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 |
欧阳晖 美国“双向养育”成长课程中国首位认证导师(CBPI) 两个女儿的全职爸爸 |
译后记
五年前,我在多伦多第一次翻开《双向养育》的英文版《Breakthrough Parenting:Moving Your Family From Struggle to Cooperation》。那时,我们刚到加拿大不久,正从零开始枫叶之国的新生活。我和夫人做好了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但始料不及的是,最大的挑战竟然来自还不到4岁的女儿豆豆。
在北京时,像大部分中国父母一样,我们每天忙碌往返于公司和家,从豆豆出生开始,两方父母就轮流过来帮我们照看孩子。感谢老人的辛劳,豆豆一天天成长,我们也能在晚上下班后和周末陪她。在加拿大,我们开始独自带孩子。由于夫人全职上班,我在家里通过网络工作,因此带女儿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
与小人儿的斗争就此拉开序幕。豆豆对我不接纳、反抗甚至排斥,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情绪失控、大声尖叫。当我耐着性子,苦口婆心地给她讲道理,她置若罔闻,令我倍感无力;于是管教行为升级,对她训斥和批评,她则皱着眉头,撅着小嘴,愤愤不平地瞪着我,甚至用哭嚎直接对抗,一寸寸“腐蚀”我的耐心;当黔驴技穷的我被逼到没有退路,为了维护父亲的“威严”惩罚她时,我从她噙满泪水的眼中看到恐惧、怨恨和委屈,刚刚“疏解”了胸中怒火,我又立即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
尖锐的对抗让我焦虑不堪。面前这个小人儿,对我不理不睬,对我横眉冷对,对我大声抗议。我无法忽略,也不能放弃,却又不知如何是好,那种深深的无力感,远远超过以往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所有挑战。于是,我开始通过一切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在网上搜寻各种育儿攻略,但发现它们大多不过是东拼西凑的窍门堆砌和耸人听闻的标题党,甚至相互间自相矛盾。我萌发出系统学习的想法,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堆育儿书籍学习,参加各种亲子培训班和工作坊,仿佛重回学生时代,学习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爸爸。一天,一位老师推荐我一本书《Breakthrough Parenting:Moving Your Family From Struggle to Cooperation》。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念,每一个案例,仿佛都是为我量身定做,时时让我忆起对女儿那些可笑、可气又可悲的“恶行”。
书中一句话对我当头棒喝,“如果你的工具只有榔头,所有问题在你眼中都是一颗钉子。”动辄发脾气、见到陌生人胆怯、吃饭磨蹭、遇到困难退缩、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女儿的这些行为,在我眼中不正是一个个需要敲打而后快的钉子吗?但是除了批评和惩罚,我真的不知如何应对。“如果你有礼物馈赠他人,你就有责任以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馈赠。”作为爸爸,我希望女儿具备责任、自尊、积极这些优秀品质,但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我使用的方法她是否能够接受、乐于接受。
我开始按照书中的理念和原则改变自己,从对女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问题开始。
以前,我从来没有对女儿说过“我爱你”,仿佛这是天经地义女儿应该知道的。从那时开始,每天开车送她到学校,她推门下车时,我都会转身对她说“I love you”。她从最开始的疑惑,到后来点头“嗯”表示知道,到最后也会对我说“I love you”。
我也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在气头上训斥女儿,因为“话语伤人不亚于拳头”。遇到冲突时我会后退一步,让我们父女都平静下来,然后抱着解决问题而非惩戒出气的目的和女儿平心静气沟通。
我也学会了闭上嘴巴,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认真倾听女儿的话。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小人儿的心思还真是复杂,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深深体悟到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孩子和孩子的行为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万不能混为一谈,决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个行为而对他们整个人失望和否定。
改变自己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时时告诫,处处留心,仍偶尔会对女儿面色阴沉、厉言相向。但是,我和女儿关系的坚冰在渐渐解冻,我听到她更多开心的笑声,她也更愿意依偎在我怀里听我给她讲故事,因情绪失控导致的尖叫基本销声匿迹,对我的要求也更加合作。
三年前,第二个女儿果果的降生给我们家增添了更多忙碌和欢乐。所有曾经在豆豆身上走过的弯路、经历过的焦虑,已经变成宝贵的人生财富。我和夫人都是更“强大”的爸爸和妈妈,对于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充满信心。我们允许果果自己用手抓食物放进口中,让她自己解决和小朋友的纠纷,鼓励她自己尝试新的活动……看着果果渐渐成为一个勇敢、有主见、情绪稳定的小姑娘,我们心中满是欣慰。
于我而言,《双向养育》不仅是成为卓越父母的百科全书,还是经营家庭和谐的操作指南,更是一个人达成自我实现的精神灯塔。
每一天,我陪女儿在儿童乐园无忧无虑地玩耍,带她们去图书馆看绘本,为她们准备喜欢的晚餐,认真听她们叽里呱啦分享当天在学校和幼儿园发生的小故事,教女儿如何查字典、理解时分秒的60进位,睡前给她们讲喜欢的绘本。
有多少次,当她们终于进入梦乡,能够安静下来的我问自己,“做一个好爸爸,就是生活的全部吗?”成为好爸爸自然非常重要,但对于人生,这远远不够。《双向养育》告诉父母,“自我牺牲并非美德”,我们不能为了孩子放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达到人生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帮助他人自我实现。”因此,从加拿大回国后,我决心在中国传播这个助我“涅槃”的养育方法,帮千千万万中国父母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改变孩子须从改变自己开始,并学习和实践现代亲子理念和方法。
感谢双向养育的联合创始人比约恩·阿伦先生对我这个想法的大力支持,让我有幸翻译了《Breakthrough Parenting:Moving Your Family From Struggle to Cooperation》这本书,并将中文版定名为《双向养育》。
养育,从来都不是父母对孩子单向的施予和馈赠,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人生旅程。与所有中国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