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简介
“生命周期”的概念是项目或程序开发中固有的一个概念。它可以被认为是系统理论或管理理论的自然结果,但是一个更简单的框架,为设计者、开发者、管理者等提供的一个要遵循的系列活动框架。当这样做时,它允许不同兴趣、行为和背景的人关注共同的规则,而且每个人需要理解其他人的角色和责任。这一过程的副产品就是团队的形成,每位成员通过对要完成任务的共同理解形成共同愿景。一个生命周期包括一系列阶段或步骤,每一阶段都要使用前一阶段的结果。在此概念的相关应用中,活动和阶段出现方面稍微不同。根据Tayor(Taylor,2004)的研究,项目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的所有活动,但是系统生命周期主要关注产品需求的实现。一个开发好的系统必须满足用户提出的特定需求。
通常,这一框架被认为是包含了对开发或项目至关重要的阶段,包括计划、分析、设计和实施,接着是项目的完成以及系统的建立、使用和终结。此框架的一些类型已经出现。例如,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模型已经被提出,解决开发的环境和用户需求的特别应用。通常包括:瀑布模型、喷泉模型、螺旋模型、边做边改模型、快速原型法、增量模型和同步—稳定模型(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 Guidance Document,2003)。其中,最古老、最著名的是瀑布模型(Mohapatra,2010;Schach,1999):一系列阶段,每一阶段的输出变为下一阶段的输入(Kay,2002)。虽然Kay的文章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但基本没有变化。自2002年以来,软件和硬件方面的进步是惊人的,但设计和实现一个有效的、可扩展的系统的过程并没有改变多少。今天,瀑布模型和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仍在大学里讲授。虽然Kay关注的是基础软件的开发,但用于更广泛领域的综合IT系统的概念和步骤是一样的(Drogo,2012)。
这也不是说瀑布模型就是包罗万象的。许多用户和开发人员因其过去的成功挑剔这条推理线路。在大部分实例中,用户和开发人员在用途和系统需求方面并不总是一致的(Boehm,1988)。瀑布模型是一系列递进的过程,是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需求的完整理解及关于需求的约定。随着IT系统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以及对软件的期望更实用和更完整,需求和用途显然也是不断进化而且不连续的(Mohapatra,2010)。
复杂系统生命周期的另一个维度是把备用状态和系统用途作为一种度量标准。系统工程师、制度制定者、用户都需要一个可量化的指标来度量一个系统的备用状态。这样的指标,在技术准备水平(TRL,the 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中已经被定义。这在生命周期的研究、开发和实施阶段及早期使用时,是一种评价技术(设备、材料、构件、软件、工作流程等)成熟度的度量标准(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2013)。TRL模型已经被改进并扩展为集成成熟度(Integration Readiness Level,IRL)和系统成熟度(System Readiness Level,SRL)的概念,而且数学特性已经被清晰表达(McConkie,Mazzuchi,Sarkani,Marchette,2013),针对普遍应用的更新的模型仍在被证实(Harper,Van-Nostrnad,Pennock,Algosos,2010;Kujaswki,2010)。因此,我们相信,当其应用于复杂系统生命周期的交互及其与三股螺旋有联系时,TRL模型足以用于讨论。
大学—企业—政府关系的三股螺旋概念已经演化为一个研究知识经济的模型。自1996年以来,就此专题已经有一系列的专题讨论会、大会及期刊的专刊等(Leydesdorff,Etzkowitz,1996;Park,2014)。三股螺旋模型是大学、企业和政府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Etzkowitz,Leydesdorff,2000)。最初,这种相互作用被描述为一个“弹性”模型(例如:存在于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东欧一些国家中的关系),后来被改进为“自由放任”模型(例如:2000年左右存在于瑞典和美国中的关系),最后变为三股螺旋模型(例如:最流行的关系是在2000年描述的,其目的是达到一种促进创新的创新管理,后来沿用至今)(Etzkowitz,Leydesdorff,2000)。三股螺旋协会提供了关于创新的“三股螺旋”模型的最新定义(Concept:Theoretical Framework,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