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8 惩罚的弊端
Chapter 08
惩罚的弊端
“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他们就会对社会做什么。”
——卡尔·门宁格
惩罚随处可见,它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问题。惩罚基于恐惧,并带来更多恐惧。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惩罚孩子天经地义?或者彼此惩罚也理所当然?
首先,我们需要给惩罚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惩罚就是通过施加心理或身体的伤痛进行控制。”惩罚让人不安、远离舒适区、心理失衡。
惩罚有两种类型——身体的和心理的,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恐惧。惩罚这个词本身就暗含某种偿还的意思。它有一种报复的快感,仿佛在说:“你竟敢不听我的。我就让你明白到底谁说了算。只要你让我不高兴,我就会让你尝苦头。”
卡拉拉已经是有11个孙辈的祖母,她告诉了我一个彻底改变她养育方法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牧师太太。
当这位年轻的牧师太太有第一个孩子时,就认定打孩子是不对的,尽管鞭打孩子在她所在的社区非常普遍,而且她经常告诉儿子不听话就可能挨打。她儿子5岁时,做了一件她认为非打不可的事情。她告诉儿子到外头找一根鞭子回来,她要用这根鞭子打他。过了很长时间,儿子哭着回来了,对她说:“妈妈,我找不到鞭子,我只找到一块石头,你可以用它砸我。”
孩子认为如果妈妈想打他,用什么东西并不重要。就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妈妈突然意识到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有怎样的想法。她紧紧抱着儿子,泪流满面。她把那块石头放在厨房窗户旁的架子上,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用暴力解决家庭问题,直到儿子长大成人。
◎惩罚只会适得其反
总是依靠惩罚管教孩子的父母会发现,惩罚会导致许多问题。打耳光、推身体、打屁股、扯头发或者其他形式的身体惩罚,会让孩子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低两层感到恐惧: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具体请见第3章)。面对恐惧,孩子的反应和你我无异,他们会极力避免更多的伤痛。在这种状态中,孩子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父母的训诫。父母处于压力之下时也会恐惧,在这种状态下,学习简直是一种奢求!
惩罚通常与人类的第三层需求——对爱和被爱的需求——相抵触。它会限制自尊的发育,当然也必将影响人的自我实现。
如果你的工具只有锤子,所有问题在你眼中都是一颗钉子。许多父母认为体罚(打孩子)可以让孩子吸取教训。他们甚至认为孩子“该打”,否则就无从辨别对错。这些父母可用的养育工具少得可怜。如果你的工具只有锤子,所有问题在你眼中都是一颗钉子。
◎话语伤人不亚于拳头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太多父母对孩子施加基于威胁和恐惧的心理恐吓,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批评、嘲讽和羞辱孩子破坏性巨大,对获得积极结果却毫无帮助。由于可能导致终生伤害,言语和心理虐待与体罚一样贻害无穷。言语导致的伤痛比身体伤痛更持久——有些人终生都无法释怀。所有父母都要明白:话语伤人不亚于拳头!
惩罚会让孩子对他人失去信任。孩子会想:“如果我都不能相信爸爸妈妈会给我爱和尊重,我也不会信任其他任何能控制我的人。”
通过惩罚和伤痛,我们总能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但是这并不能教会孩子应该做什么。惩罚只会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
◎管教不会造成伤害
与惩罚相反,管教既不会造成伤害,也不会影响孩子的自尊,管教能够激发人的自我实现。要弄清楚自己是在惩罚还是管教孩子,我们可以事后回顾一下当时的心情。如果是管教孩子,父母不会感到内疚,而在惩罚孩子后,父母往往会更加难过、忧虑和沮丧。有些父母甚至通过为惩罚的正当性寻找借口来克服心中的负面情绪。
在双向养育中,管教是指主要通过影响力教导和培养孩子。它意味着引导、教授和启迪。有时,在孩子自己无法掌控局势时,管教意味着父母介入。面对管教,孩子或许不舒服,但是这与惩罚导致的身心伤痛截然不同。
管教孩子的方法很多,都不会对孩子造成伤痛。与只会靠暴力解决问题的父母相比,善于影响、激励和沟通的父母能与孩子建立更成功的亲子关系,孩子也更加合作。
乔现在还记得9岁时在玩具店偷过一个小木马。当他跑回家里,听到店主正在和妈妈通电话,他觉得一切都完了。
乔的妈妈暴跳如雷,冲他大吼大叫,用皮带抽了他,然后让他在硬地板上跪一个小时,并祈求上帝的宽恕。
妈妈让乔背对门口,这样乔就无法看到她什么时候查看。一旦乔因为膝盖酸痛坐在脚后跟上,她就马上威胁如果不跪好就再用皮带抽他。
如果你9岁的孩子在商店偷了东西,商店给你打了电话,你会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呢?实际上,我们可以有许多不同选择,请看看下面这种做法:
“乔,玩具店刚才给我来电话,说看到你从货架上拿了一个小木马,然后跑出了商店。他们说想叫住你,可是你还是继续跑开了。”
乔听了非常局促不安。
“如果你拿着那个小木马,我现在想看看。”妈妈继续说。乔拿出了小木马。
“你一定很想要这个小木马。可是,你为什么不问我要钱去买呢?”妈妈问。
乔回答:“你说过家里钱不多了。”
“哦,我明白了,”妈妈说,“你觉得问妈妈要钱也没有用,因为我会说家里没有钱了。”
“是的。”乔点点头。
“的确,家里有时候缺钱花,”妈妈说,“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永远没有钱买你想要的东西。或许,我们可以想个办法让你自己可以攒钱,这样你就能自己决定买什么了。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买这个小木马,你就不用问我要钱了。”
乔听了这些眼睛开始发亮:“太好了,我想要自己的钱。”
“我们可以迟些时候谈这个。现在,我想和你说说偷东西这件事。开商店的人需要靠卖东西赚钱养家。如果人们都从他的店里偷东西,他就没法生活了。他非常努力经营这个玩具店,这样我们才能去他那里买需要的东西。他帮助了我们,我们去他的店里买东西也是在帮助他。并且,你也不希望别人偷你的东西吧,不付钱或者不经同意就拿走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乔边听边点头表示同意。
“我希望你能好好想想这件事,然后想个办法,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个小木马。我们吃完饭再继续谈。”妈妈说。
请注意,上面这个例子中,妈妈最开始并没有对乔提问。首先,她只是向乔说了客观情况:玩具店老板打电话说乔拿了一个小木马跑出商店。
通过这样做,乔就不用再惴惴不安地揣测妈妈到底了解多少情况。事实非常清楚,妈妈只是用陈述句描述事实,并未作评判或责问,所以乔不用提心吊胆,能安心地拿出小木马。
然后,妈妈给乔讲道理,让他明白他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在这里,她分别使用了普世之道“以律人之准则律己”(如果每个人都偷盗会怎样?)和黄金法则“以待己之道待人”(如果别人偷你的东西,你有什么感受?)。
最后,妈妈明确告诉乔,希望他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约定饭后继续讨论,这样乔就有足够时间考虑。同时,妈妈也同意乔可以有自己的钱,通过这种激励,能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满足乔未来的需求。
吃过饭,妈妈继续和乔讨论:“我觉得你现在足够大了,每星期可以有零花钱。另外,你也可以学着为以后攒钱。有时候,你的零花钱买不起你想要的东西,你就要为此攒钱。我想,现在可以每周给你5美元零花钱。我建议你开一个储蓄账户,把你的零花钱和挣的钱都存进去。一旦账户达到20美元,你就可以决定怎么用你的钱,但要保证账户中至少有10美元以备万一,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急需用钱的情况。”
“太好了!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乔异常兴奋。
“现在就开始,”妈妈回答,“你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可以挣钱呢。”
“我可以帮邻居剪草坪、洗车,”乔提出建议,“以前我就这样挣过钱。”
“不错。我们还可以想想其他方法。”妈妈回应道。
“是的,还会有其他方法的。”
“现在我想听听你准备怎么处理那个小木马。”妈妈适时转移了话题。
“我不该拿它,”乔低下了头,“商店老板一定气坏了。”
“是的。”说完妈妈停了下来,想听听乔下面会怎么说。
“嗯,我应该付钱。可是,我没有那么多钱。”乔说。
“对。”妈妈又停顿下来。
“需要8.5美元。”
“不要忘了还有税,总共需要9美元。”妈妈提醒。
“我可以把木马还回去,”乔又补充建议,“我现在不那么喜欢它了。”
“这样也可以。”妈妈表示同意。
“你可以和我一起去吗?”乔问,“我怕他会饶不了我。”
妈妈肯定地说:“我会和你一起去的。但是如果要别人不对你生气,你应该为所做的事情道歉并保证不会再犯。道歉可以让别人感到舒服。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我们从错误中学到什么。你说是吗?”
“是的,你以前犯错误也向我道了歉,我就感觉好多了。”乔回忆起以前的事情。
“道歉也让我感觉更好!好,现在我们先解决这个木马的事情。”妈妈说。
“好的!”乔七上八下的心终于彻底放松了。
多大的差异啊!乔从挨皮带抽、跪地板一小时到获得零花钱、开账户和建立自尊。妈妈引导乔道歉,通过归还木马弥补错误。一个错误的开始以完美结局收场,每个人都获得成长。整个过程没有惩罚,只有充满爱的管教。
如果你说:“这对我的伤害更甚于对你的伤害。”你就是在惩罚,而非管教。真正用爱管教,既不会伤害孩子,也不会伤害你。
多数父母都会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他人伤害,却又认定自己有权在孩子不服从时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的父母扮演了暴君角色却不自知,而孩子则感到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受害者。由于惩罚导致的伤害和压力会限制大部分的学习进程,父母们需要掌握更有效的养育方法。
惩罚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会伤害我们的情感。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刚参加完一个几乎完美的活动,其间只出现了一点瑕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否就是这个小小的不足?因为我们的大脑容易忘记好事,对痛苦则念念不忘。
痛苦的经历会深藏于潜意识中。如果心结未解,这些情感的伤痛会不时给我们造成伤害。我们很难将今天的行为失常与幼时未曾满足的需求联系起来,但祸根的确在那时就已经埋下。
童年时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会让成人在感到不完满时寻求补偿。例如,如果成人在年幼时没有学会自律和建立积极的自尊,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试图找回这些特质。但是,由于不懂得如何建设性地行事,他们最终往往会采用破坏性的方式。
例如,有一位女士嫁了五任丈夫都是酒鬼。别人问她原因时,她说:“他们就是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吗?”那些男人不可能爱她,但她却试图从他们那里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望。这些问题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层面,直到有人指出,一切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没有治愈的心理伤害。这也是酗酒者成年子女匿名会和戒酒者互助会之类的项目如此流行的原因。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洞悉问题至如此深度,但为了有尊严的生活,这值得一试。
有些人童年所受的伤害如此严重,以至于成年后不能顺利融入社会。他们由于心理失衡而永远无法自我实现。
当然,问题的严重程度也有不同。有些人似乎振作起来,有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但是当诸如离婚、伤病或亲人去世的变故发生,又会把他们打回原形。他们坠入恐惧的深渊,没人能把他们拯救出来。我在儿童监护权的争夺中看到太多这种情况,家庭分裂让恐惧的父母将人性最恶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些受惩罚但伤害没有那么严重的人,他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感受到快乐,也找不到内心的安宁。他们不懂爱,只是为了活下去而生活。而那些需求持续得到满足的孩子,则不会走上这条悲惨之路。
父母可以改变这种状况。首先看看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对待彼此。你怎样能让家族成员的关系更加融洽?我们需要关注这个问题,让每个家庭都变得更加和睦幸福。我们可以首先从自己的家庭开始。即使只有一个人开始努力,也会带来深远影响。
下面是我在授课时使用的一个练习,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惩罚所导致的长久影响。请举一个小时候受到惩罚的例子,在脑海中再现当时的情形,花几分钟时间仔细回忆,写下当时发生了什么。
1.你当时多大?
2.你为什么受到惩罚?
3.你受到什么惩罚?
4.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5.现在对当时的惩罚还有什么感受?
现在,我们来看看凯文的回忆:
凯文记得那是他7岁的时候,他到车库在爸爸汽车轮胎下放了一枚钉子,这样汽车一开动轮胎就会漏气。他不想爸爸上班,而想让爸爸和自己待在家里。当爸爸发现汽车漏气并意识到这是凯文搞的鬼,气得大发雷霆。
凯文记得爸爸一边换轮胎,一边大声训斥他。离家之前,爸爸对他说:“凯文,我不知道你到底怎么了,可你做的事情和一个小罪犯没有两样。晚上回来我再好好教训你。”然后摔上车门走了。
凯文不希望爸爸回来,整整一天,他都为晚上可能发生的事情担惊受怕。
晚上爸爸回到家仍然怒气未消,他警告凯文不要再这么做。因为爸爸的暴怒以及不明白儿子的真实意图,凯文至今对这件事仍记忆犹新。
当孩子做出出格的行为,父母应当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对凯文来说,把钉子放在爸爸车轮下是一个极有创意的尝试。凯文现在已经27岁并有了一个儿子,他还记得20年前那天的心情。他说自己当时感到孤单。他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需要别人的关注。
凯文吃穿不愁,物质上无忧,但是他没有获得足够的爱。他开始回忆那段时间家里的情况,突然想起来那时他13岁的姐姐出现了严重问题,她开始吸毒、旷课和行为暴躁。
凯文的父母为姐姐的事情心力交瘁,无暇顾及到他。他觉得如果爸爸车胎没气了,就不能去上班,就可以和他在家里一起玩。现在,凯文终于明白,他7岁时什么样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让他有那样的举动:他在寻求关注。
如果你的孩子做了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使用这本书介绍的知识、方法和技巧进行练习。你会使用非惩罚性方法处理吗?
下面案例中的,处理方法通过认真倾听,直抵凯文最深层的感受、想法和需求。
“凯文,很抱歉上午爸爸对你发那么大脾气。我不应该那样。你今天一定过得不好。但是,爸爸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让汽车轮胎漏气呢?”爸爸说。
“我想让你和我待在家里。”凯文回答。
“你觉得车胎没气了,爸爸就不用上班,就可以和你一起在家里玩了?”爸爸继续问。
“是的。”凯文点点头。
“我上班时,你想我了。”爸爸说。
“你总是工作,我在家里不知道做什么。”凯文抱怨道。
“我上班时,你想有更多的事情做?”
“不,我有事情做的,但我想和你一起做。”凯文解释说。
“你想和我多待一些时间。”爸爸终于找到问题所在。
“是的,以前我们总在一起玩,但是现在你所有时间都用在艾米那里。”凯文显得很不高兴。
“你觉得我更关心艾米,不关心你。”爸爸说。
“大家都不喜欢艾米,她只会惹各种麻烦。我希望她住到别处去。”
“艾米的确花了我们很多时间,”爸爸说,“以前艾米没惹这么多麻烦时,我们都很关心你。我现在知道哪儿出问题了。爸爸也很想和你在一起。我们过去经常在一起,在公园和球场玩得多开心。”
凯文使劲点头表示同意。
“我们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爸爸高兴地说,“我们今天就定个计划,看我们能一起做什么。今天晚饭后,我有时间去公园散步。我们可以一起玩球或者一起做其他事情。”
凯文脸上露出笑容,都迫不及待了。
“还有,凯文,”爸爸也笑了,“下次如果你觉得我们没有给你足够关注,我希望你用言语告诉我,而不是用钉子。”
凯文听了哈哈大笑:“好的,爸爸。”
请注意,爸爸和凯文谈话时是如何巧妙应用认真倾听的技巧。他没有用提问牵着凯文走。他认真倾听,直到发现儿子真实的心理感受——孤单、被抛弃、百无聊赖——然后分辨出孩子的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凯文对爱、关注、情感和认可的需求未得到满足。爸爸待之以尊重,理解并淡化他把钉子放到轮胎下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爸爸教会凯文今后如何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最后,爸爸帮凯文制定行动计划,两人重新得到情感的慰藉。自始至终,没有惩罚,只有用爱相伴的管教。
现在请继续完成练习,设想如果你的孩子做了原本你要惩罚的事情,现在你会怎么处理?
***
一旦抛掉孩子需要惩罚的观念,你一定会发现,与孩子相处有许多对身心皆宜的方法,让你和孩子更加满足。通过应用促进自律的技巧,可以让你的家庭充满和谐。只有彼此深爱,家庭会成为所有人的安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