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公共建筑
第六节 公共建筑

栖贤巷门
栖贤巷门,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金庭镇东村栖贤巷北端。巷门始建年代无考。从梁架结构看,当属明代晚期建筑。2002年10月,该巷门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巷门坐南面北,跨巷而建,东西两侧紧邻民居,南为栖贤巷,可通村外。巷门为二坡硬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一间2.15米,进深四檩1.84米。地坪高出街巷0.2米,四周设青石压沿,中间以小砖铺地。立柱四根,下置青石扁平础,直径0.31米。前柱高3.3米,柱身略呈梭形,柱头带卷杀,上置高0.2米的栌斗,四角刻海棠曲线,施雀替,支承脊檩。柱前出一担梁及丁头拱挑起檐檩。前后柱之间,以月梁和穿插枋相连接。后柱高2.38米,柱头置栌斗,承檐檩。月梁梁肩正中施单斗雀替承檩。后柱旁有门臼,现门已佚,前后柱之间设坐板,供人憩息。
巷门,是里坊制的坊门演化而成的古代村落的一种安全防卫设施。巷门日出而开、日落而关,巷门一关该村落就成封闭形态。这种建筑设置是研究明代古村落安全防护措施的绝好材料。
西山东村,是传说中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庾秉隐居之地,故名“东村”。该村的布局中规旁矩,村中街道为东西向“一”字形,街道南北两侧有众多的小巷,巷之端设巷门。因此,这种巷门的存在也是研究太湖地区古村落布局的珍贵史料。
目前,明代所建砖木结构的巷门在苏南地区仅存这一处,其梁架结构、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贺九岭石关
贺九岭石关,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藏书贺九岭。贺九岭岭下有一条古山道,古道两侧山峦起伏,形势险要。这条古山道是古代苏州经枫桥进入西部山区的交通要道,行人极多。相传,石关的建立是为镇风水。由是,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东西两座石关相继建成。横跨在这条古山道上,成关一道关隘。
两座石关均为石构单孔拱形建筑,基础部分以块石垒砌而成,上以券板合拢成拱圈,上置天盘石结顶。石关两端以块石砌筑有金刚墙,金刚墙上部有青石雕凿的龙头石梁伸出。用43块花岗石券板筑成。天盘石用料极大。西石关跨径2.8米,长4.6米。因顺坡而筑,一端高2.8米,另一端高3.3米,用46块青石券板并列分节错缝砌成拱圈。每块券板上均镌刻着下为莲花座、上覆荷叶的小碑,且小碑上均有铭文。从铭文内容看,这些券板都是由信士所捐。其中一块小碑上镌有“吴县十一都九图高陂大王界,信人沈儒人、母陆氏,年四十八,舍圈石一块。祈保寿命延长、吉祥如意”、“隆庆二年八月中秋立”捐石题记。题铭中透露出一丝道教色彩。
贺九岭石关形式独特,而构筑方式与石拱桥类似,其拱圈券板间相互用榫卯联结,十分牢固。该石关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1986年,该石关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公井亭
诸公井亭,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西街。建于清代,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井亭临街而建,单檐歇山造。面阔一间3.35米,进深三间7.56米。亭由八根柱子支承屋顶。前檐、前金柱为抹角石柱,下施石鼓,垫八角形磉石,柱略有收分,柱头做覆盆形卷杀。后面各柱均为木质圆作,下垫石鼓。石柱顶端凿“十”字形榫槽,嵌额枋,上承平板枋,施一斗六升拱出凤头昂。前、中间梁架为纵向抬梁,承托歇山顶,顶做卷棚式,正中间顶做八角藻井;后间做纵向抬梁于柱上,再施横向檩条做卷棚顶。前间和当中井间为敞开式,两侧有石坐栏供人歇息。水井在亭的正中,施八角形青石井圈。圈高41厘米,内径40厘米,口沿处有绳索磨痕,有的深达3厘米,形制古朴。井做圆筒形,直径1.3米,井壁以块石垒砌,井深7.35米。井水清澈,常年不枯。后间置栅栏式门窗相隔,室内原祀刘猛将神像(原像已毁,图中为新塑神像),今仅存神座。



该井亭形制小巧,翼角翚飞,极具观赏价值。其顶部八角藻井制作精致,极具装饰性,达到了结构与装饰的巧妙统一。
水井的发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早在距今6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太湖地区就已出现了原始的水井。其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水井存在。水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令聚居地人们的关系变得密切。孟子云:“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扶持,则百姓亲睦。”一口水井,方圆几十户人家共汲共饮,井边共同交谈,就像纽带一样使人们形成一个自然的有机联系群体。这也许就是一种市井文化吧!
而这座诸公井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方志记载,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太湖涸,东山乡民用水发生了困难。当时,里中父老倡议募资挖井,以解水荒。迨井挖成,乡民得益。为了不忘挖井倡议众人的恩德,遂命名为“诸公井”。说来也神,诸公井常汲不枯,当地的居民至今还在饮用。
诸公井的故事是一段可歌可颂的历史沉积。而这种别具一格的井亭建筑形式极为鲜见,是清代亭式建筑中的优秀实例,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诸公井亭
后埠井亭
后埠井亭,坐落在苏州市太湖度假区金庭镇后埠古村内。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大修。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建。1997年7月,该亭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亭为单檐歇山造。四坡小青瓦屋面,平面为方形,面阔3.30米。亭为敞开式,亭之四角设四方抹角形青石立柱。柱高2.52米,直径45厘米。柱顶开有口宽6厘米、深28厘米的十字凹榫,上置檐枋,檐枋上设牌科承檐檩。四角设搭角梁,发戗采用老戗发戗,嫩戗发叉较小,四角起翘平缓,古朴而简洁。
亭内置双井栏古井一座。古井井口直径1.7米。井壁以黄石盘筑。井口以两块青石质底石拼合覆盖,一块底石长2.24米,宽0.93米,厚0.3米,上置外径0.68米、内径0.35米、高0.37米的白石质圆形井栏;另一块是底石与井栏连为一体的青石质盖口石,长1.97米,宽1.2米,连井栏厚0.6米,系整块青石凿成,井栏圆形,外径0.58,内径0.35米。两井栏圈的内壁口沿各有数条3~4厘米深的凹槽痕,系长期汲水形成。现井内水清澈,村民仍在使用。
根据该亭的梁架形制看,井亭的木构架当为清同治时期重修的产物。四角的青石立柱当为元代之物。该井亭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樟坞里方亭

樟坞里方亭,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金庭镇梧巷村樟坞里,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墓地建筑。2009年7月,该亭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方亭坐北面南,依山坡而建,亭基黄海高程12.9米。现亭之西南为民居,东为果林,亭前50米处有一半圆形泮池。
方亭,单檐歇山造,四坡小青瓦屋面,四角飞翘。面阔三间5.1米,进深三间5.67米,面积为33.89平方米。梁架为三界回顶四周弓形轩。青石台基,四角设四根花岗石质方形角柱,柱顶开十字榫口,上架额枋,檐桁与檐枋间设一斗三升牌科,拱垫板雕篆书“寿”字纹。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下设直楞落地长窗。前立面两侧角柱正面分别镌刻“善积于身教子著义方之训,祥开厥后传家裕堂构之遗”阳文篆书楹联。东西山墙开小窗。北侧为实体墙,墙内嵌砌乾隆五十四年诰封碑一块。方亭西南侧5米处有青石质龟趺一座,根据形制,推测该龟趺是亭后墙所嵌砌的诰封碑之座。
根据诰封碑的碑文内容和纪年看,这是一方记述清乾隆帝敕封官员凤汝仲父母的诏文碑,年代为清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初九。
根据《西山镇志》记载,凤氏系梧巷村望族。原籍陕西凤翔,迁山始祖是凤韬。凤韬(?—1176年)名韬,字济,号福清。北宋徽宗朝时,凤福清任汴京马步军副统制。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梁,凤福清随主将童贯出城迎敌,不料兵败黎阳渡,后被贬为洞庭西山甪头寨巡检。卒后葬于石公山侧,子孙遂居于梧巷。凤汝仲,生卒年月不详。据史料记载,曾任随州候补同知。查《西山镇志》,其当为凤韬第二十世孙。另据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石公山凤氏宗祠暨凤氏书屋有凤允纶题的“敬慎威仪”额铭。查《梧巷凤氏族谱》字号排行,“允”字辈列在“汝”字辈前一位,可知其人应是凤汝仲之父辈。由此可见,诰封碑为凤韬后人所立无疑。
而现从方亭的坐落位置看,正好位于石公山北侧,方亭之地望与《西山镇志》的“凤韬卒后葬于石公山侧”之记载相吻合。由此推断,凤韬墓可能就在方亭之后的山坡上,而该亭则为墓地后期修建的享堂建筑。
该亭营建规整,形制古朴,亭内三界回顶、四面弓形轩的做法十分讲究。立面亭柱的楹联内容透露出浓郁的宗族色彩。该亭的存在,为研究凤氏的家族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亦是清乾嘉时期亭式建筑的优秀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怡泉亭

怡泉亭
怡泉亭,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山塘街。该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原在木渎镇殷家弄北端,后因故移建于此。
该亭单檐歇山造,二坡屋面,平面呈正方形。面宽3.1米,高4.1米。整座亭均以花岗石砌筑而成,前坡三块,后坡四块,以一块近似三角形的条形块石作脊。其中一块盖顶石上刻“康熙肆拾叁年”字铭,记录了亭的始建年代。四角设立柱,柱高2.38米,宽0.4米,厚0.3米。立柱一米以上抹角成八角形。亭檐下四面均设额枋,各长2.3米,厚0.17米。正面额枋上镌“怡泉亭”阴文楷书亭名。亭内四面均设石栏凳,栏凳两端均以榫头与四角柱相联结,十分牢固。
亭中原有古井一座,上置花岗石井栏。井栏圆形,外径0.63米,内径0.3米,高0.5米。石井栏厚薄不均,质朴古雅。
梅花亭
梅花亭,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光福镇香雪村吾家山上。建于1923年,由清末民初的著名建筑匠师姚承祖所建。1986年,该亭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承祖(1866—1938年),字汉亭,号补云,吴县胥口墅里村人。同治五年(1866年)生于木匠世家,祖父姚灿庭著有《梓业遗书》。承祖十一岁随叔父姚开盛学木作,长年营建于乡郡间。一生设计建筑的屋舍殿宇,不下千幢。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苏州鲁班协会,姚承祖被推选为会长。曾于城区玄妙观旁开办梓义小学,在家乡创办墅峰小学,免费招收建筑工匠子弟就学。曾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逝于上海,后归葬故里。其代表性作品有木渎严家花园、苏州怡园藕香榭、灵岩寺大雄宝殿、光福吾家山梅花亭。所著《营造法原》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之宝典”。

苏州城西之光福盛产梅,而吾家山麓是赏梅的最佳地,其方圆二十里尽是梅花,每当冬末春临之际,千万株梅花一齐怒放,漫山遍野,蔚成梅香雪海之奇观。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曾登吾家山赏梅,但见梅花似海,暗香浮动,天姿皎洁,冷艳如雪,真是“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感慨之余,欣然题下千古叫绝的“香雪海”三字,并镌刻山崖石壁,自此香雪海名扬天下。
而梅花亭就坐落在吾家山之半山坡上。亭做五坡五角攒尖形式。高二丈余,平面呈梅花形。檐下用五棵花岗石质石柱支撑亭顶。后檐柱之间砌有墙。亭顶五脊将屋面分为五坡,翼角飞檐,亭檐口呈五瓣梅花形。亭内顶部设梅花形藻井。整座亭子构思巧妙,形式别致。全亭各个部分均由梅花形式组合而成,瓦、柱、栏、檐口、藻井、底面均为五瓣梅花形,与四周环境融为一体,象征着梅花亭处在梅花之中。而亭之顶部则设铜鹤傲立,寓“梅妻鹤子”之意,上下出彩,鸟革翚飞,令观赏者称奇。而当梅花盛开时,移步于梅花亭中,纵目眺望,无处不是梅,无处不是花,雪海荡漾,银波耀眼,奇丽瑰怪,蔚为壮观。此乃梅花亭赏梅之奇观也。
北区洋龙公所
北区洋龙公所,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内。该公所坐南面北,沿街而建。
公所为二坡硬山造。面阔一间,进深五檩。大门宽阔,上有砖雕字额,内镌阳文楷书“北区洋龙公所”字铭。梁架为圆作穿斗式。前后包墙开有砖砌花窗。室内地铺青砖,侧砌地坪。大门上端钉有蓝底白字洋铁皮门牌,上书“吴县东后山二十八都三图四八寒山头镇”字铭。从大门上方的字铭可知,该建筑当属民国时期陆巷古村的公共消防用房。
该公所的存在,为探讨民国时期苏南地区民间乡土建筑的性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