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旅游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第七章 海岛旅游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当前,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蓝色经济正在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海岛旅游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然而,海岛生态系统具有孤立性、脆弱性特点,生物结构简单,环境承载力较小,任何对海岛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干扰都可能影响其长期稳定性。伴随着海岛旅游的快速发展,海岛生态安全保护却处于缺失状态,导致了海岛近海陆地植被遭受大面积砍伐,土壤遭受海洋风暴的侵蚀,海水富营养化等破坏海岛生态系统平衡的诸多问题,使生态旅游服务功能下降,极大地威胁着海岛旅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海岛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维护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改善组织力、恢复力和活力,提升其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对于促进海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生态安全是指支撑一个区域或国家的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间保持正常的功能与结构(陈国阶,2002)。生态安全研究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安全起源、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知识、生态安全(风险)评价、生态安全预警和生态安全调控领域(秦晓楠,卢小丽,武春友,2014)。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生态安全的概念、功能和研究内容。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内容涉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方法探索、评价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研究内容包括预警理论、预警体系、预警方法与模型、预警技术等方面。作为具有研究特色的旅游地生态系统安全研究,也同样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例如,李亚娟等(2013)基于生态安全理论和PSR模型,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构建了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维护其旅游生态安全的对策与建议。武春友、郭玲玲、于惊涛(2013)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分析旅游生态安全系统中各影响要素因果反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生态安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辽宁省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郑永贤、张智光(2015)扎根理论,运用开放式访谈法与资料研究法,构建了由制度环境、监管与建设行为、干扰活动和安全状态组成的森林旅游区生态安全的IRDS模型。周彬等(2015)以浙江省为例,构建了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法、生态安全等级动态度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其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以及障碍因子进行了研究。闫云平等(2012)在研究西藏高原型景区生态环境特征、旅游发展现状和旅游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开发并构建了旅游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和预警系统,试图为高原型旅游景区管理提供决策工具。张广海、王佳(2013)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旅游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模糊数学评价法,对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风险评价,并建立了由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和管理机制构成的旅游生态风险预警机制。综合生态安全相关研究文献可以发现:近年来,生态安全研究构建并发展了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和研究体系,聚焦了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和热点问题,形成了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研究等重点领域,尤其是旅游地生态系统安全研究正在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本章以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岛为案例地,通过对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吸引力、承载力、支持力、延续力和发展力的系统分析,使用RBF模型和GM(1,1)模型开展旅游生态安全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探索旅游生态安全状态发展态势预测的技术方法,并为案例地旅游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