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调控措施

第二节 调控措施

一、淡水资源和海岛水环境保护措施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造成旅游地景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张怀宇,李树苑,李露,等,2011)。相比较而言,海岛旅游地存在工业废水污染的概率相对较小,并且居民生活污水量也较城市较小,而距离城市较近的旅游景区受到居民生活以及工业废水污染较为严重。目前大部分海岛旅游地只是附近有饭店和宾馆的水体在旅游高峰期污染现象较突出,但并不能保证随着海岛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其他水体不受污染。而为维护海岛旅游地景区水体拥有清洁的水质,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海岛旅游地内的各类接待场所,如饭店、宾馆、疗养院、度假村、餐馆是旅游地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大户,必须要求其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实行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禁止向水中排放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因此,海岛旅游地内各服务区(点)产生的生活污水,应汇聚后经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加以处理,经测量达标后才允许排放。

第二,关、停、并、转、迁污染型企业。海岛旅游地要采取强制措施,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着力治理旧污染源。在海岛旅游地周围,要严格禁止开办污染严重的企业。现有污染型企业,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等原则,由污染者承担治理费用,对污染严重的实行限期治理,或者采取果断措施,关、停、并、转、迁。

第三,改革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这是实行全过程控制污染,减少排污量的最佳途径。首先,海岛旅游地可采用改造工艺,减少甚至不排放污水。例如,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原材料和产品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原材料和产品;用消耗少、效率高、不排污或排污少的工艺、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率低、产污量大的工艺、设备。其次,提高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尽量采用重复利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因此,发展节水型工业对于节约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减少水污染和保护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海岛旅游地既要控制海岛社区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也要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从而使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总量得到控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对防治海岛旅游地生活污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海岛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2015年,牛津大学与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在知名学术期刊《PLOS ONE》杂志上联合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全球每年参观野生动物旅游景点(不包括动物园)的游客数量高达400万人次,对野生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产生了不良影响,并且大部分游客尚未意识到这些负面影响(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2015)。因此,必须寻找有效途径,加强海岛旅游地内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并且制定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免野生动物遭到更多伤害,保持海岛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这样才有利于海岛旅游地旅游业和区域生态的健康发展。结合海岛旅游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第一,减少生境破碎效应,尽可能消除对野生动物多样性的不利因素。生境破碎化是威胁野生动物物种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武正军,李义明,2003),海岛旅游地内表现为由于旅游步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割裂了森林斑块的面积,使部分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这要求用生态学原理对景区现存交通线路进行评估,严格控制建设开发活动。在海岛旅游设施、海岛旅游项目和海岛旅游线路等规划建设中,要避免占用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避免在野生动物觅食、求偶、繁殖的主要线路上建设海岛旅游设施或开展海岛旅游活动。避免公路、房屋建设阻断野生动物的迁徙走廊,尽可能减小生境破碎化。

第二,建立和健全海岛旅游开发及旅游活动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定性、定量标准,切实从生态维护角度出发,合理开发利用海岛旅游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实现野生动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野生动物是海岛旅游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海岛旅游地进行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野生动物的特殊性,一方面利用野生动物来经营海岛旅游地,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而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因而就需要编制出一个远近期结合、宏微观兼顾、战略性与经营管理性相统一的海岛旅游地野生动物物种保护计划和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第三,海岛旅游地管理部门还需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宣传活动,倡导进入到海岛旅游地中的游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促进全社会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旅游者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宣传教育,并告诫旅游者切勿贪图一时的乐趣伤害野生动物,最后还应该引导和鼓励公众自觉抵制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及产品的行为,形成“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良好局面,共同推进海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利用海岛旅游地已有的生态监测站,组织专业人员,利用“3S”等高科技手段,对保护区内的动物种类、分布、种群结构及生境条件进行系统监测,掌握野生动物种群的动态活动规律,一方面为有效保护区域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保护野生动物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三、海岛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固体废物污染成为当今社会四大环境公害(田玉军,巨天珍,任正武,2003)。噪声是旅游地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评判一个旅游地的环境是否达到标准必须要考虑噪声的问题。因而,为了减少海岛旅游活动的噪声影响,海岛旅游地管理部门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噪声控制管理办法。减少旅游地高分贝噪声,倡导“安静”、文明的旅游。

第一,噪声声源控制。这是海岛噪声控制的根本途径,可通过研制和选用低噪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机械设备的加工精度和安装技术,达到减少发声体的数目或降低发声体的辐射声功率,或从根本上清除海岛噪声声源。如在游客休息区不允许使用高音喇叭,游览时间内不得进行生产噪声、干扰游客的游玩,以及海岛旅游地车辆禁止鸣笛,对进入海岛旅游地内的机动车辆安装消音器且禁鸣,管理部门应出台一定的条例,要求游客在指定的地点野营,并在醒目位置张贴环保提示,教育游客不要在游览、野营等旅游活动中大声喧哗等。

第二,噪声传播途径控制,即在噪声传播途径中减弱其强度。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合理布局旅游地位置。在海岛旅游城市,要把高噪声的工厂与游览区、居民区、高教区、机关区等分隔开;在海岛旅游地内部,要把强噪声设施设备与游客居住区、游览区分隔开。二是利用屏障(山冈、树木、草丛、建筑物等)阻止噪声传播。在各隔离带中间布置林带等屏障以隔声、滤声和吸声,以免相互干扰。

四、海岛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措施

“没有一种废弃物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郑宗清,2011)。换句话说就是,各种废弃物处理方法对社会而言都具有负面效应。所以,不可过分依赖于废弃物处理设备,而要从固体废弃物的产出方面实行管制,实行垃圾减量,能回收再利用的就要回收,剩下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才当成“废弃物”进行处理。尽管在大量研究调查中发现旅游地内乱丢垃圾现象并不严重,但应尽量减少垃圾的出现,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海岛旅游地垃圾收集分为混合收集和分类收集两种方式。混合收集通常是指对不同产生源的垃圾不做任何处理或管理的简单收集方式。不论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角度看,还是从技术角度看,混合收集都是不可取的。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不仅有利于废品回收和资源利用,还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因而,在海岛旅游地中,倡导游客在旅游中“不食”活动,避免产生废弃物,并提醒、引导游客定点饮食或定点弃置废物,并且在弃置废物时要做到分类处理。

第二,物品重复利用。物品的重复利用旨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品进行多次使用。这样做不但杜绝了浪费,节约了资源,还减少了垃圾的产生量。海岛旅游地饭店应该贯彻物尽其用的原则,在确保不降低饭店的设施和服务标准的前提下,物品要尽可能做到反复利用,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或调剂使用,对于可以再利用和回收物品,倡导员工继续使用。客房盥洗室应尽量采用能够重新灌装的容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用量。

第三,避免过度包装。海岛旅游商品中有大量的物品属于纪念品、艺术品。由于人们看重的多是它们的艺术性或纪念意义,而非实用性,这就触发商品生产部门在包装上下了很多功夫,这无疑会增加海岛旅游垃圾的产生量。因此,必须强调包装物的生产者有义务回收包装废弃物,这可以促使包装制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在产品的设计、制造环节少用材料,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少使用塑料包装物,多使用易于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材料。

第四,减少景区废弃物产生量。在海岛景区设置废弃物回收站,并教育游客不要在景区内乱扔垃圾,尤其不要随意丢弃一些吃剩的食物和饮料,尽可能把垃圾带到景区之外,对于已产生的固体废物,由专职保洁员定期清理,汇集后运至保护区外的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科学推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危险废弃物的妥善处理,大力开展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第五,定期进行环保教育。环保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海岛旅游者明确了解在海岛旅游活动中,应该要时刻注意环保,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因而,定期对导游进行环保培训,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应抓住对游客环保教育的机会,告诉游客如何以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方式处理垃圾。在海岛旅游景区中可以设置各式环保标语以及开展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等。

五、海岛植被保护措施

绿色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应对全球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平衡被破坏等诸多环境问题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是构建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在改善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颜文洪,2010)。在海岛旅游地开展植被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植被的保护涉及步道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以及游客的行为规范教育,建议如下。

第一,制定详细的人工设施建设制度。海岛旅游地内尽量少建人工设施,必须建设时,应尽量利用林间空地,使用本地材料,建筑颜色、样式、体积大小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且应相对隐蔽。对于海岛旅游地管理人员而言,更多的是要吸引旅游者,而旅游者的需求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而在海岛旅游地中必然会建设一些旅游设施。然而海岛旅游地开展大量的旅游设施建设必然会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破坏海岛旅游地生态环境。因而在开展人工设施建设时,应该要多考虑周围环境的因素,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少地开展旅游设施建设。

第二,加强游客管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或许会因为海岛旅游地的植被优美就进行一系列的破坏植被的活动。因而旅游地管理人员应该明确提出规定,制定禁止旅游者故意损害植被的规章制度,如在重要植被旁边竖立标语,告诫旅游者损害植被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并明确表示损害植被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等。同时海岛旅游地还应出台一些指导方针,教育游客如何在游览中避免或最小量地危害植被,规范游客行为,减少植被的人为破坏,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旅游地。

第三,加强游客教育。对旅游者进行必要的环境教育是最具成效的方式,这样旅游者能够更加清楚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会损害植被。虽然适当的环境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但也是最难实行的。因而在对海岛旅游地植被进行保护时,还可以采取一些旅游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例如,通过发放宣传单,教育他们不要随意离开步道以防止踩踏植被或造成步道被延长或拓宽,或者是通过广播的形式向旅游者传递保护植被的重要性等。

六、海岛地质地貌保护措施

地质地貌是海岛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优良的海岛地质地貌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同时,地貌现象在旅游景区景点还起着重要的衬景作用。优美的地质地貌,尤其是一些奇特的地质地貌,往往是几万年乃至上百万年大自然的演化形成的,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从海岛旅游开发到海岛旅游业经营的全过程都应特别注意对其加以保护。而只要有人类活动,即使利用率很低,地质地貌的破坏就不可避免。由于景区内旅游活动导致的地质地貌破坏主要源于徒步旅行,而山地旅游又是徒步旅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因此对旅游地地质地貌的旅游环境的保护,以山地旅游环境的保护为例,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防止景区城市化现象。我国一些海岛旅游目的地内建筑密集、大体量建筑随处可见。培训中心、招待所、酒店、商店等度假娱乐和商业设施处处都是,活生生就是一个繁荣的小城镇。尤其是到了节假日,车流人流量大,使景区的污染物排放更多,污染更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很大。为了保护海岛景区旅游的审美和地域特色,海岛旅游地主管部门一定要对旅游地风景区的保护有足够的重视,加强监管,有效规划,避免旅游地景区的人工化现象,体现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二,降低客流对海岛景区的影响。由于著名海岛旅游地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客流对其海岛生态健康影响比较严重,特别是旅游旺季或旅游“黄金周”,不少海岛景区的游客环境容量严重超载,同时产生的大量垃圾对海岛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年复一年,海岛景区垃圾越积越多,甚至有些地方小型垃圾堆随处可见。如果垃圾裸露堆放,不但破坏了海岛景区自然景观,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而且还会让土壤渣化砾化,降低土壤质量,影响植物的生长。更为严重的是,垃圾被雨水淋溶后,污染海岛景区水源,降低海岛景区的水质,影响了水质的达标。

第三,保护海岛风景区原有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对海岛风景区的规划,旅游路线的设计,人工设施的布置与建造,都应服从海岛风景资源的自然美学特征,保持其原有迷人的风貌,尽量避免喧宾夺主,甚至是破坏性开发。为了让海岛旅游风景资源的开发充分体现风景资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必须通过合理地规划交通路线和科学的建筑布局,充分展现海岛自然风景的美感,陶冶游客的情操。

七、严格控制海岛旅游开发强度

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实现海岛旅游科学开发和保护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海岛旅游地景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才能有利于海岛旅游地的开发规划与保护,才能保障海岛旅游地的生态健康。目前,大部分海岛旅游地整体旅游格局以及分区已经相对明确,但缺乏旅游地景区内部明确的功能分区。目前,大部分海岛旅游地除自然保护区内存在明确的核心区、缓冲区、科学实验区功能分区外,对于新成立的一部分旅游景点而言,尚无进一步的详细功能分区。在重要海岛地质地貌景观区段尚不明晰的旅游地,并且在与之相重合和相邻的海岛旅游地之间,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新区划分,由此造成海岛旅游地功能分区不明确。

从近年来海岛旅游业迅猛发展趋势看,随着海岛旅游地核心景区的发展,周边景区的逐步开发与建设,在海岛旅游地区域整体分区定位的前提下,亟须进一步对旅游地内部进行功能分区,明确海岛旅游地内生态、景观以及文化保护重点。通过分区,合理控制海岛旅游活动及开发建设强度,具有针对性地实施海岛旅游地保护措施,有利于有效地维护海岛旅游地旅游生态健康。同时,明确海岛功能分区有利于强化游客的自然遗产保护意识,使游客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地质遗迹及景观美学保护价值,达到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目的。

八、海岛景观视觉安全调控

海岛旅游地旅游设施的建设应该要以保障景观视觉安全为前提,脱离景观视觉安全的景区建设都不能被称为是合理的建设。因此,在进行海岛景区设计时应依据海岛景观美景度与景观敏感度进行景观保护分区,实施分级保护,针对不同等级的海岛景观制订不同的保护策略及保护途径。在海岛景观保护及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分地段景观规划和设计,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制订不同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有海岛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海岛景观规划建设。为保障景区建设与视觉安全效果相协调,可采取以下调控措施。

第一,在海岛旅游景区内严格禁止大规模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另外还需拆除对自然景观具有破坏效果的建筑要素,除必要的观景台、游道及其他旅游设施建筑外,景区内严格限制其他大规模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针对必要的一些服务接待设施,应一律迁至景区外,在景区外建立相应的大规模服务接待设施,以缓解景区内部建设压力。

第二,海岛旅游设施建设应该要方便旅游者,同时又要分散布点以及适当隐蔽,在不影响海岛景观的美学功能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为旅游者提供便利。而海岛旅游功能区应尽可能设置在两种构景元素的边缘地带,运用边缘效应取得景观构图上的最佳效果,实现景观构图上的最佳效果,最大效用地将海岛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在景区中展现出来。相应的海岛旅游设施应沿湖岸依坡而建,并适度远离湖岸,尺度和建筑风格都隐匿于湖区中,并与森林环境完美结合,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视觉效果上给人以美感。而游道设计应充分利用区内自然通道,并绕开生态敏感区,尽可能减小对生态敏感区的干扰,将游道融入自然,既能保护海岛生态健康,又能让旅游者产生新意。

第三,海岛旅游地内必要旅游设施的建设还应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体量、用材、色彩等,以实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障海岛旅游景观视觉安全。海岛旅游区内若建筑物密度较大,则会给人以拥挤感,若建筑材料及色彩选用与景区自然景观不协调甚至相违背则会增加旅游者视觉压力,与保护生态健康的原则相悖,因而在建筑设施的选材等方面更应该从自然环境入手,选择以及构建能够保障景观视觉安全的建筑。

九、海岛旅游环境容量调控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的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经济活动量的阈值。“某种状态或条件”一般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以及要素保持持续自我调节能力而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能够使海岛旅游者感到舒适满意的状态。而“能承受”是指这种海岛旅游经济活动不会导致海岛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破坏,一方面不影响旅游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不会导致旅游服务质量的下降。而“阈值”是指旅游环境容量有其上限与下限,超出上限就会造成“超载”,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甚至会造成旅游资源或生态环境的破坏,若低于下限,则会出现“弱载”现象,造成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的浪费与闲置(卢松,陆林,徐茗,等,2005)。而高峰期游客超载现象,是目前各旅游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应地,为避免高峰期游客超载,可采取以下调控措施。

第一,合理规划,制定不同区域内的容量阈值。海岛旅游地不同区域的环境承受能力各有不同,相应地旅游环境容量也有所不同,若将整个旅游地域设置相同的旅游环境容量阈值,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海岛旅游环境容量阈值“超载”或者“弱载”的现象,一方面造成“超载”区域环境压力增大,另一方面造成“弱载”区域海岛旅游资源浪费以及闲置,不能取得物尽其用的效果。因此,海岛旅游地可根据不同区域的旅游环境容量,设置合理的环境容量阈值,同时设置不同的旅游开发形式和利用强度,并且在“超载”景区以及通过景点可实施限量旅游,从而减轻环境压力。

第二,提高海岛旅游行程和旅游产品多样化。过量的游客对海岛旅游生态健康环境造成直接破坏。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游客的总量应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使海岛旅游资源能够承受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生态影响而不至于形成永久的破坏。因此,在核心区域,为避免高峰期部分地段超载现象产生,可通过开辟新的景点和旅游线路,完善区内各种步道、马道、自行车道等旅游交通系统,提高旅游行程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可有效实施游客分流,缓解高峰期旅游环境压力,又可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另外,加强游客管理与旅游资源有效开发,提高海岛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扩大海岛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第三,时间分流。一方面应根据海岛旅游地内各景区的生态容量,合理调整游客分布,即对海岛旅游地中旅游者游览分布状态进行控制,当热点景区游客超量时,要立即采取措施对游客进行分流,对生态敏感地段,可控制开放时间以减少生态干扰。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管理与疏导,以及景区轮休制度,减少由于游客过于集中在某几个景区所带来的局部性环境容量饱和或超载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分时价格调控措施,限制一段时间内进入超载景区(点)的游客量,错开旅游者休闲时间,鼓励淡季和非周末(公共假日)旅游,并且可以断续采取或加大淡旺季门票差价及其他优惠政策,缓解海岛旅游地旅游流的季节性波动较大所带来的旅游环境容量季节性饱和或超载影响。

十、完善海岛社区参与机制

毋庸置疑,海岛社区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岛旅游地当地居民参与海岛旅游,应贯穿海岛旅游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渗透到各个层面,并通过参与享受多方面的利益,促进海岛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性社区旅游,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与科学的规划决策系统,坚持全面发展、有战略措施、有政策支持、有衡量可持续旅游的指标体系、有组织及保障系统、有预防危机发生的应急机制等内容。海岛社区可持续旅游政策的制定必须是可行的,有预见性、系统性、可靠性和综合性。帕克(2005)曾提出了四种社区资源的应用模式:第一种是资源利用模式,即社区经济主要从旅游目的地资源利用中获利;第二种是生态模式,即居民与生态系统环境是共生共存的;第三种是生物模式,居民承担了旅游地生物的保护责任;第四种是土地利用模式,即通过土地开发获利,旅游目的地社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开发等资源优势创造财富,实际上依山傍水,进行土地开发,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早已成为海岛社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当海岛社区或居民能够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收益,他们对海岛旅游环境正面负面的影响才会更加敏感,从而对海岛旅游业发展表现出积极支持的态度与行为。因此,对海岛社区居民进行必要的环境教育,海岛旅游目的地社区与管理者应坚持科学管理,采用市场手段与个人意愿相结合的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减少旅游者破坏海岛生态环境的行为,实现海岛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第一,海岛社区居民是旅游地特色发展的一部分,对于任何一个旅游地而言,旅游景区或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海岛社区的民俗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因此,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无疑是旅游地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对一些遗产地或者是保护地而言。由此,教育和培养海岛居民提高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尽全力维系原有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使社区居民养成“保护自我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旅游资源的价值”的意识。针对景区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着装逐步趋于普通的问题,当地政府和旅游经营管理者不仅要积极倡导,还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法采取行政管理措施。

第二,确立公平参与机制。社区居民是海岛旅游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海岛社区居民作为劳动力,能缓解海岛旅游地的就业压力,有助于当地社区稳定。使社区居民用一种主人翁态度去看待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社区居民参与海岛资源开发,能为海岛资源保护提供动力。由此,在海岛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应该让社区居民参与海岛生态旅游规划与决策。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应倾听居民对发展区域生态旅游的观点,在海岛生态旅游规划与政府决策中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意见。为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相应海岛旅游管理部门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区居民服务技能培训。

第三,创造社区参与利益分享的机制,将海岛居民的切身利益与海岛旅游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海岛社区居民在承担海岛旅游开发义务的同时,得到公平的利益分配,避免因责任义务承担与利益分享不对称而降低保护海岛资源的积极性,甚至是抵触海岛旅游开发。具体措施有:(1)为补偿因海岛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的不便和损失,应保证当地居民和上游流域居民的优先被雇用的权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为海岛社区居民提供商业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海岛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中,并给予相关政策上的优惠,使社区居民在经济和经营管理上有能力参与到海岛旅游开发中来;(3)成立社区参与宣传、咨询机构,帮助当地居民理解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社区参与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合法经营等相关事宜,使社区参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四,加强社区居民有关海岛旅游知识、技能以及素质培训。其目的是激发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正确的海岛生态环境观;拓宽当地居民的海岛生态环境知识,增强社区居民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技能;促进社区居民海岛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养成及延续;同时增强社区的海岛旅游就业能力,优先录用社区居民。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海岛社区居民参与海岛旅游服务经营的比例较低,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社区居民,由此海岛旅游地的旅游服务人员多以外来人员为主,他们对于海岛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及当地居民,外来人员的目标更多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海岛旅游地是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当地居民学习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以及技能的积极性会更高。

第五,监督海岛旅游政策的实施,敦促海岛旅游企业在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强对游客的宣传,使其树立海岛旅游及保护环境的海岛旅游意识,尊重当地习俗,旅游过程中尽量避免对海岛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当前,在海岛社区居民逐步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引导社区正确参与,避免因盲目参与而产生的资源破坏。社区参与的高级阶段是参与海岛旅游管理和决策。由于受到海岛社区居民年龄结构的限制,海岛社区居民还未能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和决策中。随着海岛社区参与的逐步发展和成熟,海岛社区居民逐渐会参与到海岛旅游管理和决策中,海岛社区居民会真正成为旅游地的主人翁,实现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