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生态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海岛是发展海洋经济和开拓海洋空间的重要依托,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与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平台。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持续加大,作为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岛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海岛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然而海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脆弱性和易受外界干扰等特点(王广成,李中才,孙玉峰,2009),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海岛带来了诸如海域污染、红树林和珊瑚礁破坏、生物资源过度开发、淡水资源短缺、生物栖息地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极易导致游客的游憩质量下降,旅游地本身相对自然、独特和真实的优势将逐渐丧失(Dodds R,2007),对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极易造成负面影响。因而,如何科学评价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是指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研究判断(叶彩华,栾庆祖,刘勇洪,等,2011),其过程主要涉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因子的标准化方法、指标权重计算和评价指标综合等方面。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方案,如“系统结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社会环境”方案(孙才志,杨磊,2012)、“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方案(刘耕源,杨志峰,陈彬,等,2008)、“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蒲新明,傅明珠,王宗灵,等,2012)、“系统结构—生产功能—抗逆功能”方案(武兰芳,欧阳竹,唐登银,2004)、“自然要素特征—景观特征—人类扰动”方案(王一涵,周德民,孙永华,2011)、“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方案(卢育红,田桂娥,袁顺新,2010)、“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方案(郁亚娟,郭怀成,刘永,等,2008)等;从使用的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有能值分析法、投影寻踪法、GIS和RS技术、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熵权法、灰色系统方法、概率神经网络法、物元可拓模型法、因子分析法、费用—分析法、距离指数—协调指数评价法、突变级数法,以及生物物理方法;这些研究涵盖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森林、草原、海洋、流域、土地、农业等;从涉及的地域单元来看,主要有省域、城市、自然保护区和特殊的地貌单元。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可以发现,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海岛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与此同时,从区域角度研究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辩证关系正在成为旅游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但其研究侧重于对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单要素之间的定量分析。因此,本研究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在界定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二者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和计算各个备选方案的得分,即静态协调度,在此基础上计算研究时段的动态协调度,识别影响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并采用Logistic模型预测2013—2015年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趋势,以期客观表征其在不同时段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运行轨迹,并为案例地生态系统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