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桥

第五节 桥

宝带桥

宝带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开发区古运河西侧,是古运河旁的牵道建筑。桥创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后坍。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重建。元代修筑为长石拱桥。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建为现形制与规模。清康熙九年(1670年)桥被大水冲圮,三年内修复。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主持修缮,费“工料银六千六百七十两有奇”。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三孔。同治二年(1863年)为镇压太平军,被英军戈登拆去桥之中间大孔,导致26孔连续倒塌。抗战期间,南端六孔被日军炸毁。195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竣。1981至2001年期间,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拨款进行了五次维修。2001年6月25日,宝带桥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系用青石夹花岗石砌筑而成,全长316.08米,两端孔脚间长249.8米,北端引道长23.2米,南端引道长43.08米,桥面宽4.1米。整桥采用53孔连拱薄墩形式,桥身窄长如带,多孔联缀,中孔跨径最大的为6.95米,矢高7.5米。宝带桥的建造,凝聚了我国古代造桥匠师的聪明才智:其桥面平坦以利于纤夫行走;桥下53孔联缀,既方便行船,又能使澹台湖上游之水直通吴淞江并畅流入海。在桥体结构上,宝带桥采用了“柔性墩”与“刚性墩”相结合的方法,其柔性墩可减轻桥身的质量,桥中间采用刚性墩可防止整桥连续倒塌。

桥北堍有碑亭一座,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亭为方形,单檐歇山式,石质仿木结构,边长4.32米,通高6.13米。亭为敞开式,有石栏可供纤夫、路人歇脚。桥南、北段引道各有青石狮一对,形象威武。桥北堍与桥中间西侧的水盘石上各有宋代石塔一座,塔高4米,五级八面,以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刻海浪云龙纹,每组各面雕出佛龛,内镌小佛像。

宝带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石拱古桥,其桥孔之多,结构之精巧,在中外建桥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更有极高的桥梁工艺价值。

(1)宝带桥优美的桥体形式与绚丽的江南水乡环境融为一体,是古代建筑艺术与生态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桥梁是三度空间的永久性建筑。在对宝带桥规划设计时,对桥体形式与功能、桥体形式与环境的结合上的构思极为巧妙。该桥采用了53孔联拱薄墩形式,桥面平坦以利于纤夫行走;桥下53孔联缀,方便行船,使澹台湖上游之水畅流入海,达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而这种薄墩连拱形式的应用,使桥身显得极为轻巧又富有曲线美,与旖旎的江南水乡环境相映交辉,形成了水乡独特的桥景风貌,整座石桥形似宝带,青山遥望,碧水相映,犹如“长虹卧波,鳌背连云”,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古代建筑艺术与生态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

(2)桥基加固技术的实用面奇特。宝带桥坐落的地域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的河网区域,表土层松厚。为防止桥基下沉,宝带桥采用了软地基加固法。其方法是:用直径15~20厘米、长120厘米左右的木桩,每墩密排60根,分5行,每行12根,排列有序,顶部桩间用块石嵌紧,其上再用整块盖桩石压顶,使其成为整体。采用打木桩加固软地基,省工省资,施工简便,十分实用;且木桩长年浸泡在水底,不易腐朽。尤其是密打的木桩,不仅起到了挤密地体的作用,而且与桩本身的桩尖阻力一起,可共同起着承载作用,从而减少墩体陷沉的可能。

(3)创用“柔性墩”和多绞拱工艺,独领桥梁建筑工艺风骚。宝带桥在设计营造上,科学合理地创用了“柔性墩”与“刚性墩”相结合的方法。宝带桥的建造者创用了上大下小、轻巧薄型的“柔性墩”,宝带桥最大孔的跨径与墩厚比为11.6∶1,居世界石拱桥之首。宝带桥“柔性墩”的结构极为合理,其相邻两孔拱圈的拱脚落嵌在水盘石预留的沟槽内,两拱脚间距仅10厘米,用一块倒梯形块石嵌紧;桥面与拱圈间空腹内,用石灰三合土填充,从而减轻了桥身的自重,使墩体所受的水平推力大大减少。宝带桥“柔性墩”的创用,揭示了拱桥内力传递途径的变化,克服了“重力式桥墩”的弊端,实现了省工省钱、减轻自重,利于泄流行船,造型美观,无疑是我国桥梁建筑工艺技术的一大发展与突破。为了防止多孔薄墩型桥墩的变形,宝带桥在从北端起的第27号墩上建造了一个单向推力墩,即“刚性墩”。该墩由两个桥墩并立而成,体积大,凭借它的自重可平衡来自单向的推力,一旦一端拱圈倒塌,也不至于波及另一端的其他各孔。“刚性墩”的重大功能、构思和设置,足以说明我国古代的造桥匠师对多孔拱式结构力传递规律认识的深度。

宝带桥的拱圈工艺,集“并列法”、“纵联法”之长,运用了一种拱圈砌筑的新工艺——“联锁多绞拱”拱劵。其结构是采用“联锁法”成拱,同时在版拱石两端各凿出石榫,嵌入长绞石预留的榫眼内,并留有空隙,可容许微小的移动。这种筑拱工艺的独特优点是:当出现温差变化、基础沉陷或不对称活载等情况时,通过石榫眼内的微小运动,可自动对拱圈的形状作细微的调整,而使拱圈的受力有所改善。其构思之缜密、技艺之先进,令今人赞叹。

“柔性墩”和“刚性墩”相结合的做法,既利于大桥的长久保存,又能使古桥的形式秀美轻巧。几百米长的桥体横卧于澹台湖口,似长虹卧波,如宝带浮水,极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宝带桥历来有“串月”的奇观,每逢中秋之夜,明月当空,53个桥孔出现53个月影,连接成串,妙趣横生,成为吴中一大名胜。

大觉寺桥

大觉寺桥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车坊街道大姚村大觉寺前,宋庆历七年(1047年)建,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桥全长5.15米,宽2.7米,高2.1米,系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构。大觉寺桥为该寺寺桥,桥为梁式石桥,南北走向,桥面用五块略带拱势的武康岩长条石铺成,中间三块较宽,均为0.62米,两边两块略高形成沿口石。金刚墙以石灰岩块石错缝累叠而成。桥孔北壁镶嵌碑记一块,记载了大觉寺桥创建及重建年代。搁置桥面的天盘石上,有凹字形缺口,是建桥时为了安全地安装桥面而有意设置的。从桥体结构及建桥技术看,大觉寺桥应是宋元时期梁式石桥的制式。桥两侧的浮雕,确是研究宋代雕刻和装饰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大觉寺桥沿口石两侧各饰有精美的图案。东侧中部饰“二龙抢珠”,两端各饰“腾云夜叉”,西侧则以宝珠为中心,两边对称依次饰有蝙蝠、玄鸟、天马等图案。东西两侧均以海浪纹、云纹作边饰。馒首形的梁头上雕刻捧着大钵的金刚力士,背依须弥山,形象十分古朴。整座桥体雕刻十分精美,雕刻手法均以浮雕为主,间有圆雕,刀法圆浑,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雕刻图案以佛教、神话为主,时代特征明显。1995年,该桥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香花桥也为梁式石桥,位于大觉寺桥东侧60米处,横跨在大姚港上。桥长14.2米,宽3.2米,桥洞宽度4.2米,桥面由四块花岗岩长条石铺成,两侧各有一武康岩桥栏石,侧面均浮雕“缠枝牡丹”图案,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现存的宋代古桥数量极少,而雕刻如此精美的宋桥,寥若晨星,弥足珍贵。

大觉寺桥东侧面

光福寺桥

光福寺桥,坐落在苏州市太湖度假区光福镇。该桥为光福寺前的寺桥,南北走向,横跨在福溪河上,连通古镇的上街与下街。桥创建于宋代。民国版《吴县志·古迹》有“光福寺前桥扶栏有石凿甚工,宋时旧物”的记载,是苏州地区目前尚存的少数宋桥之一。但从现桥构件的形制、石质看,该桥经过了后代多次重修。1995年,该桥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为单孔武康石梁式桥,全长16.1米,宽3.05米,跨度4.5米。桥面制成拱形,由五块略带拱势的长条石并列铺成。西侧一块为武康石质,长5.45米,宽0.6米,厚0.37米。其侧面镌刻剔地浮雕双龙图案。其余四块均为同样大小的花岗石质条石,其中东侧一块侧面中部凿刻楷书“光福寺桥”,桥名纹水草纹图案。桥孔两侧的水盘石为花岗石质,水盘石上端各立桥柱两根,上承桥面。桥身两侧砌筑的金刚墙,其材质大部分为花岗石。金刚墙上有两块武康石质压口石,形体较大。桥面两侧设有武康石质栏板,为“单钩栏”形式。寻杖为瓜棱形,栏板雕刻“华板万字”纹。栏板末端置武康石质抱鼓石。

该桥形制端庄古朴,其武康石质栏板形式,与《营造法式》所载单钩栏相吻合,当为宋代原物。桥面石所雕双龙图案,纹饰精美,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大石桥

大石桥,在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车坊办事处姚盛村赞头牛家浜。从桥的形制与用材看,该桥应属南宋时期建筑,明、清时又重修。2008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被发现。

桥为武康石构筑的东西走向的三孔梁桥,横跨在石桥港上。全长21.92米,中宽1.67米。中孔跨径5.47米,东、西边孔跨径分别为3.95米与3.9米,总跨径13.32米。桥两端为石砌桥台,桥台端面分别设有扁方形立柱两根,上承横石梁,石梁上端面凿以五个凹槽。桥之中间分别以两根扁方条形竖柱石组成桥墩,上端设横石梁。每孔由六块石梁并排组成桥面,以通行人。每孔桥面两侧各设一块折沿石,折沿石外侧两端雕有“压地隐起简化花卉”图案。各横石梁两端面亦浮雕卷云纹。桥之三孔桥面石均稍有隆起,中孔长而边孔略短。

该桥营建规整,形式朴素。其武康石制作的折沿石线条流畅,剔地隐起的装饰花纹简洁而饱满。横梁石端面保留有搁置木梁的凹槽,宋代做法特点鲜明,且桥的主要构件大多数为宋代原物。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宋桥已不多见,而三孔梁式宋桥吴中地区仅此一座。该桥的存在,为研究宋代的桥梁建筑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里尺桥

里尺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灵湖村。该桥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2009年7月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地处太湖之滨,东西向横跨在横泾江上。桥为青石质单孔拱形桥,全长12.8米,桥面宽2.1米,桥堍宽2.9米。拱圈系分节并列砌筑,拱圈之券石上镌有“大明弘治十一年岁卯午八月”建桥年款。桥南北两侧金刚墙以长条形青石砌筑,十分平整。整座桥梁形体完整,色泽美观。

里尺桥是一座具有绝对纪年的古桥梁,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而风貌依旧。该桥形体小巧,形制规范,玲珑可爱。尤为难得的是,整桥均选用上等青石构筑,色泽青灰,质地细腻,极具观赏价值,是一座明代古石桥中的优秀作品,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永安桥

永安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山塘街北端的王家村,俗称“王家桥”。桥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1986年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桥是一座花岗岩石质单孔拱形桥,横跨在兴福塘上。桥全长13.7米,桥堍宽2.4米,桥面宽2.2米。桥拱呈圆弧形,分节并列式砌筑。拱矢高4.2米,跨度7.8米,拱圈内镌有“放生河,禁止采捕”字铭。桥两侧的金刚墙以花岗岩条石叠砌。东西桥堍石级踏步形式。两侧桥栏石高0.73米,厚0.18米。桥之梁头上均刻有阳文“一把莲”图案,纹饰精细。

该桥的特点如下:一是桥体中的四根青石竖柱和拱圈中的八根横绞石互相联结,加强了拱圈的强度,结构合理,从而使桥梁更为稳固。二是桥孔宽敞,便于行舟,桥身高耸,倒影如环,为山塘古街增添了几分古朴之意。

震泽底定桥

震泽底定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石桥村,地处太湖之滨。震泽系太湖之古名,桥名含有大禹治理太湖水患“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意。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由里人朱安宗所建。明成化乙巳年(1485年)被山水冲毁,安宗后裔朱济民发起重修,桥复旧观。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整修桥身,至今桥之古貌依然。

该桥为梁式平桥,花岗石与青石质。桥长4.7米,宽4.2米。桥面由五块长条石铺成,横跨在山涧之上,成为石桥村的主要通道。桥面上建有廊屋,廊屋为砖木结构,面阔一间,二坡屋面,进深四界。梁架圆作抬梁式,为后修之物。桥南民居墙中嵌有明成化乙巳年七月《重建震泽底定桥记》石碑一方;桥北立有乾隆五十二年八月《重铺坪磐官路记》石碑一方。两碑主要记载了该桥两次整修的经过。

此外,桥南道路旁边有古井一座,井口直径70厘米,井壁用青石盘筑。井口之上有八角形青石质井栏石,井栏石外径66厘米,内径35厘米,高41厘米。井栏侧面凿刻有阴文楷书“义井”两字铭。从形制看,当属明代之古井。井水至今清澈,村民仍在使用。

该桥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具区风月桥

具区风月桥,又名“渡水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渡桥。渡水石桥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弘治九年(1496年)里人吴天重建。现存之具区风月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宣统三年(1911年)重建之物,1986年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具区风月桥为花岗石质三孔拱形桥。桥横跨在渡水港上,全长37.2米,桥顶宽3.5米。桥堍为喇叭形,底宽4.73米。西堍长15.5米,有23级石级踏步;东堍长18.9米,有28级石级踏步。中孔跨径10.8米,两侧小孔跨径各为7.8米。拱圈之矢高比约为5∶2,拱圈采用分节并列式砌筑,结构合理,十分牢固。中孔东侧券板上有镌刻题记两条,一为:“明弘治九年吴氏八世祖天公独办,道光十九年合族捐修,十八世孙球培经办。”另一条为:“宣统三年春二十二,一世孙吴伧鉴重建。”记述了该桥重修重建的年代。桥两侧之金刚墙以条形花岗石砌筑得十分平齐。桥面与桥堍两侧锁口石上立有方形石柱和石栏板。桥之“龙门石”上镌凿圆形变体图案。整座石桥制作规整,形体壮观。

具区风月桥三孔联缀,跨度大,减少了河水对桥墩的冲击力,过往舟楫通行也较为便利。此外,多孔砌筑的方式降低了主桥孔的高度,桥体较为平缓,方便行人行走。具区风月桥是连接东山镇区与武山之间的通道,为洞庭东山之门户。该桥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地方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吴中地区晚清桥梁建筑的优秀实例。

善桥

善桥,又名“塘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塘桥村。桥始建无考,根据现桥的形制、用材判断,属清代之桥。

该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所用石材有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桥南北走向,横跨在苏东运河上,桥全长22.15米,桥面宽3.03米,南堍宽3.3米,北堍宽3.88米,南北桥堍平面略呈喇叭形。桥之拱圈为分节分列式砌法。两侧金刚墙用长条形花岗石错缝一丁一顺砌筑。桥顶两侧栏板为青石须弥座形式,桥身两侧压口石为武康石质,上部花岗石栏板高0.45米,较低矮。桥西侧有阳文楷书桥联“九曲波流从北锁,群峰灵秀自西来”。

该桥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乡土历史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实物资料。

蠡墅古桥

蠡墅位于苏州城南石湖之滨,相传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曾于此居住,故名。清代后期建蠡墅镇。镇内河道呈“十”字形分布,蠡墅港东西横贯,穿镇而过,中港与栈廊浜南北贯通。河道两旁店铺林立,民居毗邻,沿河驳岸整齐,河埠众多,形成傍河建屋、依河成街、路桥相接、依水成市的江南水乡小镇风貌。

蠡墅老街长2 970米,河道长970米,驳岸700米。现仍有古桥4座,分别将上、下塘老街的东、西两段连接在了一起。

重建于清代的蠡墅桥横跨在蠡墅港东端,系一单孔花岗石拱桥,南北走向,连接上、下塘老街。桥全长12.5米,矢高3.25米,跨径5.45米。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宽2.45米,长2.05米。南堍底宽2.93米,设13级台阶;北堍底宽3.5米,设台阶15级。台阶端面凿以网状纹,具有防滑作用。桥面两侧设栏板石,栏板尾端置抱鼓石,栏板石之间设方形望柱8根,其中桥面4柱顶端雕出“回头石狮形”,形态生动。桥两侧拱眉上方刻有“重建蠡墅桥”楷书桥名。

建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须茂桥横跨在蠡墅港西端,亦是一座花岗石质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桥全长19.3米,拱圈高3.64米,跨径5.25米,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面宽2.6米,长2.05米,正中为漩涡状刻石。南堍长8.45米,底宽4.3米,设台阶14级;北堍底宽4.1米,长8.8米,分16级台阶。桥两侧分设低矮的栏板石。桥两侧有桥联:“一镇生新虹焕彩,八方占瑞月重轮。”桥两侧正中拱眉石上方压顶石上刻有“须茂桥”及“道光十三年九月吉旦”桥名及年款。

太平桥系单孔花岗岩梁式桥,横卧在南北流向的中港之上。桥全长13米,桥面至水盘石高2.5米,桥面宽1.8米,长4.3米,由4块花岗岩条石铺成,两侧条石立面刻有“重建太平桥”正楷字样。桥东堍长4.6米,底宽3.3米,西堍长4.1米,宽3.1米。两侧金刚墙用加工较细的花岗岩条石“一顺一丁”砌筑,十分整齐。

太平桥

永兴桥系单孔花岗岩梁式桥,东西走向,横跨在栈廊浜上。桥全长11.6米,高2.6米。桥面宽1.9米,由4块长5.6米的花岗岩条石铺成,南侧条石立面刻有“重修永兴桥”楷书。两侧金刚墙用加工较精细的条石“一顺一丁”砌置。桥东堍底宽2.6米,长2.9米,分8级踏步;西堍底宽2.3米,长3.1米,分8级踏步。桥上两侧设方形望柱4根,中间栏板现改成青砖砌成,两端有抱鼓石4块。

永兴桥

桥南侧西堍中嵌有一块青石“重修永兴桥”碑刻,记载了该桥曾于嘉庆二十一年十二月由众姓捐款维修的情况。

蠡墅小镇的这四座古桥,为我们了解晚清时期的桥梁形制,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实物资料。1997年7月,蠡墅古桥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桥

五龙桥,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长桥街道龙桥。该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1997年7月,五龙桥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为花岗石质五孔拱形石桥,横跨在西塘河南端。

桥全长95.5米,桥堍宽5.5米,桥面宽5.1米。桥下七孔联缀,中间五孔临水,中孔高4.8米,跨径10.05米;次孔高4.4米,跨径7.95米;梢孔高3.3米,跨径5.3米。五孔拱圈均采用分节并列砌筑法构成。桥面较为平缓,立面略呈弧形。两侧金刚墙砌筑齐整。桥面两侧栏板石排列整齐,栏板均以高0.5米、厚0.23米的长短不等的花岗石石板构成,低平而厚实,每块栏板两端均以榫卯相连。桥顶设有粗矮的四方立柱。桥的中孔两侧各有一对楹联,北侧楹联为“建初在赵宋淳熙中岁,议复于皇清同治十年”。南侧楹联为“锁钥镇三吴下饮长虹规半月,支条钟五水远通飞骑扼全湖”。中孔拱圈顶部有桥额为“重建五龙桥”。桥联内容不仅写出了古桥的英姿,还记述了该桥始建与重建的年代,以及古桥坐落的地理环境。

五龙桥扼澹台湖口,位居石湖、澹台湖、西塘河等五水合流之地。它是古代苏州南门到新郭、蠡墅、横塘的陆路要道。桥下的西塘河则是苏州盘门连接护城河、古运河,经澹台湖直通太湖的要津,在苏州城南的水陆交通地理区位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五龙桥多孔连缀,在建桥技术上采用了柔性墩方式,桥墩窄,桥面轻,既增大了过桥河水的泄水量,又使桥体显得十分轻巧。桥之拱圈采用了分节并列砌筑法,横向设有绞石,增强了拱圈内的拉力,多绞拱的使用令古桥十分坚固。

五龙桥营造规整,结构科学合理,形体秀美柔和,是研究晚清时期建桥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西津桥

西津桥,又名“永平桥”,是一座花岗岩质的单孔石拱桥,坐落在吴中区木渎镇西胥江上。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渎镇济善堂捐资重建至今,是吴地较为有名的古桥之一。

西津桥全长22米,阔3.05米,矢高4.2米。桥孔石拱采用分节纵联并列形式,券石平接严密,受力均匀,十分坚固。

石拱形成的桥孔形如半月,势若飞虹。桥面两侧有侧石桥栏,造型古朴、端庄。游人拾级登桥观赏,可见蜿蜒远去的胥江上行船如织,粉墙黛瓦的民居临水而筑,水乡风光尽收眼底。而月夜之下的西津桥更具风采,是一副多姿的风景画:明月高挂,古桥在胥江中映下倩美的倒影,与半圆的桥孔虚实相接,合为整圈。空中的明月与水中的月影相互映辉,妙趣横生。微风骤起,波光粼粼,那桥影、月影在江水中随风荡漾……身临其境,定使人领悟出“水面忽添新锁钥,波心仍照明月光”诗句的意境。

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桥东侧楹柱上尚有清晰的桥联:“立马望苏台,山翠万重拱虎阜。扬鞭来震泽,风涛千古泣鸱夷。”这副桥联有景、有史,既点述了桥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周围的自然景观,又以悲愤的笔调揭示了2 500年前吴越春秋时期的一段人文历史,令人读后勾起吊古之情。上联中所述的苏台即春秋时期的吴王离宫苑囿——姑苏台,该台高三百丈,可望见三百里,有九曲之路可登临,周旋盘曲,横亘五里,规模宏大,盛极一时。虎阜即虎丘山,相传为吴王阖闾的陵墓所在。下联中所述的震泽,是吴县的别称。而“鸱夷”是指:吴两朝功臣伍子胥,最后为太宰嚭所诬赐死,皮囊敛尸沉落胥江的史事。下联的字里行间饱蘸了对伍子胥的痛悼之情。

西津桥不仅以它月下的桥姿为世人称颂,而且还以斐然可诵的桥联点述了可歌可泣的吴地历史,从中使人得到“真”的陶冶和“善”的启迪。这也许就是吴地桥文化的魅力吧。

泰安桥

泰安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老街。该桥为商人陈泰安捐资而建,故名。该桥始建无考,据嵌砌在金刚墙内的《重建泰安桥碑记》记述,古桥重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1997年7月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桥为花岗岩质单孔拱桥,桥全长17米。北堍长6.73米,宽3.8米,有台阶13级;南堍长7.2米,宽4.15米,台阶11级。拱圈高4.25米,跨径5.8米。拱圈采用分节并列法砌筑而成,两侧金刚墙砌筑整齐。东、西两侧各有楹联一对,东侧楹联为:“东接尹湖渔人网集,西连笠泽估客船来。”西侧楹联为:“物阜民康受之以泰,山青水秀静而能安。”楹联内容隐含了建桥人的名字和古桥坐落的方位,十分难得。

泰安桥

泰安桥形体规整,结构合理。拱圈采用“分节并列砌筑法”,十分稳固,且具有明确的建桥纪年碑记,为同类古桥的断代提供了实物依据。

后塘桥

后塘桥,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香山街道水桥村,因地处原南官塘的后塘而得名。该桥创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建, 1986年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为花岗石质单孔拱形桥,横跨在南官塘上。桥全长22.45米,南堍长10米,宽2.88米;北堍长10.3米,宽3.18米。桥顶长2.15米,宽1.78米,拱顶矢高2.9米,跨度5.1米。桥两侧的金刚墙由长条形花岗石砌筑,上部各设桥耳一对,下有桥楹联云:“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形体完整,风貌古朴。

该桥的特点是桥堍长略显平坦,桥面窄而结构稳固,便于行人通行,是一座难得的古桥梁。

廊桥

廊桥,又名“和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南街,建于民国时期。

该桥是一座木结构平桥,东西向横跨在南街河上。桥全长5.34米,宽2.3米。桥面下用4根圆木跨搁在小河两侧的石驳岸上,上铺木板组成桥面。桥面上设有廊屋四间,廊屋卷篷顶,施木椽,顶铺望板。二坡小瓦屋面,屋顶筑脊。桥两侧各立有廊柱三根,桥柱之间设栅栏式木栏杆。桥之东端接河桥里备弄通南街;桥西端设有砖砌檐柱,与沿河过街屋相连。整座廊桥风貌古朴,极具观赏价值。廊桥

甪直水道驳岸与桥

甪直古镇,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古镇四周湖河密布,镇内河港纵横,素有“五湖之门,六泽之冲”之称。

古镇内的水道河流有六条,三横三竖,呈“用”字形分布。明清以来,随着资本商业的崛起,甪直古镇成为苏州东部地区的一处商业重镇。由于地处水乡,环境闭塞,交通工具仅为舟楫。每日早市,古镇内的水道中舟船穿梭如织。附近各乡、各村的农副产品及水域渔民的水产品纷纷入市交易。商贸交易繁荣,为了方便货物的装卸与行人的行走,水道上的桥梁与驳岸便应运而生。

甪直素有“古桥之乡”之称,桥梁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8.3座,旧有72座半,现存32座(见附录)。始建于宋代的有1座,建于明代的有13座,建于清代的有15座,余为民国后所建。桥之形制正阳桥有拱形、梁式平桥两种。桥之用料有武康石、青石、花岗石,大小不一,形式各异。

古镇内现存最古老的桥是位于中市北端的中美桥,中美桥又名“和丰桥”。据《甫里志》载,该桥始建于宋代。其桥基水盘石及拱眉为武康石,拱圈用青石纵联并列砌筑,具有宋代桥拱砌筑的特点,其桥面石均有浮雕图案,十分精美。

位于古镇东市梢的正阳桥,是甪直最大的古桥,原为浮桥,明成化间建板桥,名“东板桥”,明万历年间建石质梁桥。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成现之石拱桥。整桥均以花岗石砌筑,桥长43.4米,宽5米,矢高6.3米,跨径12米。该桥的特点是东西两侧的金刚墙的砌筑带有收分,桥体高大而稳固。站立于桥面,古镇风貌尽收眼底。夜观桥影,别有情趣,成为甫里八景之一——“长虹漾月”。

镇上最小的桥是位于保圣寺西院内斗鸭池上的东西垂虹桥。桥长5.6米,宽仅1.65米,小巧玲珑,十分可爱。

寿昌桥

东美桥

保圣寺小虹桥

建桥工艺最为巧妙而奇特的桥,是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东美桥。该桥位于塔弄口西,桥长34.2米,宽3.9米,矢高4.1米,跨径7.3米,系花岗石拱桥。据当地资料记载:1956年河流干涸,发现该桥的拱圈是全圆形结构。这种全圆形结构是将拱圈砌成一个整圆筒形,圆筒的下半截埋置于河底充当桥基,不致阻碍河水流动和水上通船;向上的半截主拱圈则砌筑在下半截拱圈上,形成全圆形石拱桥。其特点是比一般单拱桥承受力强,由于结构独特,该桥被载入了中国桥梁史。

甪直的古桥不仅形态多样、工艺奇特,而且古桥两侧的石栏板、石望柱也独具匠心,具备实用、安全、美观的多种功能。栏板大多为石质,亦有砖砌,后期的则用铁栏杆。石栏板的两端通常配以狮头实心望柱,末端镶接有收头石,俗称“狗尾巴”。所有石栏柱、石栏板的体量、高度,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如正阳桥的花岗石质栏板石简洁朴实,石栏低矮厚实,既有安全感,又不妨碍人的视线,还可供人们坐憩。

甪直古桥,无论是拱桥,还是平桥,在桥两侧的金刚墙内大多均设置桥楹联,由文人题诗配联,辅以书法凿刻而成。其内容大多为描述桥地的风光和地理位置,以及借景抒情的。如正阳桥的桥联,东侧有联为:甫里金波绕玉梁,双黄旧迹更新象。西侧有联为:西迎淞水源流远,东接昆冈镜毓繁。再如寿昌桥的两副桥联,南侧有联云:遥山黛影分江路,夹岸钟声过客船。北侧有一联云:波静清江环竹院,日临晓市集云帆。横跨在阖闾浦上的阖塘桥上,有联为:鹰齿远吞三迎白,龙门高锁两峰青。生动地描述了张陵山、阖闾浦地段的地理形势。而环璧桥的楹联也值得一说,其东侧一联为:湍流到此仍环转,皎月涌空□壁圆。西侧一副云:祝瑕值成梁年皆并永,拾资营利涉后必有昌。桥联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几分人生的哲理。这些桥联均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人们可以从这些楹联的文字韵律、优美书法和意境中,得到许多艺术的享受。

大通桥

甪直的桥是温婉的,也是秀丽的,与那种雄强豪迈的中外历史名桥相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它没有时代精神的沉重负荷,仅仅是江南水乡的人们审美情趣的体现。它没有巴黎塞纳河上古石桥的那种铁骑悲嘶、抚剑长啸的时代精神,也没有卢沟桥的雄伟吼声,有的只是一份静幽的闲适。

而根植于河道两侧的石驳岸与缆船石看似平常,细细观察品读,倒也别有一番风情。

缆船石

甪直镇内的水道驳岸总长约有两公里,分布在六条河道的两侧。驳岸均以花岗岩条石垒砌而成,驳岸上往往设有许多河埠,河埠有宽有窄,大多是泊船上岸之地,亦是居民日常洗衣之所。也有不少商铺驳岸,从屋内就设有踏步通至河埠,装运货物、日常生活十分方便。亦有利用驳岸为基临河建房的,人称“枕河人家”。驳岸的修筑,既保证了河岸的整齐美观,又防止水浪冲击所造成的岸滩倒塌。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驳岸上还雕凿着精细别致的缆船石。所谓缆船石,就是砌筑在石驳岸内的系船石,大多有一尺见方且雕凿图案,在图案的上下或左右凿出穿孔,可受船之缆绳穿系而固定船只停泊。缆船石的图案纹饰丰富多彩,有寿桃、如意、蝙蝠、蝴蝶、灵芝、石榴、蕉叶、对橘、定胜、瓶(平)升三戟(级)、狮子滚绣球、刘海戏金蟾等吉祥图案,另有象鼻、猫眼、夔龙、奔鹿、立鹤等动物图案,雕刻手法为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纹饰线条流畅,图案内容透露出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甪直镇的古桥汇集了自宋代以来苏州水乡集镇桥梁建筑工艺之大成。这些古桥的存在,为研究苏南地区明清古桥的建筑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水道驳岸上的缆船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研究江南水乡民俗风情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甪直镇古桥名录

1. 正阳桥,又名“东大桥、青龙桥”,位于镇东栅,旧为浮桥,明成化年间陆惟深倡建板桥,名“东板桥”。万历中陈双萱募建石梁桥,初名“青龙桥”,后改“震阳桥”。崇祯初重建,改名“正阳桥”。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严昌嗣修。乾隆十三年(1748年)陈朱组、沈丹诏募捐始成现之石拱桥,俗名“东大桥”。桥南北走向,花岗石构筑,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有桥台绕基,两坡各设踏步及两个桥堡。桥长43.4米,宽5米,矢高6.3米,跨径12米。桥上有楹联两副:东为“甫里金波绕玉梁,双黄旧迹更新象。”西为“西迫淞水源流远,东接昆冈镜毓繁”。

2. 华阳桥,又名“望江溇桥”,位于望江溇口,建造年代在清乾隆之前,1985年将上桥踏步阶石拆除,改为无级坡桥。桥东西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3.2米,宽2米,高2.77米,保存尚好。

3. 通裕桥,又名“界浦桥”,在界浦江与镇交口处。明万历末年(1619年)陈三槐倡募建,曰“界浦桥”。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陈有怀等人募修,曰“通裕桥”。桥东西走向,系花岗石梁桥。桥长19.3米,宽2.47米,高3.5米,原花岗石桥栏, 20世纪80年代改为砖砌桥栏,余保存尚好。

4. 凤阳桥,又名“翠龙桥”,位于塔弄北口东60米处,明崇祯初(1628年)建。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16.4米,宽1.9米,高3.4米,保存尚好。

5. 交会桥,又名“总官桥”,位于北港口,建于清乾隆之前。桥东西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3.95米,宽4.1米,高3.35米。20世纪70年代将石阶踏步拆除,改为无级平桥。余保存尚好。

6. 东美桥,又名“鸡鹅桥”,位于塔弄口西。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水权谦募建。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拱桥,拱圈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桥长34.2米,宽3.9米,矢高4.1米,跨径7.3米。20世纪70年代将花岗石踏步改为平砌砖,其余保存尚好。据当地资料记载:1956年流江河涸,发现该桥为全圆形结构,即半个拱圈在水面上,半个在河床中。

7. 安乐桥,又名“小九华桥”,位于上北港小九华寺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钱铉建。桥东西走向,原为花岗石梁桥,20世纪70年代修葺时,将梁面和桥栏改为水泥质地,现桥长4.15米,宽4米,高3.25米。

8. 太平桥,又名“红木桥”,位于今甪直医院西,明万历年间中翰许自昌建。桥南北走向,系三孔梁桥,青石基柱,花岗石梁面及踏步。桥长22.4米,宽2米,高3.75米。20世纪70年代将桥上木栏改为铁栏,余保存尚好。

9. 广济桥,位于电话弄口,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振元、严振文募资重建。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25米,宽2.5米,高4.65米,基本保持原貌。桥内有碑两方:一刻“大清雍正九年岁次,辛亥子月国学生议叙府佐,严禹殿英氏修”,另一方刻“大清乾隆二十四年岁次巳卯二月严振元、严振文重建”。

10. 凤凰桥,又名“浜桥”,位于思安浜口,清乾隆前建。20世纪70年代将花岗石踏步拆除,改为斜坡。桥东西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3.6米,宽3.15米,高2.45米。

11. 富昌桥,又称“新桥”,位于中美桥东,清乾隆前建。桥南北走向,原为花岗石梁桥,20世纪70年代被拆,80年代重建为石基柱水泥多孔梁桥。桥长6.5米,宽4.1米,高3.5米。

12. 中美桥,又名“和丰桥”,位于甪直影剧院前,始建于宋。桥南北走向,拱眉及桥基为武康石,拱圈用青石纵联并列砌置,其他构件均为花岗石。桥长32.2米,宽3.3米,矢高4.25米,跨径7.5米。20世纪70年代将原来花岗石桥栏及踏步拆除,改为砖栏斜坡桥。

13. 环璧桥,又名“永昌桥、高家桥”,位于金安桥西侧,两桥相连。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梁桥。明万历末年(1619年)高士标等人募建。清道光末金辂重建。桥长17.4米,宽1.65米,高3.37米。桥上有楹联两副:东为“湍流到此仍环转,皎日涌空□壁圆”,西为“祝瑕值成梁年皆并永,拾资营利涉后必有昌”。原桥栏被拆,余均保存尚好。

14. 金安桥,又名“金巷浜桥、景定桥”,位于金巷浜口,建于清乾隆前。桥东西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10.8米,宽1.65米,高3.37米,原桥栏被拆,余保存尚好。

15. 寿仁桥,又名“寿亭桥、庄家桥”,位于玄台庙口,始建于清乾隆前。桥内有碑刻三处,分别刻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郡人汪鼎□捐资重修”、“大清同治辛未二月里人金辂重建”、“大清康熙十一年袁尚忠僧士重建”。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拱桥,拱圈作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长10.4米,宽2.43米,矢高4.35米,跨径4.3米。桥上刻楹联两副:东为“寿宇从今拾级同臻大孝,仁帡溯昔希踪敢绍前修”,西为“紫气徴祥合度犹龙高躅,绿波漾彩宜题司马雄辞”。除桥栏残缺,余均保存尚好。

16. 大通桥,又名“西大桥、猛将桥”,位于镇西栅。桥内碑刻载“前明成化十九年癸卯春三月里人募捐始建”、“大清三十三年凝德堂严乐翰重修”。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拱桥,拱圈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长23.5米,宽2.8米,矢高4.7米,跨径6.5米。桥上刻有楹联两副:东为“名区毓秀看题柱,高士流芳认钩矶”,西为“甫里千家连雁齿,吴淞一碧映虹堤”。

17. 环玉桥,又名“剥狗桥、北沟桥”,位于和丰桥南左。明崇祯初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20世纪70年代在原来的花岗石桥基上,改建水泥拱桥。桥东西走向,长21.9米,宽2.6米,高4.2米,净跨6.8米。

18. 众安桥,又名“麻皮桥”,位于蜡烛弄口。清顺治年间顾茂林倡募重修,道光中又修。桥东西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18.3米,宽1.75米,高3.75米,保存尚好。

19. 万安桥,又名“矮凳桥”,位于眠牛泾浜西口,建于清乾隆前。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梁桥。桥长3.7米,宽2.1米,高2.1米。除部分桥栏残缺外,余均保存尚好。

20. 三元桥,又名“三官桥”,位于三官弄东口,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周复盛募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桥东西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12.2米,宽1.55米,高3.55米。桥上镌刻楹联两副:南为“东溯眠牛浮绿水,西邻斗鸭挹清风”,北为“四境频来新瑞气,三元重建著名桥”。该桥保存尚好。

21. 进利桥,又名“施家桥”,位于西涨汇街东端,始建无考,清光绪初里人李庆重建。桥东西走向,拱眉及部分金刚墙条石为青石,余为花岗石。拱圈作纵联并列砌置。桥长15.04米,宽5.4米,矢高3.8米,跨径6.8米。保存尚好。

22. 兴隆桥,又名“陈家桥”,位于牛家场弄南。桥为明成化年间陆惟明募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里人张图南等六人投资修葺。桥东西走向,拱桥。青石拱圈,武康石桥基,余为花岗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长17.6米,宽2.37米,矢高3.51米,跨径7.2米。保存尚好。

23. 南昌桥,又名“牌楼桥”,位于王家浜南20米处,建于清乾隆之前。桥东西走向,系花岗石梁桥。桥长13.2米,宽1.45米,高3.55米。桥上镌刻楹联两副:南为“中流三度环金钥,夹岸双桥映彩虹”,北为“津梁层叠浴环玉,砥柱萦洄接寿康”。该桥保存尚好。

24. 永福桥,又名“吉家浜桥”,位于洁溪浜西口,与南昌桥相连成一直角。桥建于清乾隆之前。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7.9米,宽1.5米,高2.65米。保存尚好。

25. 福民桥,又名“膀酸桥、衙门浜桥”,位于衙门浜东口。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桥南北走向,原为花岗石梁桥,20世纪80年代将石梁改为水泥板梁面。

永福桥

26. 寿康桥,位于广滩头北侧,始建无考,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桥东西走向,原为木梁桥,后改为花岗石梁桥。桥长20.8米,宽0.75米,高3.4米。桥上镌刻楹联两副:南为“安流北注汾缓道,通市南来第二桥”,北为“利济通衢安且固,徵祥合境寿而康”。该桥保存尚好。

27. 依人桥,又名“厂滩桥”,位于厂滩头,建于清乾隆至民国年间。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13.9米,宽1.9米,高2.7米。桥保存尚好。

28. 寿昌桥,又名“南大桥”,位于镇南栅。明万历年间里人陈双萱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朱伊慰重建。桥东西走向,系花岗石拱桥,拱圈作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长28.6米,宽3.15米,高4.75米,跨径8.3米。桥上镌刻楹联两副:南为“遥山黛影分江路,夹岸钟声过客船”,北为“波静清江环竹院,日临晓市集云帆”。

29. 金鼎桥, 又名“金典桥、草桥、铁梗桥”,位于西涨汇东段,建于清乾隆之前。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7.7米,宽1.7米,高3米。栏板石于20世纪80年代改为铁栏杆,其余保存尚好。

30. 香花桥,位于保圣寺山门前约60米处。原桥为花岗石拱桥,建于清乾隆之前,在20世纪70年代被夷为平板,部分构件收集于保圣寺内。1982年3月国家投资,重建成石拱桥,惜风格与原桥大为不同。现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拱桥,长10.5米,宽2.1米,矢高3.4米,跨径5.4米。拱圈作纵联并列砌置,两坡设石阶踏步,栏柱正中四根顶部各雕坐狮一只。

31. 小平石桥,位于今香花桥东8米处,是20世纪70年代拆除香花桥时所建,80年代因重建香花桥而将该桥东移至现址。桥南北走向,系花岗石梁桥,长4.4米,宽3.2米,高2.3米。保存尚好。

32. 东垂虹桥和西垂虹桥,位于甪直保圣寺内陆龟蒙墓前清风亭东西两侧的斗鸭池之上,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为纪念晚唐诗人陆龟蒙而作。原为砖砌拱桥,1986年改为花岗石拱桥,桥为东西走向,两桥形制相同,分别为长5.6米,宽1.65米,矢高2.17米,跨径2米。南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