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0 孩子如何思考
Chapter 10
孩子如何思考
“不要隐藏你的天赋,去使用它。阴影里的日晷何用之有?”
——本杰明·富兰克林
◎玩耍是孩子的“天职”
杰出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研究了孩子的成长阶段,他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玩耍是孩子的‘天职’。”孩子从他认为最好玩的事情开始,通过每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发展思维能力,通过与其他孩子玩耍发展社交能力。孩子需要参与不同类型的游戏。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孩子提供角色分配恰当、并得到适当监督的游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孩子本能地寻求快乐,这激励他们做各种事情。让孩子做一项“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变得有趣。收拾玩具是一项“工作”,但是如果把它变成“抢先完成”的游戏,孩子就会做得不亦乐乎。
早上按时离家上学是“工作”,但如果告诉孩子如果按时上学,放学后就可以玩游戏,马上会调动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做作业是“工作”,但如果给予讲故事的奖励,孩子就更容易完成它们。
◎亲快乐,远痛苦
早上醒来,你是否会问自己:“今天我会有多痛苦呢?”当然不会!这违背人的本性。痛苦虽然无法完全摆脱,但人人皆竭力避免。
看看我们每天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住在舒适的家里,有足够的收入满足生活需求。实际上,为了追求更多快乐,我们的消费远高于自身基本需求。搞清楚我们自己为了追求更多快乐的所作所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行为。
爸爸妈妈告诉5岁的乔伊,在去教堂前他可以去外面玩。因为最近刚下过雨,他们告诫乔伊不要把衣服弄湿。但是20分钟后要出发时,他们发现乔伊满身泥泞地从外面回来。“你为什么这么干?”他们实在不明白。可是,乔伊也不知道答案。他原本快乐和激动的表情一瞬间凝固,他知道自己遇到大麻烦了。
你是否问过孩子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这么干?”孩子的回答很可能是为自己开脱,比如“我不知道”。
大部分孩子不会回答“我这样做是因为这很好玩”,尽管这就是原因。孩子总是愿意做那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但是,很多人从小就被教导:仅仅为了“快乐”做一件事是不好的——每件事都需要有一个目的,而“快乐”算不上一个合理的目的。
雨已经淅淅沥沥下了一周,这是乔伊第一次可以出去玩。他在新鲜清爽的空气中玩得忘乎所以,因为玩得太高兴,他没有注意到自己弄湿了衣服。他并不是故意要“违背”父母的告诫。他只是在自然地玩耍,满足身体的需求。
但不管怎样,马上要去教堂但乔伊浑身泥泞,只能让爸爸妈妈生气。为了不让情况更糟,他们可以简单地说:“乔伊,马上要去教堂但你搞了一身泥,我们很不高兴。现在赶快去换件干衣服,我们要马上出发。”
爸爸妈妈现在知道,在外面玩耍和保持衣服干净在乔伊心中孰轻孰重了,下次遇到同样情况他们一定会让乔伊在屋里多待几分钟,而不是放他出去。
当父母理解了“玩耍是孩子的‘天职’”,他们就不会问“你为什么这么干”。这个问题几乎注定导致权力斗争。上面的例子证明孩子对“好玩”是多么向往。理解这一点会避免许多冲突。
◎孩子只知“现在”
成人世界中,我们用非常复杂的方法标记时间。我们用时间计划自己每天的生活,我们同时考虑过去和未来。但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成人不同,他们只关注此时此刻。孩子心中的一天好像大人的一周,他们的一周仿佛我们的一个月。因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孩子的生活充斥着各种新鲜事物。
小孩子没有足够的过往经历做参考,也不憧憬未来。他们只关心现在。他们现在想什么就会要什么。大人需要教他们,甜点只能在正餐之后,到了洗澡时间就要停止玩耍。他们也不会攒钱买更贵重的东西,只有更成熟的人才会这么做。
更大的孩子也往往只考虑现在,有几个青少年会随身携带着记事本?由于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大部分十几岁的孩子经常将任务拖到最后一刻。所以能够随时接打电话对他们很重要,否则他们怎么会记得该在哪儿活动呢?
只知现在的孩子和关注未来的父母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大部分孩子还看不到现在努力学习与将来的好生活之间的联系。规划未来的前提是成熟度和人生阅历。这需要我们了解另一个养育观点:只有理解并善于应对孩子对快乐和归属的即时需求,才能让他们在成长中更负责任(也才能让他们不至于逃课和辍学)。
“非黑即白”思维
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对事物的判断非黑即白。他们只知道“对或错”“你或我”“这个或那个”,不知何谓“灰色地带”和“或许”。我们称之为具象思维或表象思维。孩子就是从这种极端角度开始认识世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必须发展出更具包容性和更抽象的思维。
魔法思维
孩子还会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自以为拥有非凡的魔法。5岁以下的孩子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认为外部事物与自己息息相关或是由自己造成的,别人的喜怒哀乐均源于他们。他们还可能相信他们的愿望、想法和感受会真实发生。如果身边发生事故或者有人离世,他们就会将自己与之联系起来。他们甚至会为父母离婚而自责,“如果我乖乖的,爸爸妈妈就不会分开了”。这也是孩子总是努力让分手的父母复合的原因。
◎儿童智能的多面性
一些研究人类智力的专家发现,人的智力并不局限于传统智商(IQ)所测量的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传统测量主要关注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但是许多公认的天才在这些方面却表现平平,例如莫扎特、玛莎·葛兰姆[和毕加索。尽管思维能力会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数学和逻辑解决。
擅长数学和语言的孩子更容易在智商测试中获得高分,更适应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更有可能在大学入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仅有数学和语言能力并不能确保孩子未来过上成功、富足和幸福的生活。
除了数学和语言,还有另外5种智力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这在学术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一般认为,孩子都以同样的方式学习,但还有一种更糟糕的假设:如果一个孩子在数学和语言方面表现欠佳,人们就会认为他有问题,甚至会认为他心智不健全。对许多人而言,这种错误假设不幸变为现实。
如果孩子的天赋无人鼓励,只会被深深埋没。孩子就像珍贵的珠宝,我们没有理由遮蔽它的光辉。我们应该让孩子通过各种经历去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和快乐源泉,绽放出最美的人生花朵。下面是一些其他类型的智能,当父母能关注到孩子各种不同的天赋,孩子更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父母可以在下面七个方面为孩子打开更精彩的人生大门。
◎智能的多样性
![]() |
数学和逻辑 有效使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能够通过逻辑分析进行分类、推理、预测、归纳、验证假设,并由此识别和解决问题。有一些职业对这种智力要求非常高,如科学家、医生、工程师、程序员、银行家和会计。 |
![]() |
语言 在讲话和写作中有效利用文字说服、解释,并正确理解话语和文字的能力。需要这种能力的职业包括教师、记者、政治家、律师、作家、编辑和翻译。 |
![]() |
空间 能够在心中构建空间模型并利用这种模型的感知能力,以及能够准确感知视觉空间、转化和重构视觉感受的能力。需要这种能力的职业包括建筑师、装潢师、艺术家、工程师、图形设计人员、摄影师、电影导演和发明家。 |
![]() |
理解他人 能够理解并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能够在群体中关注和区分每个人,能够根据他人的情绪、气质和意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懂得如何激励他人。对这种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职业包括心理学家、咨询师、牧师、教师、调解员、政治家和销售人员。 |
![]() |
身体和运动 通过身体和动作、包括对各种肌肉的协调表现想法和感受的能力。需要这种能力的职业包括运动员、舞蹈家、工匠、木匠、雕塑家、外科医生、技术工人。 |
![]() |
音乐 拥有感知、表达、传递、理解音乐形式的能力。需要这种能力的职业有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和舞蹈家。 |
![]() |
自我认知 有自知之明并能准确理解自身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理解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受进行学习的能力。需要这种能力的职业包括诗人、作家、艺术家和治疗师。 |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智能,如北美原住民对自然界的了解几乎无人匹敌。还有些人对美有异乎寻常的感知能力,对于色彩、纹理和物体如何组合能够产生美感有深刻的见解。
旁观者才能看到完美

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圆,
但它却是一个完美的自己。
即使孩子不具备父母的天赋,他们也可能拥有其他天赋。
孩子天生就会在某种智力方面具有潜质,而父母的任务就是发现并帮助释放孩子的天赋。孩子也许不善音乐,但一种乐器却可能会给他带来终生的快乐。对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父母责无旁贷。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不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持续多年。
◎学习的途径
看
我们不仅拥有着多样智能,也有着不同方式可以进行学习。有些人善于通过眼睛观察来学习,能很容易地理解看到的事物,他们还喜欢阅读和观看图画。
听
另外一些人则善于倾听,他们具有良好的专注力。学唱新歌对他们来说简直小菜一碟,听别人朗诵诗歌就能理解含义,学习外语也更容易。
触摸
还有一些人是通过触摸来学习,他们喜欢亲手操作。制作或者构建一个物体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而阅读和倾听则是他们的弱项。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上面这三种途径——他们能够同时应用看、听和触摸的方式学习。例如,为学校聚会烘焙饼干时,孩子需要阅读配方,听爸爸妈妈的口头指导和触摸各种原料。他们会感受到烤箱的热量,测量饼干长度是否合适,最重要的是,他们还能享受到劳动的成果。
眼神交流
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和他们连结的最佳方式是在他们的视线高度进行眼神交流。但是有些孩子却不喜欢这样。一般而言,所有孩子都讨厌喋喋不休的说教,这让他们感到别扭并产生对抗情绪,同时也关闭了自己全部的学习能力。父母对孩子讲了一大通道理后常常会问:“你现在明白了吗?”大部分孩子这时都会赶紧点头说“是”,因为他们对训导早已不耐烦,正巴不得换个话题呢。父母可以在和孩子一起玩拼图游戏或者拼装飞机模型时传递自己的想法,甚至散步也是和孩子深入交流的好机会。
例如,患有注意力紊乱症和多动症的孩子,在学习时身体必定会不时晃动。他们可以一心多用,同时关注不同的事情。让他们看着你的眼睛专注听你说话,简直是异想天开。
或者,这些孩子根本就没有病,而是具备一种常人没有的“能力”。但不幸的是,他们被贴上“行为障碍”的标签,传统学校的教学模式与他们思考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完全格格不入。本书的养育技巧对患有注意力紊乱症和多动症的孩子非常有效,而放任式和专制式养育对他们则完全不适用。实际上这些孩子非常聪明。对于这样的孩子,教育的关键是为他们提供适合多维思考的学习环境。
左脑和右脑
你在学生时期,是否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天资?你是否发现,无论怎么努力也学不好数学和语言?研究表明这些活动主要由左脑控制。许多人天生右脑更强,他们更具创造性思维,但是在被左脑思维控制的学校则难有表现。梵高是天才吗?那么,贝多芬和乔治娅·奥·吉弗呢?他们都是右脑超级发达的天才。你的孩子主要是左脑思维还是右脑思维呢?你自己呢?
父母有责任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创造条件让它灿烂绽放。下面这个例子,就说明允许孩子与众不同是多么重要。
一名社会工作人员访问一位瘦弱的老人。老人说自己的名字是雷。他在纽约街头濒临死亡时获救。他说自己已经40年没有见过家人了。他似乎有点儿妄想症,因为他说自己曾随一个知名芭蕾舞团在欧洲巡演。每当讲起那段时光,他的脸上总会浮现出光辉。这名社会工作者后来做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他说的话全部属实。
这名工作人员想知道雷的家庭是否仍不愿和他联系。雷告诉她,自己的父亲在一所教堂里做牧师,那里的人认为跳舞是一种罪恶。只要跳舞被抓住,雷就会被狠狠地教训一顿。十几岁时,他从家里跑出去学习舞蹈。再次见到他的父母和四个兄弟姐妹时,他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舞蹈家。但不幸的是,那次见面以悲剧收场,因为他的父母还是无法接受他走上“邪路”。
工作人员很容易找到了雷的兄弟姐妹们,时隔42年的团聚让他们都欣喜异常。
雷在运动方面拥有天赋。尽管幼时这种天赋并没有得到开发,但是他仍在生命中的一段时间因此获得成功,不过缺乏更多支持让他无法延续成功。雷原本可能创办一所杰出的舞蹈学校,培养千万年轻人学会通过运动表达自我。但是很可惜,他的天赋完全被扼杀了!
***
理解孩子的思维对父母提高养育效果非常重要。父母不应打压孩子的天性,而应倍加呵护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