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旅游生态健康评价
海岛在地质、气候、生物和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特色各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具发展旅游业的资源潜力;加上人们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海岛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然而,海岛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具有生物结构简单、系统稳定性差、环境承载力有限、自我调节能力弱等特征(肖佳媚,杨圣云,2007)。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海岛旅游地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富营养化、生物栖息地变更、生物群落结构异常以及生态旅游服务功能下降等现象。因而,如何维护海岛生态系统健康,促进海岛旅游地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健康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由于生态健康评价是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管理与监控的基础,因而成为生态健康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内外学者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评价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李春晖、郑小康、崔嵬等(2008)从生态特征、功能作用和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构建了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衡水湖流域进行实证研究;蒋卫国、潘英姿、侯鹏等(2009)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袁菲、张星耀、梁军(2013)提出了基于干扰理论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王树功、郑耀辉、彭逸生等(2010)以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植被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Brizga、Finlays(2000)建立了基于河流生物指标、河流生境、水文水质和河岸状态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系统;Boesch(2000)、Sherman(1994)和Epstein、Rapport(2006)分别对切萨皮克湾、缅因湾、芬迪湾等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肖韬、袁兴中、唐清华等(2013)采用概率神经网络方法,对广州白云湖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王静、尉元明(2006)在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使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甘肃各地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陈克龙、苏茂新、李双成等(2010)在界定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的基础上,使用模糊数学方法对2000—2008年青海省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动态评估;刘佳雪、沙润、周年兴(2010)基于对景观健康理论和旅游景观特征的分析,对南京江心洲旅游景观健康进行了评价;Fan Qiumei、SUN Tieheng(2008,2009)在阐述旅游生态健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辽宁省为例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关于生态健康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流域、湿地、森林、植被、河流、海洋、湖泊、农业、城市以及景观等类型的生态系统,而关于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构建一套旅游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障碍度模型和GM(1,1)模型,对其2000—2012年旅游生态健康进行动态评估、主要障碍因子识别和发展趋势预测,这对于科学地诊断舟山群岛旅游生态健康状况,促进其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