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旅游地生态系统概述

(一)旅游地生态系统定义

李向明(2011)认为:旅游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旅游活动为中心的,以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环境为基础,以旅游流、物质能量流动为主要动力,以生态平衡与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由自然、经济、社会三类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复合而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李向明还认为:旅游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兼自然和人工两种属性的生态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通过生态网络和社会经济网络而构成的统一整体。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系统内的其他因素发生连锁反应。旅游地的自然要素,按照生态学的规律在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旅游地的经济要素,根据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遵循旅游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旅游地的社会要素,包括旅游地利益相关者、旅游地的管理政策与制度、社区发展,它们会对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因此,旅游地生态系统既具有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应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又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

(二)旅游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

从旅游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出发,旅游地复合生态系统是在以旅游为中心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三个子系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旅游地生态系统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其中,自然要素主要包括生物群体以及气候、地质、地貌、水体、土壤等非生物自然环境,各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了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人文要素中的旅游行政组织、旅游管理政策与制度、社区人文环境与人文景观、社区居民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等成分,作为旅游地发展旅游的社会环境,构成了旅游地的旅游社会系统。人文要素中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企业及其经营管理、服务体系等成分,作为旅游地的旅游经济运行主体,构成了旅游地的旅游经济系统。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旅游经济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具有特定结构、能完成特定功能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三)旅游地生态系统特性

第一,整体性特征。旅游地生态系统是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复合形成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均将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很高,系统内的变化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等方式进行传递。整体性既体现在子系统间的协调,也表现在子系统间的竞争。子系统间相互适应,协同组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旅游地生态系统。当然它的运行也要受到旅游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共同制约。

第二,开放性特征。生态系统是个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仅系统内部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流,作为一个整体与系统外也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只要有充足的太阳光输入,依靠自身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输,就可以保证和协调系统平衡和持续正常的发展。旅游区生态系统是一种高流动的生态系统。旅游区生态系统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口、资金、信息的流动,这种流动既有自然要素的输入与输出,也有社会和人工要素的输入与输出。这样才能维系“旅游区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演化及其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与平衡。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区生态系统生产和还原功能存在差异,它将产生大量的超过其自身还原能力的“废物”,需要其他系统来接纳这些不能被“消化吸收”的代谢物质,或者利用其他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进行“异地分解”,才能达到“生产与还原”的平衡(张广海等,2004)。

第三,旅游活动的主体性特征。旅游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做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除了具有阳光、空气、水、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外,还大量地加入了人类旅游活动的成分。特别是在热点旅游地,人类的旅游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特征。大量的物质、能量在旅游地生态系统中循环,旅游废物破坏了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旅游地自然条件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旅游活动影响,旅游地生态系统环境显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同时,人类旅游活动的日益强化奠定了人类旅游活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人类旅游活动作用的增强必须建立在与生物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之上。人类合理的旅游活动是促进旅游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调控者。

第四,非自律性特征。旅游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自律性系统。对于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都比较协调,只要输入太阳能,依靠系统本身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就可以维持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这称之为自律系统。而旅游地生态系统一方面要维持自身运转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保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平衡;另一方面,旅游地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各种旅游废物,也不能靠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完全分解,而要靠人类通过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加以分解。此外,随着旅游地旅游经济的继续发展,它的能量、物资供应范围越来越大。在能量传递方式上,旅游地生态系统的流动方式要比自然生态系统相对复杂。自然生态系统主要通过食物网传递能量,而旅游地生态系统可通过采掘、能源生产、运输部门等传递能量。在能量流运行机制上,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依靠自身因素,而旅游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依靠人类旅游活动。所以旅游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依赖人类旅游活动的非自律生态系统。

二、旅游生态健康内涵

(一)生态健康的内涵

生态系统健康(ecology health)是人类基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化规律并结合某种特定价值取向来判断系统状态的一种隐喻概念,既有可能涉及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属性,又有可能涵盖诸如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具有社会属性的领域。也正因此,目前理论界对该概念的界定仍存在一定争议(林剑,2014)。

最初,生态系统健康的观点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体生物(Odum E P,1979),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保持着系统内外的稳定性。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于干扰具有恢复力,有能力抵制疾病。Aldo Leopold是第一个确定“土地疾病”症状的人之一,他把“土壤有机体健康”看作是土壤内部的自我更新能力,认为考虑“土地有机体健康”应当与考虑个体有机体的健康一样(Ehrenfeld D,1993)。

Karr等(1986)指出无论是个体生物系统或是整个生态系统,它能自我实现内在潜力,状态稳定,受到干扰时仍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管理它也只需要最小的外界支持,这样的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健康的。Haskell等(1992)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疾病困扰的条件是: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或者说生态系统是活跃的,能保持自身的组织和自主性,对压力具有恢复力。Costanza(1992)是从生态系统自身出发定义生态系统健康的典型代表,他把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归纳为:健康是生态内稳定现象;健康是没有疾病的;健康具有多样性或复杂性;健康具有稳定性或可恢复性;健康是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健康是系统要素间的平衡。

Mageau等(1995)从为人类服务的角度出发,认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以下特征:生长能力、恢复能力和结构。就人类社区的利益而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是能为人类社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支持,例如食物、纤维、吸收和再循环垃圾的能力、饮用水、清洁空气等。Joanna Burger(2000)认为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靠什么结构和功能特征来维持的。广义的生态健康可扩展为人的健康和福利等许多方面。发展至今,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已不单纯是一个生态学的定义,而是一个将生态—社会经济—人类健康三个领域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治理性定义。

生态健康的概念可溯源至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生态学家Aldo Leopold提出的“土地健康”概念,1979年加拿大学者Rapport提出了“生态系统医学”后,生态健康的概念逐渐形成。有学者认为,生态健康是“没有疾病”,特征是生态完整性;还有学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义生态健康,认为生态系统是没有受压症状的、稳定的、具有活力的和可持续性的,并随时间的推移能够维持其自身组织的稳定性,对外力胁迫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Costanza R,1992),目的在于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着人们对生态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外延也在进一步拓展,并由生态学定义演变成为“生态—社会经济—人类健康”的复合定义。如Rapport等(1999)认为,生态健康既要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又具有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其核心特征是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

Rapport等(1999)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总结为:“以符合适宜的目标为标准来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或表现。”即生态系统健康应该包含两方面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

中国学者袁兴中、刘红、陆健健(2001)认为,生态健康是生态系统的内部秩序和组织的整体状况良好,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没有受到损伤、关键生态成分保留下来、系统对自然干扰的长期效应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长期稳定,具有自我调控能力,并且能够提供合乎自然和人类需求的生态服务。

还有学者(岳天祥,马世骏,1991)将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为是人类对生态系统概念研究认识的扩大,是源于对系统动态、稳定、平衡的追求,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系统内部来说,生态系统能够依靠反馈机能来实现自我调节;其次,从系统外部来说,系统对于外界干扰和破坏因素具有抵抗和规避能力;最后,从系统内外互动来说,系统在受到干扰破坏后能够迅速恢复到原始状态。此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解还应当坚持“双元性”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健康概念本身就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因此,在运用中应当要认识到该理论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综合特性的一种主观判断,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既是一门全面研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基本活动、社会发展环境互动关系的实质性科学,又是一门能够用来指导人们全面、系统、准确探究事物基本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二)旅游生态健康内涵

本研究视旅游地为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并基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健康定义的归纳与总结,将旅游生态健康界定为:旅游地生态系统是稳定、有活力的以及可持续的,能够维持其组织结构,可以生产旅游产品和服务,并满足旅游地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受到包括人类旅游活动在内的干扰后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自动恢复过来。旅游生态健康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合理的生物物种时空配置和适度的生物多样性;(2)拥有完备的地貌景观、和谐的水体通道、完整的生物栖息地、舒适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土壤环境以及预防污染的生态工程等;(3)在自身演化过程中,对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合理的旅游活动干扰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并远离生态系统危机综合症状;(4)自我维持性,在缺乏外部投入的情况下,能够维持旅游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良性运转;(5)良好的关联性,在旅游管理实践和生态系统演化与发展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6)保持良好的生态旅游服务功能,并在维护和促进旅游地人群健康、旅游社区发展、旅游经济增长和传统文化保护等各种功能之间起到相互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