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园林

第四节 园林

启园

启园,俗名“席家花园”,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太湖边。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是东山籍富商席启荪的私家花园。1986年,该园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席启荪(1879—1943年),名裕昆,洞庭东山翁巷村人。早年,他到上海钱庄学生意,从学徒到跑街,后升为经理。先后任鼎盛、鼎元、荣康钱庄经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席启荪在东山镇的席家湖头,买下了10亩洼地,在太湖边掘湖垒土,建造启园,其面积扩展到了40余亩,耗资十万,历时三年建成了这座私家花园。

建园之初,席氏邀请了当时苏城的著名画家蔡铣、范少云、朱竹云等参加了设计。

启园背靠青山,面向太湖。园内主要建筑有融春堂、镜湖厅、复廊、挹波桥等,又有转湖、假山、小河、花木点缀其间。

融春堂,是一处三间两厢的两层楼房,位于园之西侧,为园主人生活起居之所。该堂采用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十分素雅。

复廊,又称“避阳弄”,中间隔墙,墙上开设各种式样的花墙漏窗,移步其中,既能避雨遮阳,又能观望被隔断的园内之景。复廊迂回曲折,高低起伏,给人以遐想和游之不尽之感。复廊的尽头和两侧缀以小巧的亭台,愈臻古朴雅逸。

镜湖厅,是一座重檐歇山形式的两层建筑。底层四面设廊,檐下立柱粗壮,矮墙宽平。翼角翚飞,气宇轩昂。厅之四周空旷,东西筑有“五老峰”、“真竹假笋”,其间植以含笑、牡丹、山茶、腊梅、桂花、红枫。花木扶疏,十分媚人。

园中有宽广的水池,名曰“转湖”。

池为圆形,池水清漪荡漾,正午时分,阳光透过山影折射于池面上,岚影绰绰,波光粼粼,如同画卷,为此园巧于因借之佳例。池之周以湖石叠砌成高低参差之池岸,蜿蜒曲折,凹凸起伏,池底叠石空悬出水,具凌空濠洑之势。南岸以湖石叠成一拱门,门内有钓台,登台垂钓,悠然自得,亦是趣事。环湖花木茂盛,繁花似锦,缤纷满池。

园之东侧是一条濒临太湖的小河,河上架以石桥,小河东侧的太湖沿岸筑成长堤,长堤南端建有挹波桥,为花岗石质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将沿岸长堤连接了起来,当时园主人的汽船从太湖开来,可经该桥桥孔入园,沿小河北行折西直抵河码头。长堤北端叠筑湖石假山一座,虽不高大,但峰峦参差,洞谷盘曲。假山顶为一平台,是观景的绝好之地,近可俯瞰全园景色,远可眺望太湖湖景,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启园的营建,采用了借景手法,它巧借园外浩淼的太湖与巍峨的莫厘峰,引太湖之水入园,内外相通,并与太湖浮现的岛屿互相衬托,融山景、湖景、园景于一体,把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和自然山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想意境,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夏荷园

夏荷园,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马家底。夏荷园,创建于明代,为东山严公奕所筑,原名“曲溪”,含“曲水流觞”之意。该园取莫厘峰西南余脉之水,经秦家涧分流入园,溪流盘曲,沿溪均以湖石相筑。曲溪曾是明代洞庭山诗人严果(1518—1600年)咏觞之地。清雍正年间,经严氏后裔修葺及民国时期族裔严家炽整修后,将园构筑为别业,有嘉树幽岩、荷沼亭榭诸胜。

严公奕,为明代嘉靖年间富商。他与文徵明友善,该园建成后,“曲溪”园额为文徵明所题。明诗人陈瑚有《莫厘严公奕七十寿诗》,云:“五湖烟水称幽居,饱看风波十载余。烧烛应披高士传,吮毫时作右军书。短筇花径行随月,小艇林荫坐鱼陇。”严公坐园闲居之情景跃然纸上。

严公奕之子严果,字毅之,号文石,明代诗人。他曾朝夕坐卧在“曲溪”园内,左图右史,吟咏赋诗,煮茶饮酒,乐在古书竹素间,过着“天隐子”的闲居生活。至民国初,严氏后裔严家炽对曲溪进行全面整修后,更名为“夏荷园”。

该园虽历经沧桑,但旧迹犹在。现存建筑有书楼、花厅、花园。

花厅,临水池而建。面阔三间,进深七界。为前轩内五界后廊形式。内五界船篷顶。大梁扁作,下设梁垫,蜂头镂雕牡丹花,梁底浮雕缠枝牡丹。大梁肩设童柱承机檩。山界梁背设双童柱,童柱之间置荷包梁。前轩船篷顶,轩梁扁作。轩梁底设梁垫。轩梁背设双斗承桁,双斗间置荷包梁。明间前后设落地长窗,两次间前后均设短窗,下砌半墙。前后檐步柱及中柱下设青石鼓形柱础。室内方砖铺地。

花厅东山墙披一界屋走廊,廊端翼角起翘,戗角设老戗,置摔网椽。

花厅前为水池,四周水涧相绕,涧上有花岗石小平桥一座,小巧雅致,别有情趣。

书楼,二坡硬山造。面阔五间,东二间进深六界,西三间进深五界。西三间为五界椽屋船篷顶。大梁扁作,抬梁式。二楼前后檐下均设槛窗,下置裙板,西山墙亦做槛窗。东二间明间后设楼梯,二楼为内四界前廊形式,廊檐下设木栏杆。底楼前檐满雕缠枝花卉纹装饰带,图案精细而繁缛。

花园甚广,曲溪一条自西入园,呈“之”字形流经园内,又从东汇入马家港。

小溪两侧置有湖石,植以花木。小溪之上架曲桥。嘉木繁花相掩,小桥溪水幽岩,幽静而雅致。园内古银杏一株,高30多米,根深叶茂,冠如华盖,据说为建园时旧物。

东崦草堂

东崦草堂,又名“徐家花园”。坐落在苏州市太湖度假区光福镇杨树街花园弄内。该草堂是明末里人徐鉴湖所构筑的私家花园,后经久颓废。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徐鉴湖五世孙徐傅重建。1986年3月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傅,字月波,博涉经史,久客楚湘,交结名流甚多。曾辑里中故实,成《光福志》十二卷问世。其子徐庆治,字调之,是同治庚午年(1870年)举人。徐傅晚年回到家乡后,重新修复祖上花园,修葺了月满廊、欣怀亭、延翠轩、丛桂小榭、读书堂诸胜,增筑了“看云处”等,并在花园旁构筑艺圃别墅。尔后,徐氏衰败。到民国时期,徐家将花园卖于苏州画家吴似兰。因此,亦称“吴家花园”。

东崦草堂南临东崦湖,西倚邓尉山。可见涟漪,可听松涛,风物诱人。花园内采用前苑后宅的布局方式。住宅踞北,为两层楼建筑,其规模非一般草堂可比。南部花园以荷花池为中心,池西南有一人工所挖小溪蜿蜒曲折,连通荷花池与外湖,溪上架一小桥。池南筑一轩,即为“延翠轩”,荷花池及曲溪廊以黄石筑有驳岸,犬牙交错,十分得体。岸边植以桃、梅、紫荆等花木,并有银杏一株,高大茂盛,已逾百年。荷花池东西两侧均为曲廊,高下回环,起伏有致。池东北一亭,小巧玲珑,精巧雅致。池东侧长廊壁内嵌有《东崦草堂记》《东崦草堂平面图》石碑两块。碑记中有“思夫沧浪之亭,乐圃之居,天镜之阁,玉山之堂,其林麓烟云之趣,浩渺幽邃之观,孰为胜绝!而四方人士之来是者,牵拂相招至,以不到为耻”之语。草堂之胜,于此可知。

东崦草堂现属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光福地区唯一一处私家花园。

该园虽不大,但因地制宜,临湖而建,构筑得体。亭、台、楼、轩、池、溪、山石筑园,要素俱全。而“前园后宅”的布局形式,是其可贵之处——花园布置在前,临湖河取水方便;况且,从大门一入园,繁花锦簇的花园首先映入眼帘,令人赏心悦目,增加了对园主人的景仰之情。再则,前部设置花园,其住宅主体建筑也有遮掩,不至于一览无遗,但少了一点唐突。这也许就是士大夫的那种内敛、含蓄心理在园林建筑上的反映。

寒山别业

寒山别业,位于天平山北、章家山以西、花山以东的寒山岭下。寒山岭是支硎山的一支,其四周群峰环抱,石壁峭立,奇石嶙峋,古道蜿蜒,涧水萦回,风景幽绝,是一片占地约64公顷的饱含人文史迹的山林石景。

明万历甲午(1594年),高士赵宧光买山葬父于此,携家人庐墓隐居山中。他在寒山收户三十,连岑五百,利用深谷山野的自然景观,自辟岩壑,疏泉斩榛,植松构室,依山而筑“寒山别业”。有千尺雪、云中庐、弹冠室、警虹渡、绿云楼、飞鱼峡、驰烟驿、澄怀堂、清晖楼诸胜。赵宧光精通六书,其中篆书堪称一绝,对每处景点,他均以景寄情命名之,拂拭斩岩,刻之崖壁,融人工美于山林野趣之中。自此,寒山别业名声大震,引来无数骚人墨客赏景吟哦于此。“每花飞曰丽,香车宝犊,选胜修褉”,纷至沓来,成为一处声著吴中的名胜。

以后数十年间,寒山胜景名闻遐迩,当时的文人视赵氏为高士隐居之象征,纷纷前往一探,诗酒流连,使寒山别业名声日胜。

至清康熙年间,寒山胜迹日趋衰败。赵氏后人复归太仓。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圣祖玄烨游华山途经寒山时,见房屋破败,为僧人所居。乾隆十四年(1749年),吴中名儒、礼部侍郎沈德潜带职返乡,“慨高风之弗嗣,叹胜迹之就湮,为之正其地址,复其旧观”。寒山各景修如旧。沈德潜是乾隆帝的近臣,他深知乾隆帝要南巡,便主张修复寒山胜景,其真正用意是要让乾隆帝游览寒山。他曾授意木渎画家张宗苍绘制了含有寒山别业和千尺雪的《吴中十六景》图册。两年之后,乾隆十六年二月二十日,高宗弘历南巡至苏,张宗苍以《吴中十六景》画册进呈,乾隆帝被寒山千尺雪胜景图所吸引,钦定其为巡游地之一。江苏巡抚衙门、苏州府衙等地方官府拨出千金,在寒山建行宫,筑御道。及至乾隆帝六次临幸,“驻跸凭眺”,对景怀古,先后赋诗三十余首,勒之岩壁。

乾隆以后,寒山别业与行宫逐渐荒废。

据清代黄安涛所著的《吴下寻山记》记载:“过寒山忆赵凡夫,故居于道光癸巳(1833年)被蛟水冲毁,相与惋惜久之。”到了晚清时,寒山除了重修的法螺寺尚存外,其他建筑俱毁。

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此野外调查时发现,寒山别业尚存明清时期摩崖题刻17处,以及众多的系马石、石砌驳墙、残垣断壁、假山、水池、石幢、断碑等遗迹。因乾隆曾在此驻跸,当地村民称之为“皇废基”。

目前,别业建筑基址仍依稀可辨,行宫遗存尚在。17处摩崖题刻散落在山岭岩壁之上,这些摩崖题刻,集一山之胜,字体以篆、行为多,风格独特,镌刻极精,从时代上看,可分为明刻、清刻两大部分。这些题刻借景寄情,对景怀古,寓意深刻,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作者隐逸超脱、寓寄思亲之情的摩崖题刻有:

“蹑青冥”。蹑者,蹈也;青冥,天也。《楚辞·九章·悲回风》有“据青冥而虑虹兮,遂儵忽而扪天”,表达了作者悲痛流连之意。

“瑶席”。取《楚辞· 九歌》中“瑶席兮玉镇,盍将把兮琼芳”,寓寄“竭诚尽礼以事神”之意。

“蝴蝶寝”。自讽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这些题刻的含义,强烈地反映出作者悲感、彷徨、无奈的复杂情感。

(2)起到点景作用的题刻有:

“千尺雪”。为赵宧光亲篆上石于险峻壁岩上的题刻。这里岚辉映合,泉声淙淙,峭壁左峙,孤亭右翼。但见“汇池灌畦,机引于壁,循巅下注”。泉水沿峭壁而下,飞瀑溅雪,似瀑布,如晶帘。而石壁夹涧处,流泉怒吼,声光双绝。崖壁临着深堑,劲风从深堑刮来,吹了飞泉,吹起了水珠,继而水珠再度被吹碎,随风飞扬,于是飞泉变成了雪花般,飘飘洒洒,如梦如幻。

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弘历第一次游寒山时曾登上“千尺雪”石壁,观此胜景。乾隆帝登壁朝丘壑探望,“有板递遏以养其流,稍援起之,则声势渐盛,飞清激素,越涧沾衣”,只觉“泉流入耳,泠泠清远”。良久,他忽然要笔墨侍候,一挥手便写下了“听雪”两字。其时,他身临其境,方觉得这世上之物全在“意境”两字。赵宧光将飞泉说成“千尺雪”,意境早已脱俗。而眼观飞泉如雪,耳听却是瀑如雷,唯有仔细聆听,方觉震撼所在。“听雪”于声景之中,“听雪”于虚无之间,一代帝王与前朝高士不禁息息相通,心境相印。这也许就是“千尺雪”胜景的魅力所在吧!以至清高宗乾隆又咏题了“泉飞千尺雪千尺,小篆三字铭云峦”之句,可见气势之磅礴。仅三字题刻,点出了一景之胜。

“芙蓉”两字,篆书,字径达125厘米。镌刻于三面如削、一面有坡的山巅。每当晨雾缭绕之时,山谷间有缕缕轻烟冉冉上升,又化成白气,游绕于山腰,再徐徐扩散到整个山头。而当晨曦闪现,晓雾初开,万道霞光,射至山巅,犹如出水之芙蓉。

“凌波栈”,为两崖剖切,山泉从悬崖飞渡至石渠水寨的题刻。石壁上镌赵宧光之父含元先生的拂水岩诗:“奔泉静注千寻壑,飞瀑晴回万仞峰。”也是点睛之笔。

(3)对景怀古的即兴诗篇有:

清高宗乾隆辛未(1751年)题

《寒山千尺雪长句》

支硎一带连寒山,山下出泉为寒泉,

淙淙幽幽赴溪壑,跳珠溅玉多来源,

土人区分称各别,岂能一一征名诠,

半椒策马寻幽胜,山水与我果有缘,

就中宧光好事者,引泉千尺注之渊,

泉飞千尺雪千尺,小篆三字铭云峦,

名山子孙真不绝,安在舍宅资福田,

槃陀坐对清万虑,得未曾有诗亦然,

雪香在梅色在水,其声乃在虚无间。

乾隆丁丑仲春(1757年)御笔

泉出寒山寒,

香分支硎支,

当游曾未到,

名则常闻之。

乾隆壬午(1762年)御笔

《出阊门游寒山景二首》

(一)

清晨出阊门,轻阴凉变喧,

递来将雨意,虑致碍春温,

麦叶秀含润,菜花黄较繁,

将兴耕作矣,爱听上农论。

(二)

呜鞭度庆桥,别墅见山椒,

小憩支公阁,间凭赵隐寮,

竹虚原自密,花艳却非妖,

欲畅青莲想,法螺喜不遥。

乾隆帝在这些即兴诗中,把寒山别业的山泉幽景作了画龙点睛的描绘。他六游寒山,题诗三十余首,寒山别业成为产生乾隆御诗最多的地方。乾隆之所以六游寒山,一是寒山别业具有“天人合一”的生态景观;二是赵宧光高超的构景艺术吸引了他;三是寒山别业饱含着独特的人文史迹。

首先,让我们追溯一下寒山别业的人文史迹。别业的开创者——赵宧光(1559—1625年),字凡夫,号广平。宋赵氏王室后裔,靖康之难后,其先祖随康王南渡,后侨居江南太仓。其祖父赵忭,进士出身。父樗生,号含元先生。宧光少豪自喜,中岁读书庐居寒山父墓旁。手辟荒秽,疏泉架壑,俨如图画。史载赵宧光“泛滥经书,贯串百家,策名上庠”,为明代著名文学家、文字学家、金石家,一生著书几十种、数万卷,尤精文字学。以其学识和人品,成为晚明文坛的代表人物。

赵宧光在寒山葬父庐居,一边守孝一边建景点做学问,引来了无数缙绅举子、骚人墨客来此造访,使寒山成为了一个山林学馆,文化积淀日渐深厚。而鲜为人知的是,除了赵宧光之外,还有一小批文化名人隐居或小住于此。他们分别是赵宧光妻陆卿子,子灵均,媳文俶,文俶之父即枕烟老人文从简,侄文俶卜,灵均之女儿惠子,范允临及其妻徐媛等。而其中尤以陆卿子、文俶、徐媛三位才女最为著名。

陆卿子,赵宧光妻,著名文学家陆师道之女,与徐媛并称“吴中两大家”。常与宧光唱和,著有《云卧阁稿》《寒岩誉草》《考槃集》《玄芝集》等。

文俶(1595—1634年),字端容。灵均妻,文徵明四世孙,父文从简。书画得家传。性明惠,所见幽花异卉、小虫怪蝶,信手渲染,皆能摹写性情,鲜妍生动。曾绘有《寒山草木昆虫状》,并摹《内府本草》千种。代表作有《湘君捣素》《惜花美人图》。远近购索者填塞,贵姬少女,争来师事,相传笔法。《画征录》有“吴中闺秀之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俶为独绝”的评价。钱牧斋称赞其画“点染写生,自出新意”,“极风致婵娟之妙,尺幅片纸,人争宝之,为国朝闺秀之冠”。

徐媛,留园主人徐泰时之女,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妻。她是寒山别业的常客,经常在山中小住,与陆卿子诗词唱和,传为佳话。

文从简(1574—1648年),字彦可,号枕烟老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拔贡,入清不仕。画兼王蒙、倪瓒,用枯笔皴斫,作方从义笔法,脱尽时人蹊径。书法李邕,最得其神。

赵灵均,宧光之子,从父传六书学,后又从燕山僧学梵文,博学多才,继承父学,缵成父终未尽之《说文长笺》。自著有《金石考辨》《金石林》问世。

赵昭,字子惠,灵均之女。性至孝,有淑德。工写生,尤擅长兰竹,兼学问。后期寒山别业的主要管理人,以“一女能代子职”而享誉吴中。

才子、名媛集于一山,吟诗唱和,作赋绘画,赏景吟哦,令众多仕人心仪向往。记载寒山别业的书籍达几十种之多,赞美之辞溢于里表。当时的人们称赵氏父子、婆媳四人“父子篆学,姑妇诗画”,为“吴门三秀”。他们对明代末期的吴门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这批文化名流对寒山别业的建成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赵宧光所构筑的寒山别业,无疑其意蕴是十分深邃的。赵宧光进入寒山以后,经历了踏勘相地、斩榛历莽、心灵感应、人山对话、精神长存的过程。他经营寒山做的第一件事,是“收户三十,连岑五百”,“破产买山”,“缭以周垣,一千余丈”。他的构园理念是将“目中诸峰”全部纳入寒山大园中。在赵宧光的眼里,寒山的每块峰石都是有灵气、有生命的,他对石岩的喜爱,对石的感情,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在他的《寒山志》和《寒山蔓草》中早已言明。从而似乎让后人触摸到了这位高士将自然山峰嬗变为园中之山的诀窍。在寒山,赵宧光花了几十年的功夫,书刻了众多的题刻,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寒山摩崖石刻,精美恢宏,意趣天然。尤其是在寒山别业的建筑文化内涵中,赵宧光以自身的修养与境界,达成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观与价值观,这正是赵宧光寒山别业的成功之处。以致使乾隆帝自一见寒山“千尺雪”后,再也不能释怀,回到京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西苑之淑清院,盖就液池尾闾”,仿照寒山“千尺雪”,竟然在皇家园苑里叠山理水,也打造了一个“千尺雪”。然而,尽管“有明时所作假山,乔木峭岩。喷薄之形似之矣,而乏天然”。尔后,乾隆帝又到承德避暑山庄,“乃得飞流嗽峡,盈枯不已者,作室其侧。天然之趣足矣,而尚未得松石古意”。接连打造了两个“千尺雪”,依然未令乾隆满意。直到次年,乾隆帝到盘山,不料遇到一处山水,让他惊讶不已,为此,他欣然命笔,写下了《盘山千尺雪记》云:“开虚窗,俯流泉,觉松涛石籁,问答亲人。乃叹寒山千尺雪,固在世间。”并且,在崖壁上摩以题记:“我书三字提檐端,亦有雪花拂檐落。”“昨岁巡幸江南,观民问俗之余,流览江山胜概,其悦性灵而发藻思者所在多有,而独爱吴之寒山千尺雪。”这是乾隆帝在《盘山千尺雪记》中所写的话。这也许就是寒山别业的魅力所在吧!

自此,北方皇家园林的构筑手法受到了寒山别业的强烈影响,从原来的那种集锦式的平地园林布局,稍加变化的四合院的建筑形式,由此开始向多立面、多层次的山地园林发展。清代皇家园林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创新阶段。以自然山水为空间、灵活多样的建筑为点缀,强调空间的多变性,提供人性化的自然美,这正是寒山别业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