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聊斋志异》及其续仿作品
记但明伦道光壬寅刻的《聊斋志异》新评,胡适,1945年
聊斋志异集外遗文考,叶德均,《文史杂志·俗文学专号》1947年第1期
聊斋志异的来源和影响,叶德均,《俗文学周刊》1947年第32期
庆应义塾大学所藏聊斋关系资料目录,〔日〕藤田祐贤,《艺术研究》1955年第4期
谈谈济南朱氏本聊斋志异,路大荒,《文学遗产》1961年第374期
增图补校但刻聊斋志异弁言,刘阶平,(台)《书目季刊》1977年第1期
志异撰写与评注及稿本钞本刊本,刘阶平,(台)《书目季刊》1977年第1期
《聊斋志异》写作年代考,章培恒,《蒲松龄研究集刊》1980年第1期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吕昆,《知识》1980年第1期
有正本《原本聊斋志异》述略,杨震方,《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1期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柏耆,《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2期
《聊斋志异》成书年代志疑,郑云波,《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最初定稿时间的探讨,〔捷〕普实克(Prusek,Jaroslav),《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
蒲松龄对《聊斋志异》的修改,劳洪,《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
谈《聊斋志异》的写作与成书,赵克,《北方论丛》1980年第5期
《聊斋志异》写作年代考,左介贻,《武汉师院汉口分院学报》1982年第1期
补《聊斋志异》序文一则,罗方,《文学遗产》1982年第2期
《聊斋志异》散论,怀珉,《安阳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聊斋志异》版本略述,骆伟,《蒲松龄研究集刊》1982年第3期
《聊斋志异》原稿编次初探,任笃行,《蒲松龄研究集刊》1982年第3期
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蔡国梁,《文学知识》1983年第3期
《聊斋志异选》前言(节录),朱其铠,《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4期
《聊斋志异》的流传,黄慧,《福建日报》1983年11月27日
《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袁世硕,《中国建设》1984年第2期
《聊斋志异》是按写作先后编次的吗?与章培恒同志商榷,王枝忠,《宁夏大学学报》1984第2期
冯镇峦评本《聊斋志异》初探,何金文、胡邦炜,《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
关于《聊斋志异》写作过程的两个问题:兼与章培恒同志商榷,冯伟民,《蒲松龄研究集刊》1984年第4期
《聊斋志异》初论二题,朱其铠,《蒲松龄研究》1986年第1期
关于《聊斋志异》的成书年代,王枝忠,《齐鲁学刊》1987年第5期
《聊斋志异》版本略谈,萧新祺,《人大资料》1987年第8期
王金范选刻十八卷本《聊斋志异》,袁世硕,收入《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1988年版
关于蒲松龄的两篇同名小说《三生》,〔美〕白亚仁(Barr,Allan),《文献》1988年第3期
《聊斋志异》和它的续书(清代文言小说述评之一),林骅,《天津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
鲜为人知的《聊斋志异》朱氏刻本,蒲泽,《山东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
最初的《聊斋志异》评论,王志民,《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聊斋志异》新论(三则),丁之,《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聊斋志异》题名小考,王枝忠,《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4月19日
试论《聊斋志异》的成书及分卷和编次问题,孙玉明,《蒲松龄研究》1991年第1期
论《聊斋志异》的几个主要版本,魏隐儒,《蒲松龄研究》1991年第2期
论《聊斋志异》稿本、青本和铸本之关系,王子宽,《福建学刊》1991年第2期
《聊斋志异》本事补,谭兴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聊斋志异》杂考,〔日〕前野直彬,《国际聊斋论文集》1992年
乾隆刊本《聊斋志异精选》解题,王利器,《国际聊斋论文集》1992年
《聊斋志异》分卷与编次研究述评:兼论其分卷与编次暂不可考,袁健,《国际聊斋论文集》1992年
《聊斋志异》版本叙录,张宪春,《蒲松龄研究》1993年第2期
《聊斋志异》的作者及青柯亭本的出版者,王豫仙,《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1993年第6期
有正本《原本加批聊斋志异》对原著的肆意篡改,杨海儒,《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1期
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辨伪新证,杨海儒,《蒲松龄研究》1994年第3期
浅谈《聊斋志异》的编次,任笃行,《蒲松龄研究》1995年第1期
聊斋佚文六种,马振方,《蒲松龄研究》1996年第1、2期
六卷本《聊斋志异精选》初探,周晶,《蒲松龄研究》1996年第1期
新见聊斋续书:《益智录》,王恒柱,《文献》1997年第3期
《醒梦骈言》摹袭《聊斋志异》考,陈泳超,《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醒梦骈言》二考,顾青,《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
谈谈新发现的分类广注绘图《聊斋志异》,蒲泽、蒲婷婷,《蒲松龄研究》1998年第2期
从高凤翰与蒲松龄等交往诗文看《聊斋志异》的版本,李文胜、郑文光,《蒲松龄研究》1998年第3期
分类广注绘图《聊斋志异》“眉批”述录,蒲泽、蒲婷婷,《蒲松龄研究》1998年第3期、1999年第1、2期
《聊斋志异》的版本系列,薛洪勣,《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
《聊斋志异》仿作《益智录》的传播和接受,欧阳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仿《聊斋》之作:《小豆棚》初探,徐文君,《蒲松龄研究》2003年第3期
《聊斋志异》“王评”之考述,李东琴,《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聊斋志异》在清代的传播,王平,《蒲松龄研究》2003年第4期
“《聊斋》续书”序跋辑评,李冬梅、杨晓林,《蒲松龄研究》2004年第1期
邹弢和他的《浇愁集》兼与《聊斋志异》比较,萧相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3期
书传四海,版刻严陵:赵起杲和青本《聊斋》,朱睦卿,《蒲松龄研究》2005年第4期
[同治]《即墨县志》中的《聊斋志异》佚文,孙克诚,《文献》2007年第3期
合说部之众长续《聊斋》之神韵:清代仿《聊斋》传奇小说概观,王海洋,《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4期
《聊斋志异》子弟书初探,贾静波,《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4期
《即墨县志》中《聊斋志异》佚文辨析,唐爱霞,《文献》2009年第2期
论“《聊斋志异》评点”的传播价值:以冯评、但评为中心,孙虎堂,《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文言小说图像传播的历史考察:以《聊斋志异》为中心,冀运鲁,《兰州学刊》2009年第6期
新发现的《聊斋》跋语二则、刘卫东、王清平,《蒲松龄研究》2010年第1期
也谈《聊斋志异》原稿的分卷编次,薛洪勣,《蒲松龄研究》2011年第3期
《详注聊斋志异图咏》中的“语-图”互文现象,吕东,《文学与图像》2012年第1期
一部根据《聊斋志异》故事改写的评话小说集:《醒梦骈言》简介,宋家庚,《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2期
新加坡《振南日报》载《聊斋志异》相关资料述评,李奎,《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3期
徽商刊刻明清小说的心理认同与文化意义:以鲍廷博襄刻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为中心,周生杰,《文学评论丛刊》2013年第1期
《聊斋志异》创作始期新考,刘艳玲,《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2期
新马汉文报刊所载《聊斋志异》相关资料辑补,李奎,《蒲松龄研究》2013年第3期
从三个“十年”看《聊斋志异》之创作始期,王光福,《明清小说研究》2014年第2期
《考城隍》考释:兼谈《聊斋志异》之创作始期,蔡斌、王光福,《蒲松龄研究》2015年第2期
何守奇及其《聊斋志异》评点:以北大藏本《批点聊斋志异》为中心,孙大海,《蒲松龄研究》2015年第4期
淄博市博物馆藏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述略,王滨,《蒲松龄研究》2015年第4期
王金范选刻本《聊斋志异》价值及印刷堂号考辨,孙方之,《蒲松龄研究》2016年第1期
论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出现的历史条件和动因,郑炜华,《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