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三国演义》及其续仿作品

3.2.《三国演义》及其续仿作品

旧本《三国演义》板本的调查,马廉,《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9年第5期,又见于《图书馆报》1929年第5期

三国志演义的演化,郑振铎,《小说月报》1929年第10号

《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孙楷第,《文史》1934年第2期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刘修业,收入《古典小说戏曲丛考》,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周邨,《江海学刊》1962年第7期

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澳〕柳存仁,(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6年第1期

平话及三国演义的早期历史,〔美〕柯润璞(James,I.Crump);梁欣荣、王淑华,(台)《中外文学》1977年第2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章培恒,《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袁世硕,《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

《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周邨,《群众论丛》1980年第3期

《三国演义》嘉靖本与毛本校读札记(上、下),刘敬圻,《求是学刊》1981年第1、2期

小说史上又一部讲史平话《三分事略》,陈翔华,《文献》1982年第12期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与《三国演义》,陈铁民,《文学评论丛刊》1982年第16辑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代作品,刘友竹,《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欧阳健,《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黄霖,《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关于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批改,熊笃,《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l期

不可等量齐观的两部“三国”:嘉靖本与毛本“拥刘反曹”之不同,徐中伟,《文学遗产》1983年第2期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兼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和成书时间,王长友,《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说说“毛批本”《三国》,周尝棕,《读书》1983年第4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与王利器、周邨、章培恒等同志商榷:兼论此书小字注的问题,张国光,《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又收入《古典文学论争集》,武汉出版社1987年版

《三国演义》成书年代考,陈铁民,《文学遗产》(增刊)1983年第15辑

谈《三国志玉玺传》:给赵景深先生的信,童吉永、张万钧、周树德,《文献》1984年第3期

谈《三分事略》:它和《三国志平话》的异同和先后,刘世德,《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

罗贯中《三国演义》原本探考,夏梦菊,《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6期

从《三分事略》谈话本的繁简,程毅中,《三国演义学刊》1985年第1期

《三国演义》的演变,〔日〕小川环树;胡天民,《三国演义学刊》1985年第1期

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章培恒,《复旦学报》1985年第3期

从兵器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任昭坤,《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1期

《三国》毛批考辨二则,陈洪,《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第1期

论毛宗岗对《三国志演义》的评改,何满子,《文学遗产》1986年第4期

有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版本演变问题的几点异议,张颖、陈速,《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火龙经·序》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任昭坤,《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与《三国志玉玺传》,弦声,《殷都学刊》1988年第1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夹注及诗文论赞何人所加,李伟实,《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

毛宗岗的生平与《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金圣叹序问题,陈翔华,《文献》1989年第3期

旧本《三国演义》考,周兆新,收入《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三国志后传》考论,陈年希,《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3、4期

《三国》有余韵虚实相混成:《后三国石珠演义》考论,欧阳健,《海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从《花关索传》和《义勇辞金》杂剧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张志合,《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

《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探考,王长友,《第六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1990年,又收入《<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巴蜀书社1991年版

周曰校本十大增文考辨:明版《三国志演义》珍本探秘,王长友,(台)《小说与戏剧》1991年第3期

《三国演义》版本二题,于朝贵,《牡丹江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三国演义》版本试探:以建安诸本为中心(正、续),金文京;陈西中,《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2期、第3、4期合刊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二题,沈伯俊,收入《诸葛亮与三国文化》,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三国演义》的毛声山批评本和李笠翁本,小川环树;孙玉明,《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2期

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沈伯俊,《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简论,沈伯俊,《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5期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质疑,黄强,《晋阳学刊》1993年第5期

比较:罗本《三国》和毛本《三国》,陈辽,《中州学刊》1993年第6期

《三国》《水浒》的创作,龚维英,《合肥教院学报》1994年第1期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张志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李伟实,《零陵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再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旧本”和小字注问题:答章培恒先生,王长友,《学海》1994年第3期

花关索故事非《三国志演义》原本所有,李伟实,《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4期

毛宗岗与《三国志演义》,陈翔华,《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6期

《三国演义》中的小字注非一人一时所加,张志合,《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周曰校本与闽建本:明版《三国志演义》珍本探秘(二),王长友,(台)《小说与戏剧》1994年第6期

《花关索说唱词话》与《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探索,〔澳〕马兰安(McLaren,Anne),收入《三国演义丛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三国志演义》成书于何时,周兆新,收入《三国演义丛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版本不同,实质未变:也谈罗、毛本中曹操形象的基本倾向,唐富龄,《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新论,陈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两种明嘉靖《三国演义》刊本述考,〔澳〕马兰安(McLaren,Anne),(港)《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1995年第2期

略论余象斗与其批评《三国志传》,陈翔华,《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3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初年,李伟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4期

罗贯中原著书名非“三国演义”,陈翔华,《文史知识》1995年第5期

钟批《三国志》补叶探考(二):《刘玄德匹马奔冀州》,王长友,《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3期

明清文人心态与《三国演义》的修订,吴锦润,《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4期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厚艳芬,《北方论丛》1996年第4期

简话《三国演义》的形成过程,高凯、高放,《南都学坛》1997年第2期

“童年的魅力”:试比较毛本与嘉靖本的关公之死,李舜华,《零陵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三国志演义》版本中若干问题探讨,李伟实,《零陵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又见于《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1期

关于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修道院所藏之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陈桂声,《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非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与张志合先生商榷,张宗伟,《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杜贵晨,《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

毛氏父子所称《三国志演义》俗本与古本考,李伟实,《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

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沈伯俊,《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2期

关于《三国演义》叶逢春刊本的发现及其意义,〔日〕高桥乃子,《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1年第4期

《三国》三题,沈伯俊,《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关于《三国演义》的黄正甫本,章培恒,《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邱岭,《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

《三国演义》小字注研究回顾与前瞻,刘海燕,《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1期

叶逢春本《三国志传》题名“汉谱”说,杨绪容,《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三国志演义》残叶试论,刘世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三国志演义》周曰校刊本四种试论,刘世德,《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及有关问题,陈翔华,《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

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王平,《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关于《三国志演义》嘉靖刊本的几点思考,刘世德,《长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三国志演义》熊成冶刊本试论,刘世德,《文献》2004年第2期

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探考,张志和,《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4期

论《三国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纪德君,《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

论《三国演义》不同版本中的周静轩诗,郑铁生,《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三国志演义》四郑刊本试论(上、下),刘世德,《文献》2005年第3、4期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欧阳健,《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三国志演义》嘉靖壬午本与叶逢春刊本比较谭(脞录八篇),刘世德,《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版本中的演变和意义,郑铁生,《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尘故庵藏《三国演义》版本述略,宁稼雨,《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4期

建阳刻本《三国》小说传播衰退原因浅析,涂秀虹、陈旭东,《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4期

一字传世:浅议《三国演义》嘉靖本与毛评本中的一字之改,边翠芳,《现代语文》2006年第5期

《三国志演义》嘉庆七年刊本试论,刘世德,《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

稀见明刻本《古本演义三国志》,酉堂,《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

何种明刊本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王前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三国演义》毛本与嘉靖本较读琐议,庞婧文,《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从“火烧藤甲军”及“郝昭烧云梯”两个情节看《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版本源流及作者问题,李定远,(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7年第47期

元明三国故事中“五虎上将”形象的流变与传播:兼论《三国志平话》与早期《三国志演义》文本的关系,刘海燕,《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

明代南京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本及其意义,韩春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清代的三国通俗文艺与《三国演义》,〔日〕中川谕,《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8年第11期

论《三国演义》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校注本前言,沈伯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清代毛评《绣像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之考证,王晓华,《山东档案》2009年第1期

由“元来”看《三国志通俗演义》当成书于明初,刘洪强,《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1期

毛本《三国志演义》回目研究,林盈翔,(台)《有凤初鸣年刊》2009年第5期

《三国志演义》朝鲜翻刻本试论:周曰校刊本研究之二,刘世德,《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成化《花关索传》与《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陈丽媛,《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关于新发现的朝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韩〕朴在渊,《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有关新发现朝鲜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几点看法,〔韩〕金文京,《第九届中国古代小说文献暨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第80回韩国中国小说学会论文集》2010年8月

《三国志演义》朝鲜铜活字残本试论,刘世德、夏薇,《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

上图下文式插图本《三国志演义》图文相异现象考论,颜彦,《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1期,又见于《第十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8月

《三国志演义》早期刻本的三个问题,刘海燕,《文献》2011年第2期

飞挝、铜锤与《三国演义》成书的若干问题,孙勇进,《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4期

明代《三国》版画对曹操的褒与贬,张玉梅、张祝平,《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明代《三国》小说版画之美:以周曰校本、李卓吾本、英雄谱本为例,张玉梅、张祝平,《语文学刊》2011年第7期

关于周曰校刊《三国志演义》,〔日〕中川谕,《第十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8月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若干版本问题考辨补,李金泉,《第十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8月

日本藏夏振宇刊本《三国志传通俗演义》纪略,陈翔华,《第十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8月

明刻《三国演义》的插图流变,张玉梅、张祝平,《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从“元来”的用法看《三国志演义》早期文本,闵庚旭,《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1年第17期

《三国志演义》的夷白堂本与周曰校本,〔日〕中川谕,《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黄正甫本《三国志传》插图的明末本色,张玉梅、张祝平,《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也谈邹梧冈参订《三国演义》毛评本的版本价值:与张志和、黎必信二先生商榷,谢江飞,《龙岩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三国志演义》魏氏刊本试论,刘世德、夏薇,《辽东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三国志演义》与宋元话本,程毅中,《文学遗产》2012年第2期

《三国演义》版本流传考证,黄晋,《学术论坛》2012年第3期

论《三国演义》笈邮斋本,石冬梅,《襄樊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朝鲜宣宗实录》中有关《三国志衍义》记载的诠释,〔韩〕金文京,(台)《第十一届中国古代小说文献暨数字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8月

刘龙田本《三国志演义》刊刻时间考,刘军杰,《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从关羽降曹至辞曹部份看《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及版本演化(上、下),李定远,(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12年第55期、2013年第56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元人及原本管窥:试说庸愚子《序》的考据价值,杜贵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周曰校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初刻年代问题,陈翔华,《南开学报》2013年第1期

插图本《三国演义》的“语-图”互文现象研究,孟庆曼,《文学与图像》2013年第2期

从《三国演义》朝鲜翻刻本和朝鲜活字本看《三国演义》早期版本演化,周文业,《罗学》2013年第2期

论“罗贯中编次”系列,陈松柏,《罗学》2013年第2期

署名罗贯中的三部小说及其源流刍议:兼及它们与《三国》《水浒》之关系,石麟,《罗学》2013年第2期

《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新探:兼论世代累积型作品成书时间的研究方法,王齐洲,《中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论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插图的情感倾向,胡小梅,《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官板大字绣像批评三国志》图赞初探,李慧、张祝平,《盐城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三国志演义》“七擒孟获”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本批评,刘海燕,《明清小说研究》2015年第1期

《三国志演义》嘉靖壬午本与武定本之关系管窥,刘璇,《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年第4期

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初探:以插图本《三国演义》为例,王凌,《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三国演义》成书与传播的接受史解读,张红波,《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周邨先生所藏《三国演义》两种叙考兼及李渔序两种:为纪念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会顾问周邨先生而作,萧相恺,《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补遗·《三国演义》篇,孙勇进,《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1期

《三国演义》在韩传播的若干问题,孙勇进,《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明清以来“三国”说唱文学编创经验综探,纪德君,《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