意头。两兜肚内光素无纹。字牌内镌“积善余庆”、“光绪甲辰中秋” 额文与年款。

前花厅,取名“同乐轩”。面阔三间。为三界回顶前后轩做法,形成三轩连缀满轩形式。前轩船篷顶,后轩施鹤颈椽。三界梁扁作。明间前后均设落地长窗,次间前后均设槛窗,下置木栏杆。前轩步柱间亦设落地长窗形成隔断。厅内方砖铺地。花厅后东西两侧设廊与后花厅相环通。

后花厅,取名“省心书屋”,轩步柱上有木楹联一对:“数百年人间无非积善,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书屋面阔三间,为内四界前后轩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架于前后轩步柱之上,大梁背设两斗上承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山尖施山雾云。前轩船篷顶。轩廊东西壁面开有细砖框边门景,上均设砖额,额内分别镌有“霁月”、“元风” 额文。两门景分别与东西备弄相通。后花厅后部做法较特殊,明间后设轩,施鹤颈椽。两次间后顶部幔以木板天花。后轩步柱间以屏门做成隔断。西备弄西壁面设门景,与后花园相通。西备弄北端底设楼梯,楼梯前安暗门,进暗门上楼梯右折为楼面暗室,暗室左右各一间,分别是后花厅东、西次间后轩的上部空间。

后花厅明间后为天井,后墙高耸,下设库门与后街相通。

后花院在花厅西侧,院内植以花木,置有石台、石栏,十分雅致。

该堂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群体民居建筑,营建规整,布局有序。其正落各进单体建筑利用宅基坐落的坡地逐进提高,既利于采光,又便于泄水,科学合理。大厅与两花厅采用满堂雕的手法,十分华丽,所雕纹饰有一定寓意,反映了宅主人对多子长寿的企盼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同乐轩三轩连缀的做法使内屋顶富有柔和的曲线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省心书屋后部二楼暗室的设置极为巧妙,充分显示出古代建筑匠师的空间布筑才能,亦可窥视出宅主人具有防患于未然的私密心态,是一处苏南地区晚清群体民居建筑的优秀实例,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文德堂

文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人民街46号。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系大盐商叶翰甫之别业。现为于如林私宅。2014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叶翰甫(1845—1917年),号伟成,是南宋名臣叶梦得第二十七世裔孙。他早年在松江、青浦典当铺学业。后又从事运输业,因极具经商理财之才能,深得南浔大盐商刘氏赏识,并委以重任。不久,又自行立业。与人合伙在淮北开设同德昌盐行,获得成功。继而他又转向金融业,先后在上海、扬州、苏州、淮阴、镇江开设多家钱庄,又在高邮、睢宁开设当铺,遂成巨富。叶氏垂老归乡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构筑了文德堂。

该堂坐北面南,临街而建。单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依次有门屋、前后花厅及楼厅。占地面积达1 800平方米。

门屋,面阔四间,进深五檩。

前后花厅相互对称,两侧有廊,前后可贯通,中间为庭院。

前花厅,二坡硬山造,哺鸡脊,小瓦屋面。面阔三间10.8米,进深七檩8.4米。厅做磕头轩形式。前后轩均施鹤颈椽。轩梁扁作雕缠枝花卉纹,轩梁底设梁垫,蜂头雕寿桃、石榴。轩梁背置双斗承檩,间设荷包梁。内四界大梁扁作,梁面雕缠枝花卉纹。下置梁垫。蜂头雕如意、石榴纹。大梁背置五七式斗,上承金机与金檩。三界梁背置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檩。牌科两侧以山尖形式置山雾云。边贴穿斗式。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次间前设槛窗,下置半墙,后步柱间以落地花窗做成隔断。厅内方砖直纹铺地。花厅前为庭院,院内花岗石板铺地。

后花厅,面阔三间10.8米,进深6.4米。西侧有轩廊,均施鹤颈椽,两侧轩廊与前花厅相贯通,形成回廊形式。轩廊宽1.8米,前檐出檐较深,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轩廊两侧壁面开有砖细框门景,与东西备弄相通。后花厅的形式和梁架结构与前花厅基本相同。前后花厅间为庭院,院内地铺花岗石板,四周以花岗岩条石做沿口。

楼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带两厢10.2米,总进深13.9米。楼厅为楼下轩形式,前设轩,施鹤颈椽。轩梁满雕缠枝花卉纹与戏文故事图案。轩梁下置梁垫,蜂头雕如意纹。轩梁背设斗,置荷包梁。轩廊两端壁面开有细砖框边门景,与备弄相通。楼厅大承重扁作,下置梁垫,蜂头雕刻如意、石榴纹。承重侧面雕缠枝花卉纹,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次间前设短窗,下置半墙。厅内方砖铺地。楼梯设在东次间内。二楼梁架圆作,用料硕大。构架为内四界前轩后双步做法。前轩卷篷顶。内四界抬梁式。厢房卷篷顶,前檐下设短窗,下置木栏杆。

楼厅前为庭院,前院墙开以花窗,开有月洞门,院内地铺花岗石板,并植有黄杨,十分雅致。

信恒堂

信恒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新义村24号,为潘氏祖传宅院。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据《潘氏宗谱》记载,潘氏在明万历年间从吴兴怀七里迁居太湖东山唐股村,始迁祖为潘秀。潘秀之孙潘文选,曾候选州同知。从此潘氏涉足仕途,亦耕亦读,亦商亦仕,家势渐起。潘秀九世孙潘金莱,早年随父经商,后成为江淮盐商,遂于光绪年间在东山响水涧北购地建造了信恒堂。

信恒堂坐北面南,依山脚而建。单体建筑一路五进,依次为住屋、双圆堂、前住楼、后住楼。间以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门屋东向,设在第二、三进圆堂之间。面阔一间,进深三界。第一进住屋,面阔三间带前后厢。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较朴素。住屋前有墙垣相围,形成庭院。院内有含笑一株,主杆直径12厘米,甚为珍贵。

第二、三进为两座对称的圆堂。圆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前檐下设落地长窗六扇。东西两侧设轩廊,两堂前后可贯通。廊轩施鹤颈椽,上设草架。两圆堂之间为天井。

前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楼,底层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室内方砖铺地。二楼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前设槛窗。厢房面阔两间,底厢前设副檐。前檐下置槛窗,设半墙。两厢间为天井,天井前照墙高耸,筑哺鸡脊,设滴水檐,檐下施有细砖贴面抛枋,照墙下部正中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为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上下枋、两兜肚,字枋内均光素无纹。

后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楼,底层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室内方砖铺地。明、次间前各设落地长窗六扇。厢房面阔两间,明、次间与两厢前设副檐,施飞椽。二楼为内四界后双步形式。梁架圆作,内四界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构架较朴素。前檐下设槛窗。明、次间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庭院,院内铺花岗石板地坪,四周条石压沿,院内有水井一座。庭院前为高耸的照墙,照墙下部有门罩式砖雕墙门一座。墙门为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部即置石门楣,设门。

从形式与梁架结构分析,信恒堂当属清末建筑。该堂布局紧凑,构架朴素。其特点是利用山坡地形,前后各进单体建筑逐渐提高,既利用采光,又便于泄水。该堂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蔼庆堂

蔼庆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通德里25号,为东山望族万梅峰之宅第。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万梅峰,名履占,字梅峰。早年家境并不富裕,只好到上海一家商号当伙计。尔后,在一家洋行经营布业。据传,咸丰年间沪地白呢滞销,众多商号怕进货后造成积压不愿进购,因此当时市场上的白呢极为便宜。而万梅峰却代洋行收进了大量的白呢布。同行却纷纷认为此是冷门货,一定血本无归。是年盛暑,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行宫,全国举丧。官员们均需购买白呢做丧服,一时引发白呢价格暴涨,全部脱销。洋号大赚了一笔,遂以重金奖赏万梅峰,万氏瞬间致富。

万氏蔼庆堂,原规模极宏。现尚存建筑可分东、西两路:东路依次有门屋、楼厅、前后住楼;西路有花厅、书房、佛楼。间有备弄相通,天井相隔。

门屋,面阔一间,进深五檩。进门屋折西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正面为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上下枋、字牌、两兜肚内均光素无纹。花岗石门框,上槛面雕笔锭胜图案。墙门背面为纹头脊,脊中部堆塑走兽。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三层叠涩飞砖。上枋雕回纹,下设回纹挂落,左右兜肚无纹。中部字牌以回纹镶边,中光素。下枋中部施锦袱。两侧荷花柱下悬莲瓣形花篮。

楼厅,面阔三间带前后厢。底楼承重扁作,前设船篷轩,为楼下轩形式。明间与两厢前设副檐,出檐较深,施飞椽。两厢檐下设挂落,下悬方形花篮,置有竹节形斜撑,为雀宿檐做法。二楼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脊檩施彩绘。厢房船篷顶,上设草架,前檐置槛窗。

前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室内地铺直纹方砖。明间前设花岗石台阶两级。二楼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构架朴素。两厢底楼前设副檐,置有挂落与斜撑。明间与两厢间形成天井,天井前有高耸的影壁,影壁筑脊,设滴水檐。影壁下部正中有墙门一座。墙门面阔3.2米。哺鸡脊,一坡屋面,滴水檐。上下枋、字牌内均光素无纹,较简洁。

后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形式和构架与前住楼基本相同。

花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为四界回顶前后轩花篮厅做法。前后轩均施鹤颈椽,内四界为三轩连缀形式。上设草架。内四界大梁扁作,梁侧雕人物花卉图案。前轩步柱不落地,为省柱做法,下悬方形花篮。厅内方砖铺地。两侧山墙内壁贴有清水细砖。明间前设落地长窗,裙板雕人物戏文故事。次间前设槛窗,下置木栏杆。明间后轩步柱间设雕花飞罩。前檐柱下置扁方形花岗石柱础,顶设坐斗承檐檩。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桁做法。花厅构架做工讲究,装饰图案雕刻精细,十分华丽。

该堂始建无考,从单体建筑的梁架形制与装饰特点看,属晚清时期建筑。其花厅的做法极为讲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楼厅雀宿檐做法极具地方特点。该堂的存在,为研究当地民居建筑的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容春堂

容春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翁巷。为洞庭东山望族刘氏后裔刘恭保在清末所建。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刘恭保(1871—1931年),字尙如,生于东山翁巷村。早年在沪经营钱庄,先后任志庆、庆成、协升钱庄当首(经理),还出任过上海钱业公会会长。成为沪地清末民初时期金融界的翘楚。民国九年(1920年)返乡后,致力于家乡的公益事业。

这座刘氏所建的容春堂原来规模极为宏大。整座宅院有108间房屋,当地俗称“一百零八间”。单体建筑有东、中、西三路。现尚存中、西两路建筑:中路依次有门厅、大厅、楼厅、住楼;西路有门屋、前花厅、茶厅、书楼、后花厅。间以备弄相通。每路单体建筑之间有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门厅,二坡硬山造。两山墙顶置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五间,进深七界。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肩设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和金檩,平梁背设一斗三升斗拱上承脊机与脊檩,边贴分心穿斗造,用柱5根,中柱落地,前后金柱不落地。各柱间以扁作月梁穿与穿插枋攀连。后双步亦用扁作月梁川,攀连檐步柱。明间前廊东西壁面以砖细贴面,前步柱间设将军门,惜将军门已佚。

门厅后为窄长的天井,过天井为前庭院,院墙顶部筑脊,设滴水檐,檐下施砖细抛枋,正对大厅明间设砖雕门楼一座。

门楼朝外为二坡小瓦顶,滴水檐,檐下施仿木砖细飞椽及凤头昂式砖细牌科。上枋仅以阴刻线雕出如意图案。两兜肚内光素无纹,字牌内镌楷书阳文“服我先畴”额文,下面外露不贴砖细的天满石上,浮雕暗八仙图案。两侧荷花柱下悬方形小花篮。花岗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

门楼朝内为滴水檐,下设凤头昂式砖细牌科,拱垫板雕出柿蒂纹。上下枋及两兜肚内均光素无纹。字牌内镌阳文楷书“饴启后人”额文。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六界。为内四界前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肩设荷叶墩置斗上承平梁,平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山尖施山雾云与抱梁云。明间脊檩施彩绘。边贴穿斗造。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檐,明间前檐柱为八角形,下置八角杵头式青石柱础。前后步柱及山面各柱顶设斗,下部均不设柱础,直接落在磉石之上。大厅柱檩用料硕大,十分粗壮。

楼厅,二坡硬山造,山面施砖搏风。面阔三间带两厢楼。底楼四界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明、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檐柱下设青石质提灯形柱础。二楼梁架圆作,较朴素。厢楼面阔两间,底楼前退一界为廊,明间与两厢廊檐下为雀宿檐做法,极具地方特点。明间前与两厢楼之间为天井,天井内铺花岗石板地坪,塞口墙高耸,顶筑脊,做滴水檐,檐下设砖细抛枋。塞口墙下部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纹头脊,中部堆塑灵芝纹。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置砖细仿木飞椽,设细砖仿木牌科。上枋、左右兜肚及字牌内均光素无纹。两侧荷花柱为四方束腰形。下枋花岗石质,枋面雕“凤穿牡丹”图案,纹饰精美。

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楼。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室内方砖铺地。二楼梁架圆作,内四界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明间及两厢前檐下设槛窗,下设裙板。

住楼前有庭院,内花岗石板铺地。正对住楼有砖雕门楼一座。门楼为哺鸡脊,一坡小上瓦屋。花纹边滴水。檐下施仿木砖细方椽及一斗三升仿木砖细牌科。上枋两端雕如意头,内浮雕卷云纹图案,两侧兜肚内刻灵芝图案,纹饰精美。字牌以回纹框边,字额已毁。下枋花岗石质,刻“笔锭胜”图案。门楼正面门罩形式。为皮条脊,一坡面,字牌与兜肚光素无纹。两侧荷花柱做成四方束腰形。青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

中、西路之间有备弄,备弄前有门屋。门屋面阔一间,进深三界。梁架为圆作抬梁式,卷篷顶。

前花厅,二坡硬山造,山面顶部设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三间。花厅前为庭园,庭院内植以花木,墙垣高耸。东侧院墙中部有一座门罩式砖细墙门,墙门皮条脊。一坡小瓦屋面。下为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

前花厅后为小庭院,院内堆以假山,植有花木。庭院西侧有书楼,书楼面阔四间,梁架圆作较简洁。庭园后有茶厅,茶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茶厅后为后花厅。后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轩,内四界回顶,为三轩连缀满轩形式。前轩施鹤颈椽,轩梁刻缠枝花卉。内四界大梁扁作,梁面雕刻蝙蝠、祥云、缠枝花图案。后轩置茶壶档椽。后花厅前为庭院,院内花街铺地,地坪铺有“平升三级”图案。庭院院墙相围,墙垣筑脊,设滴水檐,檐下有墨笔素描画装饰带。装饰带可分正、左、右三部分。正面绘戏文人物故事,石榴、寿桃、花卉图案;左右两面分别绘有奔马、走鹿、花卉图案。所绘图案纹饰细致,线条流畅。垣墙两侧开有方形花窗。

该堂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是吴中地区清代晚期群体民居建筑的代表。该堂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江南民居发展史的珍贵实例。

冯桂芬故居

冯桂芬故居,在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下塘街,是一座清中后期风格的规模宏大的宅第园林。宅第延承了江南水乡宅园的布局形式,门前临街枕河,后面辟庭园,居所与自然环境十分融合。宅院主体建筑分东、西两路:东路为迎宾大厅与生活起居之楼厅;西路为南北对称的书房。南部为花园。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区域功能分明。1999年5月,冯桂芬故居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厅面阔三间12.28米,进深九檩11.05米。二坡硬山造。系扁作抬梁式。北端重轩,廊轩施一支香鹤颈椽,内轩为船篷轩。南端亦为船篷轩。内四界抬梁式,大梁扁作,梁端下置斗拱。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承脊机及脊檩,牌科两旁依山尖形式施山雾云。内四界大梁雕“狮子滚绣球”、金钱穿如意纹饰。廊轩两侧有门额,取《荀子·儒教》中“君子修其内而让于外”之意,分别镌“修内”、“让外”砖雕额文。

楼厅面阔14.95米,进深12.10米。楼厅底楼设前后轩,北端重轩,廊轩施茶壶档椽。内轩为船篷轩。南轩施茶壶档椽。内四界大梁扁作,楼厅北置两厢,以小天井相隔。二楼梁架圆作,抬梁式。前后船篷轩。构架朴素简洁。北端两厢面阔一间,卷棚顶,上设草架。

书房面阔三间9.05米,进深8.15米。为内三界前后轩形式,前后轩均施茶壶档椽。内三界做回顶,省步柱做法,悬以垂莲柱,垂莲柱下悬花篮,花篮做方形,上端雕梅、兰、竹、菊图案,下雕双狮滚绣球,玲珑剔透,极为精致。三界梁扁作,刻松鼠、葡萄、凤穿牡丹、梅花、喜鹊等图案。线条流畅,纹饰精美。

书楼与书房相对,坐南面北,中以天井相隔,书楼两层,面阔7.38米,进深8.25米。底楼亦为花篮厅形式,花篮做方形,雕牡丹、荷花、菊花、桃花花枝,极为精美。大梁扁作,刻珊瑚、灵芝、犀角、祥云图案。二楼梁架圆作抬梁式。书楼南端出檐较深,檐下设斜撑。

值得提出的是,该宅第的书楼、书房的建筑形制极富特点。书房是一处由内三界与前后轩构成的单体建筑。其前后轩与内三界的回顶形成三轩连辍形式,内屋顶形成柔和的曲线,精巧而富有变化。厅内采用省柱做法,而以垂莲柱花篮代之,既美观又明亮。方形的花篮雕以梅、兰、竹、菊图案,玲珑剔透,极为精致。大梁扁作,上刻凤穿牡丹、松鼠、葡萄、梅花、喜鹊等图案,线条流畅。小巧的书房形制与梁架的雕刻题材透露出宅主人浓郁的雅文化气息。而以天井相隔的南端的书楼与其相对而立,楼下厅内也采用省步柱悬花篮做法。这种南北相对、互为对称的花篮厅书房形制为吴地仅有,为清代苏南建筑中的瑰宝。

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庭,吴县人。清末著名政治家。清道光二十年进士,官至右中允。后受到排挤,于咸丰九年(1859年)罢职回乡。

冯桂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轰破了清廷的大门而纷至沓来的时刻,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对中华民族的危机忧心如焚。他认为:中国要自强独立,必须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毅然撰写了《校邠庐抗议》一书,对当时的财政金融、土地赋税、官吏选拔、对外贸易、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这是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之前最早的一部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政见书。这部政见书中始终贯穿了一条学习西方之长处、变法自强以抵御列强入侵的思想。他希望清政府能改变吏途泛滥和官僚机构臃肿,实行机构的撤销,以及冗员的裁减。主张以新颖的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方法选拔优秀人才参与政权。“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理论,以资本主义的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他的这些改革主张,在当时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以至对后来的戊戌变法、洋务运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洋务派的先驱。

而鲜为人知的是,冯桂芬在写成这部力作以后的同治初年,即购得原礼部侍郎沈德潜的木渎旧宅一幢,且自命为“校邠庐”。后一直在家著书立说,讲学授业。一生著作甚多。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归葬于吴县藏书天池山北竹坞鸡窠岭上。

目前,该宅园已由木渎镇政府出资修复。现正以崭新的面貌,笑迎八方游客的到来。

蔡少渔旧宅

蔡少渔旧宅,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下塘街,是木渎富商蔡少渔的旧居。宅院始建无考,从现存建筑的形制特点看,属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1999年5月,该宅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少渔,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祖籍洞庭西山,早年是苏州城内一家米行的伙计,后在上海做颜料生意致富。回木渎后,置田万顷,并在山塘街买了这幢旧宅,经翻造后颇具规模。

宅院坐北面南,临街而建,原规模较大,现尚存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及东侧附房。

门第为库门形式。门厅与轿厅相连。轿厅面阔8.57米。抬梁式构架。

大厅,二坡硬山造,哺鸡脊。面阔三间11.3米,进深11.98米。为内四界前后轩形式。大厅前为重轩,施鹤颈椽,内四界抬梁式,大梁扁作架于金、步柱之上,山尖施山雾云。明间大梁与轩梁间的升口架棹木,棹木上雕有暗八仙和戏文故事为题材的透雕图案。明间内四界中一根方椽上刻有琵琶八只,有“八音合欢”之寓意。

大厅前为天井,塞口墙中部正对大厅明间设砖雕门楼一座。门楼哺鸡脊,小瓦顶。滴水檐,檐下施仿木砖细飞椽,设仿木砖细牌科。两侧荷花柱较短,下悬盛开的荷花。字牌内镌阳文隶书“明德惟馨”额文。左右兜肚分别深雕“张良拾履”、“高山流水”人物故事图案。上下枋则分别浮雕“老子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人物故事图案,图案雕刻精美,纹饰线条流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楼厅面阔五间带两厢17.43米。进深九檩11.98米。楼厅底层四界承重扁作。前有轩,施鹤颈椽。檐口施斜撑,设花篮形挂落。轩廊荷包梁上刻有一对“大象”,寓“吉祥”之意。楼厅二楼梁架圆作,抬梁式,结构简洁。轩廊施菱角椽。轩梁上雕有凤凰16只。楼厅的檐枋、栏板、窗格上雕有“暗八仙”、“平升三级”、“四季平安”等吉祥图案。纹饰繁缛,透露出浓郁的民间习俗文化情调,反映了宅主人追求吉祥、平安的心态。

楼厅北部原有庭园已毁。1998年重建,园内辟有“人居阁”、“观景廊”湖石假山,引流入园。身置园内,可赏小园全景,可眺灵岩山色。

蔡少渔的这幢旧宅虽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但宅内装饰华丽,砖雕、木雕图案精美,极具含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宅的存在,亦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沈柏寒旧居

沈柏寒旧居,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西汇街。旧居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清光绪年间留日学子、苏南贤达沈柏寒先生的故居。1997年7月,沈柏寒旧居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宅院坐北面南,临街而建。占地面积达2 500多平方米。单体建筑有两路三进。东路有照墙、门厅、账房;西路依次为茶厅、大厅、楼厅,其间均以天井相隔,组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门厅为两层楼形式,底层面阔一间3.78米,进深6.52米。黑漆大门,方砖铺地,花岗石台阶踏步。正对大门新建一砖细照壁,正面阳刻“漪韵”两个大字。

与门厅相对的账房,面阔一间4.26米,进深6.52米,其屋架结构基本保持原状。边贴六界,立柱5根,柱下垫花岗石圆形鼓墩,柱顶均施坐斗。柱间眉川、额枋相互穿插攀连,前后设轩,前为扁作船篷轩,后施鹤颈一枝香轩,轩梁均扁作,承于枋上,梁背置斗承轩檩,檩下设水浪机,前轩荷包梁,后轩置山雾云,月梁、眉川上均刻两道流云弦纹,额枋浮雕灯景式图案,做法规整精细,保存完好。

进门厅左折为茶厅,面阔三间9.55米,进深九檩8.65米,前后双步廊,边贴立柱7根,柱头设斗承檩,梁架圆作抬梁式。

茶厅后的大厅,取名“乐善堂”,是沈宅的主体建筑,也是该宅的精华部分。大厅面阔三间9.9米,进深十檩11.4米。二坡苏瓦顶,山墙越过屋面,左右相对做五山屏风墙。花岗石台阶,明间前后设两级踏步。为扁作厅抬头轩形式,上施草架。内四界扁作大梁,架于两步柱之上。梁挖底作圆势,形成柔和的曲线。两侧琴面刻有双道弦纹,内浮雕流云纹饰,线条圆润流畅。梁背两端向上做圆弧形卷杀,下设镂雕卷草如意纹梁垫,搁置柱斗之上,再辅以“蒲鞋头”承托,增加了大梁两端搁置的稳固性和装饰性。大梁肩设斗,承金檩及山界梁,山界梁梁背设斗置一斗六升牌科,以承脊檩。牌科两侧依山尖形式,镂雕流云飞鹤山雾云,端拱脊檩两旁置抱梁云,檩下均施连机。大梁制作规整。金柱圆形,上粗下细,高与柱径的比约为12∶1,柱下垫有花岗石鼓墩,下置方形磉石。金柱前设重轩,轩廊为“鹤颈椽一枝香”形式,内轩为船篷顶,上覆重椽草架。厅内轩梁均扁作,遍施流云纹,厅前明间设六扇长窗,次间为地坪窗,均为“十字川海棠”式花纹。明间后金柱间设屏门,上悬“乐善堂”匾额,次间后窗为宫式和合窗。厅内方砖墁地,两侧山墙底部以细砖贴面。

楼厅两层,面阔六间,两边带厢19.54米,进深6.75米。楼厅内四界承重扁作,上施雕刻。其前廊柱与步柱通上层屋顶,楼下筑鹤颈一枝香轩。前檐下设雀宿檐,置有垂花柱、斜撑等构件,均雕刻卷草纹饰。楼梯设在厢房内。楼厅前设30扇“宫式”长窗,楼上设“书条川式”半窗。

宅院大厅装饰豪华,高大宽敞;楼厅体量硕大,极富气派。

沈柏寒,名长慰,字伯安,吴县甪直人。他七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沈家是甪直镇有名的富户,有“沈半镇”之称。其祖父沈宽夫在光绪年间重建甫里书院。后来沈氏在甫里书院设私塾,还请昆山名士方还执教。沈柏寒从小得到名师指授,打下了坚实的旧学根底。

1904年,21岁的沈柏寒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教育学。在日期间,他学得新知识,结识了同盟会会员于右任等一批志士,并与陈叔通、秉农山义结金兰。1906年,沈氏家族内部发生纠纷,祖母忧急成疾,发电报催促他这个长房长孙返家处理家事,他只得辍学回乡。

回乡后的沈柏寒有教育救国的志向,他步祖父之后尘,开启了甪直的新式教育,创办了甫里小学,建造了“培本” 幼稚园,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方法培养了一批有用的知识青年,对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此外,沈柏寒积极倡办实业,在他的参与下,甪直创办了电灯厂、电话局、碾米厂、面粉厂。抗战期间,他组织“自励社”讲气节。他也参政,当过吴县的参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特邀代表,他参加了第一次苏南政协会议。1953年12月病逝于苏州。

沈柏寒先生的旧宅如今尚在,从该宅豪华的装饰风格看,不仅反映出沈氏家族的豪富,同时也透露出宅主人对雅文化的追求。该宅的存在,为研究沈氏的家族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也为我们研究晚清建筑文化提供了优秀的实例。

萧氏旧宅

萧氏旧宅,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古镇。宅院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杨姓武举人所建,后卖给萧冰黎。1999年5月,该宅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萧氏旧宅,临街而建,坐西面东,占地1 000余平方米。宅院布局紧凑,形制规整。分南北两路:北路为正落,前后共有三进,依次为门厅、大厅、楼厅,其间用砖雕门楼和天井间隔,组成各个独立院落;南路有书楼。

门厅为两层楼形式,面阔三间10.8米,进深9米。

主体建筑大厅是该宅精华部分。大厅恢宏,二坡硬山造。山墙顶部做五山屏风式封火墙。厅面阔三间10.8米,进深七檩7.62米,南次间外接附房一间(原为书房)面阔3.8米。明间前设花岗石踏步两级,天井与明间等宽,北筑厢房,南砌塞口墙。厅内方砖铺地,房屋举架较高,略带曲线。金柱圆形,高与柱径比为12∶1,柱下垫有花岗岩圆形鼓墩,墩下置方形磉石,柱上施坐斗,承内四界扁作大梁。大梁底部“挖底”有圆势,形成柔和的曲线,两侧琴面刻有双道弦纹,内刻卷草纹饰,线条圆润流畅,梁背两端向上做圆形卷杀,前后两侧“剥腮”成斜三角形,下设雕于牡丹纹饰的梁垫,再辅以丁头拱承托,既增加了大梁搁置的稳定性,又起到了装饰作用。梁肩置五七式坐斗,承三界梁。山界梁做法悉同大梁,梁背中间设五七式斗六升牌科一座,以承脊檩。牌科两旁依山尖形式设山雾云。次间山面立柱5根,柱底垫有花岗岩圆形鼓墩,柱间均用扁薄的月梁与穿插枋相互攀连。厅前施鹤颈椽一枝香轩,轩梁扁作,满施花纹,十分考究,后设复廊,做法简洁,为后期修复所致。厅前明间设长窗六窗,次间前后设半窗,均为“宫式万字川”样式。后金柱间设屏门,后接墙门。整个大厅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

楼厅两层,为副檐轩楼厅式。花岗岩台基,设踏步两级,面阔三间10.78米,楼下进深9.45米,楼上缩进1.2米。楼下承重扁作,做法规整。楼上内四界为圆作抬梁。前设重轩,前为鹤颈椽一枝香轩,内轩为扁作船篷轩。轩之梁、枋、机、雀替等木构件制作精细,满施花草纹饰。金柱用材较大,下垫花岗石圆形鼓墩和方形磉石。厅内方砖直纹铺地,两侧山墙墙裙以细砖贴面,明间金柱间设屏门,次间设于“葵式万川”挂落飞罩。楼梯设在北次间后廊。明间前设六扇长窗,次间设地坪窗,均为“十字海棠”形式。楼上明、次间前设有18扇“矩形万字式”半窗。

南路书房前后设有小天井,植以花木翠竹,垒筑假山小品。

宅内有牌科墙门两座,均为仿木砖雕结构,其规模、形制、风格基本相同。有哺鸡脊、垂莲柱、牌科、枋子、飞檐等结构。垛头、勒脚均用细砖贴面,楼厅前墙门牌科为一斗六升,更为精制。墙门上下枋及兜肚上满施透雕,惜已毁坏。正中匾额题刻保存完好,正对大厅墙门的额文为“积善余庆”、“光绪己丑孟秋”,第二座墙门的额文为“燕翼诒谋”、“光绪□□仲夏”。

宅主人萧冰黎(1881—1946年),名钧,字冰黎,毕业于江苏高等师范学校,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任乡议会副议长。其孙女萧芳芳为香港著名电影演员。

1998年,甪直镇人民政府投资对萧宅进行全面维修,并增设萧芳芳演艺馆,现已正式对外开放。旧宅正以新貌笑迎四方来客。

春在楼

春在楼,俗称“雕花楼”,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建于1922年,历时三年完工,是一座封闭式的群体民居建筑。2006年5月,春在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在楼的建造人金锡之(1881—1960年),名基应,洞庭东山施巷村人。14岁到浦东川沙的一家典当行内当学徒,后转至棉纱行为徒。民国后,任上海日商取引(交易)所理事长。后来他自立门户,设立公茂纱号。不久,又分设东、南、西、北四家公茂商号,分别经营棉花、棉纱和棉布。此时,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棉布价格猛涨,金锡之就此发迹,号称拥有“百万家财”。民国十一年(1922年),金锡之遵母命,将上海江西路“汉茂顿”的一幢住宅以17万银元出售,用此款在亲德堂老宅旁兴建了这座春在楼。

春在楼坐西面东,其朝向含有“向阳门第春常在”之意。宅院四周以黑色高墙封围,占地5 500平方米,是一座院落式的群体民居。宅园平面呈多边形,布局有序,主体建筑依中轴线分布,依次设置影壁、门楼、前楼、中楼、后楼。前楼与中楼两侧设立厢楼,对称而平衡,楼与楼之间以天井分隔,一进房屋套一进院落。北侧设置小巧的花园,南边则与古朴典雅的明代老屋——亲德堂相连。建筑空间显得疏密有致,十分得体,是典型的苏南传统住宅建筑。

照墙,位于大门前,砖砌“八”字形,墙上细砖贴面。上方嵌砖额一方,内镌阳文楷书“鸿禧”两字。照墙与大门间花街铺地,以卵石铺嵌出“平升三级”图案。

大门为双门楼形式,形体高大宏伟。门楼朝外为单坡板瓦顶,花岗石库门。门之上字牌内镌阳文“天锡纯嘏”四字额文,意示天赐大福。其上枋、中枋、下枋分别平地浮雕灵芝、牡丹、菊花、兰花、石榴、蝙蝠、佛手、祥云等吉祥花卉图案,左右兜肚内深雕“古城相会”、“古城释疑”戏文故事图案。库门里是一座单檐翼角斗拱重昂、气宇轩昂的牌楼式门楼。门楼通高9.35米,阔3.6米,门樘宽1.68米,高3.6米。门楼正脊两端塑蝙蝠一对,中央置放豆青色古瓷方盆,内植万年青,含“洪年齐天,万年永昌”之意,正脊中部塑有“独占鳌头”。竖带塑“天官赐福”、“恭喜发财”、戗角吞头作泥塑“鲤鱼跳龙门”。门楼砖雕层次丰富,中部字牌以蝙蝠祥云镶边,内镌阳文隶书“聿修厥德”四字额文,与门外之“天赐纯嘏”额文相呼应。字牌下的平台上设有细砖栏杆,三根望柱分别以圆雕的手法雕以“福、禄、寿”三星像,以示三星高照,其乐无穷。平台下端设透雕牡丹藤景挂落。门楼左右兜肚深雕“文王访贤”图案,门楼上枋横勒里深雕“八仙庆寿”图。中枋深雕“鹿十景”,意喻为“禄”。下枋深雕“郭子仪庆寿”七子八婿,儿孙满堂,比喻为福寿双全。五寸宕内设一斗三升丁字拱牌科六垛,砖昂起翘,斗拱凸起,轻扬秀逸。垫拱板透雕五个造型优美的圆形图案,正中为双喜图,取意“双喜临门”。两旁的“如意”和两端的“绳袋”合喻为如意传代。门楼南侧砖雕“锦鸡荷花”——雄鸡锦毛勃发,扭颈瞪眼,直视荷花上的毛虫,摆出伸脖吞食之姿,以示挥金护邻。北侧砖雕为“凤穿牡丹”图,比喻富贵双全。两旁的荷花柱上雕有倒爬狮子,上端根部雕有和合二仙,以示瑞祥。五寸宕两端外侧雕葫芦插芽,象征子孙后代绵延不尽。该门楼造型雄伟而古雅,结构严密而灵巧,纹饰题材宽广而统一,内容繁而不乱,层次丰富而不紊,雕工精细而秀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前楼,单檐硬山造,上下两层,两山顶做五山屏风式封火墙。面阔五间带两厢楼21.8米,进深九檩10.8米。外观宏伟富丽,精雕细刻为全宅之冠。楼下为厅,前后设轩,轩梁架于檐、步柱之间,前轩施鹤颈复水曲椽,为鹤颈轩;后轩施海棠曲椽,为海棠轩。金柱圆作,向上略有收分,柱下设花岗石质宫灯形柱础。明间檐柱之间设落地长窗,两次间装半窗,两梢间则与厢房相连。扁作承重,梁端下设梁垫,梁垫下辅以“蒲鞋头”,以增强承重之稳定性。后步柱顶部架上棹木。承重、搁栅通体雕“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等图案。棹木透雕“指日高升”、“马上封侯”、“加官受禄”、“带子上朝”图案,所雕人物气宇轩昂,神采飞扬。梁垫镂雕牡丹花。包头梁的三个平面都是黄杨木雕,图案为“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48幅《三国演义》戏文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征战场面生动逼真,构图线条流畅精美。楼厅左右两壁,以水磨方砖通体贴面,前轩左右壁面开设方门合角式门景,上部细砖额内分别镌刻“居仁”、“由义”额文。楼厅廊沿雕有花篮20只,分别是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四季花卉。而前檐额枋部位的花环式装饰带,则是巴洛克装饰手法与民族传统纹样的综合应用,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装饰风尚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落地长窗与短窗的窗梃采用了“鸭蛋混”做法,长短窗的裙板与夹樘板分别雕刻着“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图案。而值得一提的是,长窗的六块裙板上,通体雕饰六幅山水人物风景图,内容丰富,层次分明。远处的枕河小屋、三孔石桥、万里客船与弯弯的山路、山石、树木、流水、人物、车马、塔楼,景色幽深,引人入胜。

次间短窗外各设木栏杆,前栏杆为葵式“喜”字形,后栏杆为百结“喜”字形。

二楼梁架圆作抬梁式,前后设轩。金柱顶无坐斗,承五架梁,施童柱,承三架梁。明间脊檩施苏式彩画,款式为包袱式,袱内画聚宝盆,以祈财富。金笔重彩,色调鲜艳。前后轩形制与底楼相同。前檐出檐较深,檐柱21根,全都制作成竹节形,柱间配置西洋式铸铁栏板,栏板图案为“延年益寿”篆字缀以太极、蝙蝠纹。这是欧洲洛可可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巧妙结合。

左右厢楼体量外貌相同,而室内各异,左室取斋馆做法,内侧设立柱,平装有飞罩。右室步柱不落地,以短柱相代,为花篮厅做法。垂莲柱满雕花纹,飘逸洒脱。两厢前长窗裙板与半窗夹樘板上,分别浮雕“悬梁刺股”、“负角挂薪”、“不顾羹冷”、“与圣贤对”、“襄萤夜读”、“随月读书”、“道途磨杵”等少年登科的传说故事。

两厢楼山墙上分别堆塑“牛郎织女”和“和合二仙”图案,合喻为百年好合、相亲相爱。

中楼为重檐三层硬山造。面阔五间带两厢楼21.6米,进深9.15米。前轩后廊。中楼的承重、窗槅上亦全施雕刻。值得注意的是,中楼的包檐墙上还绘以壁画,题材内容为薛仁贵征东与薛丁山征西。白地浓墨,以工笔手法勾勒人物轮廓,线条流畅,人物比例匀称,极富神韵。中楼的第三层前后各缩进二界,而且两侧有封火墙遮掩,形成“明二层暗三层”形式。据说第三层是宅主人的暗室,曾躲过太湖强盗的三次抢劫。中楼南做阳台二座,北侧设长廊与前楼二层北廊贯通,廊中部筑有攒尖顶楼阁式半亭一座,倚窗凭栏可观楼下花园内的景物。

花园位于前、中楼北侧,面积318.5平方米。平面呈窄长方形。园内紧贴北院墙建佛楼、造曲廊、堆假山、筑亭榭、挖水池、架小桥、小径迂回渐进,曲折深邃。南侧轩廊亭阁,依楼而筑。园中部则植以四季花木,春夏秋冬皆可赏花。同时采用借景手法,在院墙上开有各式花窗,人们登亭入廊,透过漏窗,可远眺院外湖光山色及村舍田野。花园虽小,但十分精巧。

春在楼是一处典型的传统民居宅院建筑,其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形制典雅,结构严密,雕刻精致,风格独特,是我国近代群体建筑的优秀实例。尤其在建筑的装折上,在继承民族装饰风格的同时引进西方建筑的装饰元素,广泛采用了西方的彩色玻璃、铸铁栏杆、水泥阳台。还引入了希腊科林式风格及巴洛克建筑艺术,具有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在装饰工艺上,该楼熔砖、石、木雕、彩绘、堆塑艺术于一炉。其雕刻构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雕艺之精湛,为同时代民居建筑中所罕见,堪称江南近代建筑的瑰宝,对研究我国建筑雕刻史和民俗民间文化均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春在楼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可窥视出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

铁墙门

“铁墙门”老宅,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马家弄。因宅院大门满钉铁泡钉,故俗称“铁墙门”。该宅院为民国时期叶氏所建。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宅院单体建筑可分东、西两路:西路有门屋、楼厅、住楼;东路有佛楼、花园。间以备弄相通。

门屋,面阔三间10.4米,进深7.4米。明间前檐柱间设落地直拼大门四扇,门表面包以竹片并钉有泡钉。明间前檐两侧做清水砖垛头,上部为三飞砖形式,方形兜肚,内分别雕以寿桃、佛手图案,下部以混枭线承兜肚。勒脚以细砖贴面,形式秀美。两次间前砌包檐墙。屋内梁架圆作,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构架简洁朴素。

楼厅,面阔三间13米,进深13.2米。为骑廊轩楼厅形式。

底楼前设轩,船篷顶,轩梁扁作雕如意头。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厅内方砖铺地。两次间后设蟹眼天井。二楼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背置五七式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承脊机与脊檩。边贴穿斗式。二楼前置槛窗,明间后设穿堂,船篷顶。楼厅前为庭院,十分宽敞,院内有水井一座,地铺花岗石板地坪。东、西、南墙垣高耸,院墙筑纹头脊,置滴水檐,檐下施细砖抛枋。正对楼厅有砖雕墙门一座,门楼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置仿木砖细方椽,设仿木砖雕一斗三升牌科。上枋两端雕出如意头,中部浮雕人物戏文图案,左右兜肚内人物图案已毁。字牌以回纹框边,内镌“视履考祥”楷书额文。下枋两端雕如意头,中部施锦袱。

住楼,面阔三间13米。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室内方砖铺地。明间前步柱间设落地长窗六扇,明、次间以木板做成隔断。二楼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背两端设五七式斗上承金檩。山界梁背置一斗六升牌科以承脊机与脊檩。牌科两侧以山尖形式施山雾云。正间后设穿堂,穿堂船篷顶,上置草架。梁背置双斗,双斗间设荷包梁。正、次间之间以木板隔断,正间前设槛窗,下置葵式木栏杆。厢房面阔两间6米。底楼前设槛窗,下置半墙。二楼左右两厢均与前楼厅穿堂相通。梁架圆作,抬梁式。

两厢前檐出檐较深,以云头挑梓桁形式承檐口。檐下设槛窗,下置葵式木栏杆。值得指出的是,住楼二楼明间及两厢前檐下部施有一周满雕卷草纹的木雕装饰带,纹饰精细,图案繁密。明间前与两厢房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内地铺花岗石板地坪。天井前有高耸的照壁,照壁筑脊,施滴水檐。照壁下部正中有砖雕墙门一座。墙门为哺鸡脊,一坡小瓦屋面,滴水檐,上枋两端雕如意头,两兜肚内光素无纹。字牌内额文已损。两侧有荷花柱,门框内置直拼大门两扇,面贴方砖,钉以泡钉。

佛楼坐东面西,四坡歇山造。面阔一间5米,进深7.6米。四角飞翘,为歇山四方楼阁形式。佛楼南侧有轩廊,上设鹤颈椽。轩廊与佛楼底层相通。佛楼前后设副檐。底层为三界前后轩形式,前后均施鹤颈椽。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底层前后均设落地长窗。楼梯设在北侧。二楼内顶施木板天花,前后均设短窗,下置裙板。

该宅楼厅、住楼的体量较大。歇山四方楼阁式佛楼做法极具特点,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通德堂

通德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新乐村。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为民国时期上海绒线大王沈莱舟所建。2005年6月,该堂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沈莱舟(1894—1987年),字宏让,号弱余轩主。洞庭东山望族沈氏后裔。上海“恒源祥”毛绒商号创始人,上海裕民毛绒线厂董事长兼经理,民国时期上海著名实业家。清代末年从商,17岁到上海久康西洋杂货号学业。民国十六年(1927年),入英商开设的“德记洋行”当跑街,没几年就自筹经费,开创了以人造丝、绒线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恒源祥商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他在几位同乡实业家的支持下,集资创设上海裕民毛绒线厂,自任经理、董事长,兼任恒源祥织布厂总经理,所出产品“小囡”牌、“双洋”牌绒线,质优价廉,风靡市场。遂成为上海有名的实业家,被公推为上海毛纶业公会理事长。新中国建立后,沈莱舟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工商界代表,上海市普陀区、徐汇区政协委员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1987年,沈莱舟病逝于上海,享年93岁。

沈莱舟所建的通德堂是一座庭院式别墅。其规模宏大。宅院前设门屋三间,其后即为花园,园内堆以假山、挖以荷花池,筑有水榭。园后有两栋住楼及附房。

东住楼,住楼门前设有门亭,做法别致。亭依墙而建为半亭,平面长方形。面阔4.3米,进深2.8米。为单檐歇山攒尖顶形式,三坡小瓦屋面,亭顶线条柔和,亭前翼角飘逸,如翼分张。梁架为三界回顶四周鹤颈轩。花岗石台基,前设檐柱四根,两两成对。角柱为圆形,下设花岗石质圆形柱础,中檐柱方形,下置四方形花岗石柱础。四根檐柱两圆两方,一对圆柱圆础,一对方柱方础,石础玉立,相得益彰,精美端庄。前檐柱出檐较深,檐下设云头梓檩以承出檐。檐檩下施额枋,枋面两端雕如意头,中部浮雕“福、禄、寿”三星及花卉图案。额枋下设木挂落。亭之后柱及檩均内砌在楼前院墙内。亭三面启开,后为通向住楼的库门。亭之两侧檐下设檩,架于前角柱与后柱之上。亭内45°搭角轩梁扁作,面雕“福、禄、寿”三星及花卉图案。轩梁下置额枋,枋面雕如意头图案。45°搭角轩梁一头与角柱相连,另一端与垂花柱相接,为省柱做法。亭内垂花柱下悬挂方形花篮四只,玲珑剔透,十分美观。

入亭内,进库门,过庭院即为住楼。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底楼承重扁作、方木搁栅,上承楼板。正、次间之间以木板做成隔断。正间前置六扇落地长窗,地铺方砖。二楼梁架圆作,较朴素。两厢与正间前设槛窗。底楼两厢前设副檐,出檐较深,檐柱上端挑出短枋,上承梓檩,下置垂莲柱,下悬花篮为雀宿檐做法。住楼前为天井,塞口墙高耸,筑哺鸡脊。塞口墙下部设砖雕门楼一座。门楼纹头脊,一坡屋面,滴水檐。其上下枋、左右兜肚及字枋匀光素无纹,仅用细砖贴面,天井内地铺冰纹石地坪。

住楼后为后屋,面阔三间带两厢。正间前设落地长窗六扇,两厢前檐下设槛窗,正间前与两厢间为天井,设有简易墙门一座,墙门皮条脊,滴水檐,檐下做细砖贴面额枋。额枋下即为门框。

住楼西侧有附楼,附楼面阔一间,西洋式。底楼前包墙开上弧下方式窗户两个。二楼顶部为平台,四周筑有水泥栏杆。二楼后墙开门,并置有水泥露天楼梯,登楼梯可上顶部平台。附楼前有荷花池。

西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底楼承重扁作,顶部石灰粉饰。步柱下置青石质圆柱形柱础,下为青石质盆形础。檐柱下置花岗石鼓形础。室内铺方砖。正间前沿青石台阶两级。二楼梁架圆作穿斗式。两厢房梁架圆作,抬梁式。前设槛窗。正间与两厢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天井前塞口墙高耸,顶筑脊,设滴水檐口,塞口墙下设墙门一座。墙门哺鸡脊,一坡屋面,滴水檐,上下枋雕如意头纹饰,兜肚内雕缠枝花卉,字牌内镌“光前裕后”隶书额文,以及“丙戌九秋”、“卫道”字铭。西住楼后有库门,库门前原有四方形半亭一座,已毁,基础尚存。

该堂是一处建成年代明确的中西合璧的别墅式院落。其花园布局具有中式传统园林建筑风貌,亭、榭、池、假山俱全,十分雅致。住宅建筑运用了西洋建筑元素,体现出宅主人浓郁的海派文化色彩。同时,也反映出民国时期的中国内地民居的建筑风貌,已受到西欧文化的强烈影响。

德润堂

德润堂,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殿泾巷2号,建于1948年,是一处建成年代明确的民国建筑。

该堂坐北面南,宅前以墙垣相围,形成一座封闭式的院落。单体建筑有门屋、廊亭及楼厅。

门屋,面阔两间,进深四界。东侧山面硬山造,西侧四合舍做法,屋顶成三脊,正脊为哺鸡脊,西侧面两脊合成阳角,屋面为三面落水,西端前后屋角下设老戗,老戗两侧置摔网椽。门屋西侧一间前开库门。梁架圆作穿斗造。屋内方砖铺地。

楼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九界。底楼方木承重,明、次间为泥幔吊顶。明间前步柱之间设落地玻璃长窗,明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室内方砖铺地,楼梯设在明间后。

楼厅梁架圆作,用料粗壮,正贴为九界椽屋用七柱,中柱落地分心造,边贴排柱形式穿斗造。厅内所有各柱柱下均设花岗石鼓形础。

楼层各间均做泥幔吊顶。明间后步柱之间以屏门隔断,次间后步柱之间以木板隔断。两次间上部设有阁楼。明、次间前檐下均设宫式嵌玻璃短窗,下置葵式万川木栏杆,栏杆内钉以木裙板。木栏杆下部的檐口雕以繁缛精细的缠枝牡丹与回纹组合而成的装饰带。

楼厅前是宽敞的庭院,院墙高耸,顶部筑脊,设二坡小瓦顶,滴水檐。西院墙上部开有海棠芝花式花墙洞六个,南院墙西侧上部开相同式样的花墙洞两个。院之西南角堆以假山,院内植以花木。西院墙下靠墙设廊,廊为一坡小青瓦屋面,前檐做瓦头滴水。檐檩下设额枋,额枋下设回纹木挂落,垫板镂雕缠枝牡丹纹。廊之南端屋面做戗角,设老戗,置摔网椽,翼角起翘。廊之中段设一半亭。

半亭以墙而起,平面呈四方形,攒尖顶,三坡小瓦屋面,亭顶后脊与廊顶结合巧妙,亭前翼角分张。亭面阔一界,进深三界。后界与廊贯通。亭内木板吊成平顶,顶中心镂雕出回纹框边的圆形“寿”字图案。亭前设落地长窗两扇,两侧置短窗,下设细砖贴面矮墙。

该堂楼厅体量极大,十分宽敞。门屋的四合舍做法用于民居极为罕见,吴中地区仅此一例。攒尖顶四方半亭的营建亦极有特点,庭院的构筑引入了园林元素,院为亭、廊、假山,错落有致,十分得体,营建出了十分适合人居的环境,是一处极为优秀的民居建筑实例。

文裕堂半亭

文裕堂半亭,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东新街依仁里3号,建于民国年间。原是叶乐天所有的文裕堂花园内的建筑。现该亭产权为谢福奎所有。

亭为六角形半亭,依墙而筑。攒尖顶,筒瓦脊,翼角飞翘。圆形立柱四根,下置花岗石鼓形础,上承檐椽。亭之三面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檐檩下设额枋,枋面浮雕如意头。檐檩与额枋间的垫板镂雕折枝花卉。亭前下部设半墙,原有“吴王靠”已佚。半墙正面嵌有黄石匾额,额内镌有阴刻楷书“莲池”额文。亭内东墙壁面嵌有花岗石碑一通,上镌阴刻楷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民国十年孟春之月,韬文记”诗文,以及“礼乐传家贤圣业,高山流水智人心”,“甲子孟春,韬文书”,“陆稼书先生句”联句。亭前堆以假山,置有盆景,十分雅致。

该亭形式小巧,构筑精良。亭内诗文、联句字迹清晰,凿刻甚工,字里行间透露出主人追求修身养性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