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调控目标与原则

一、调控目标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海岛生态系统的干扰和胁迫日益加剧,对海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要求和依赖不断增强。为了促进海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探索海岛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与调控。作为阐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可持续选择的一种方法,海岛生态系统管理试图涉及所有的利益主体,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调节海岛人地关系及其相互冲突的海岛资源利用和海岛生态恢复,试图致力于调节跨越不同空间、不同组织的海岛环境关系。

生态系统健康调控的目标是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高产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生命的总体质量(刘建军,王文杰,李春来,2002)。有效的生态系统健康管理,能够维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平衡,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会因为人类活动而不可逆转地逐渐衰退,从而保持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健康调控的本质(隋欣,齐晔,2006)是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恢复力,使系统既能够调节短期的压力,也能够适应长期的变化,核心内涵是以一种社会、经济、环境价值平衡的方式来管理自然资源。根据生态控制论的原理,海岛生态系统调控的目的是要将海岛建成一个高效和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使其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关系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废物循环再生,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形成发达的共生关系,系统的功能、机构充分协调,系统能量损失最小,物质利用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综上,遵循海岛旅游地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规律,综合考虑海岛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旅游地生态系统保护要求,采取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对威胁海岛旅游地生态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推动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功能朝正方向发展演替,减轻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警情,缓解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压力,促进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逐步向不受生态环境制约与威胁的健康、平衡的安全状态转变,推动海岛旅游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促进海岛旅游地资源有效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地和谐。

二、调控原则

(一)循环再生原则

生物圈的物质是有限的,原料、产品和废物的多重利用和循环再生是生态系统长期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本对策(王祥荣,2000)。海岛生态系统内部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工艺流程。其中每一组分既是下一组分的“源”,又是上一组分的“汇”,没有“因”和“果”、“资源”和“废物”之分。物质在其中循环往复,充分利用。海岛旅游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的内部原因就在于其系统内部缺乏物质和产品的循环再生机制,而把海岛资源和环境完全作为外生变量处理,致使海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都不高。只有将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各条“食物链”接成环,在旅游地废物和资源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搭起桥梁,才能提高海岛旅游地的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旅游地生态环境。循环再生原则包括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重利用、时间生命周期、气候变化周期,以及信息反馈、关系网络、因果效应等循环(史晓燕,肖波,李建芬,2007)。在进行海岛生态系统健康调控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政策必须要将循环再生的原则放到首位,实现海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协调共生原则

协调共生原则指的是在生态系统中,通过不同组成(物种)之间的互惠互利以及生态位互补,可使整个系统获得多重效益的原则。协调共生的原则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相处应该遵循这一准则(杨青山,2002)。然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对于海岛旅游地与旅游者之间也是适用的,海岛旅游地在开展旅游活动的同时,更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况且,使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旅游地生态系统调控的核心。它包括海岛旅游地各项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动态平衡,即海岛旅游地的生产与生活、海岛旅游地的旅游者活动强度与环境的负载能力以及海岛旅游地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对自然生态系统来说,良好的协调共生关系是生物种群构成有序组合的基础,也是海岛生态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的基础。对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而言,共生的结果会使所有的组分都大大节约原材料、能量和运输,使系统获得多重效益。相反,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单一经营的产业、条块分割式的管理系统,其内部多样性程度很低,共生关系薄弱,生态经济效益也十分低下。

(三)持续自生原则

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考虑到旅游地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状况的条件下,在一定的生态阈值范围内,海岛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稳定的机制,其演替的目标在于海岛整体功能的完善,而不是局部组分结构的增长。海岛旅游地自我调节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它能否真正像生命有机体一样控制其部分组分的不适当增长,以和谐地为整体服务。一切生产部门,其产品的生产是第二位的,而其产品的功效或服务目的才是第一位的。随着环境的变化,生产部门应该能够及时修正产品的数量、品种、质量和成本。然而,旅游地生态系统的调控主要通过人为措施,而不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那样,依靠负反馈机制。其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信息反馈的准确和迅速程度,以及管理决策部门判断的水平。如果信息失真或不通畅,决策跟不上,就会造成失误(吴智容,夏青松,2005)。因而,海岛旅游地在调节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坚持旅游地环境持续自生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调节失效时应加以技术支持,辅助其进行调节。

(四)保护和扩大多样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海岛旅游地对生物多样性的持续需求。海岛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来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落后、工业化进程加快、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因素。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马建章,戎可,程鲲,2012)。在海岛旅游地中,开阔空间为创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旅游景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也为连续的海岛旅游地生态过程的调查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海岛旅游地营造良好的野生生物环境不仅是由于审美的需要,而且也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多样性”原则的核心。Hough(1990)指出:“如果健康被描述为抵抗压力的能力,那么多样性也意味着健康……在此背景下,多样性既能产生社会意识,也能产生生态意识。在其他方面生活质量也意味着有能力在一地与另一地、一种生活方式与另一种生活方式之间做出选择。”因而,保持海岛旅游地物种多样性,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就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反之,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那么海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威胁。

(五)最小风险原则

旅游地内密集的一系列旅游活动给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密集的旅游活动也给旅游地生产以及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风险(晋秀龙,陆林,巩劼,等,2011)。实践证明,在长期的生态演替过程中,只有生存在距限制因子上下限最远的生态位中的那些物种生存机会最大、风险最小。李比希限制因子原理认为,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和过多都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损害(肖鸣政,2003)。所以,要使海岛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也必须采取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小风险对策,即各项海岛旅游活动应处于与上下限风险值相距最远的位置,使海岛旅游地发展的机会更大。海岛旅游地的旅游活动如果超过某项资源或环境负载能力的上下限,就会造成大的负担和损害,从而降低系统的功能。若能通过调整内部结构,将该项活动控制到风险最小的位置,则旅游地的总体效益和机会都会大大增加。因而在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调控时应该具有预见性地考虑到调控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在众多方案中选择对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负面影响最小的方案实施。在调控方案实施过程中若发现该方案会对旅游地生态系统带来较大的未预见的风险,可停止实施该调控措施,并制定其他风险性相对更小的调控措施。

(六)废物最小化原则

废物最小化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损耗,如通往旅游地域内部高质量的水因管道渗漏而造成的损耗;其二是降低旅游地旅游者游玩及游览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使其最小化(汤茂林,1999)。人类资源需求的最小化意味着减少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地再利用循环创新,更大程度地依赖修理而不是替换。该项原则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进一步理解的基础。自然的顶级生态系统大多以资源(如营养和水)的有效利用为特征,这样的生态系统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系统资源的损失最少,增长是自给的。在这样一种平衡状态下,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废物是最小的。如可能的话,旅游地必须以更大尺度循环的方式进行,类似于成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

废物最小化原则需要创新,包括延长产品寿命、取消不必要的节庆旅游活动、消除旅游商店内旅游商品的过分堆积、尽可能在景区内部使用太阳能资源等(王宏,2002)。对能源而言,这意味着从当前严重依赖的化石燃料转向可更新资源,特别是那些产生较少废物的能源,如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等。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可能大大降低海岛旅游地化石燃料消费量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等。

(七)动态调整原则

旅游景观健康构成要素及旅游景观所处的环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从而导致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及特点(陈建设,2015)。因而,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调控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动态调整的原则。海岛生态系统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稳定的机制,其演替的目标在于整体功能的完善。海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敏感性以及海岛生态系统演替的方向性等海岛生态系统特性是人类进行海岛生态系统管理和调控的先决条件。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中海岛生态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主要靠人为因素,而海岛旅游地自然生态系统则需要依靠负反馈机制。因此,根据海岛旅游地旅游生态系统演化的动态性特征,对系统要素的管理和调控应注重实时性和协调性。在不同时期,要根据海岛旅游地健康的变化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并且,要对调控措施进行实时监控、过程监控,针对调控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八)预警原则

由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往往在对环境问题的决策中出现失误。预警原则是指“即使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某些人为活动与其产生的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只要假设这些活动有可能对生命资源产生某些危险或危害的效应,就应采取适用的技术或适宜的措施减缓或直至取消这些影响”(张珞平,陈伟琪,洪华生,2004)。预警原则是维护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原则。由于海岛旅游地的旅游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系统健康维护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生态系统管理和调控工作必须具有前瞻性,能顺应生态系统发展演化规律,并预见未来海岛生态系统发展的态势。当环境、生态系统存在严重或不可逆危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据为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而应启动预警系统,应用预警方法,以防止环境危害和环境退化(金艳,严航贞,2016)。在对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控时,可以运用预警原则来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针对生态系统调控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弥补这些漏洞。在实施调控过程中,更应该在保护海岛旅游地生态环境以及海岛生态系统不受到破坏的基础上来实施调控活动。除此之外,在进行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调控过程中,还应当优化资源配置,遵循环境经济学的要求,利用预警原则来发挥旅游地的效用,提高海岛旅游地的知名度。

(九)系统性以及层次性原则

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形成若干个子系统,共同作用于旅游景观健康。同时,旅游地生态系统又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按照复合生态系统原理,从单一生态系统要素(如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提高等)出发去管理和调控生态系统对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总体作用不大。因而对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调控不能只从单个要素、局部出发,必须遵循系统和整体的原则,力求通过系统性、全局性的调控措施,使海岛旅游景观各组成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形成有机配合,最终实现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向高水平健康状态发展。同时,利用系统的观点权衡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优势资源和生产力,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比较进行综合管理,使旅游地旅游生态系统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在调控中保证其和谐共生关系,达到系统的综合平衡状态(蔡晓明,2000)。

旅游地旅游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是指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交叉重叠,但又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旅游地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管理和调控主要关注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等生态系统要素(徐柳园,2011)。针对这些要素在复合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及带来的影响,针对海岛旅游地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要素,应该制定适宜的海岛旅游地生态健康管理调控方案,采取相应的海岛生态系统健康管理对策。

(十)可行性原则

对海岛旅游地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调控应尽可能地结合旅游地自身实际,针对旅游地出现的健康问题和主要影响因子,制定符合旅游地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控措施,力求取得良好的调控效果(曾珠,2007)。对海岛旅游地进行生态调控必须要遵循可行性原则那么就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人力。主要包括进行海岛生态系统调控的负责人以及参与生态系统调控的人员,应该考虑参与人员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等。

财力。主要包括进行海岛生态调控所需要的各种费用,如调控所需的技术设备费用、参与人员劳务费、管理费等各项调控经费。

物力。主要包括海岛旅游地当前拥有的调控设备以及旅游地之外能利用的调控设备、调控所需的物资等。

时间。调控所需时间的长短是由当前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失衡的严重性所决定的,若此时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并且需要调控以后很快达到调控预期效果,那么实施调控的时间可能就是相当短暂的,因而在实施调控时还应考虑时间因素。

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信息贯穿于整个调控过程,能否获得信息对于调控的实施十分必要。在整个过程中利用收集信息来发现整个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政策加以改善,然后再经过反馈信息了解政策实施的效果,将反馈的信息作为下一次调节的基础,如此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