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入什么样的基因:要转入基因的选择问题

转入什么样的基因:要转入基因的选择问题

首先,当然要保证想转入目标作物的外源基因第一对人完全无害,第二有满意的预期效果。 例如抗病和抗虫基因,其基因产物必须是人吃了不会中毒或生病的,特别是在长期食用的时候。 如果不是转入给人吃的作物里,那就比较好办,但是也要保证不会给人体造成损害。 像棉花,如果要转入抗病或抗虫基因,那这种基因的产物与人体接触时必须不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长期接触时。 这些是大家都理解的。

但是,这还是“说到容易做到难”。 现在有些基因,像苏芸金杆菌的抗虫蛋白Bt的δ内毒素基因,其毒杀鳞翅目(蛾类)、双翅目(蚊蝇类)、膜翅目(蜂类和蚁类)、鞘翅目(甲虫类)昆虫和线虫类的能力很强,而且它的基因序列已全部测出。 因此,这种抗虫蛋白基因已经被转到多种农作物的细胞核里,使得这些作物获得了抗虫害的能力,棉花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我国已批准这样的转基因棉花大面积种植。

比利时的一家公司还第一个把Bt的δ内毒素基因转入了供人食用的马铃薯。 后来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VA)认定这种转基因马铃薯是安全的,并批准其在美国上市。 可是,没过几年,这种马铃薯就没人要了,最后只好退出美国市场。 此外,美国的孟山都公司研发出了带Bt基因的大豆,这种大豆通过了巴西政府的检查程序,被投放在巴西市场。

Bt的δ内毒素基因究竟对人有没有害,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美国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短期和长期毒性、致敏性、对环境的影响等,其总的结论是对人无害。 但是,我国有人对这些结论持怀疑态度。 对此,笔者以为:第一,对于国外的研究结果,尤其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推翻这些结果之前,应当予以尊重。 第二,如果我们的实验和国外实验的结果不一样,就需要重复做,直到得出可重复的、可信的结果。 科学家必须完全从事实出发,一切不符合事实的结论或推论都不可取。

把抗病虫害基因转入作物细胞核,是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的快速途径。 因此,转基因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自然界寻找更多的抗虫基因和抗病基因。 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可能有必要由国家设立专项研究计划,提供足够的资助。

农牧业上转基因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创造含更多更优质养分、更高产的粮食、牲畜和蔬菜水果,以供应人民的生活需要,例如使大米含有胡萝卜素和必需氨基酸,使猪增加瘦肉、减少脂肪。 世界包括我国的科学家正在为此而努力。

此外,设法把人的有关基因转入动物体内来生产用于治疗一些遗传病的蛋白药物,如把人凝血因子蛋白基因转入牛、羊等动物的细胞,使它们体内能合成人的凝血因子,也是转基因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十几年前我国媒体曾报道过国内的研究进展消息,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尽快实现市场供应。 目前美国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已经把重组(即转基因)人凝血因子IX卖到中国来了,当然贵得要命,据说还不能在医保中报销。 如果我国研制的价廉物美的重组人凝血因子IX能在市场上供应,对国内血友病病人将是一件多么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