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产生的背景
都市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是一个地域经济概念。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步入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扩张的加快,都市农业率先在沿海城市逐步发展起来。都市农业反映的是城市与农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城市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使传统农业在生产、布局、形态和功能等方面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
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的发展需要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鲜活的农副产品,于是郊区的农区农业就渐渐演变成城郊农业。城郊产业的分布大都呈“杜能圈”式分布,不同的圈层服务于城市的功能不同,但主要还是农产品的供给。虽然城市化进程的势头强劲,但还没有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城市与农业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产品和市场两个方面,农业的可持续性急需深入实践。在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城市生态功能失调,生活环境恶化,生活水平和生活压力也随着上升,但又无法保障城市食品安全与空气质量,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和安全方面的要求提高,对农业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鲜活农副产品的供应,迫使人们的目光转向城郊和农村,期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日臻完善的城市工业体系开始反哺农业,农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都市农业利用大城市现代工业技术、物质装备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加速农业向资本科技密集和土地集约型发展,农业服务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都市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多采用电子、激光、现代温室和滴灌等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景观的设施化和规模化,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都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从纯种养殖农业向综合企业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以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为长久的目标,集农业种植、商业贸易、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引发了“都市农业”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