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镇

甪直

古镇甪直,又名“甫里”,位于苏州城东23公里的吴淞江畔。地处苏南平原的水网低洼区域,素有“五湖之汀”、“六泽之冲”之称。古镇南临澄湖、万千湖,西靠金鸡湖、独墅湖,北望阳澄湖。镇周湖荡泽地,星罗棋布。镇内市河与吴淞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东塘江、大直江流通,河网交错,碧水环绕。纵横交错的河港框架,经纬交织的河道分布,形成了古镇内外息脉相通的水系。

甪直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镇南张陵山遗址的发掘,证实早在5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的繁衍、生息了。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建有离宫。南朝、唐宋时期,高僧名士云集,文化兴盛。古镇建制始于宋代,后为苏南平原的商业重镇。

甪直古镇面积1.1平方公里。全镇贴水成街,因水就市,屋宇丛密,街道逶迤,古桥林立,店铺鳞栉,民俗风情淳厚质朴。古桥、驳岸、河埠、古宅、古街、廊棚是甪直古镇的独特风貌。“小桥、流水、人家”是古镇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

千百年来,由于古镇四周为广袤的沃野和众多的河荡,发达的农耕渔业经济孕育着古镇的形成,促使古镇成为姑苏城东繁华的商贸集散地,也才造就了这历经沧桑的古街老屋。

甪直古镇的街道有9条,与河港平行而筑,主街长2公里。街道路面以条石与碎石相铺。

两侧店铺林立。20世纪50年代,古镇就有商铺637家、商贩400多户。古铺老店中以“万盛米行”、“一身债”饭店最负盛名。集市有早、晚两市,交易四时农作物。商贸相当繁荣。

甪直古镇素以桥多而闻名,有“古桥之乡”之称。桥梁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8.3座。旧有古桥72座半,现存41座。绝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所建,古桥形式各异,有宽敞的拱桥,有平窄的梁式桥,有多孔的,有单孔的,还有观赏性极强的双桥。这些各具特色的古桥分列横跨在纵横交织的河港之上。桥景水影,交相辉映,形成古镇独特的风景线。而值得一提的是,古桥两端河道沿岸均筑有石驳岸,长达2 000余米,随同河巷水道蜿蜒延伸。

驳岸的壁面上雕凿有各种图案的缆船石,图案纹饰有:如意、寿桃、灵芝、石榴、对橘、蝙蝠、夔龙、定胜、瓶(平)升三戟(级)等有吉祥之寓意的图案;有“狮子滚绣球”、“刘海戏金蟾”等民间传说故事的纹饰;还有象鼻、立鹤、奔鹿、蕉叶等动植物的象形图案。其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内容丰富,纹饰典雅,透露出浓郁的民俗文化情调见图(刘海戏金蟾)。

此外,根据实用需要,沿河的石驳岸上还筑有整齐美观的石砌河埠。河埠分一家一户的私用埠头和数家合用的公共河埠。因水位变化而设有高低的台阶,逐级下降。私家的埠头,宅基与河埠合二为一,呈折尺形,河埠与居室相通。有的私家河埠砌筑在出檐极深的沿河屋檐下,既可挡风雨,又方便日常盥洗。公用的埠头以万盛米行前的石埠头最为宽大,长约30米,平整的长条石一级一级往水里延伸,使人联想起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勾勒的农船密集停泊于米行河埠前粜粮的情景。

甪直街景

甪直街景

古镇以街巷、驳岸、古桥与河道一起构成了它的空间骨架。而水港河道既是水上交通的要道,城镇与乡村、城市联系的纽带,货物运输的通道,也是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洗衣、汰菜、聚集、交流的场所。在以船只为运输工具的年代里,为了方便来往商船、渔船靠岸贸易,才出现了众多的河埠、缆船石及沿河的店铺,形成“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前店后坊”的集商业、居住、生活为一体的街道建筑网络。这种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灵活多变、择水而居、择水为店的建筑形式,是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古镇大户人家的居室均建在街道的另一侧或坐落在小巷之中。其布局多以门屋、厅堂、住楼为中轴线,功能分明。大型宅院,则有两路以上的群体建筑,每路层层深入,天井庭院三四个,台阶整齐,备弄纵横幽深。古民居的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主体梁架多为穿斗式与抬梁式。大梁多为月梁形式,梁柱之间用榫卯连接。民居内的装饰颇有地方特色,厅堂内地坪铺方砖,前置落地长窗,后有平门相隔,前檐一般较深,盛行雀缩檐、廊轩形式。建筑墙体,两侧为封火墙形式,造型变化多端,屋面硬山顶,盖以小青瓦,前檐置滴水小瓦,屋脊有次毛脊、纹头脊、哺鸡脊,形式多样。庭院内的院墙开有花窗。外墙色调以粉白、青灰为主,粉墙黛瓦,高低起伏,其形式色调与自然融为一体,典雅而秀美。

古镇不仅具有独特水乡韵味的古街水道及民居,更富有内涵深厚的古寺名胜。镇区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旧有的“甫里八景”也景景入胜。

焚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

罗汉塑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

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对镇西保圣寺的评价,保圣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珍藏的九尊罗汉,是我国雕塑史上的奇珍,其塑造之精湛,神态之逼真,闻名中外。还有明代的天王殿,戗角起翘,立脚飞檐,十分古朴。耸立在殿前的武康石质旗杆石,为宋代遗物。旧时每逢庙会,寺内幡旗招展、钟鼓齐鸣;寺外商贩云集,热闹非凡。西院内还有女子楼、四面厅、未厌亭、生生农场等。叶圣陶先生当年在甫里执教的校舍旧址尚在。西院内高高的银杏树下,草坪青绿,环境幽静。北侧另有清风亭、斗鸭池、小虹桥、陆龟蒙墓等胜迹。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赋诗撰论,写出了著名的农具专著《耒耜经》,以及散文《野庙碑》、《田舍赋》、《后虱赋》,对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进行了抨击与揭露。

此外,古镇东市下塘尚有海藏梅花墅。为明代后期吴中首富许自昌的别业。梅花墅占地60亩,规模宏大。据朱之蕃、林云风的《梅花墅二十二咏》记,该别业原有得闲堂、竟观堂、杞菊斋、映阁、湛华阁、维摩庵、滴秋庵、流影廊、浣香阁、小酉洞、招爽亭、在涧亭、转翠亭、碧落亭、涤砚亭、漾月梁、锦浣滩、浮红渡、莲沼诸景。园中主要建筑为得闲堂,堂前石台广一亩多,可作歌舞演戏之场地。另有宏大的钟楼,撞钟时钟声数里可闻,“海藏钟声”曾为甪直八景之一。

“梅谢藕花香,小桥流水长。

钟声绿丛隐,声声流出墙。”

这是《吴郡甫里志》对海藏梅花别业景物的描绘。别墅于晚清时期废圮。现该别业仅存荷花池、假山等遗迹。

古镇东市梢头正阳桥前500米处尚有莲花墩。该墩是自然形成的江心洲,形如睡莲,浮于江中。每逢夏季,墩周风荷亭亭玉立,淡妆娇舞,多姿多彩,别有情趣。

水乡服饰

古镇的风物是多彩的,而人文历史是丰厚的。自宋至清康熙年间,这里共出进士、贡生120余人。梁、唐之际,高僧隐士云集。元代创办有“甫里书院”,文风渐兴。特有的水乡氛围,也曾吸引了历代著名文人和书画家纷至沓来。这里曾是罗隐、高启、归有光、赵子昴、陈继儒、徐贲、钟惺、陈子龙、柳贯等历代文化名人游访聚会之所,也曾是著名书画家倪瓒、文徵明、沈周、董其昌等人吟诗作画之地。近代思想家王韬出生于此,且四代均为秀才。民国初,古镇得风气之先,兴办新学,建有甫里小学和学前幼稚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此任教,育才育人。历代文人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古镇的文人历史积淀。

甪直的水乡民俗服饰,至今仍保持着数百年前的风貌。头戴三角包巾、身穿大襟纽攀布衫、腰束白裙、外罩靛青束腰、脚穿绣花百纳鞋的妇女,质朴而清丽,深受中外游人的青睐。棱角分明的包头是水乡服饰的标志,包头用一块底角为30°的等腰梯形布做成。色彩搭配十分讲究:姑娘用花布或青底白角;中年妇女则用黑底青角或蓝角;上年纪的妇女则戴全色包头。上衣款式为大襟、小袖、纽攀扣搭斜衽式。掼肩接袖的色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衣服的前后襟、肩部、袖部取用三种不同颜色和花纹的布匹拼接而成。束在腰部的裙也很具特点,长度齐膝,裙裥极细,裥面和裙带上均用不同的工艺绣以花饰。裙的外面系一条小穿腰。穿腰正中缝有一个大口袋,穿腰四周绣有各种花纹的图案。百纳鞋是水乡妇女的礼鞋,鞋帮上绣有几何形纹饰,鞋头面上绣花卉,鞋跟后面加一块半寸见方的绣花小布,这种鞋既牢固又耐看。

这种水乡民俗服饰,色调明快,形式活泼,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独特的民俗风情。

如今古镇区居民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传统的江南水乡生活情趣渗透到了居民每天的生活中。种花养鸟、作画吟诗、下棋品茗、木雕篆刻、古玩收藏,构成了甪直居民独特的现代生活风貌,延续并保存着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

古镇甪直,于2003年10月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现已对外开放。

木渎

木渎古镇,位于苏州城西南5公里处的灵岩山东。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称。2005年9月,该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木渎迄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据民国版《木渎小志》记载,春秋末年,“吴王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故称木渎。三国时,木渎已成集镇,东吴大将陆逊曾居于此。古镇建制始于北宋,为吴县属镇,元袭旧制。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清末,均置木渎巡检司,设官分治,为吴县六镇之一。

古镇西濒太湖,灵岩、天平、狮山、尧峰山、七子山、横山等名山拱列相围,地处四周山岭相围的盆地区域。镇内胥江、山塘河分流。由于木渎地处苏州出入太湖的水陆要冲,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因此在明清时期,木渎就已成为苏州城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清人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卷中,真实地描绘了240多年前古镇木渎市井繁华、商肆林立的盛况。木渎又是吴中西部山区的门户,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江南时,木渎是必临之所。

古镇内水系发达,河港纵横,胥江和山塘河在斜桥之下交汇,使古镇呈现出“人”字形的河网骨架。镇内街道沿水系平行而筑,形成了河路相间、贴水成街、因水就市、古桥林立、驳岸连绵、商铺毗邻、屋宇丛密的古镇市井风貌。目前,古镇内尚有山塘街、西街、南街、下塘、白沙等古街道,全长6 400多米;古桥18座;河道驳岸7 000多米,河埠50多处。

木渎山清水秀、商贸繁华,明清时期已是苏州近郊的第一大镇,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大批富商、名士和隐退官僚在此择地建园、休养生息,因此宅第园林颇多。据统计,明清两代古镇内仅宅第园林就有14处,群体民居宅院10多处,还有众多的古店铺。明清建筑面积达30 000多平方米,如南街的冯秋农故居、柳家长弄堂;山塘街的严家花园、沈寿故居、蔡少渔旧宅以及郑宅、陈宅、王宅;下塘街的冯桂芬故居和邱宅;西街的王宅和严氏老宅;下沙塘的袁宅、陈宅等。这些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沿中轴线向纵深发展,通常为三至五进,前低

后高,宅第后均建有花园。一般住宅分前后两部分,前为厅堂,后为居室。商铺沿街而建,沿河的店铺枕河贴水而筑,驳岸设河埠,便于进货及日常生活用水。一般为前店后宅,建筑体量较小。

位于南街的冯秋农故居,是一处明末清初的群体民居建筑。曾是清末文人、香山区区长冯秋农的宅第。该宅由墙门、厅堂、楼厅组成,保存完好。其砖雕门楼的图案雕刻极为精细。现仍由冯氏后裔所居。

冯桂芬故居与蔡少渔旧宅均为封闭式的深宅大院,除了前厅后楼的主体建筑外,其后部均建有花园。整座院落宅第与园林相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相得益彰,反映了晚清时期苏南人崇尚自然的心理。

此外,古镇内的馀里楼与天主教堂却另有一番情趣。

坐落在西街的馀里楼是严家淦的伯父严良灿所造的一幢小洋楼。建于1927年,馀里即“余利”,是严良灿在江阴盈利后所建,面积为650平方米,砖木结构。面阔七间,上下两层,中间三间施廊,廊檐下设三连式清水砖拱形门洞,精细美观。该楼红瓦青砖,清水墙体,室内置有壁炉,其形制色调具有西洋建筑的风格。

位于小窑弄内的天主教堂,系民国初叶的西式建筑。平面为长方形,砖木结构,方柱圆檩,“人”字形梁架,沿柱上部设拱形斜撑,采用哥特式飞扶壁结构。纵立八柱,左右对称。外墙开马洛克式门窗,左右五扇。堂内空间宽敞,采光良好。该堂是中国传统建筑与欧式建筑相结合的代表性作品。

建筑是历史的符号,从冯桂芬故居恢宏庄严的大厅,到蔡少渔所建的走马楼;从形制古朴的冯氏古宅,到具有西洋风格的馀里楼——无不显示出古镇民居的建筑风采。从中可以窥视出木渎民居的发展脉络。

木渎古镇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因此明清时期其商业经济十分繁荣,商贾云集,货栈林立,街市活跃,涌现出了不少名店商号;其中,最有名的是乾生元与石家饭店。

百年老店乾生元坐落在邾巷桥北堍,素以生产枣泥麻饼驰名。该店原名“费萃泰”,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开业,当地有“乔酒、石饭、费麻饼”之民谚。光绪七年(1881年),费萃泰将麻饼业务转让于人,更名为“乾生元”。乾生元生产的松子玫瑰猪油枣泥麻饼,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具有香而不刺、甜而不腻、油而不溢、松脆可口的特点,深受时人欢迎。乾隆下江南驻跸灵岩行宫时,费麻饼曾作为御膳点心被进贡,也被当地居民和外地游人作为古镇特产馈赠于亲友。1979年初春,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游木渎品尝乾生元麻饼后赞不绝口:“木渎好,生产节节高,石家饭店饮食美,下塘街弄倩女娇,麻饼呱呱叫。”古镇风情、名店小吃尽在其中。

严家老宅

石家饭店则是一家百年饭店,位于木渎中市街。石家饭店开业于清乾隆年间。原名“叙顺楼”,老板叫石汉。到民国年间,石汉的重孙石仁安经营时,请李根源先生更名,先生题“石家饭店”四字,饭店由此得名。石家饭店进货,讲究“活、生、时、鲜、嫩”五字,运用炸、熘、炒、煸、煎、煨、焖、蒸等多种烹调技法,确保菜鲜味美。经过多年经营,创制了十大传统名菜;其中以鲃肺汤极负盛名,斐名中外。鲃肺汤实际上是鲃鱼之肝所烹制的汤菜。鲃,是一种鲤科鱼类,状似河豚,身长三寸左右,为太湖特产。由于鲃鱼只在秋季桂花开时才成群出现在太湖里,而桂花谢时便潜迁,前后不过一个月,因而尤显珍贵。石家饭店烹煮的鲃肺汤,具有“色、香、味”三美:色者,其汤色美无比,奶黄色的鱼肝浮于汤面,嫩绿的菜心、绛红的火腿、赤褐的香菇沉入碧清见底的汤中,色泽红绿相间,视感极佳;味者,鲃鱼肉鲜肝肥,鱼肝入口触舌即化,味道醇厚,送以清汤,满嘴生香;香者,鲃肺汤上席,顿觉满桌清香,汤中的鱼香,火腿、香菇的醇香,汇成一股诱人的清香,飘逸于席间,沁人心脾。一碗鲃肺汤要用一斤鲃鱼,因每条鲃鱼只有一肝与背上两块肉才能入汤,其汤之名贵由此可见。

百年老店乾生元与石家饭店虽年代久远,但不失清代建筑的神韵。如果说街道民居与商号客栈遗构是古镇的一部商业史的话,那乾生元、石家饭店就是这部史书中光辉的一页,为研究吴地明清时期的商业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石家饭店

木渎古镇除了街巷幽深、民居古朴、老店驰名之外,四周名山罗列、苍翠悦人,自然成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卜居建园之地。这些私家花园主要分布在西街、山塘街和下沙塘,较著名的有:明人李氏的“小隐园”,清康熙年间吉安太守吴铨始建的“遂初园”,乾隆初年陶绦所筑的“怡园”,清人徐士元的“虹饮山房”,钱氏的“潜园”、“息园”,还有环山阁、啖蔗轩、采娱阁、秀野园、端园、碧山草堂、岩东草堂等。其中,虹饮山房与徐士元读书处,乾隆四次南巡时侍臣随扈必宿于此,刘墉亦曾

两次寓于此。最有名的是端园,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里人钱端溪所筑。多楼台廊庑,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后归严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姚承祖率良工重葺,号“羡园”,俗称“严家花园”,也是已故台湾政要严家淦的祖居。此园地处山塘河畔,北临广野,登楼眺望,可近望灵岩,远眺天平,极游目骋怀之致。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高下得宜,虽处山林,而结构之精,不让城市。深得建筑学家刘敦桢的推崇。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古镇整治的力度,相继恢复了严家花园与虹饮山房。古园重现新貌,参观旅游者纷至沓来。

2009年秋季以来,中科院考古所在镇西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总面积达24.79平方公里的春秋晚期都邑城址,古城址内有城墙、城门、河道、作坊、建筑基址等遗存,该古城可能就是春秋末期的吴国都城。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早在2 500多年前木渎可能是春秋吴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姑苏台,是吴王阖闾所筑的苑囿。虽然目前确址难定,但是,其地望应该在木渎附近。据《木渎小志》记载,该台在姑苏山上,高三百丈,可望见三百里。有九曲之路可登临,周旋盘曲,横亘五里。且“雕治刻削,错画文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彩生光”,十分豪华。姑苏台与灵岩山上的馆娃宫,均是春秋时期以自然山体景观所营造的吴中王室别苑,是苏州园林之滥觞。

胥江,是吴王阖闾为运兵载粮而命伍子胥开凿的古运河,该河可直通太湖,南可抵越国,北可上中原。

而流经古镇的山塘河,又名“香溪”。相传西施沐浴之水流入此河,日久留脂不退,满河生香,故名“香溪”。《木渎小志》有“香水溪本在吴宫中,吴王宫人洗妆于此,故又呼为脂粉塘。今通称山塘水为香溪”的记述。方志又载,当年夫差听信谗言,逼二朝功臣伍子胥自刎,尸身被裹于鸱夷之中,抛入胥江。

这些可歌可泣的春秋史话,尚能勾起人们思古之幽情,从中可得到启迪与借鉴。

木渎历史悠久,其间人才辈出。自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清末,共出进士二十余人,举人27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元代银作名匠朱碧山,明代碾玉高手陆子冈,诗人徐枋、吴宽,以及袁遇昌、杨基、汪琬、叶燮、沈德潜、毕沅、冯桂芬、叶昌炽、沈寿、严家淦、唐纳等。他们有的是当地人,有的是长期寓居于斯,为古老的木渎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及艺术作品。

而鲜为人知的是,东汉诗人梁鸿亦曾隐居于此。梁鸿是扶风平陵人(陕西咸阳市)。东汉初,入太学,学毕在上林苑牧猪。后归平陵,娶孟氏为妻,孟氏有德无容,取名孟光。后共入霸陵山隐居,耕织为生。汉章帝时,梁鸿因事出函谷关,经过京城推行《五噫歌》讽世。汉章帝下诏搜捕。为避祸,梁鸿改姓运期,名耀,南逃至吴,投在名士皋伯通门下,居于其廊下小屋内,后在灵岩山下上沙隐居,为人作雇工。皋伯通见孟光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妻子对丈夫如此敬重,可非一般人,乃礼遇之。梁鸿遂在吴闭门著书,死后葬于要离墓旁。这段文字记述虽苦涩,但悟出人生哲理,皋伯通慧眼识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才得以流传至今。

灵岩山

木渎不仅有着脍炙人口的人文历史故事,名胜亦是十分迷人,除著名的天平山、灵岩景区外,木渎旧有“十景”,现有“斜桥分水”、“虹桥晚照”、“姜潭渔火”、“西津望月”、“灵岩晚钟”、“南山晴雪”、“下塘落雁”诸景,仍可见其遗韵。

此外,上沙有涧上草堂,明代画家徐枋卜居于此处40年,守约固穷,卖画为生,终生不入城,为明末遗民。他与当时宣城的边寿民、嘉兴的巢鸣盛称“海内三遗民”。灵岩山南麓还有灵岩山馆,由乾隆年间湖广总督毕沅所筑,有御书楼、九曲廊、砚石山房诸胜。最有趣的是尧峰山麓的尧峰山庄,为翰林院编修汪琬晚年所置。山庄内有御书阁、锄云堂、墨香廊、羡鱼池、瞻云阁诸胜。汪琬是清初散文大家,与侯方域、魏禧并称“江左三大家”,以其古文雄视一时,仰慕追随者诸多。医士吴士缙屡访汪琬,十分喜爱山庄景色;亦在尧峰山庄旁买地建园,名“南垞草堂”,堂前有秀石、飞泉。王鏊六世孙王咸中本居于中,因崇拜汪琬,也在尧峰山庄旁置地筑园,名“石坞山房”,有真山堂、木瓜房、鱼乐轩诸胜。一时间,姑苏名士觞咏尧峰山色,盛极一时。

木渎古镇有山的依托、水的灵动,有老街古屋、名园老店,有名人故居、名胜古迹,更有古老的史话……所有这些,均是古镇的历史积淀,是古镇的闪光点,是古镇近、古文明的缩影。

东山

古镇东山,位于苏州城西31公里的太湖东部的半岛上。2010年12月,该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洞庭东山,原为太湖中的孤岛,四面环水。由于泥沙的淤积,相向堆积成连岛沙坝而形成,清同治年间与陆地相连。全岛岸线长41公里。沿岸水域区水浅泥厚,滩荡湿地弥漫,芦苇丛生。岛上最高的莫厘峰,海拔296.8米,其余脉起伏连绵,形成众多的山坞,呈低山丘陵、湖滨、洼地地貌。其土质肥厚,气候温和,花果成林,植被丰富,历来是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

湖景

东山古镇历史悠久,三山岛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10 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了。春秋时,为吴王泛舟游观采食之地。古镇建镇始于南宋。“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北方戎车岁动,为避战乱,中原士族纷纷举族南迁,定居洞庭东山者极多。他们“聚族而处,久成巷陌”。中原先进文化的涌入,使东山的经济文化、社会组织产生了裂变与整合。到明清之际,洞庭商人崛起,云集江左、湖广。明代归有光云:“洞庭山人依山居,仅仅吴之一乡,然好为贾,往往天下所至多有洞庭人。”“占天洞庭”称雄一时。他们以商贾起家,出现了“翁、席、刘、严”四大家族,以及后起中兴的“金、张、马、陆、王、前山叶、后山叶、周”八家巨富。古镇东山盛极一时,为太湖之滨之商贾重镇。

古镇坐落在太湖边的二级阶地上,面积2.4平方公里,三面环水,北边倚山,果林掩映,风景秀丽。镇中街巷纵横,井然有序,高楼低宅,错落有致,宅第厅堂,依街巷而建。

古镇主街道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起张师殿,西至麦场头,全长1 500余米。除于1969年对中街改造拓宽外,东西两端各保留有500余米长的花岗岩条石铺设的古街。

街道石板下为泄水沟。古街两侧有小巷38条。

主街道两侧和幽深的小巷里分布着明清建筑30多处。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其类型有宅第、民居、店铺、井亭、桥梁、古井、古水涧等,还有“启园”、“夏荷园”等名胜园林。

湖景秋色

由于东山历代均有名门望族,因此,宅第园林颇多。现存的明清建筑约占全镇建筑面积的3/10。古建筑类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建筑就有37处。著名的明清建筑有楠木厅、凝德堂、瑞霭堂、绍德堂、诸公井亭、春在楼、裕德堂及花厅、松风馆、敦裕堂、秋官第、文德堂、椿桂堂等。这些宅第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沿中轴线纵深发展,也有横向分布的,通常为三至五进,前低后高。前后进以庭院、天井、塞口墙相隔,中置砖雕门楼,旁设备弄,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通道。规模宏大的宅第则设左、中、右三条备弄。整座宅第一般均以院墙相围,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一般住宅均分前后两部分:前者对外,有门厅、茶厅、正厅,有的还建有花厅;后为居室,一般均建楼,楼下置厅。有的则建有南北对称的两幢楼房,楼与楼之间由双层廊与厢房贯通,俗称“走马楼”。

东山的民居,既有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又有小巧玲珑的园林小筑;既有装饰豪华的宅第,又有与名人有关的宅院;既有官第,又有民宅。如春在楼,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以雕刻有“三国演义”、“二十四孝”、“福、禄、寿”三星,以及各种人物戏文故事、花卉图案著称,而蜚声中外。启园,则因席启荪所营造,而以宅主的名字命名。秋官第,因宅主严经任刑部主事,而以刑部官职命名。凝德堂则以数量众多、色调素雅、图案精美的彩画而闻名,有“江南彩画第一”之称。

东山的宅第十分讲究装饰,从大门到厅堂,从梁柱到门窗,都有各种不同的雕刻装饰;尤其是砖雕门楼,独具特色,上有檐口、额枋、兜肚、挂落,下有须弥座和台阶,塑造成一个立面丰富的门罩。其造型各式各样,有的只做披檐,有的飞檐起翘,有的还有斗拱、垂莲柱,砖木雕刻十分精细。室内装饰部位,集中在窗栏、隔扇和梁柱交接的雀替、斜撑上,这些地方是人们视线集中的位置。装饰以木雕为主,浮雕、透雕、圆雕一应俱全,特别是镂空透雕的窗棂、隔扇和挂落,半隐半露,光影相照,既相隔又相通,内外交融,使雕刻艺术在装饰上得到了升华。对内部空间的处理,尚空灵、深沉,重组合、沟通,具有美妙的艺术效果,堪称中华建筑艺术的精髓。

其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常见的花卉林木有“岁寒三友”松、竹、梅,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牡丹、芙蓉、海棠等;飞禽走兽有丹凤朝阳、喜鹊登梅、鹿鹤回春等;人物戏文有八仙、和合二仙、三国演义、西厢记等人物故事及祝寿迎亲等场面;还有“八宝”博古图和福禄寿喜吉祥图案等。大多含有祈福、瑞吉和道德教化的内容。内涵丰富深邃,反映了宅主人的心态和情趣。

东山民居的建筑装饰熔砖雕、木雕、石雕于一炉,精美绝伦,是优秀地域文化的沉积物,具有极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东山古镇不仅有品位极高的古民居,而且有营造精良的古园林。

古镇的东北端尚有私家园林一座,名曰“启园”,是东山商人席启荪在家乡建造的别墅。该园依山临湖,占地50余庙,园内假山玲珑,池塘清幽,复廊迂回。花木扶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近太湖处,一弯清流,绕园半周,河上架有石桥两座,名曰“挹波”、“环翠”。登桥眺望,万顷湖水,水天一色,大小岛屿若浮若现。渔帆点点,水鸟飞翔,令人心旷神怡。

启园的营造,采用了借景的手法。它借园外浩瀚的太湖与巍峨的莫厘峰,引太湖之水入园,内外相通,并与湖中浮现升起的岛屿互相衬托,融山景、园景、湖景于一体,使人有风光无限之感。该园营建时,曾请当地著名的文人、画家参与议定方案,并参照明代王鏊所建的招隐园、静观楼的意境精心设计。“临三万六千顷波涛,历七十二峰苍翠”,使整个园林意境深邃,尽得山湖之胜。

古镇的马家底安仁里,还有一座私家小园,名“曲溪”,为明代严公奕所构筑。该园引东山西南诸峰之水,经秦家祠堂分流入园,沿溪皆文石,具有曲水流觞之意境。园虽小,意深邃。

古镇东街北侧山坞尚有雨花台。原有雨花禅院,为叶氏家庵。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后毁。庵居莫厘峰之东南麓,枕山面湖,景色秀丽。庵后壁有泉自石隙中流出,常年不枯,曰“萃香泉”。禅院前后壁岩上,有“梯云”等题刻。1986年开始,当地政府铺山道、植古树、建禅院、理水涧,复原了雨花台的部分景点,并使之成为居民晨练与憩息的开放场所。

引水借景是东山古园林的构筑特色。水是灵动的,也是妩媚的,有水则有景。古镇的响水涧,也是以水形成的一处胜迹。

响水涧,在古镇之西端。其源出自法海坞之山水,过平岭脚,迂回曲折,逐渐南流,入庙渎村,折而向东,旋又南向流入街旁,注入施巷河,全长2.5公里。水涧两侧以自然石砌筑,口沿设置石栏。由于响水涧上承莫厘峰、山茅峰等高山之水,沿途又汇注了各支山水,因此,愈往下游,水势愈急,每当雨后,山水奔腾直泻,飞流争道,回环曲折,流泉溅珠,如瀑布,如晶帘,夹涧处,暴啸怒吼,声光双艳,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成为古镇一绝。

此外,古镇尚有诸公井亭、柳毅井、古紫藤等胜迹。

古镇东山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明、清两朝出有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40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韦应物、白居易,宋代的范仲淹、苏舜

响水涧钦、李弥大及“唐、祝、文、仇”明四家等历代文化名人都曾到过这里,并留下了大量的赋咏洞庭东山的诗篇和描绘太湖水的画作。尤以明王鏊的《洞庭两山赋》、文徵明的《东西两山图》为最。

东山的台阁是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一般出现在赛会行列中。其内容均是居民喜闻乐见的戏文故事。每一个台阁由上、中、下三层组成,高达3米多,上、中层由2名8~9岁的男女孩童扮演。男童在下,女童在上。在下者站立于1米见方的特制木质空座上,按剧情手执道具表演。在上者,身穿彩色戏装,衣裙飘逸,一脚踏在道具上,另一脚悬空。下面由四人肩抬木质空座缓步行进。前有锣鼓开道,热闹非凡,十分有趣。这种台阁表演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东山的传统产业以果树栽培、鱼塘养殖、种茶产茶为主。土特产品十分丰富:果类品种有17类、142个品种;东山也是名茶碧螺春的原产地;枇杷、银杏、板栗也都名闻遐迩;水产品有22类、106个品种,太湖莼菜、白鱼、银鱼闻名中外,远销东南亚。

如今的东山已是苏州城郊著名的旅游胜地,古镇正以她那特有的风姿笑迎各方来客。

古紫藤棚

西山

西山镇,今名金庭镇,位于太湖的洞庭西山岛上。2001年,该镇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洞庭西山,是太湖中的一个孤岛。全岛岸线长405公里,面积82平方公里。沿湖岸线曲折,湖湾众多。沿岸水域湿地丰富。四周小岛环立,岛上最高的缥缈峰海拔336.6米,余脉连绵,形成众多的山坞。呈低山丘陵、河流冲积的河滨地貌。其土质肥沃,气候温和,花果成林,植被丰富,历来是太湖地区的花果鱼米之乡。

西山历史悠久,根据岛上俞家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分析,早在6 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西山已有人类居住了。春秋时,为吴王夫差消夏、赏月之地。南宋初,康王南渡,为避战祸,北方氏族纷纷南迁。据胡同 《洞庭徐氏宗谱序》记载,“政和而后,中原云扰,乘舆南播,达人智士入山唯恐不深,于是乎,荒洲僻岛多为名流栖托之地。”定居洞庭西山者极多,遂形成了“徐、陆、沈、蔡、马、蒋、屠、劳”八大宗族群。这些大姓族群根据西山岛独特的地理环境,结合各家族的实际需要聚族而居,初步形成了西山镇特有的分散型村落集镇的雏形。这些南迁宗族,崇尚避世自安,主张经商重于仕进。至明清时期,洞庭商帮崛起,西山大批商人应运而生。盈利后商贾资金的注入,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东部以东河为中心、南部以镇夏为中心、西部以堂里为中心的三角鼎立的集镇格局。这一分布格局至今未变,在江南地区的古镇中独具特色,对研究湖岛集镇的形成与兴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镇夏位于西山镇东部,东临太湖。相传因大禹治水时在此镇夏妖而得名。南宋时,沈氏贵族从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移居于此后开始兴盛,清后期建镇。后一直是西山岛东南部的中心集镇,现存古镇区主要是南北向的上街及两侧古建筑。古街南起芝生堂国药店,北至庙场,全长300米,宽3米。街道路面以花岗岩条石铺作。沿街有清代建制店铺5处,古民居12处。古镇现有居民500人。

西山群岛风光

东河又名“东宅河镇”,旧称“崦里”。明代中期,徐氏宗族迁入定居后开始兴盛。因徐氏在其宅第之东开灌通航,故称“东宅河”。明清时期,东河是西山东部的中心集镇。镇内街道呈“十”字形,南北长600米,东西长500米,中间的崦里桥相连,街道路面黄石、青砖混筑,宽3米。沿街有清代店铺8处、明清建筑15处,主要有介福堂、天官厅、三余堂、耕馀堂等。古镇内有居民600人。

甪里,在西山西部,因汉初甪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得名。北宋时设甪里巡检司,南宋时秘书郎郑浚之迁居于此,明中期形成集镇。古镇布局呈棋盘状。现存主街为东西向,东起万年堂,西至文昌宫,全长300米,宽3米,路面为青砖铺作。现存古民居9处、古桥2座,另有禹王庙与古码头。古镇内有居民200人。

东西蔡,位于西山岛南部的消夏湾畔。消夏湾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携西施避暑处。南宋时,高宗赵构的秘书郎蔡源随康王南渡至临安,于绍兴二年(1132年)病卒。其长子维孟、次子继孟、三子承孟以葬父为由,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奉母赵氏移居西山消夏湾。长子维孟居西,即西蔡;次子继孟居东,即东蔡。始成村落。而后,秦观五世孙秦益之爱西山之山水,归葬于缥缈峰飞仙山麓。其子秦通缘庐墓守孝其父墓旁,后亦在此定居,称“秦家堡”。蔡、秦为宋室贵族后裔,东西蔡与秦家堡三地相连,明初形成集镇。曾兴盛一时,现古街道平面呈“十”字形,全长600余米,宽2.5米。街道路面用青石、花岗岩条石铺设,下筑下水道。街道两侧古宅相连,有明清古民居20余处。代表性建筑有芥舟园、爱日堂、春熙堂、畬庆堂、绥吉堂。

西山镇目前尚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50余处。种类有民居、古店铺、巷门、桥梁、码头、古道、祠堂及寺庙;绝大多数是古民居。其中,文物保护单位有23处。

西山的古民居多为深宅大院,且四周均有高耸的院墙相围,形成封闭结构。平面布局一般为一路多进,依次为门厅、大厅、楼厅,依中轴线分布。大型宅院则为三路多进的群体建筑群。宅院中有多条幽深的备弄相通,各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庭院或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单元,且往往随地形高低而就,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民居形式大多为硬山造,设有高耸的五山屏风封火墙,披顶黛瓦,外观色调古朴素雅。宅院内的装饰十分讲究,雕楼画栋,富丽堂皇。屋内的门楼、梁柱、额枋、雀替、门楣、窗棂、裙板一般均雕刻有各种图案。庭院中还堆以假石,植有花木。身置其中,仿佛在名园胜境中徜徉览胜。

西山古民居多数在门楼、照壁、匾额中有绝对纪年,这为传统建筑的断代提供了佐证。

值得注意的是,西山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店铺。尤其是涵村的明代店铺,以传统的矮挞门扉形式构成多个营业窗口,可自由开启,十分方便。前檐缩进一界,形成购物者的逗留场所。店铺内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在次间搭建有储存货物的阁楼。梁架做法简洁,室内空间感较强。这种实用合理的古店铺形式,是研究明代乡村商业建筑的优秀实例。

由于西山地处太湖中的岛屿上,自古以来就以湖光山色优美、名胜古迹众多而著称于世。太湖七十二峰,四十一峰在西山。清人沈彤在《游包记》中云:“太湖峰七十二,名者八九,包山(西山旧称包山)最著。”“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亦是古人对西山自然景观的描写。有句歌词唱得好:“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浩淼的太湖水,碧波万顷,浩浩荡荡。西山古镇如青螺一样镶嵌于其间,似仙境,似海市。

东河古街

湖景

如今的西山胜迹如云,旧有的八大胜景,现遗韵犹在。石公山山景如画,林屋洞邃深诡奇,包山寺静卧幽谷,钟声回荡,罗汉寺前古紫藤夭妖拿空。此外,甪里北端的郑泾港口尚有千年古寺禹王庙,庙旁的地面上有宛如菜籽大小的铁色砂粒,相传是大禹当时铸釜造剑斩孽龙时留下的。庙外沿岸有太平军屯兵的土城,当年侍王李世贤在此架火炮击败过进攻太平军的东山总兵王之敬。大埠岭头还有清巡检司的湖防营地,山岩上镌刻着李根源先生所书的“甪头寨”三字隶书题刻。此地为太湖中的兵防要地。此外,尚有明月湾、消夏湾、植里古道、后埠井亭、罗汉寺、无碍泉等诸胜。

西山也是名人辈出之地,自唐贞元年间至清同治期间共出有进士13人,举人、贡生55人。汉、梁之际,高僧隐士云集,佛教兴盛。这里曾是传说中的“商山四皓”及葛洪、李弥大的隐居之地,也曾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游访作赋之所,著名书画家赵孟、王蒙、文徵明、祝枝山等人吟诗作画之地。人杰地灵的西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她留下了不尽的鸿篇巨作和传世诗作,极大地丰富了西山的人文历史积淀。

西山历来是著名的花果之乡,盛产杨梅、枇杷、梅子、白果、板栗、柑橘、石榴等,也是名茶碧螺春的原产地。物产极为丰富。

西山的太湖石闻名于世。太湖石是经风化溶蚀和水浪冲击而成的一种石灰岩石,有青、白、黑三色,其质地坚硬、浸润不枯、纹理纵横、涡洞相套、玲珑剔透,造型清秀奇特,具有“皱、漏、瘦、透”的特点。唐代,西山太湖石已作为贡物。白居易的《太湖石记》云:“石有族聚,太湖为甲。”宋代应奉局朱勔曾在西山大小姑山采“花石纲”,运往汴京建皇家园林“艮岳”。如今,文化遗产地苏州留园的“冠云峰”、织造府中的“瑞云峰”及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皱云峰”均为北宋末年采自西山的“花石纲”遗物,被誉为“江南四大名石”。

西山是古老的,也是多彩的,如今的西山已成为国家旅游度假区,正以她那特有的风姿迎接四方来客。

光福

光福镇,位于苏州城西邓尉山北麓。2001年2月,该镇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光福原名“野步市”,又名“梓里、邓尉”。从该镇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石犁考证,早在4 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了。据《光福志》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此圈地养虎,遂名“虎溪”。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九真太守顾野王舍宅建光福寺后,镇以寺名,称“光福”。古镇建制始于南宋。明代为吴县六镇之一,后一直是苏州西部的商贸重镇。

古镇坐落在太湖之滨,上、下崦湖之间,北有虎山,南依邓尉,龟山崛起于镇内。浒光运河流经镇北,山水掩映,花木成片。漫步镇内,仰面可见山,俯首可见水,正如明代画家沈周所言:“屋上有山屋下水,开门波光眼如洗。”素有“山镇水乡”之称。

清代《光福志》云:“自昔相传,镇在梓里,今廛市四面环山,询称山市,民则依山而居,平亘而市。”如今古镇格局未变,古镇老街以福溪河两岸为主线、龟山为中心环山傍河而筑。街道较窄,路面铺以碎石,两侧店铺、民居规整古朴。清一色的粉墙黛瓦、恢宏的五山屏风墙、扁砌的青砖围墙、木制的矮挞门等明清风格的建筑与装饰形式,透露出恬静古朴的气息。市河两侧花岗石砌筑的驳岸蜿蜒连绵。石埠、码头整齐,保留着原有风貌。全镇街市依山傍水,波光塔影,古桥曲巷,景色宜人。

古镇坐落在太湖之滨,上、下崦湖之间

光福全景

镇内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光福寺、塔、桥,东崦草堂,龟山南侧的小巨角民居群及光福茧行。

坐落在龟山之麓的光福寺,是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创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寺内现存建筑有大殿、西方殿、寺桥与光福塔。

光福寺塔,矗立在寺后龟山之巅。塔通高30.5米,唐制宋建四面七级,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佛塔,是光福古镇的标志。

坐落在小巨角23号的周宅,是古镇内典型的晚清民居建筑。该宅坐西南、面东北。其门屋临小巨角街,后宅接旱桥弄,前后四进逾30米。门屋两间8.4米,后拖两厢房,天井长4.7米,宽3.4米,后接大厅。大厅面阔四间18.6米,进深9.2米。住楼面阔六间,带两厢楼,进深9.2米。底楼前设船篷轩,明间前设落地长窗,两次间设半窗,窗槅裙板雕有各式花卉、禽鸟图案。楼上八架副檐做法,大梁两端均镂雕狮子头梁垫,装饰豪华。厢楼面阔两间,进深4.9米。住楼前有“宣统己酉”年款砖雕墙门一座,是该宅始建的绝对年代。字牌内镌“燕翼诒谋”额文,上下枋雕有松鹤、祥云、花草纹,雕凿精细,技艺精湛。住楼后有天井长19.9米,宽2.75米,连接后宅院。后屋面阔四间,进深5.8米。其后为宽敞的庭院,院长13.2米,宽5.4米。院内凿有古井一口。整座宅第四周筑有围墙,围墙上开有漏窗,形成封闭式的院落。这种前临街后通弄的多天井的深宅大院,特点是进出方便,内部空间十分流畅,十分适宜人居住。

古桥曲巷,景色宜人

位于古镇北迂里荷花塘的光福茧行,是一处创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集收茧、烘茧、储茧于一体的蚕茧加工作坊。开办时有收茧铺面、烘茧车间、机房、锅炉房、办公室、膳房、蚕茧库、煤炭仓库、杂物间、宿舍等10余间用房。现除了当年从日本进口的大和三光自动烘茧机与锅炉已出售外,原有建筑群尚在。光福茧行的存在,为研究江南地区的蚕桑种植业及其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光福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称,镇内名胜众多。龟山东麓有“墨泉”,相传是南朝梁代太学博士顾野王著《舆地考》、《玉篇》的洗砚之地,现池尚在。镇南叠翠连绵的邓尉山峦相传是东汉大司徒邓禹隐居之所,山下司徒庙内有邓禹手植的汉柏四株:清、奇、古、怪。树形奇特,历劫不磨,为天下奇观。邓尉山南麓尚有千年古刹圣恩寺。该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清康熙帝曾多次驻跸寺中,并赐御书“松风水月”四字。现该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西吾家山麓有名扬四海的“香雪海”胜景,早春花开时节,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吹拂,香飘数十里。以致清康熙、乾隆曾多次幸临赏梅。吾家山上尚有“闻梅馆”,馆敞厅三间,前置平台石栏,掩隐在梅林之中,两旁石柱上的楹联斐然可诵:上联为“寻宋商邱题咏遗文人胜出十里梅香归吐纳”,下联为“访清高宗游观陈迹抚今怀旧四周山色感兴亡”。馆内抱柱联为乾隆御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闻梅馆,往上攀登数十步,有梅花亭。该亭平面呈梅花形,亭高两丈余,攒尖顶,翼角飞檐,五根花岗石质圆形檐柱主撑屋面,亭内顶部设梅花形藻井,并以青铜立鹤结顶。整座亭寓“梅妻鹤子”之意。该亭由著名建筑师姚承祖所建,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与建筑价值。

梅花亭南,还有《再叠邓尉香雪海歌旧韵》碑,为清高宗弘历赋并书写的一块诗文碑。碑青石质,通高3.10米,宽1.15米。碑额浮雕双龙戏珠,龙身夭矫盘屈。碑文清晰,该碑文是乾隆第四次到邓尉山时所作,以诗的形式,对光福“诸冈连属,适可寻娱”的景色尽情赞美。该碑书体流畅,一气呵成,为乾隆所书碑文中的上品。

无独有偶,在光福寺西方殿廊墙内,也有一方描述香雪海梅花的诗文碑,录有七绝探梅诗四首,曰:“漫对青梅怨暮迟。花魂犹共石魂欹;山中自有春常在,月上空潭媚花枝。幽岫偏宜云气藏,如潮空翠泼山香;尘劳拾处诗禅定,一任开花下道场。三十二年甲戌春暮,西崦藏山阁次大鹤山人韵,并书其原作于后:石气侵衣欲去迟,暮阴路曲花梅欹;山深苔静无人见,落尽高花有好枝。西崦寺里好山藏,空绿连湖引雪香,欲共小红桡唱去,春风解作散花场。湘乡张默君。”其中两首由大鹤山人所赋,两首为张默君女士步大鹤山人韵唱和诗。诗文以描述香雪海的梅花入手,抒发了自己向慕洁静空寂的归隐生活的心理。

香雪海亭碑

官山岭木荷群

“袅袅春风梅信始,郁郁馥漫香雪海”。香雪海的梅引来了历代无数的文人雅士、骚人墨客,乃至帝王贵胄去探、去赏、去咏。这恐怕就是古镇名胜的魅力吧!

梅花诗碑

值得一提的是,古镇西崦湖畔的官山岭上,还生长着成片的珍稀植物——木荷。木荷,是一种木本植物,属茶科。四季常绿,树皮呈深褐色,皮孔显露,主干挺拔。其叶片为对生,呈椭圆状,叶面光滑锃亮。鞣质厚如油漆。木荷花夏季开放,花色洁白,芳香横溢,沁人心肺。

木荷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以木荷为群种的官山岭常绿阔叶林,是天目山、黄山、庐山以北唯一残存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光福官山岭,是这种植物纬度最北的生长地。木荷在官山岭的存在,对研究植物的种群、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种群生态及生态环境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光福还盛产桂花,是全国桂花的五大产地之一。种桂花历史始于唐,其品种有金桂、银桂、白桂、丹桂、四季桂及月桂。年产量达300多吨,远销东南亚。

光福镇的居民,自古男以耕种商贾为业、树艺为务,女以蚕绣为工。传统的山镇水乡的生产、生活渗入了居民每天的生活中。刺绣雕刻、花木盆景、书法绘画、下棋品茗,构成了光福居民独特的现代生活风貌,延续并保存着古镇的传统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