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祠堂
第三节 祠堂

东村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金庭镇东村。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落成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二月,历时一年多。耗白银9 000余两。2011年12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徐氏是洞庭西山最大的宗族,全山共有六支,即南徐支、北徐支、东园支、堂里支、徐巷支、煦巷支。这六支的始祖都是中唐人徐练,徐氏原籍浙江衢州,后裔迁居洞庭西山,也都在南宋时期。
据《东园徐氏祠堂记》碑记载,东园支的世祖是徐汴河,北宋衢州江山人,携家眷移居开封。他的第三子徐揆,于靖康元年(1126年)试进士为举人第一,未及大比而遭国难。因只身到青城金兵营中索还被扣的徽、钦二帝,被金人所杀。靖康二年(1127年)追录死节,诏赠宣教郎。高宗南渡后,徐汴河携徐揆之子徐元吉移居临安,再迁平江光福梓里村。至淳熙年间,徐元吉携眷迁居西山梅梁里,即今后埠,此后又衍分为:一支居崦南,即北徐支;另一支为徐汴河七世孙徐万一,于宝祐二年(1254年)迁居栖贤山麓之东园里,即今东村,是为东园支。

因此,东园支的始祖是徐万一。尔后,东园支又繁衍出诸多支系。散居湖南、湖北、山西应城、沔阳等地。
《东园徐氏祠堂记》云:“徐氏之祠,中为享堂,后为寝室,门庑廊阶夹室库藏毕具,奉始祖万一公居中龛,其下以次祔……”由此可知,该祠是洞庭西山徐氏东园支的支祠。
该祠建成时规模较大,有庭园、前厅、享堂、寝室,一路三进,占地952平方米。前庭园内立有旗杆石,前厅前檐下设有木栅。厅内置有“孝悌忠心,礼义廉耻”八字屏风,并悬挂“徐氏宗祠”匾额。现仅存前厅为原构建筑。2009年对该祠进行了全面整修,复原了享堂、寝室。
该祠堂坐北面南,倚山而建。前庭院较宽阔,东、西院墙各开券门。南院墙下部设有青石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部雕刻着精美的龙纹,气势雄壮。
祠堂前厅面阔五间18.3米,进深9.2米,外观为二坡苏瓦硬山顶,下设青石基座。厅内为九架梁前后四架卷棚,上覆草架。梁柱制作精细,金柱高4米,底径0.28米,上细下粗。柱础青石鼓礅式,鼓腹部直径0.48米。柱头出丁头拱承托轩梁。梁垫、蜂头镂雕如意。轩梁扁作,梁肩置荷叶莲瓣柁礅,间设荷包梁,荷包梁头雕麻叶云,设镂花替木,承托轩檩,檩上置罗锅椽。檐口高3.65米,檐下额枋上设平身科与柱头科,传递屋顶的重量。牌科不出跳,为单昂重拱,昂嘴上卷似象鼻,昂上耍头里外两端均雕麻叶云,里端设枫拱,雕卷叶花纹,拱垫板及下枋镂雕人文故事图案。整座建筑装饰华丽精致,其梁、枋、斗、替木、梁垫、棹木、垫板等木构件均施满雕刻,其内容有人物戏文、花草动物、喜庆吉祥等图案,雕刻手法采用透雕、高浮雕、阴刻等。尤其珍贵的是前厅的轩梁及轩檩上均满施沥粉金线聚锦苏式彩画,共有40余幅。彩绘颜色有金、红、白、蓝,色调艳丽明快,图案繁缛而清秀,是江南地区罕见的彩绘加雕刻并举的满堂彩雕做法。


享堂是一座平面近正方形的敞厅,满满地塞在院落正中。这种做法是这一地区祖祠形制的标准形式。寝室正立面为副檐做法,内按序列设龛供奉徐氏各祖先的神位。整座祠堂厅、堂、寝室、门庑廊阶齐备。制式规范,装饰华丽。该堂是目前尚存的西山地区体量最大、形制最规整的祠堂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金庭镇明湾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2004年由当地政府拨资整修,重建了客厅、附房,并辟为明湾村村史馆。2014年6月,该祠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湾黄氏原籍福建邵武,始祖为黄明善。黄明善在宋徽宗朝时是明经博士,著作佐郎。随高宗南渡后辞官退隐。先居杭州,后渡太湖定居于西山消夏湾黄家坞。至明代初年,黄明善八世孙黄铳山迁居明月湾,为明湾黄氏始祖。尔后,子孙繁衍,成为明月湾大族。
黄氏宗祠,坐北面南,临街而建,占地930平方米。其门厅、祀厅为原构建筑。
门厅,单檐硬山造。面阔三间,为内四界前轩后廊形式。内四界圆作穿斗式。前轩船篷顶。轩梁扁作,轩梁底设梁垫置蒲鞋头,梁垫蜂头镂雕灵芝形,轩梁底面浮雕如意头。轩梁背设双斗上承桁,两斗之间设荷包梁。两山内壁均以细砖贴面。明间步檩下设将军门,门下置高门槛,门前两侧设青石质门枕石,门枕石侧面浮雕“狮子滚绣球”图案。青石质月兔墙,墙面浮雕蝙蝠云头“寿”字纹,含双福捧寿之意。门厅前檐出檐施飞椽,檐下设凤头昂十字牌科,拱垫板镂雕缠枝花卉纹。檐檩下设额枋,额枋面浮雕回纹,枋下设挂落。后廊东西壁分别设门景,门景上有细砖额,额内分别镌阳文楷书“施善”、“济美”额文。厅内方砖铺地。明间前设花岗石台阶六级。
祀厅,单檐硬山造。面阔三间,为内四界前后轩形式。
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底设梁垫,置蒲鞋头。梁底面浮雕如意头与绶带纹。大梁梁肩设荷叶墩置大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山尖施仙鹤祥云纹山雾云。脊檩旁设蝙蝠纹抱梁云。边贴穿斗造。扁作月梁川攀连各柱。中柱顶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山尖亦设山雾云与抱梁云。厅前做重轩,廊轩施鹤颈椽,轩梁扁作,轩梁背置双斗上承桁,双斗之间设荷包梁。廊轩之东西壁分别开有门景,门景上部有细砖回纹框边砖额,额内分别镌阳文楷书“恩敬”、“怀仁”额文。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内轩船篷顶,轩梁扁作,轩梁底面浮雕如意头,轩梁侧面阴刻灵芝纹,轩梁背设荷叶墩置双斗承桁,双斗间置荷包梁。后轩船篷顶。轩梁圆作。厅内一统三间。明、次间轩步柱之间设落地格子长窗十六扇,长窗裙板浮雕“寿”字纹。厅内方砖铺地。明间前设花岗石台阶六级。祀厅前为庭院,南院墙正中设砖雕牌科门楼一座。门楼正面为皮条脊,小青瓦屋面滴水檐。上下枋两端浮雕回纹,中部光素。两兜肚光素无纹。字牌内镌刻阳文楷书“敬宗睦族”额文。花岗石门框内设直拼门两扇。门楼背面小瓦屋面做寿字滴水檐。檐下施仿木细砖飞椽,设一斗六升仿木砖细牌科,拱垫板镂雕“寿”字纹。下枋浮雕回纹。整座门楼显得十分庄重而简洁。



该祠门厅的后廊两侧与祀厅的前廊两侧均设有门景,可见原来祠堂的规模较大,除了现今重建的客厅外,应该还有其他附属建筑。该祠的门厅和祀厅前均设有六级台阶,地坪逐进提高,后进祀厅成为祠堂的最高点,除了便于整座宅院的泄水之外,亦可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祭祀气氛。
叶氏宗祠
叶氏宗祠,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含山村朱巷。据祠内所立的《重建叶氏宗祠门楼记》碑记述,该祠创建于清中期,道光间重建。这是一处供奉叶氏先祖的祠堂建筑。
叶氏,是洞庭东山之望族。其先祖可追溯到北宋时的刑部侍郎叶逵。而迁居洞庭东山的始祖当为南宋时的中奉大夫叶桯。据镶嵌在该祠壁内的《重建叶氏宗祠门楼记》载:“我吴中始祖刑部侍郎造玄公宗祠向在三头巷内,委女僧司香火。嘉靖时例禁淫祠,县人不察,遂兴毁祠。厥后,我曾祖尧明公创建于朱巷大街。”由此可知,早期的叶氏宗祠在东山陆巷内供奉先祖叶逵。明代嘉靖年间,吴县知县康知耀毁淫祠(因叶氏宗祠内有女僧之故,被毁)。尔后,叶氏后裔叶尧明在朱巷大街重新创建了叶氏宗祠。到了道光年间,朱巷叶祠“年久失修,旋致倾圮”。后裔叶熙宁召集族人公议,捐资重新改建宗祠三厅三楹,名曰“永思堂”,以供奉祖先。并增建书室,题名曰“似舫”,为裔孙读书之所。
该祠坐北面南,沿街而建。现存单体建筑有门屋、书室、前后圆堂及附房。四周围以院墙,形成封闭式的院落。

门屋,面阔两间,进深三界,梁架为圆作穿斗式。门屋西墙内嵌石碑两方:一方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重建宗祠门楼记》;另一方是《计开门数》碑。记载了当年重建宗祠门楼的经过。
书室,名曰“似舫”,东向。面阔一间,进深七界。为内四界前廊后双步形式。
前进圆堂,单檐硬山造。面阔三间,为内四界前轩后廊形式。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堂前东院墙壁内嵌有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叶氏宗祠碑记》石碑一方。

后进圆堂,单檐硬山造。两山顶部做观音兜,施搏风。山墙与后包墙下部加厚做法。圆堂面阔三间,进深六界。为内四界前轩后单步做法。
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前轩为一支香鹤颈轩,轩梁下设梁垫,蜂头雕牡丹花,下置蒲鞋头。边贴前轩步柱为省柱做法,下悬方形小花篮,做法较少见。明、次间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梁做法。并在檐檩下设额枋,垫板镂雕缠枝牡丹花。明间前沿设花岗石台阶三级,台阶两侧置垂带石。
后进圆堂西侧有附房五间,构架为圆作穿斗式。用料较小,较简陋。
该祠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实物资料。

费孝子祠
费孝子祠,位于苏州市太湖度假区金庭镇后埠古村内,是一处费氏族人为颂扬十一世祖费鲤泉的孝行而建造的祠堂。2007年7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
该祠前为庭院,后为圆堂,是一处封闭式的小院落。
前院墙正中设砖雕牌科门楼一座。门楼正面做回纹脊,滴水檐口。上枋两端浮雕如意头。两兜肚与字牌内光素无纹。下枋两端浮雕回纹。八字门樘下设青石质束腰竹节须弥座式勒脚。青石门框内置直拼门两扇。门楼背面,二坡小瓦屋面,滴水檐,檐下施砖细仿木飞椽,下设一斗三升牌科,拱垫板浮雕竹叶灵芝纹。上枋仅两端浮雕如意纹,字牌及左右兜肚纹饰已毁。下枋两端亦雕如意纹,中部锦袱内浮雕寿桃、灵芝、兰花图案。饰纹精美。
圆堂,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界。为内四界前廊前轩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前界为廊,前轩做船篷顶,前后檐柱、前轩步柱下均设青石质鼓形柱础。堂内构架简洁朴素。从该祠的梁架形式及门楼所雕图案纹样看,属晚清时期的建筑。
费孝友(1742—1808年),号鲤泉,是后埠费氏十一世祖,为孝悌之楷模。孝友幼时即知孝理,髫年持家政,里中推其为族长。公每遇族中公事,雄辩若流水。母痢甚,衿褥沾污,必亲为更替,痰塞用芦管吸之。父患心疾,愈月衣不解带,药必亲尝,尽孝之例不胜枚举。其孝行名扬族中。
该祠原为供奉费孝友而建,他虽是一位封建社会的士人,但他的那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精神,至今还是值得提倡的。该祠堂的存在为研究当地人文历史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实物资料。

三山秦氏宗祠
三山岛秦氏宗祠,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岛西湖堡。据《三山岛秦氏宗祠记》碑记载,该祠创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道光八年(1828年)族中捐款重修。现辟为“三山文物陈列馆”对外开放。
据《洞庭秦氏宗谱》记载,洞庭秦氏是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直系后裔,迁山祖是秦观五世孙秦益之。秦氏原籍甘肃天水,后迁至苏北高邮武凝乡左厢里。宋元符三年(1100年),秦观卒于广西藤州,子秦湛扶父柩暂厝湖南潭州(今长沙)外祖家。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秦湛任常州通判,因北方时局不稳,将父秦观葬于无锡灿山,自此定居江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裔孙秦益之游洞庭西山,爱西山山水之胜,遂建别墅于消夏湾安仁乡,卒后葬于缥缈峰下飞仙山麓。其子秦通守墓,遂定居于此,并更乡名为秦家堡,是为江南秦氏洞庭西山支。尔后,西山秦氏又分出秦家堡、明湾、石公等支系。至明代,石公支的秦养浩从西山迁到了三山岛,秦养浩成为三山秦氏的始迁祖。其后裔以经商为业,逐渐致富。由是,在岛上立祠建堂,繁衍生息。



三山秦祠坐北面南,临湖而建,与西山岛上的石公山遥遥相对。现该祠尚存大厅及附房。
大厅,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为内四界前廊前轩后单步形式。
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肩设大斗上承金机与金檩。山界梁背设蜀柱,蜀柱顶设斗承脊机与脊檩。边贴穿斗式。
前檐出檐较深,施飞椽。檐柱下置青石鼓形柱础,檐柱顶设坐斗上承檐檩。前廊廊川扁作月梁形,攀连檐柱与轩步柱。轩为船篷顶,轩梁扁作,轩梁背设两斗以承桁,双斗之间设荷包梁。两次间前设短窗,下砌矮墙。前廊东西壁开砖细门景,门景上有回纹框边之砖额,砖额内分别镌“履顺”、“蹈龢”隶书额文。
大厅前为庭院,院墙筑脊,设小瓦滴水檐,檐下做水作抛枋。院墙正中开门,花岗石门楣,花岗石门槛。院落内植以黄杨、桂花。东院墙内嵌砌“秦氏宗祠捐款碑”三块。
该祠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万氏宗祠
万氏宗祠,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东新街,是洞庭东山万氏建于晚清时期的一处祠堂建筑。2014年6月,该祠被公布为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万氏宗谱》记载,万氏原籍河南汴梁(今开封)。靖康之难时,和州州判万虞恺随高宗南迁避难于毗陵(今常州)。后携仲子禹思迁居洞庭东山张巷。万虞恺虽为和州州判,亦只是个六品小官,家无厚蓄。定居东山张巷后,以种果为业,家族并不显达。八世孙万愈搬迁前山叶巷后,始外出经商,家资渐裕。至十五世应明,万家才开始兴盛,开始建宗祠,修谱牒。到清道光年间,万氏二十八世孙万梅峰在沪经商发迹,同其子万振声重振家族雄风,成为东山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万家祠堂坐北面南,沿街而建,建成时规模宏大,南北长53.55米,东西宽22.65米,占地1 213平方米。四周有高墙相围,是一处有多进建筑的封闭式院落。按宗祠建制,目前尚存祀厅、东西挟屋、寝室、后祀厅及后房。
祀厅,坐北面南,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带两厢。左右各有挟屋一间,总面阔22.65米,为内四界前重轩后单步做法。内四界大梁扁作,抬梁式。大梁架在前后步柱之上,步柱直径30厘米,下置直径54厘米的花岗石柱础。大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牡丹图案。下设蒲鞋头,架枫拱,枫拱镂雕人物故事图案。大梁底端面雕灵芝绶带纹;大梁两侧面两端浮雕双凤纹,中部浮雕人物故事图案。大梁肩设双斗上承机檩。山界梁两侧浮雕缠枝花卉纹,背设一斗三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山尖施山雾云,脊檩两旁设抱梁云。脊檩绘彩绘。边贴穿斗式,扁作月梁川攀连各柱,月梁川面雕缠枝花卉,中柱顶置一斗六升牌科,山尖施山雾云与抱梁云。

前轩为一枝香鹤颈轩。轩梁扁作,轩梁侧面浮雕缠枝花卉纹,下设梁垫。轩梁背设斗承机檩。斗两侧置抱梁云。前轩轩廊东西两壁设砖细门景。内轩船篷顶,轩梁扁作,下设梁垫,置枫拱,枫拱镂雕动物图案。轩梁两侧满雕花草图案。轩梁背设双斗承桁,双斗间置荷包梁。后单步月梁川攀连后步柱与后檐柱,月梁川两侧面浮雕缠枝花卉。厅内东西两壁下部贴以方砖,地面方砖直纹铺设。明、次间前设海棠菱角式落地长窗十八扇。大厅前檐出檐较深,施方形飞椽。檐下为云头挑梓檩做法。檐檩下设额枋,檐檩与额枋之间设一斗六升牌科,拱垫板镂雕灵芝图案。两次间额枋面浮雕如意头、牡丹花图案,明间额枋面两端浮起如意头,中部浮雕“福、禄、寿”三星人物与松柏图案。厅内除明、次间前檐柱为方柱,下设方形柱础外,其余各柱下均设花岗石鼓形柱础。
厢房硬山造,纹头脊,面阔三间,为后三界前轩形式。后三界抬梁式,船篷顶。前轩为一枝香鹤颈轩。轩梁扁作,下设梁垫,置蒲鞋头。两厢前檐出檐较深,施方形飞椽。檐下亦为云头挑梓檩做法,檐檩下设额枋,檐檩与额枋间设一斗六升牌科。拱垫板镂雕出灵芝花。两厢前各设海棠菱角式落地长窗十二扇。两厢间为庭院,院内铺长方形花岗石板地坪。


祀厅前设高耸的砖雕牌科门楼一座。门楼哺鸡脊,二坡小青瓦屋面。设滴水檐口置仿木方形飞椽,下设一斗六升仿木砖细牌科。拱垫板雕以荷藕、石榴等花果图案。上枋两端雕出如意头,内区满雕“凤穿牡丹”图案,上枋下部设挂落。字牌内镌刻阳文隶书“承先启后”、“乙丑□□”额文及年款。两兜肚内深雕人物故事图案。下枋两端浮雕回纹如意头,中部锦袱内深浮雕人物故事图案。八字门樘内设大门两扇。门楼两侧塞口墙顶部筑脊,设滴水檐,檐下做砖细抛枋。
祀厅东西两侧各设挟屋,挟屋面阔一间,进深六界。梁架为内四界前轩后单步形式。内四界圆作穿斗式。前轩为一枝香鹤颈轩,轩梁扁作,轩梁侧面满雕缠枝花。室内方砖铺地。前檐下设落地长窗,东挟屋前设有小天井。祀厅与西厢西侧为狭长的备弄,备弄北端通寝室。
寝室为两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五界5.55米。二楼构架为前四界后廊形式。前四界梁架圆作抬梁式,边贴分心穿斗造。构架较朴素。
寝室后为天井,天井东西两侧设廊,廊之北端通后进附房,后附房面阔三间10.5米,进深四界4.6米。为后三界前廊形式。后三界梁架圆作抬梁式,回顶。后附房明间后开库门通东新街街面。后附房东侧为后祀厅。
后祀厅,面阔三间11.3米,进深八界9.65米。为内四界前后轩形式。内四界大梁扁作,架于前后步柱之上,大梁底设梁垫,蜂头镂雕牡丹纹,大梁侧面浮雕缠枝牡丹、人物故事及兰草图案,大梁底端面浮雕折枝花。大梁两肩设大斗上承平梁,架上金机与金檩。平梁背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机与脊檩,平梁侧面满雕缠枝牡丹纹。山尖施仙鹤祥云山雾云与抱梁云。边贴分心穿斗造,中柱顶亦设一斗六升牌科上承脊檩。山尖施山雾云与抱梁云。前后轩均作船篷顶,轩梁扁作,轩梁侧浮雕缠枝牡丹纹,轩梁背设双斗,双斗间置荷包梁。厅内各柱下均置花岗石质鼓礅。前轩后壁设砖细框边门景,入门景可通寝室。后祀厅前为天井,天井东侧设廊,廊南与东挟屋相通。
该祠的建造年代问题,其门楼字牌内有“乙丑□□”年款,乙丑年清代共有四个,分别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乾隆十年(1745年)、嘉庆十年(1805年)、同治四年(1865年)。结合该祠梁架的形制、装折风格看,当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所建。
祠堂是宗族或家族定期祭拜祖先、举办红白之事、召集族人议事的场所。其制式一般均为一路两进或三进,分门屋(下厅)、祀厅(中厅)和寝室(上厅)。
万氏宗祠建成时为一路四进,其门厅早年已毁。其两进大厅与后厅当属祀厅,是祭拜、聚会议事之场所。而第二进大厅的空间分布十分宽阔,从门楼到大厅通进深达53.55米,东西向通面阔22.65米。单体建筑有大厅、两厢及东西挟屋,中间有庭院,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值得注意的是,该祠还设有后祀厅,其形制也十分规范,这种双祀厅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祭祀、聚会等大型活动的需要。
而第三进寝室则分布在祀厅与后附房之间,其目的是给族人营造一个追思先人和静谧的空间。
从梁柱构架体系看,其主体建筑的两座祀厅的用材硕大,为适应宽敞高大的体量需要,祀厅在形式上设轩,在结体上以抬梁为主,从而使整座祭祀厅高大而宽敞。
从装饰风格看,砖雕、木雕工艺精绝,并且加施彩绘。整座大厅采用了满堂雕的形式。厅内所有梁、枋、川、机、枫拱、梁垫蜂头、拱垫板、山雾云、抱梁云、长窗裙板等木构件及砖雕门楼均精雕细刻有各种纹饰图案,且脊檩绘有彩绘。纹样题材也极为丰富,有牡丹、灵芝、如意、石榴、荷藕、兰草、缠枝花等各类花果。还有双凤、“福、禄、寿”三星及三国人物故事等图案。雕刻手法有阴刻、浅浮雕、镂空雕等。所雕图案注重写实,生动自然,线条流畅。构图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万氏宗祠,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功能合理。祠堂建成年代明确,是研究建筑发展史和万氏家族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其建筑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苏南地区晚清祠堂建筑的优秀实例。
薛氏家祠
薛氏家祠,又名“慎余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殿新村。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商人薛浩峰所建。2005年6月,该祠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
薛浩峰生于光绪初年,其先祖于清初迁居洞庭东山。薛浩峰自小家庭清贫,五岁丧母,与父相依为命。迫于生计,年少时即在沪之洋栈、丝厂打工,习练商务。尔后,以做纽扣生意发迹。遂返乡建祠造屋。
据嵌砌在门间内壁的《江苏洞庭东山薛氏家祠碑记》记载,该堂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正月鸠工,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落成。计头进三间、享堂三间、边屋六间、走廊一条。另于祠后建楼屋、披屋以备祭祠时子孙居住之用。共费洋二万二千余元。“供奉高祖考绍荣公一支而下历代栗主。俾待春秋奉祀,永远勿替。”可见,这是一处前为家祠、后为住宅的群体建筑。
现宅院保存基本完好,单体建筑依次有门屋、享堂、住楼及东侧附房。
门屋,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六檩。梁架圆作穿斗式。中柱上置栌斗承脊檩,设卷云纹山雾云,做法较为讲究。
享堂,二坡硬山造。面阔三间。为内四界前轩后双步形式。前为重轩,轩梁雕缠枝花卉纹。内四界梁架扁作,抬梁式。双步川扁作,雕以缠枝花卉纹。
住楼,面阔三间带两厢。底楼承重扁作,以方木搁栅上承楼板。前设轩,施鹤颈椽,为楼下轩形式。正间地铺直纹方砖,前置落地长窗六扇,次间与厢房设槛窗。二楼梁架圆作,前设槛窗,下置木栏杆。正间与两厢前檐下置一周雕花装饰,纹饰精细。正间前与两厢之间形成天井,天井前照壁高耸,筑脊,设滴水檐。下部置门罩式墙门楼,面阔2.97米。字枋内有“□□永绥”字额。
住楼后面还有一幢带有西洋风格的两层洋楼,取名“桐荫别墅”。面阔三间带两厢。前有墙门,后设铁栏杆阳台。其建造年代应晚于祠堂。
慎余堂是一处具有绝对年代的民国建筑。前祠后宅的制式较有特点。该堂的存在,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