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简介

第一节 都市农业简介

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中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武汉等地开展得较早。这些城市明确提出了加快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的目标,先后成为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选定的中国“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

广义的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延伸地带与城乡结合区域范围内,以区域内各类农业资源为基础,从事种养殖业等经济活动,形成与旅游业和农业相交叉,紧密依托都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景观空间形态。狭义的都市农业是指目前最为大众媒体广泛宣传和大众认知的,位于城乡结合部,融经济生产、社会服务、生态保护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设施农业。

都市农业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1.都市农业定位于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首先是与传统农业聚集在农村不同,都市农业通常定位于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城乡结合部的都市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在资本、设施、科技、劳动力等方面表现为高度的密集型,既重视农业生产,又满足农业生态、生产、文化等各种社会需求,同时反馈服务于城市。

2.都市农业是高效的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前提,都市农业以塑料大棚、智能温室等为设施主体,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和先进灌溉施肥技术,建立一种从生产、加工、运输、消费、体验到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农业园区。都市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消费主体为城市居民。

3.都市农业形态与内涵多样化

都市农业根据发展定位、功能导向和经营形式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生态绿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通过园区农业和旅游开发来突出生态涵养、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传统等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以生产与服务联合的方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市场创汇农业和高科技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以经济生产为主,在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延伸产业链和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总体来说,都市农业不仅具有向城市提供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性功能,还能消除城市长期工业生产带来的绿地萎缩、环境污染等弊端,可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体现了与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同步性、协调性。

高度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是都市农业的基本经济形态,依据其所发挥的功能,可分为产品型农业、设施型农业、休闲型农业、园艺型农业、创汇型农业、科技型农业等。其中,设施型农业是都市农业的重要形态之一,通过依托先进的技术工程设施,利用营养液、传送带、流水线、组织培养等现代科技,以温室大棚为主体,采用先进灌溉技术,人工控制环境,缩短生长周期,改良作物的品质,延长生长季节,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农产品,充分发挥都市人力、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优势,发展低投入、高产出、工厂化、规模化的精品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设备产业化、建设集约化和控制高科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