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心术》分上、下二篇,上篇前经后解,尹知章《注》于经末句“静因之道也”下云:

此已下,上章之解也。然非管氏之辞。岂有故作难书,而复从而解之?前修之制,皆不然矣。凡此书之解,乃有数篇,《版法》《势》之属,皆简错不伦,处非其第。据此则刘向编授之日,由谓为管氏之辞,故使然也。今究寻文理,观其体势,一〔似〕《韩非》之论,而《韩》有《解老》之篇,疑《解老》之类也。[1]

郭沫若则云:“经乃先生学案,解则为讲习录。”并说:“尹谓解文非管氏之辞,然经文亦非管氏之辞。此乃宋钘师弟在稷下学宫之传授录,亦非韩非之论也。”[2]按,此篇区分经、解,当为稷下先生的著作及后学的传习录。关于此篇的学派归属详见下节析论。

篇名“心术”二字见于解文:“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乃释经“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之语。“心术”一词又见于《管子·七法》:“正天下有分: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不明于心术,而欲行令于人,犹倍招而必拘之。……布令必行,不知心术不可。”关于“心术”一词之源流,参考本书下编第七章第三节。

《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其本义为分析。与“经”相对的“解”体之特征为:依傍经文,随句说解,分析文义。从先秦文献的形式观察,《管子》有《形势解》《版法解》用以解说《形势》《版法》等篇,“解”的部分逐句解说正文,并在各章后援引正文。如《形势解》第一章“山者,物之高者也”云云乃解释《形势》首二句“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在解的章末便引《形势》二句作结。《韩非子·解老》借着训解字词意义来分析《老子》思想内涵,如其第一章“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云云便是对《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解说,章后亦引二句作结。马王堆帛书《五行》亦有经有解,经在前,解接抄于后,其形式近于上述《管子·形势解》《韩非子·解老》。唯一不同者,是帛本《五行解》[3]各章引文在解说文字之前,这点正与《管子·心术上》合。今依《心术上》原文区分经、解,并循上述解体之特征,复原此篇,并详加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