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秘化的“中国灵魂”:论他国形象的产生及其特征
2025年09月26日
被神秘化的“中国灵魂”:论他国形象的产生及其特征
本文依托于形象学理论,探讨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的中国形象,尤其是借助卫著《中国灵魂》这个具体实例来阐述卫氏中国形象的产生,以及形象生成的几个本质特征。就形象生成史而言,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相互表述,或曰对于本国和外国的文化认识,常常缘于心理预设,它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心理预设会影响我们对所看、所写之物的选择。与心理预设密切相关的是应验模式,它一开始就会导致我们的偏面选择和观察重点。在形象的形成过程中,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的对比,或多或少是以有意识的文化对比形式出现的。在对比过程中,一种文化是另一种文化的衬托,另一文化的特性会在对比中呈现出来。无论是形象的产生还是形象的接受和传播,他国形象离不开观察者的价值观。在形象生成时,价值观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有意或无意、直截了当或拐弯抹角地表达出强烈的意识形态诉求。卫礼贤《中国灵魂》中的中国形象,看似客观观察或逻辑推论,其实是十足的意识形态;他的中国形象有着特殊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取向。《中国灵魂》特别适于用来阐释形象系统与形象成分的诸多特征,以及某些传播了几百年的形象中的不变性、可变性及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