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简介
《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这本书是由.方维规著创作的,《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共有69章节
1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总序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作为有建制的学科,复兴至今已历三十余年。三十年间,既有已故前辈大师筚路蓝缕在前,又有老中青几代学人薪火相续、孜孜矻矻在后,为当代中国文学学术创获...
2
序 言
2013年酷暑,炳辉君来电邀稿,加入天振、思和两位先生和他主编的“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丛书的行列;用他的话说,是“加盟”。我的第一感受是同行信任,颇有荣幸...
3
目录
目 录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总序 序 言 第一辑 坎坷的文学社会学 文学趣味社会学的一个命题:虚悬的时代精神 一、“后美学时期”的趣味观 二、“其实根本...
4
第一辑 坎坷的文学社会学
文学趣味社会学的一个命题:虚悬的时代精神 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之争 豪泽尔“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
5
文学趣味社会学的一个命题:虚悬的时代精神
...
6
一、“后美学时期”的趣味观
西方的“趣味”概念(意、西:gusto,法:goût,英:taste,德:Geschmack)自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意、西、法、英语中流行,德语则在稍后从邻国翻...
7
二、“其实根本不存在时代精神”
大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也就是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文学社会学”方向的思考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于文学理论探索。19世纪在社会学或实证主义标签下出...
8
三、阶层、趣味和文学种类
就科学史而言,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社会学”观念主要体现于马克斯·韦伯(M.Weber)的宗教社会学论著和曼海姆(K.Mannheim)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以及两...
9
四、尚未过时的文学趣味社会学
如果说实证主义在19世纪中期的突破是“文学社会学”方向的思考和实践逐渐明朗的直接原因之一,那么,出现在20世纪中期的旗帜鲜明的文学社会学实证思潮,则被不少人视为...
10
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之争
20世纪60年代,当文学社会学在西方方兴未艾之时,德国经验主义社会学的代表人物、科隆学派的西尔伯曼(Alphons Silbermann,1909—2000)与...
11
一、西尔伯曼—阿多诺之争
西尔伯曼是德国较早系统运用经验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传播研究方法的学者,也是德国经验主义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2]。他的社会学研究起始于音乐社会学,1955年...
12
二、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主要分歧
西尔伯曼与阿多诺在文学社会学问题上的分歧几乎是全方位的。究其要端,主要体现于他们在文学社会学是否独立学科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在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重点问题上的分...
13
三、两派之争与难产的文学社会学定义
1981年,西尔伯曼的《文学社会学引论》发表之时,阿多诺已经去世十年有余,可是他对阿多诺的看法没有任何改变。谁了解他们两人有时甚至带有人身攻击色彩的嫌隙,尤其是...
14
豪泽尔“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
...
15
一、毁誉不一的“中间道路”
阿诺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1892—1978)是在东西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匈牙利艺术史家及艺术社会学家。1916年,他的朋友曼海姆(K.Man...
16
二、“艺术的悖论”:对立因素的融合
豪泽尔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为依托,涉猎哲学以及其他许多学科的相关思考。他的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基点是曼海姆的观点和术语,即社会学(1)必须查考精神现象的特定地点和思...
17
三、教育阶层和层次决定艺术样式
豪泽尔特别看重艺术的知识和教育基础。《艺术社会学》第五部分的标题是“根据教育阶层划分艺术”,作者认为这样可以弥补艺术价值之纯社会学分析的不足。在他看来,当经济状...
18
四、整体性艺术与艺术真实性
在豪泽尔的艺术理念中,“整体性”概念具有中心地位。他的整体性思想明显受到卢卡契的启发[50],但却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除了“生活整体性”之外,唯有艺术富有整体...
19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读本雅明
...
20
一、马克思主义的犹太博士
伊格尔顿(T.Eagleton)《审美意识形态》中的“本雅明”章节,冠名“马克思主义的犹太博士”[1],这同我们常见的本雅明的两张照片很相配:厚重镜片后的那双沉...
21
二、《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参与性的政治美学
晚期本雅明的艺术理论,极为接近他的挚友布莱希特对文学产品的思考,尤其是布氏的合作者、音乐家艾斯勒(H.Eisler)关于创作素材取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实现了“马...
22
三、从“光晕”到“可技术复制”:诉诸大众
《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称《艺术作品》)或许是本雅明最著名、最具颠覆性的论文,作者论述了前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艺术发展和功能,以及工业化大众社会的复制艺...
23
第二辑 德国“接受理论”汇考
“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 “交往美学”...
24
“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
...
25
一、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的出发点源于一种认识,即以往占主导地位的表现美学和生产美学无法回答如下问题:“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延续这一文学史的关联性问题。”[1]布拉格结构主义者...
26
二、伽达默尔:效应史意识,视野融合,开放的艺术作品
1.“效应史”与审美“共时性” 姚斯的“接受美学”所倡导的文学文本阐释方法,建立在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基础上,这是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但也有人认为,伽达默尔对接受理...
27
三、姚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史研究
1.作为文学解释学的接受美学:从伽达默尔到姚斯 姚斯力图借助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把文学作品置于其历史语境和历史视野之中,考察作品本身的历史视野与历史进程中的读者之...
28
四、穆卡洛夫斯基和英伽登的学说
创立一种学说,时常受到各种思潮或思想的影响。在康士坦茨学派的接受美学中,穆卡洛夫斯基和英伽登的理论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重点考察了姚斯的学说之后,着...
29
五、伊瑟尔的效应美学
1.效应美学:文本和阅读的互动效应 英伽登理论的最重要的发展者是康士坦茨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伊瑟尔。他的文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和一些中心概念,是从英伽登那儿借鉴而来...
30
六、结 语
德国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作品内涵分析和历史客观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与此相吻合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充满社会解放的诉求。话语权的争夺既体现于社会生活,亦见之于文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