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论

1.综论

小说小话,黄人,《小说林》1908年第9期

杂纂:小说考证,蒋瑞藻,《东方杂志》1911年第1、4期

小说丛考,泖东一蟹,《小说月报》1913年第1至9期,1914年第10、11期,1915年第3、11期,1918年第9、10期

泉州旧存小说版刻目录,玉诺,《学灯》1925年5月25日

小说丛考正误,雪,《民众文学》1926年第7期

日本内阁藏小说戏曲书目,董康,《国学月刊》1927年第4期

插图之话,郑振铎,《小说月报》1927年第1期

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郑振铎,《小说月报》1927年第11期

大连满铁图书馆所藏中国小说戏曲目录,马廉,《图书馆学季刊》1928年第4期

论帝王出身传说:读朱洪武故事,赵景深,《北新》1928年第14期

中国通俗小说提要,孙楷第,《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1年第5期

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上、下),郑振铎,《小说月报》1931年第7、8期

说话考,孙楷第,《师大月刊》1933年第10期

词话考,孙楷第,《师大月刊》1933年第10期

八仙传说,赵景深,《东方杂志》1933年第21期

佳人才子小说研究(上、下),郭昌鹤,《文学季刊》(北平),1934年第1、2期

关于八仙传说(附吴红叶赵景深的讨论),叶德均,《青年界》1934年第3期

瀛涯琐志: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向达,《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6年第5期

关于版画,郑振铎,《中学生》1936年第61期

蒋瑞藻编“小说考证”正误,勰庐,《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937年第82期

海外所藏中国小说戏曲阅后记(正、续),刘修业,《图书季刊》1939年第1、4期

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静院所藏中国小说戏曲,戴望舒,(港)《俗文学》1941年3月10日

海外所藏中国小说戏曲记,刘修业,《中国学报》1943年第2期

日本所藏的中国旧刻小说戏曲,王古鲁,《华北作家月报》1943年第8期

日本访书记,王古鲁,《风雨谈》1944年第9期

中国书装源流,张铿夫,(港)《岭南学报》1950年第2期

木刻插图与书籍装饰诸问题,王琦,《美术》1954年第6期

徽州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蒋元卿,《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1期

谈谈版刻中的刻工问题,冀叔英,《文物》1959年第3期。

记最近所见几部珍本戏曲小说,王树伟,《文物》1961年第3期

小说旁证三则,孙楷第,《文学评论》1961年第4期

小说旁证二则,孙楷第,《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

古典小说和戏曲作品的木刻插图,王达弗,《人民日报》1961年10月15日

小说旁证二则,孙楷第,《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小说旁证五则,孙楷第,《文学评论》1962年第2期

访麻沙书坊,萨兆寅,《福建日报》1962年4月22日

明清时期安徽的雕版印刷工艺,陆凤台,《江淮学刊》1963年第1期

论明清中国通俗小说之版本,〔澳〕柳存仁,(港)《联合书院学报》1963年第2期

宋元白话小说:评近代系年法,〔美〕韩南(Hanan,Patrick);陈昭蓉,(台)《中外文学》1976年第8期

怎样去寻觅研究中国旧小说的新资料,〔澳〕柳存仁,(港)《Journal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77年第1期

浅谈福建古代的刻书,方品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

漫谈明清时代的版画,谢刚主,《文献》1979年第2期

关于麻沙本,林列,《图书馆学通讯》1980年第2期

徽州黄姓刻工考略,蒋元卿,《江淮论坛》1980年第4期

插图,黄裳,《读书》1980年第12期

建阳坊肆刻书,卢迎春,《福建论坛》1981年第3期

谈徽派版画,周芜,《美术研究》1981年第3期

宋元的印工和装背工,张秀民,《文献》1981年第4期

《明月》小窗:古小说的插画,佚名,(港)《明报月刊》1981年第5期

建阳书坊刊刻的话本、历史通俗演义和公案小说,卢维春,《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2年第1期

元明建本通俗演义对我国小说发展的影响,方品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谈套印本,曹之,《河南图书馆季刊》1982年第2期

元明两代的杨家将戏曲和小说,徐朔方,《戏剧论丛》1982年第3期

福州吴玉田刻书坊:福州雕板印书丛谈之一,谢水顺,《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2年第4期

绥中吴氏双棔书屋所藏子弟书目录,吴晓铃,《文学遗产》1982年第4期

试论书坊刻书在中国书史上的地位,肖东发、陈慧杰,《青海图书馆》1983年第1期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访书志,李致忠,《文献》1983年第2期

南行记闻,肖东发,《图书馆学刊》1983年第2期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补遗,谢伏琛,《文献》1983年第2期

小议闽刻“京本”,萧东发,《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3期

石印术道光时即已传入我国说,张秀民,《文献》1983年第4期

“麻沙本”的雕版印刷,许道和,《福建论坛》1983年第5期

中国古代文学书籍插图,鲁五莲,《版画艺术》1983年第10期

家刻初探,曹之,《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年第1期

我国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的比较研究,丁瑜,《图书馆学研究》1984年第2期

古代出版史概略,魏隐儒,《编创之友》1984年第3期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上、中、下),肖东发,《文献》1984第3、4期、1985年第1期

古籍版画插图本,郭松本,《世界图书》1984年第6期

访宋元明刻书中心地之:建阳,路工,收入《访书见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版本辑补,吴敢,《重庆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通俗小说书目补遗及其他,张颖、陈速,《明清小说论丛》1985年第3期

未见著录之中国小说十种提要,吴敢、邓瑞琼,《明清小说论丛》1985年第3期

明清金陵坊刻概述,叶树声,《山东图书馆季刊》1985年第4期

苏州的藏书与刻书,许培基,《文献》1985年第4期

从续补《红楼梦》、改写《水浒》说到《金瓶梅》的出版,胡明,《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略谈苏州古代的出版事业,甘兰经,《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补,胡士莹,《明清小说论丛》1986年第4期

福建建安派木刻版画,李之檀,《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6年总第8期

古书封面的演变与“本衙藏板”问题,郑炳纯,《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明清时期江苏私家刻书初探,韩建新,《江苏图书馆学报》1987年第3期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有关书目、论著若干补订,程亚林,《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古籍插图本,曹之,《黑龙江图书馆》1987年第5期

我国古代版权观念述略(上、下),韩锡铎,《出版工作》1987年第7、8期

闽学人物对建刻发展的影响,方彦寿,《福建论坛》1988年第2期

浅谈坊刻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茆意宏,《图书馆学研究》1988年第2期

建阳刘氏刻书考(上、下),方彦寿,《文献》1988年第2、3期

关于小说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萧相恺,《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4期

论隋唐系统小说的演化,齐裕焜,《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4期

明清时期徽州刻书简述,翟屯建,《文献》1988年第4期

“虞初”续志四种述略,蔡国梁,《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4期

东瀛访稗录:中国小说史料的新发现(一、二、三),胡从经,(港)《明报月刊》1988年第6、7、8期

传统小说的版画插图,胡万川,(台)《中外文学》1988年第12期

明清时期的徽州刻书,翟屯建,《图书馆学通讯》1989年第1期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补编,欧阳健、萧相恺,《文献》1989年第1期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幻影》·《章台柳》:中国小说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之二,萧相恺,《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2期

漫谈写刻工:雕版工艺流变(一、二),朱太岩,《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3期、1990年第5期

闽北詹余熊蔡黄五姓十三位刻书家生平考略,方彦寿,《文献》1989年第3期

我国古代图书发行事业的起源,吴柏龄,《出版发行研究》1989年第3期

吴门刻书纵横谈,何忠林,《出版发行研究》1989年第5期

漫话我国古代书肆的起源,杨希义,《文史知识》1989年第8期

明清徽商的藏书与刻书,刘尚恒,《安徽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

版刻絮语,方彦寿,《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第2期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蓬莱慕氏书库述概,吴晓铃,《文献》1990年第3期

我国古代图书发行事业的发展(五代至鸦片战争),吴柏龄,《出版发行研究》1990年第3期

民间坊刻与我国早期出版印刷业: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三,肖东发,《编辑之友》1990年第4期

吴门袁氏刻书考,叶瑞宝,《江苏出版史志》1990年第4期

坊刻的特点及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四,肖东发,《编辑之友》1990年第5期

公案侠义小说简论,齐裕焜,《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1期

闽北刘氏等十四位刻书家生平考略,方彦寿,《文献》1991年第1期

建本论略,杨起予,《文献》1991年第2期

漫谈小说“识语”,陈大康,《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浅议旌德刻工,卢茂村,《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梓行”辨,曹之,《图书情报知识》1991年第2期

源远流长的安徽古代出版业,徐学林,《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论通俗小说的双重品格,陈大康,《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

明清小说创作动机论,吴波、夏菁,《锦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孰优孰高·后人评说:谈我国古典小说五大名著的原本、改本问题,陈辽,《海南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私家刻书的源流及特点: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八,肖东发,《编辑之友》1991年第6期

私家刻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九,肖东发,《编辑之友》1992年第1期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所藏汉文珍本书目,〔俄〕李福清(Riftin,Boris L.),《文献》1992年第2期

江西最大的刻书作坊:浒湾书铺街,王咨臣,《江西图书馆学刊》1992年第2期

明清时期的徽州刻书业,徐学林,《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中国书坊与市民文化,刘东海,《出版与印刷》1992年第2期

苏州书坊刻书考,叶瑞宝,《江苏出版史志》1992年第3期

侠义公案小说的演化及其在晚清繁盛的原因,王俊年,《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

试论书坊书目在传统目录学中的地位:建阳书坊书目初探,詹冠群,《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超前于史籍编纂的小说创作:明清时事小说新论,欧阳健,《文学遗产》1992年第5期

徽州仇姓刻工刻书考录,李国庆,《江淮论坛》1992年第5期

源远流长的中国出版事业,王子野,《中国出版》1992年第12期

明清稀见小说经眼录(一、二、三),刘辉、薛亮,《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3期,1994年第1期

中国古代的书业广告,袁逸,《编辑之友》1993年第1期

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泛论:“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谈片之一,李时人,《北方论丛》1993年第1期

试论坊刻图书的牌记及其广告特色,阚宁辉,《出版与印刷》1993年第2期

四堡雕版印刷琐议(正、续),邱荣洲,《龙岩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1994年第1、2期合刊

中国章回小说及俗文学书目补遗:根据俄罗斯所藏资料著录,〔俄〕李福清(Riftin,Boris L.),(台)《汉学研究》1993年第2期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补遗,李梦生,《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3期

古代雕版刻工称谓考录:《书林清话》条目增补,李国庆,《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第1期

我国古代书坊刻书史略,丁宏宣,《图书馆学刊》1993年第2期,又见于《贵图学刊》2002年第1期

中国古代的刻书中心:北京(正、续),肖东发,《北京高校图书馆》1993年第3、4期

明清时期的私人刻书、贩书及藏书活动,张民服,《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类型的演变,齐裕焜,《福建学刊》1993年第5期

江西明清刻书事业初探,漆身起、王书红,《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12期

谈谈话本小说的几个问题,吴小如,《北京日报》1993年12月29日

谈通俗小说的出版,何日辉,《广州日报》1994年1月1日

从姚卞吊诸葛诗谈小说家话本的断代问题,程毅中,《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俄罗斯所藏广东俗文学刊本书录,〔俄〕李福清(Riftin,Boris L.),(台)《汉学研究》1994年第1期

简论徽派版画黄氏家族等主要刻工,张国标,《东南文化》1994年第1期

闽北十八位刻书家生平考略,方彦寿,《文献》1994年第1、2期

明清及民国时期江苏刻书概述,杜信孚,《江苏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1期

名著续书探因,李忠昌,《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1期

中国古代小说续书研究,邱奇,《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补遗,李梦生,《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1期

中国古典通俗小说与商品经济:兼论商品经济对雅文学的冲击,张虹,《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安徽古代印刷史述略,徐学林,《中国印刷》1994年第3期

德国所藏广东俗文学刊本书录,〔俄〕李福清(Riftin,Boris L.),(台)《汉学研究》1995年第1期

关于古代小说评点,周汝昌,《名作欣赏》1995年第1期

明清私家书目著录的通俗小说戏曲,刘勇强,《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明清时期徽州的刻书和版画,居蜜、叶显恩,《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

我国古代刻书出版事业概述,丁宏宣,《图书情报论坛》1995年第2期

简论古代图书市场对文献传存的影响,于宝华,《津图学刊》1995年第3期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补遗,刘怀玉,《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3期

福建建阳书坊对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贡献,兰寿春,《龙岩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建阳麻沙书坊,向生榕,《文史知识》1995年第4期

略谈宋至明代的建阳书市,张茜,《福建学刊》1995年第4期

试论徽州地区的古代刻书业,徐学林,《文献》1995年第4期

论坊刻的历史地位和文献价值:兼论文献的综合评价问题,崔慕岳、王国强,《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明清印刷出版状况窥视(正、续),马东明,《印刷杂志》1995年第6期、1996年第1期

中国古代早期长篇小说的综合考察,徐朔方,(台)《中外文学》1995年第8期

三槐堂,王业镇,《三槐堂文史研究》1996年第1期

试谈“牌记”产生的年代,王若,《文献》1996年第1期

麻沙、书坊:中国古代刻书中心,郑衡泌,《福建地理》1996年第2期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补遗,刘德隆,《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2期

徽州历代私人刻书概述,叶树声,《徽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建阳书坊的衰落与四堡书坊的崛起,吴世灯,《福建学刊》1996年第3期,又见于《第十一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0月

明清时期的小说消费与市场,东有,《新闻出版天地》1996年第3期

落魄文人的白日梦:明清才子佳人小说论略,卢琳,《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4期

印刷术发明后的古代书坊,陆根发,《广东印刷》1996年第4期

古代书坊的经营销售,韩淑举,《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7年第1期

徽州经商习俗与明清小说,赵兴勤,《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试论辛亥革命前中国历代政府对出版事业的管理和控制,周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巴黎读书录,吴敢,《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

宋元明清家训禁毁小说戏曲史料辑补,陆林,《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补遗,陈益源,《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

邵阳木版书史,陈新宪,《湖南出版史料》1997年第3期

“宋本”与“建本”,刘国珺,《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3期

谈有关杨家将小说、戏曲的一则史料,张志江,《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福建古代刻书的编辑工作,方品光,《出版史研究》1997年第5期

福建历代刻书述略,吴世灯,《出版史研究》1997年第5期

概论宋明时期的南京书文化史,徐雁、谭华军,《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5期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补订,苗怀明,《文教资料》1998年第1期

广东马冈女子刻书考索,黄国声,《文献》1998年第2期

论元明中篇传奇小说,陈大康,《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明清两代潮汕出版业述略,谢惠如,《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中国古代神怪小说的地域特征及成因,赵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中国古代图书的广告与促销术,苗怀明,《华夏文化》1998年第3期

中国古代著作权考略,曹之,《图书与情报》1998年第3期

《神女传》《杜兰香传》《曹著传》考论,李剑国,《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上、下),白化文,《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4期、1999年第1期

元明清小说戏剧传播方式研究,李玉莲,《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5期

建阳古代刻书通考,方彦寿,《出版史研究》1998年第6期

论明清江南流动图书市场,陈学文,《浙江学刊》1998年第6期

明清徽州黄姓刻工及其刻书考录,刘尚恒、李国庆,《出版史研究》1998年第6期

中国小说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俄〕李福清(Riftin,Boris L.),(港)《岭南学报》1999年新第1期

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郭英德,《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中国古代遇仙小说的历史演变,孙逊、柳岳梅,《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八仙小说的渊源暨嬗变,王汉民,《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3期

明清小说与明清江苏经济,冯保善,《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源流千载,领航百业: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商标演进,袁逸,《中华商标》1999年第3期

方言与明清小说及其传播,宋莉华,《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

试论徽商经济对明清徽派版画的影响,王琳,《美术研究》1999年第4期

苏州古版画概述,华人德,《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4期

《虬川黄氏宗谱》与虬村黄姓刻工,刘尚恒,《江淮论坛》1999年第5期

试谈中国禁毁小说的概况及禁毁因由,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漫说“麻沙本”与“建本”,憨斋,《阅读与写作》1999年第12期

试论图绘印刷的开端与发展,方晓阳、李蕾,《中国印刷》1999年第12期

宋元话本与明清小说,金达凯,(港)《树仁学报》2000年创刊号

试论侠义公案小说的形成和演变,武润婷,《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明清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宋莉华,《北方论丛》2000年第2期

通俗小说与雕版印刷,石昌渝,《文史知识》2000年第2期

周绍良藏古代小说版刻插图并识语汇录(一、二、三、四),周绍良,《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3、4期,2003年第4期

中国古籍插图研究(上、下),赵达雄,《图书馆杂志》2000年第3、4期

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宋莉华,《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明清新安商人与刻书,陈修英,《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广西刻书考略(上、下),陈相因、刘汉忠,《广西地方志》2000年第4、5期

广东古代刻工述略,林子雄,《图书馆论坛》2000年第5期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商业运作与文本形态,苗怀明,《求是学刊》2000年第5期

中国印刷术起源与发展史略(连载),张树栋,《中国印刷》2000年第5至第12期,2001年第1、2、5、6、7、10期,2002年第1期

古代通俗小说目录学论略,潘建国,《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

中国版权问题探源,郭孟良,《齐鲁学刊》2000年第6期

中国书肆发展述论,陈昌文,《中国出版》2000年第6期

南北书肆与古代通俗小说,潘建国,《国学研究》2000年第7期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源与流,肖东发,《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第7期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出版中的伪盗之风,苗怀明,《社会科学》2000年第8期

古书牌记的演变及类型,施勇勤,《出版发行研究》2000年第12期

从插画书至画画书:从古至今,从通俗到艺术,原昌、任世雍,《小说与戏剧》2000年第12期、2001年第13期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潘建国,《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

书刊插图小识,李兴骏,《编辑之友》2001年第1期

谈谈中国古籍插图的几种类型,徐洁,《图书馆建设》2001年第1期

古代书坊对图书编排技术发展的贡献,施勇勤,《出版与印刷》2001年第2期

金元时期平水刻版印刷考述(上、下),李晋林,《文献》2001年第2、3期

对雕版印刷源于山东的管见,张秀民,《中国印刷》2001年第3期

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特质与发展倾向:从印刷出版的技术与市场谈起,王佩琴,(台)《书目季刊》2001年第3期

福建刻书业与区域文化格局关系的研究,林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关于宋元刊平话中的阴文,王旭川,《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

渊源流长的扬州雕版印刷,向昌庆,《江苏地方志》2001年第5期

浙江图书馆的版本度藏与雕版印刷,赵达雄,《图书馆杂志》2001年第5期

古代出版商的读者服务意识,施勇勤,《编辑学刊》2001年第6期

古代小说租赁业漫话,潘建国,《文史知识》2001年第6期

从《商调蝶恋花》到《刎颈鸳鸯会》:《宋元小说研究》补订之一,程毅中,《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

中国古籍的广告,刘曼丽,《华夏文化》2002年第2期

建阳书坊接受官私方委托刊印之书,方彦寿,《文献》2002年第3期

明清时期说部书价述略,宋莉华,《复旦学报》2002年第3期

《禹会涂山记》考索(外三种),陈桂声,《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

建本与建安版画,许建平,《文史知识》2002年第4期

从“历史”向“传奇”倾斜:关于嘉靖万历初书商系列小说演进的考察,李舜华,《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明清小说评点的商业价值,肖巧朋,《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6期,又见于《怀化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中国古籍插图版式源流考,王致军,《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年第6期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的兴衰及其原因初探,秦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中国印刷术的拓展,〔日〕蜂尾邦夫;丁一,《中国印刷》2002年第11期

赣版古籍金溪刻书初考,黄根妹,《江西图书馆学刊》2002年增刊

《书林余氏族谱》与《余氏总谱志》,方彦寿,《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02年12月

编辑出版角度的小说文献学研究,张次第,《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明清通俗小说评本署名考辨,秦川,《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明清小说评点与科举文化,金晓民,《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

《夷坚志》的版本研究,张祝平,《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

白话小说的编撰出版,缪咏禾,《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第3期

重温读图时代:古籍雕版插图发展述略,李永华,《图书与情报》2003年第3期

中国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及其叙事功能,于德山,《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

类书编纂与章回小说的标目,刘天振,《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书籍禁毁:一种文化现象的观照:兼论俗文学范畴的戏曲小说禁毁,赵维国,《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浙江书局刻书考,陈邦祥,(台)《书目季刊》2003年第4期

中国古代小说选本形态论,任明华,《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按鉴”与历史演义小说文体之生成,纪德君,《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王平,《文史哲》2003年第6期

明清时期福建小说刊行的盛况,王枫,《出版广场》2003年第6期

“演义”辨略,黄霖、杨绪容,《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才子佳人小说流行现象分析,文革红,《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1期

古代苏州藏书家以抄书、刻书保存流传典籍的功绩,钱万里、陆汉荣,《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古代绍兴的雕版印刷事业,高学安,《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年第2期

关于历史演义序跋评点研究的几点思考,纪德君,《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论明清历史演义作家的创作动机,纪德君,《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补遗(三则),苗怀明、林坚、杜鱼,《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3期

百本张与子弟书书坊,崔蕴华,《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略论古代小说序跋中的出版史料,范军,《出版史料》2004年第4期,又见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中国古籍的插图,赵达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4期

古代出版人怎样策划选题,肖东发,《中国编辑》2004年第5期

徽州刻书业论略,李忠林,《晋图学刊》2004年第5期

讲史平话的体制与款式,楼含松,《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浅谈坊刻本的文化影响,李艳华,《阴山学刊》2004年第5期

佣书业的兴衰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陈德弟,《出版科学》2004年第5期

图像传播:经典文学向大众文化的辐射,孙逊,《光明日报》2004年5月26日

山西平水刻书业与中国古代出版,齐峰、李晋林,《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苏州古代藏书家的刻书特点及其贡献,曹晓帆,《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6期

建阳书坊的衰落与四堡书坊的崛起,吴世灯,《第十一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0月

地域、经济、文化与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以白话短篇小说若干重镇的变迁轨迹为例,文娟,《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陕西雕版印刷源流及历代版刻图书述略,郎菁,《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1期

大连图书馆藏日本刊本抄本中国小说研究,苗壮、王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

论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对文学的影响,胡军利,《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刍议,郭英德,《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原因,彭龙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明清徽州刻书事业简述,李源,《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年第3期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补正,任明华,《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

雕版印刷术发明前我国书籍版权保护的相关问题,冯念华,《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4期

中国古代制止图书盗印的性质,丁海俊,《中国出版》2005年第4期

古代书院的藏书与刻书,曾建华,《出版科学》2005年第5期

古代小说的文本与版本,欧阳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略论中国坊刻的发展与特点,张喆,《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历史上的南京书籍业,叶建萍,《档案与建设》2005年第6期

社会经济变迁与通俗文学的发展:明嘉靖后文学的变异与发展,陈东有,《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天京刻书述略,丁鼎,《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线装历史,古籍故园: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基地四堡探寻,涵林,《中国出版》2005年第9期

“文人小说”与”奇书文体”,〔美〕浦安迪(Plaks,Andrew H.),(港)《人文中国学报》2005年第11期

传播海外的建本图书,方彦寿,《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关于小说版本和古今贯通的随感,刘世德,《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明清广东刻书质量考述,罗志欢,《文献》2006年第2期

“按鉴”考,刘晓军,《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3期

古代广东雕版印刷刻书风格述略,沈娜,《广东印刷》2006年第3期

古代图书出版营销术举隅,李鹏,《文史杂志》2006年第3期

苏州藏书家的刻书功绩,黄艳凤,《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刻书的商品属性向文化属性的回归:明清私家刻书比较论之一,杨艳琪,《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明清小说插图艺术特征浅析,姜夏旺,《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第4期

书坊概念的界定、历史分歧及其他,戚福康,《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之比较研究,沈新林,《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生成的商业经济基础,林刚,《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多姿多彩的元明清图书,大江,《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6期

书坊的研究价值论,戚福康,《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从建安版画看中国古代图书插图风格的多样性,陈铎,《美术大观》2006年第9期

朝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情况,〔韩〕闵宽东,《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话本的本与文言话本,鲁德才,《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唐话辞书类集》中的稀见小说史料,顾鸣塘,《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

古代版画的图式转换及文化意义,陈铎,《新美术》2007年第2期

古代小说传播手段论,杨立民,《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年第2期

文人话本的衰微过程与原因,傅承洲,《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论建安版画与金陵版画的关系及影响,陈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文体兼容之关系初探,纪德君,《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明清小说中的凡例研究,沈梅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中国古典小说传播方式研究,刘崙,《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版权制度缺失与明清小说繁荣,桂天寅,《新学术》2007年第4期

尺寸之间见筹谋:明清小说刊本封面、内封与牌记设计的促销策略及价值,张天星,《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研究说略,李芬兰、孙逊,《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包公故事的传播模式及特征,李永平,《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古代小说的插图,汪燕岗,《文史知识》2007年第5期,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商兑,沈伯俊,《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小说在明清时期的接受历程,王冉冉,《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5期

无书不图的“建安版画”:古代民间大众的“读图方式”,陈铎,《装饰》2007年第6期

元明清时期我国书籍的版权保护,冯念华,《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年第6期

民间说书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传播,纪德君,《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古代小说插图方式之演变及意义,汪燕岗,《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古代小说珍稀史料知见录,潘建国,(台)《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7年第10期

明清徽州的私家刻书(一、二),汪超国,《徽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0、11期

评点与小说之传播,谭帆,《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7年第10期

刍议麻沙本,梁芳,《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1期

关于“建本”与“建安版画”研究中几个地名的误解,陈铎,《武夷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明清插图版本独特的形式美探微,柳林、董蕾,《艺术探索》2008年第1期,

明清小说文献资料探释七则,郑志良,《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

中国古今长篇通俗小说版本,赵敏,《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古籍牌记的特点,门凤超,《新世纪图书馆》2008年第2期

徽州刻书业的衰落及其与徽商的关系,秦宗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建阳本小说研究发微,缪小云,《兰州学刊》2008年第2期

明清徽商的壮大与文学的变化,朱万曙,《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披沙拣金可得宝:评“麻沙本”,庄琳芳,《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期

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潘建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中国古代版画的复制性观念,姥海永,《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论中国图文互补的演变及其对书籍艺术发展的意义,李瑛,《时代文学》(上半月)2008年第3期

明清小说与运河文化,赵维平,《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

试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版权形态的基本特征,何朝晖,《图书与情报》2008年第3期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与形制,李致忠,《文献》2008年第3期

商业视野下的才子佳人小说,胡军利,《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探寻福建四堡刻书业,沈得濠,《图书馆界》2008年第4期

话本插图的渊源,于向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古代建安版画木刻家考略,陈铎,《武夷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编创方式及其演变,纪德君,《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明清通俗小说评者参改现象之原因探析,何晓苇,《学术交流》2008年第9期

论古代小说戏曲中的艺术插图,胡秀娟,《大众文艺》2008年第12期

徘徊于文学与艺术之间:论插图的二重性特征,郭威,《科技信息》2008年第16期

“四堡坊刻”小议,吴晓雯,《文教资料》2008年第28期

明清时期读者对通俗小说编创之影响,纪德君,《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1期

谈商业对古代图书出版业的影响,莫军昌,《新世纪图书馆》2009年第1期

书船略说:明清江南图书贸易的个案分析,郭孟良,《中国出版》2009年9月下、10月下合刊,总第227、229期

福建古代刻书业繁荣的科技因素,李晓花,《新世纪图书馆》2009年第2期

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的多维考察,纪德君,《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

印刷技术变迁与古代图书市场组织形态的演变,陈婧、熊建,《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又见于《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第7期

中国古代书业广告述略,王海刚,《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2期

试析明清时期江西金溪部分儒生向刻书业的身份转型,博玫、文革红,《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一棹烟波贩图史:谈湖州书船,郑颖,《图书馆杂志》2009年第3期

明清小说与运河,宋益乔、苗菁,《光明日报》2009年3月31日

古籍版本中的“机器板”问题,刘淑萍,《图书馆论坛》2009年第4期

金溪刻书,吴定安,《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略论话本小说版本问题的特殊性,刘勇强,《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4期

论中国古代书籍中的广告,李晓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明清通俗小说读者研究的世纪考察,蔡亚平、程国赋,《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4期

明清通俗小说识语研究,程国赋,《文艺研究》2009年第4期

晚明、晚清商业运作与小说刊印形态之变迁:以晚明建阳书坊和晚清上海书局为中心,傅湘龙,《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从识语、凡例考察读者对明清通俗小说创作的影响,蔡亚平、程国赋,《暨南学报》2009年第6期

明清广东书坊述略,林子雄,《图书馆论坛》2009年第6期

明清神魔小说编创方式及其演变,纪德君,《学术研究》2009年第6期

以图叙事:从《中国古代小说版画集成》题书名探讨插图本通俗小说之图文关系,李玉珍,(台)《中华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试论徽州“图书经济”,〔法〕米盖拉(Michela,Bussotti);孙琢,《2009印刷与市场国际会议论文集》2009年7月

宋元建本版画略论,方彦寿,《文艺报》2009年7月7日

论明清的小说刊本插图,元鹏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明清通俗小说与京杭大运河,苗菁、宋益乔,《东岳论丛》2009年第8期

试论中国传统雕版书籍的印数及相关问题,何朝晖,《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

明清印刷书籍成本、价格及其商品价值的研究,周启荣,《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古代刻书费用几何,刘法绥,《博览群书》2009年第9期

古籍版本类型之一: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发展概况,黄青松,《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10月

上图下文:建阳刊小说的标志性版式,涂秀虹,《福建论坛》2009年第12期

江西小说刊刻地:“云林”考,文革红,《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

论明清小说插图中的“语-图”互文现象,张玉勤,《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

论明清小说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的关系:以识语、凡例作为考察中心,程国赋、蔡亚平,《南开学报》2010年第1期

书坊业与明清通俗小说评点,谢君,《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宋元图书的刻印、销售价与市场,周生春、孔祥来,《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左图右史”的小说呈现,程国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6日

明清小说评点者的多重身份刍议,郝威、胡滢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古代通俗小说情节衍变及其研究视角,潘建国,《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论话本小说的消费功能及其艺术特征,王运涛、杜军,《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出版商:经典诞生的“助产医生”:以中国古典小说传播中的书坊主为例,翁再红,《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论“故事集缀”型章回体小说,张蕾,《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明清通俗小说的变迁与禁毁,李沂秋、孙绍龙,《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从创作主体看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嬗变,傅承洲,《河北学刊》2010年第5期

传播学视角下的古代书坊广告,胡发强,《广告大观》2010年第5期

论独创话本小说的编创方式,梁冬丽,《百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明清讲史演义小说编创与评点的互动,纪德君,《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与编创之关系探析,纪德君,《求是学刊》2010年第5期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编辑出版的影响,孟丽娟,《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6期

明清时期“世情书”的创作方式及其变异,纪德君,《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历程探绎,纪德君,《学术研究》2010年第6期

明清通俗小说凡例研究,程国赋,《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试论中国古典小说回目与图题之关系,李小龙,《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

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陈正宏,《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

粤板宝卷与粤地善书坊初探,关瑾华,《图书馆论坛》2010年第6期

明清小说文本中的小说读者论略,纪德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明清艳情小说的编创方式及其成因,纪德君,《社会科学》(上海)2010年第9期

谈谈古代线装书的印数,沈津,《收藏》2010年第9期

从琉璃厂书坊业行业神信仰中看书商的竞争与联合,王成,《人文北京与世界城市建设2010年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10月

明清小说编创与评点的互动及其影响:以明清时期世情小说为例,纪德君,《文艺研究》2010年10期

明清江南文化世族刻书活动研究,姚蓉,《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

明清小说插图叙事的时空表现图式,颜彦,《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1期

小说插图叙事的停顿与凝视,陆涛,《文学评论丛刊》2011年第1期

明清江南出版业与明清话本小说的兴衰,冯保善,《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2期

明清禁毁小说政策对小说发展的影响研究,王红,《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明清小说类书序跋与小说类书之编刻,温庆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朱翠翠,《文学界》2011年第2期

雕版渊源、麻沙板及藏书家们:对张舜徽先生《中国文献学》的几点思辩,王铁兰,《武夷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明清时期出版行业的出版权益保护,余晓宏,《编辑之友》2011年第3期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风尚影响:小说文本中插图形象的演变解读,颜彦,《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模式及其演变,纪德君,《南京师大学报》2011年第4期

传播学视阈中的明清善书研究,颜湘君,《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略论徽派版画的题材及其艺术特色,胡发强,《皖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明清时期图书广告与促销术,王海刚,《编辑之友》2011年第4期

万卷图书一叶舟,相逢小市且邀留:活动于江南古书旧籍市场上的“书船”,徐雁,《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年第4期

浙江坊刻本的脉络及其特点,董强、隗静秋,《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徽商与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出版业,余晓宏、周晓光,《科技与出版》2011年第5期

徽州刻书与徽派版画艺术探议,张忠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浙江出版业的历史考察,董强、隗静秋,《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明清江南坊刻小说插图叙事的审美表征及其文化意义,张伟,《深圳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图像与叙事:关于古代小说插图的叙事学考察,陆涛,《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中国古代书目广告述略,王海刚,《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8期

绣像小说:图文之间的历史,陈正宏,《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9期

千年书香话麻沙本,黄秋梨,《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年10月

古代书坊渊源考略,袁红军,《兰台世界》2011年第11期

论小说的雅化与绣像艺术的繁荣之间的关系,郭珂,《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1期

明清戏剧小说与插图的互动传播模式,曹院生,《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图像与传播:关于古代小说插图的传播学考察,陆涛,《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中国古代图书书名页上的营销广告,李鹏,《文史知识》2011年第12期

明清图书版权问题探微:以徽州书坊为中心,秦宗财,《中国出版》2011年第22期

《汉籍解题》的小说目录学价值,王燕,《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

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陈正宏,《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

论中国古代的“图像批评”,张玉勤,《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明清佛山木版印刷初探,程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我国古代版画之历史探源,潘擎,《兰台世界》2012年第1期

大运河与明清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的转移,谢君,《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古代书籍广告的营销艺术探微,葛涛、李艳勤,《出版广角》2012年第2期

宝卷印本形制流变考述,张灵、孙逊,《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2期

古代小说传播与小说序跋关系脞论,王猛,《文艺评论》2012年第2期

明清刻书业与江南城市的文化生产,李正爱,《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从古典小说内部寻求中国出版史的轨迹:以《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为例,李振聚,《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3期

从创作主体看古代白话小说的演变,傅承洲,《九江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佛山坊刻出版商的商业活动探析,刘淑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韩国所藏中国文言小说版本研究,〔韩〕刘僖俊,《九江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书坊主编创与明清通俗小说类型的生成,纪德君,《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

四堡雕版印刷的原生态文化丛研究,陈其端,《集美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徽派版画的题材的研究,李富莉,《文学界》2012年第5期

论明清小说评点的三重影响,亓群,《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试论明清时期文学名著的“集评”现象,曾绍皇,《复旦学报》2012年第5期

论明清小说插图的“从属性”与“独立性”,王逊,《中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中国古代文学编辑活动的特点,刘达科,《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双出”现象谫论,伍大福,《文艺评论》2012年第6期

明清版刻戏曲小说插图中佛教版画的世俗取向探析,周举,《艺术评论》2012年第8期

宋元时期图书广告设计探微,王海刚,《装饰》2012年第8期

论明清小说戏曲繁荣与出版印刷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刘畅,《戏剧文学》2012年第9期

浅谈徽派插图与徽州戏曲小说文本传播,李秋芳,《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10期

析徽派古人物版画审美特色,赵文坦、汪荣强,《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明清时期山东文化世家刻书述略,唐桂艳,《齐鲁文化研究》2012年第12期

书肆、书佣、书坊关系辨考,车凯龙、铁茜,《图书馆学刊》2012年第12期

明清运河城市杭州书坊与通俗小说研究,赵洋,《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

明清通俗小说出版热现象探析,张玉梅、王红,《兰台世界》2012年第36期

明清时期四堡书坊经营研究,吴伟珍,《福建论坛》2012年专刊

插图本中的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文学与图像的融合与分离,邹广胜,《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浒湾雕版印书业盛衰原因新探,程明,《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互文性视阈下小说评点文本的画学叙事,张伟、周群,《东疆学刊》2013年第1期

明清书坊业与通俗小说销售,谢君,《江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明清小说插图的现代阐释:基于语图互文的视角,陆涛、张丽,《集美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图像时代下的中国古代小说插图研究,刘文玉、陆涛,《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文学与图像:兼论图像时代的文学命运,陆涛,《东方论坛》2013年第1期

印刷版刻技术创造的印刷字体,陆锡兴,《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1期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未见”条目之补遗,陈大康,《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1期

论明清时期读者与通俗小说评点的关系,蔡亚平、程国赋,《南京师大学报》2013年第2期

论书籍刊刻序跋文的特点与价值,王玥琳、张昊,《励耘学刊》2013年第2期

论中国古籍插图的版式,任蓓,《大众文艺》2013年第2期

明清小说插图中的语-图关系,陆涛,《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中国画意境视域下的明清小说插画构图设计摭谈,沈涛,《美苑》2013年第2期

中国古代书业中心考略,曹之,《图书馆》2013年第2期

古代书肆发展考略,袁红军,《山西档案》2013年第3期

论福建古代三大雕版印刷中心的转移,丁春,《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论俗文学之“商品”品格:以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广告为例,张勇敢,《五邑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中国画意境中的明清小说插图构图表现刍议,沈涛,《小说评论》2013年第3期增刊

明清江南运河城市坊刊通俗小说的特点,谢君,《唐都学刊》2013年第4期

明清江南小说文化论,冯保善,《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4期

从苏州到上海:吴地小说中心的历史性移位,张袁月、陈洪,《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建阳本小说插图述评,缪小云,《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艺人小说、书贾小说与文人小说: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不同类型及其编创特征,纪德君,《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明清两代福建官刻本的统计与分析,肖书铭,《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7期

明清徽州坊刻图书促销形式及特点,秦宗财,《中国出版》2013年第10期

插图本小说“阅读”中的文学与图像关系,赵敬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29日

论中国古代图书出版的热门选题,李鹏,《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赏析明清文学插图版画的构图,李婉丽,《大众文艺》2013年第16期

论我国古代版画的历史演变,杨保玉,《兰台世界》2013年第19期

有关明清时期出版业相关权益保护的研究,王蓝,《出版广角》2013年第23期

小说评点者的三种角色对于中国古典通俗小说文本开放性的意义,杜文平,《鲁东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湖南刻书概述,寻霖,《图书馆》2014年第2期

论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原因,胡明玉,《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媒介变革推动小说叙事转变,纪德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8日

明清四堡书坊刻书的销售研究,吴伟珍,《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2期

中国古代图书中的启事式征稿广告,李鹏,《文史杂志》2014年第2期

徽派版画形成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王雅欣,《赤峰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刻书:连城四堡书坊,黄大笑,《海峡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作为“副文本”的明清小说插图研究,陈才训,《明清文学与文献》2014年第3期

古籍市场价格变迁考述,车凯龙,《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年第4期

连城四堡雕版印刷业崛起的原因: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张胆,《龙岩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论明清江南通俗小说中心圈的形成,冯保善,《明清小说研究》2014年第4期

论明清苏州的坊刻,戚福康,《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明清徽州刻工的生存考察,张秀玉,《出版科学》2014年第4期

唐五代时期河南雕版印刷的崛起及其影响,王兴亚,《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中国古代图书贸易活动体系探析,黄萃,《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徽州:书业、社会史和地域文化,李啸非,《美术观察》2014年第5期

论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金秀玹,《温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从《何典》到《玄空经》:我国吴语讽刺小说的重要一脉,孙逊,《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明清家将小说商业化成书方式及其弊端,黄宇新,《学术交流》2014年第6期

试论媒介嬗递与古代小说文体的演进,纪德君,《学术研究》2014年第6期

略论四堡坊刻的源起与发展,傅阿循,《赤峰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

明清小说插图形态的演进,牛漫青,《美术》2014年第7期

徽派版画的艺术特色,王雅欣,《赤峰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

发现雕版之美,何朝晖,《世界遗产》2014年第10期

明清徽州刻书装帧摭谈,刘澜汀、高春妍,《出版发行研究》2014年第10期

明清时期坊刻图书业经营之道探析:以运河区域为考察中心,张弘、韩帅,《东岳论丛》2014年第11期

明清时期中国未能最早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与同期欧洲出版的产业化相对比,王昭启,《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中国古代小说绣像的叙事功能,毛杰,《求索》2014年第11期

刍议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于向辉、张艳存,《文学教育》(下)2014年第12期

宋元时期图书广告与促销术,王海刚,《出版广角》2014年第14期

中国版画演绎溯源,宋应秋,《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6期

明清图书出版特征及促销艺术,黎泽潮、温娟,《中国出版》2014年第22期

明清时期“贾客书船”经营一瞥,王宇,《大众文艺》2014年第23期

古代小说的改编问题,侯忠义,《明清小说研究》2015年第1期

论明清江南世情小说出版的小说史意义,冯保善,《明清小说研究》2015年第1期

论《夷坚志》在明清的文本传播,孙世家,《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明清小说插图意义的再思考:基于读者及其接受视角,王逊,《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试论中国古代小说插图的批评功能,毛杰,《文学遗产》2015年第1期

福建古代的营销大师怎么炒书,林梅琴,《福建人》2015年第2期

“平水本”刊刻范围与名称由来考辨,王娟,《中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唱本述略,崔蕴华,《图书馆论坛》2015年第3期

试论古籍封面页的源流和作用,袁静、王美英,《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年第3期

江南大众娱乐文化与明清通俗小说的崛起:兼论明代通俗小说史“近两百年空白”一说,冯保善,《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曼彻斯特大学the John Rylands Library所藏明清珍稀小说知见录,张宪荣,《明清小说研究》2015年第4期

明清徽州出版与徽商的文化自觉,秦宗财,《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4期

书籍的版式,石永强,《新疆新闻出版》2015年第5期

古籍中的“版权页”:牌记解析,付娆,《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年第6期

印刷时代中国古代小说的抄传及其影响,纪德君,《学术研究》2015年第10期

被遗忘的雕版印刷,〔美〕包筠雅(Cynthia J.Brokaw),《商界(评论)》2015年第11期

明清时期歙县本地私家刻书考,吴松松、陈虹羽、张守卫,《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年第18期

牌记及其现实功用,付娆,《学理论》2015年第27期

巾箱本小考,袁红军,《兰台世界》2015年第33期

明清时期江南书船浅析,张舰戈,《图书情报工作》2015年增刊第2期

江南席氏的藏书与刻书,李雅,《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1期

明清小说插图设计中构图的视觉隐喻研究,徐一茗,《明清小说研究》2016年第1期

“文-图”视域中的关羽形象分析,朱湘铭,《明清小说研究》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