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商铺

第七节 商铺

涵村明代店铺

涵村明代店铺,位于苏州市太湖旅游度假区金庭镇涵村古街上,街道南北走向,长1 500余米,宽3米。店铺临街而建,西向。从后院遗迹考查,该店铺当年属“前店后宅”布局形式——前为铺面,后为宅院,现宅院已毁,仅存门楼残迹。据张姓店主回忆,该店铺当年曾经营过杂货,做过肉店、茶馆与箍桶店,直到1993年才歇业,空关至今。2002年10月,该店铺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店铺面阔三间10.8米,进深七檩7.52米。“澈上明造”,屋面举架平缓。正间与南次间里退一界形成檐廊,以遮风雨。廊地面铺砖,前设两级青石台阶。廊柱下设圆形青石柱础。正间为铺面,前设“矮挞”形式的短扉四扇,形成四个营业窗口,短扉可自由关闭,营业时短扉内翻,用铁吊钩扣住,使用方便。短扉坐槛下置裙板。室内地面铺设地板。南次间开设大门,做成将军门形式。门之顶施额枋,额枋连于“门当户对”之间,以代上槛,额枋之上置高垫板。抱柱与门当户对之间填设木板。门当户对之下,左右置青石质砷石,两砷石间设金刚腿形下槛。南次间内上部筑有阁楼,以储货物。北次间临街包檐墙上部开有直棂小窗。

店铺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廊内四柱形式。正贴抬梁式,南侧内四界扁作,用材硕大,月梁架在两步柱上,梁垫菱角形,梁面施水带纹,装饰简洁。梁背设荷叶墩,置栌斗,上承山界梁,山界梁上设童柱,置斗承脊檩,山尖施山雾云。童柱下端刻如意纹。北侧正贴圆作,四椽袱上置矮柱承平梁,平梁上施童柱,承脊檩,朴素简洁。

内四柱用材较大,下设圆形木质柱础。从该店铺的梁架结构分析,当为明代木构建筑。店铺正间梁架用扁、圆作两种做法,极为罕见。据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考证,这类明代店铺建筑,存世极少;目前国内仅存两处,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同时,该店铺的存在,为研究明代苏南地区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

万成恒米行

万成恒米行,在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南市上塘街。米行开创于民国初年。2009年7月,该米行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

这是叶圣陶先生在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里所描述的20世纪30年代江南水乡农民粜米的情景。该小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了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描写粜米场景的片段,也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万盛米行就此闻名海内外。实际上,万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镇的万成恒米行。

万成恒米行是甪直镇的一家老字号店铺,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米行坐西面东,临街而建,其布局呈前铺后场形式——前为做生意的店面,后为加工大米的工场和储存粮食的仓库。店前沿河的河埠头,就是装卸谷米的码头。万成恒米行原来规模极大,仅后场存放谷米的廒仓就有近百间,是当时该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镇及其周边十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目前,该米行尚存有河埠头、铺面及附房。

河埠头,沿河而设,面宽14.4米,呈“八”字形,均以花岗石质条石砌成,以便于舟船停泊。

铺面,面阔三间12.3米,进深五界5.5米。梁架圆作,为前三界后双步形式。

铺面后有圆堂三间,面阔9.7米,进深8.3米。为内四界前轩后廊形式。梁架圆作,抬梁式。圆堂北侧有附房一间。所有建筑均无雕饰,朴素无华。

甪直古镇河流众多,且相互贯通,水上交通十分方便。万成恒米行地处古镇南市,从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港东行过衙门浜桥就可来到万成恒米行的河埠头。每年新谷登场,这里舟船汇集,就会出现《多收了三五斗》中所描述的热闹场面。

该地区盛产水稻,20世纪30年代甪直镇的商品经济已十分发达。谷米是大宗商品,当时的米价是七、八元一石,但每当秋后新谷登场,米价就下跌,且越是丰收,米价就越低,以致“谷贱伤农”。丰收的喜悦与此构成强烈的反差。“旧毡帽朋友”劳苦了一年,把新收的稻谷拿到镇上的米行去卖,然后换一些生活必需品,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比灾年更惨的遭遇。当时,粮商垄断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又对华大量倾销“洋米”、“洋面”,因此,价格低得让人心疼,若不卖给他们,稻谷就只能烂在田里,丰收反倒成灾年。看到这些情景,叶圣陶强压着心中的愤懑,以极为深沉的笔调和“悯农”的人文情怀,写就了这篇千古咏唱的佳作。

而万成恒米行的存在,为我们研究民国时期苏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社会形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例证。

中区小菜场

中区小菜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上湾石桥村,是一处民国时期的小菜场。2008年7月,文物普查时发现。菜场的现存建筑有门楼、铺面平房两幢。

门楼,西洋式,全砖结构。

立面为三间四立柱形式,通高4.25米。中有券顶拱形门,门宽1.51米,高2.7米。拱顶上部有长方形额,内堆塑出楷书阳文“中区小菜场”、“十八年仲秋,江州施徴书”额文。额上方做出砖砌弧形顶。拱门两侧设方形立柱,以青水砖错缝砌成,立柱高耸。门楼两侧砌出对称的边墙,并以清水砖砌出方形边柱,边墙下部有勒脚。门楼的弧形顶及两侧面以堆塑手法做忍冬纹图案,饰纹清晰,线条流畅。

铺面房两幢,砖木结构,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为单檐歇山造,四坡小瓦屋面。面阔三间,进深六界。四面敞开式。梁架为圆作穿斗分心造。中柱、前后檐柱落地,步、金柱不落地。每间的前后檐柱及中柱以包柱手法砌出青水砖方形柱墩。

门楼与铺面房之间形成宽大的露天院场,院场内地铺长条形青砖,十分平整。

砖门楼

菜场所在地石桥村历史悠久,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已成村落。明清时期,村内商店林立,市场繁荣,是东山后山有名的古村落。

小菜场四周环境幽静,东侧为石桥村,民居林立,西北面有石桥港流经,港上有石桥一座,这里原有小码头,民国时期进村菜农和渔民的舟楫可通

过石桥港直达菜场门前。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岁月悠悠,如同小港中的流水匆匆而过。历经八十余年风雨的中区小菜场犹在。它的存在,为研究民国时期当地的乡村商贸经济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