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在对海岛生态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评价时,我们首先需要对协调发展、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厘清,并对研究区的相关概况做相应了解。

(一)协调发展

1.协调

袁旭梅(1998)从管理学视角将协调界定为为了到达预定的管理目标而实施的手段及其过程,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考察各管理要素。曾珍香、顾培亮(2000)从经济学视角界定“协调”既指各种经济力作用下经济的均衡状态,也指为了到达这种均衡状态各种经济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在系统论中,“协调”则是指系统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子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了促进总系统的演进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及过程。夏绍玮、杨家本、杨振斌等(1995)认为协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协调使整体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达到目标最优化;二是整体是由两个或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三是整体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张晓慧(2008)认为协调的内涵应该包括:(1)协调以实现系统总体目标为目的。没有系统的总体目标,就无须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系统总体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总体规模水平、速度及数量关系或系统的运行轨迹加以体现的。(2)协调以各有关要素为对象。不了解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组织协调的总体内部的各个系统或各个要素,就无从组织协调。系统总体目标的实现是以各系统或要素的进度、数量的变动、有关比例关系是否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为基本条件的。因此,全面掌握、科学划分总体中的系统或要素,并形成多层次、多方面协调体系,才能组织协调工作。(3)协调以组织各子系统或要素在实现总体目标过程中的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为条件。协调就是正确处理各系统间、各种要素间存在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数量规模相互适应,发展速度相互配合、数量比例关系合理,工作进度相互促进,各种活动相互协作,从而形成相互统一的力量,在各自完成本身的目标的同时,切实保证实现系统的总体目标。(4)协调是动态过程。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在实现系统总体目标的进程中,需要根据系统发展的实际情况,随时给予不断的调控,修正各子系统的目标,以保证系统总体目标的实现。

白华、韩文秀(2000)认为协调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构成性协调。构成性协调是系统正常运转所应达到的最基本的协调性。这是因为在系统的诸多关联联系中,结构联系占有主要地位。系统中子系统的构成不合理,会使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生“扭曲”,系统整体效益无法正常发挥。合理的构成包括结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在时间上的相互衔接。构成性不协调主要体现在:(1)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构成方式不合理;(2)关联作用关系的强弱不成比例。以构成性协调为目标,不断调整和改变系统原有结构中的不合理部分,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协调。如经济系统中,经济结构是经济保持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效益的基础,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等经济构成要素是否合理对整个经济的协调与失调,高效益与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功能性协调。系统的总体功能是由子系统的功能实现的,尽管各个子功能的性能和特征不一,重要程度不一,但对于整体功能都是不可缺少的,每个子功能衰弱或残缺都会影响整体功能发挥。系统的功能性协调是指子系统间相互协同作用,通过子功能的最优组合,达到整体功能最优,负效应最小。

第三,目标协调。系统的总目标与各个子系统的目标未必一致,而且往往是有矛盾的,通过系统的多种反馈控制机制,纠正或削弱片面的导致不协调的子目标,以全面协调的目标代替之,从而使系统的总目标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这就好像是使各子系统的努力方向一致起来,产生一种“合目的”的功效,进而促使复合系统整体不断向预定目标进化,因此又称同向协调。

第四,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协调是就系统管理而言的主体与客体的协调。组织管理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级的组织结构和体制设置不合理,影响了信息流的正常流通,并且对复合系统出现的各种情况未形成有效的动态调控机制。在系统的协调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其性质和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分属于系统的不同层次,驾驭系统运动过程的管理系统,其机构、职能及层次的划分和所赋权力的大小,应该与客观存在的系统协调管理对象的层次、结构及内在联系相一致,并且管理系统自身的结构和性能能够根据系统的变化而适度变化,这就是系统的组织管理协调。通过协调管理策略,使复合系统横向同一层次子系统和活动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并促使不同层次子系统和活动间有机联系,保证各种流的畅通。组织管理协调还包括组织与自组织协调,这是因为系统存在自组织过程,管理者必须有效地组织(控制)这一自组织过程,以实现系统的协调。

第五,内部与外部协调。系统的协调不仅是内部多层次、多侧面的协调,还存在着与外部环境及其他系统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任何系统都处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与它相关的环境中,与外界环境存在着多种作用关系,当这种关系受到阻碍时,会影响系统内部的正常运转。因此系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机制,以维持其发展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使外部环境促使其发展,达到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协调。

2.协调发展

李艳等(2003)学者认为协调发展是一种发展聚合,强调内在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它不是单系统或单要素的增长,而是在协调这一约束条件的作用下,实现多系统或多要素的综合发展。如果其中一个系统或要素的发展影响到了整体的综合发展,协调发展是决不允许其发生的。齐头并进、整体提高、全局优化和共同发展是协调发展追求的目标。

美国学者戴利(2006)认为协调发展,既是对“协调”的推广和应用,又是对“发展”的演化。协调发展是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区域内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能源等系统为基础,通过系统之间或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促进与协作,形成全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华(2011)认为该观点强调:(1)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观念,是科学的。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进过程,就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就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念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协调发展观念。(2)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包括人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的发展,还包括支持这种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发展。如果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匮乏等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增长,那么这样的增长会给社会带来十分重大的负面影响,肯定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3)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能源等是协调发展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其内部结构和关系十分复杂。从水平角度看,协调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是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能源等子系统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纵向角度看,协调发展则是一个具有明显阶段性的从量变到质变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4)人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这是协调发展的要求。人类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具体目标,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能源等子系统,相互配合、适应、协作和促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以实现系统总体演进为目标,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具体表现为子系统间数量规模相互适应、发展速度相互配合、数量比例关系合理,工作进度相互促进,从而形成统一的力量,切实保证实现系统的总体目标(王维国,2000)。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秩序和组织的整体状况,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没有受到损伤,关键生态成分保留下来,系统对自然干扰的长期效应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长期稳定,具有自我调控能力,并且能够提供合乎自然和人类需求的生态服务(袁兴中,刘红,2001)。旅游经济系统可视为在旅游目的地范围内,由旅游经济活动及其所结成的旅游经济关系、旅游经济部门和组织、旅游经济资源、旅游经济财富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存在互动机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系统健康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环境依托型产业,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升、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回归自然的旅游消费成为国民经济的热点。一般情况下,由于海岛很少受到工业的三废污染,往往是一片自然生态的“净土”。其优美的山海风光、宜人的海洋性气候、细软洁净的海岛沙滩以及丰富的海洋文化成为吸引旅游者到来的主要因素。

第二,生态系统健康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旅游经济发展实践和经验表明,不当的旅游经济开发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污染,“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已被证明在大众旅游的背景下是错误的。在旅游承载力限度内发展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健康会对其发展起承载和促进作用,但是超过了旅游承载力的限度,一方面会对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另一方面也会降低游客的满意度和旅游体验,进而影响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旅游经济的过度发展会破坏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健康。旅游地发展过程中,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当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旅游开发商的开发建设活动等产生的旅游废弃物,会对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有相关分析表明(章锦河,2008),在旅游地发展初期,旅游活动对生态的影响表现为显性因子的环境污染,而后期则主要表现为隐性因子的非污染生态性影响,如旅游业CO2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且旅游企业是造成旅游地生态影响的主体。

第四,旅游经济的发展会为旅游地生态健康的维护提供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当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认识到旅游经济发展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起到较大的带动作用时,一方面政府部门会重视旅游地生态健康的管理,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旅游地的生态健康维护之中;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会积极地投入到旅游地生态健康维护队伍中。旅游经济发展胁迫旅游地生态健康的改善。为了达到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目的,伴随着旅游时空格局和竞争格局的不断演化,旅游地生态健康格局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从而使两者的演化周期趋于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旅游地生态健康的不断改善。

(三)研究区概况

舟山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和海洋开发基地、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海岛旅游目的地,同时还是国家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舟山群岛以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景观、山海自然景观和海岛渔俗景观闻名于世。2000—2012年,其游客接待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见图5-1),旅游总收入以年均22.8%的增长率居长三角地区前列。2012年,舟山群岛旅游总收入达266.8亿元,相当于GDP的31.3%。

图5-1 2000—2012年舟山群岛游客接待量

二、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构建原则

正确地选取指标是建立指标体系的前提。考虑到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为科学、客观、公正和全面地反映两者之间的特性,结合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在综合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选取评估指标时,应该遵循和贯彻科学性、广泛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相关性、简明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所选用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揭示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在某一方面的客观规律和特殊属性,并能比较好地反映出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之间存在的问题。

广泛性原则。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具有多个特征面和结构高维度的特点,信息量大,指标选取时既要考虑到代表性,又要考虑到广泛性,能多侧面地反映系统在规模、结构与功能等多方面的特征,使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能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整体面貌。

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在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有协调发展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服务于长时间序列的对比研究,不但能满足对历史和现实评价的需要,还应对未来的发展研究具有支撑作用。二是指标应尽可能地选用国际或国内通用的指标,使其具有权威性。

可操作性原则。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所需要的数据应该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应尽可能选择那些综合性的和关键性的指标,并辅之以一些辅助性指标。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实地调研数据,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相关性原则。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各指标之间必须建立有机的联系,指标的选取要考虑到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既表现在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系统内部要素指标的关联上,也表现在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系统之间指标的关联性上。

简明性原则。从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的角度,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简洁、明了,否则,就会增加协调性评价的难度。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通过数个主要的指标,提取被评价对象的主要信息,还要避免指标的交叉与重复,以减少信息的冗余度。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分析舟山群岛2000年以来生态系统和旅游经济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借鉴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评价相关研究,遵循上述原则,构建了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1)。对于生态系统健康子系统,采用了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提出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旅游经济子系统,本研究从旅游经济规模、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经济潜力三个方面选取了13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

表5-1 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3.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需数据来自2001—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13年《浙江省统计年鉴》、2001—2013年《舟山统计年鉴》、2000—2012年《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2000—2012年《舟山市海洋环境公报》,缺失的个别数据通过趋势外推和滑动平均的方法计算得出。

(二)静态协调度的计算

本研究引入多属性决策理念,将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看作是对两者各因素之间协调程度的测量,视其为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把舟山群岛在2000—2012年的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状态看作是发展决策中的多个备选方案,故而本研究采用改进TOPSIS法来计算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的静态协调度。

1.TOPSIS法基本原理

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是Hwang和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TOPSIS法是根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是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理想化目标(ideal solution)有两个:一个是肯定的理想目标(positive ideal solution)或称最优目标;一个是否定的理想目标(negative ideal solution),或称最劣目标。评价最好的对象应该是与最优目标的距离最近,而与最劣目标最远,距离的计算可采用明考斯基距离,常用的欧几里得几何距离是明考斯基距离的特殊情况。

TOPSIS法是一种理想目标相似性的顺序选优技术,在多目标决策分析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归一化后的数据规范化矩阵,找出多个目标中最优目标和最劣目标(分别用理想解和反理想解表示),分别计算各评价目标与理想解和反理想解的距离,获得各目标与理想解的贴近度,按理想解贴近度的大小排序,以此作为评价目标优劣的依据。贴近度取值在0~1之间,该值越接近1,表示相应的评价目标越接近最优水平;反之,该值越接近0,表示评价目标越接近最劣水平。

2.TOPSIS法数学模型

遇到多目标最优化问题时,通常有m个评价目标D1,D2,…,Dm,每个目标有n个评价指标X1,X2,…,Xn,首先邀请相关专家对评价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进行打分,然后将打分结果表示成数学矩阵形式,建立下列特征矩阵。

第1步,计算规范化矩阵。

对特征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规格化向量rij,建立关于规格化向量rij的规范化矩阵。

第2步,构造权重规范化矩阵。

通过计算权重规格化值vij,建立关于权重规范化值vij的权重规范化矩阵

其中,wj是第j个指标的权重。在基于ASP的动态联盟制造资源评估模型中,采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有德尔菲法、对数最小二乘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

第3步,确定理想解和反理想解。

根据权重规格化值vij来确定理想解A*和反理想解A-

其中,J1是收益性指标集,表示在第i个指标上的最优值;J2是损耗性指标集,表示在第i个指标上的最劣值。收益性指标越大,对评估结果越有利;损耗性指标越小,对评估结果越有利;反之,则对评估结果不利。

第4步,计算距离尺度。

计算距离尺度,即计算每个目标到理想解和反理想解的距离,距离尺度可以通过n维欧几里得距离来计算。目标到理想解A*的距离为S*,到反理想解A-的距离为S-

其中,分别为第j个目标到最优目标及最劣目标的距离,vij是第i个目标第j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规格化值。S*为各评价目标与最优目标的接近程度,S*值越小,评价目标距离理想目标越近,方案越优。

第5步,计算理想解的贴近度C*

式中:0≤≤1。当=0时,Ai=A-,表示该目标为最劣目标;当=1时,Ai=A*,表示该目标为最优目标。在实际的多目标决策中,最优目标和最劣目标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第6步,根据理想解的贴近度C*大小进行排序。

根据C*的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各评价目标进行排序。排序结果贴近度C*值越大,该目标越优,C*值最大的为最优目标。

3.TOPSIS法改进

TOPSIS方法最为关键的两个步骤是获取评价指标权重和确定距离计算方法(吕建树,刘洋,杨念贵,2009),本研究拟从这两个方面对TOPSIS法进行改进。传统的TOPSIS法主要使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但是该方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受专家的专业背景和认知能力影响较大,因而主观性较强。因而,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来计算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传统的TOPSIS法是以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距离为基础来判断方案贴近理想解的程度的,该方法的不足是:与理想解欧氏距离近的方案可能与负理想解的距离也近,按欧氏距离对方案进行排序的结果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各方案的优劣性(华小义,谭景信,2004)。

本研究使用虚拟最劣样本(胡永宏,2002)改进传统的距离计算方法,其步骤为:

第1步,构建规范化决策矩阵A,A=(aij)m×n,aij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m为评价对象数、n为评价指标数。

第2步,构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B,B=(bij)m×n,bij=aij×λj(i=1,2,…,n;j=1,2,…,m),λj为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其计算过程为:先由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λ1j=(λ1112,…,λ1j)T,而后使用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λ2j=(λ2122,…,λ2j)T(j=1,2,…,m),再根据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计算综合权重λj=(λ12,…,λj)T

第3步,确定理想解z+、负理想解z-和虚拟最劣解z*,其公式为:

J和J*分别代表正向和负向指标集。

第4步,计算距离:每个方案理想解Z+和虚拟最劣解Z*的距离为D+和D*

第5步,计算每个方案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指数Ci

Ci的计算结果即为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的静态协调度,其值越大表明两者之间的静态协调发展程度越高。

(三)动态协调度模型

将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视为一个动态系统,为了进一步客观表征两者之间的耦合机理,客观分析其协调关系,本研究采用动态协调度模型来描述两者之间协调发展变化,其模型如下(李艳,曾珍香,武优西,等,2003):

其中,Cd(t)表示动态协调度,Cs(t-T+1),Cs(t-T+2),…,Cs(t-1),Cs(t)为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在(t-T)-t时段中每个时刻的静态协调度。设t2>t1(任意两个不同时刻),若Cd(t2)≥Cd(t1),则说明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处在动态协调发展的阶段。

(四)障碍度模型

为了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有必要对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障碍度模型(赵宏波,马延吉,2014)对其进行诊断和分析。

式中:Eij表示单项指标对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度,aij和λij分别表示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和权重。

(五)协调度预测模型

本研究采用Logistic模型对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的动态协调度进行预测,其模型为:

式中:F为协调度的预测值,z=b0+b1x1+b2x2+…+bpxp(p为自变量的数量),b0,b1,b2,…,bp为Logistic回归系数。

(六)评价标准的确定

截至目前,关于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尚无统一的标准。结合舟山群岛的实际情况,将其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值划分成3种类型和10个亚类(见表5-2)。

表5-2 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