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世典籍(依四部分类法编排)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台北:长安出版社,1991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经韵楼藏版,1989年。
黄焯:《经典释文汇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王叔岷:《史记斠证》,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所,1983年。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台北:广文出版社,1985年。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罗泌:《路史》,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影印四部备要本,1983年。
黄以周辑解:《子思子》,台北:广文书局,1975年。
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王先谦:《荀子集解》,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光绪辛卯刊本,2000年。
梁启雄:《荀子简释》,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年。
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岛邦男:《老子校正》,东京:汲古书院,1973年。
孙以楷:《老子注释三种》,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夫之:《庄子解》,台北:里仁书局,1984年。
王先谦:《庄子集解》,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钱穆:《庄子纂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
王叔岷:《庄子校诠》,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4年。
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清代学术概论》附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马叙伦:《庄子天下篇述义》,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
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
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
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
单晏一:《庄子天下篇荟释》,台北:空庭书苑,2007年。
俞樾:《庄子人名考》,《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第36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
安井衡:《管子纂诂》,台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
张佩纶:《管子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张氏手稿本,1971年。
郭沫若:《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戴望:《管子校正》,台北:世界书局,1990年。
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
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张舜徽:《管子四篇疏证》,《周秦道论发微》,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慎到:《慎子》,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影印守山阁本,1981年。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梁启超:《〈韩非子·显学篇〉释义》,《清代学术概论》附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王启湘:《尹文子校诠》,《周秦名家三子校诠》,台北:世界书局,1978年。
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谭朴森(P.M.Thompson):《慎子佚文》,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年。
孙星衍:《尸子集本》,《百子全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扫业山房本,1998年。
朱海雷:《尸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台北:华正书局,1988年。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扬州:广陵书社影印楚南湘远堂刻本,2004年。
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引之:《经义述闻》,台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1987年。
俞樾:《诸子平议》,台北:世界书局,1991年。
二、出土文献(依出土或发表时间编排)
银雀山汉墓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所:《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
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刘信芳:《简帛五行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2000年。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2年。
黄人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研究》,台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
季旭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5年。
杨芬:《上博简〈彭祖〉、〈亘先〉、〈中弓〉集释》,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三、今人学术论著(依作者姓名音序编排)
白奚:《“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正解》,《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
白奚:《〈庄子·天下〉篇所述宋钘思想研究——兼论“宋尹学派”不能成立》,《诸子学刊》第1辑,2007年。
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陈丽桂:《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1年。
陈斯鹏:《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彭祖〉新释》,《华学》第七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伟:《〈慎子曰恭俭〉初读》,《新出楚简研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陈伟武:《读上博藏简第三册零札》,《华学》第七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戴君仁:《荀子与大学中庸》,《梅园论学集》,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70年。
邓国光:《先秦两汉诸子“理”义研究》,《诸子学刊》第1辑,2007年。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杜国庠:《荀子从宋尹黄老学派接受了什么》,《杜国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范丽梅:《郭店儒家佚籍研究——以心性问题为开展之主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傅斯年:《战国子家讲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葛瑞汉(AngusC.Graham):《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谷中信一:《〈老子〉与〈管子〉》,《管子学刊》1994年第2期。
顾颉刚:《宋钘书入小学家》,《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宋钘尹文遗著考》,《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胡家聪:《道家尹文与儒家荀况思想有若干相通之处——兼论稷下学术中心的思想交流》,《道家文化研究》第14辑,1998年。
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黄钊:《道家思想史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菅本大二:《荀子对法家思想的接纳:由“礼”的结构来考察》,《政治大学哲学学报》第11期,2003年。
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金受申:《稷下派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
李存山:《〈内业〉等四篇的精气思想探微》,《管子学刊》1989年第2期。
李存山:《〈内业〉等四篇的写作时间和作者》,《管子学刊》1987年创刊号。
李道湘:《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管子学刊》1994年第1期。
李零:《楚国源流、世系的文字学证明》,《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李零:《说“黄老”》,《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锐:《〈慎子曰恭俭〉学派属性初探》,《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锐:《论帛书〈二三子问〉中的“精白”》,《简帛释证与学术思想研究论集》,台北:台湾书房,2008年。
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学勤:《〈称〉篇与〈周祝〉》,《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1993年。
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古文献丛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李学勤:《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学勤:《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新出土文献与先秦思想重构》,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李学勤:《谈楚简〈慎子〉》,《中国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年。
李忠明:《汉代“小说家”考》,《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廖名春:《〈荀子〉各篇写作年代考》,《中国学术史新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林丽娥:《先秦齐学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
林志鹏:《〈大学〉“格物”读为“观物”说》,《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7辑,2010年。
林志鹏:《〈大学〉著作时代及学派归属再探》,《现代儒学》第1期,2016年。
林志鹏:《简帛〈老子〉“大器免成”“天象无型”解——兼说道家型、器之譬》,《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林志鹏:《简帛〈五行〉篇文本差异析论》,《中国文学研究》第15期,2001年。
林志鹏:《银雀山汉墓竹书〈定心固气〉探论》,《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九、十合辑,2012年。
刘建国:《〈尹文子〉伪书辨正》,《先秦伪书辨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刘节:《管子中所见之宋钘一派学说》,《刘节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刘荣贤:《庄子外杂篇研究》,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4年。
刘咸炘:《子疏定本》,《刘咸炘学术论集·子学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卢世华、楚永桥:《黄老之学与〈汉志〉小说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卷26第2期,1999年。
吕思勉:《非攻寝兵平议》,《吕思勉论学丛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罗根泽:《〈尹文子〉探源》,《古史辨》第六册,台北:蓝灯文化公司,1987年。
马非百:《〈管子·内业〉篇集注》,《管子学刊》1990年第1至3期连载。
马非百:《〈管子·内业〉篇之精神学说及其他》,《管子学刊》1988年第4期。
蒙文通:《先秦诸子与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潘建国:《〈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发微》,《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钱穆:《儒礼杂议之一——非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台北:兰台出版社,2000年。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
钱穆:《庄老通辨》,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裘锡圭:《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文史丛稿》,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裘锡圭:《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文史丛稿》,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饶龙隼:《诸子“小说”正义》,《新国学》第4卷,2002年。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史华兹(BenjaminI.Schwartz):《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孙开泰:《关于侯外庐先生论〈管子·白心〉等篇著者问题的一次谈话》,《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
唐兰:《黄帝四经初探》,《文物》1973年第10期。
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唐钺:《尹文和〈尹文子〉》,《古史辨》第六册,台北:蓝灯文化公司,1987年。
汪启明:《〈管子〉诸家韵读献疑》,《管子学刊》1994年第2期。
王葆玹:《老庄学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王葆玹:《南北道家贵阴贵阳说之歧异》,《道家文化研究》第15辑,1999年。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王范之:《吕氏春秋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王庆华:《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卷22第6期,2001年。
王叔岷:《读庄论丛》,《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1996年。
王叔岷:《吕氏春秋引用庄子举正》,《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1996年。
王叔岷:《论司马迁述慎到、申不害及韩非之学》,《慕庐杂著》,台北:华正书局,1988年。
王叔岷:《论战国法家三派兼论三派与儒家之关系》,《慕庐杂稿》,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王树民:《黄老学派的起源和形成》,《曙庵文史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王晓波:《道与法:法家思想和黄老哲学解析》,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7年。
魏启鹏:《楚简〈彭祖〉笺释》,《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博简卷)》,武汉大学,2006年。
武内义雄:《子思子考》,《先秦经籍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萧汉明:《〈管子〉的卫生之经与杨朱学派的养生论》,《诸子学刊》第1辑,2007年。
小野泽精一等:《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
徐少华:《楚简与帛书〈五行〉篇章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徐少华:《郭店一号楚墓年代析论》,《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
徐少华:《论祝融八姓的流变及其分布》,《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三)》,《江汉考古》增刊,1998年。
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严善照:《古代房中术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固有“精神”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
杨华:《传统学术中的学派》,《光明日报》2007年9月13日,第9版。
杨宽:《战 国 史》(1997年 增 订 版),台 北:台 湾 商 务 印 书 馆,1997年。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
杨宽:《诸子正名论》,《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杨儒宾:《先秦道家“道”的观念的发展》,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7年。
叶山(RobinYates):《对汉代马王堆黄老帛书性质的几点看法》,《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
叶志衡:《战国学术文化编年》,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俞志慧:《〈孟子〉旧注商兑九则》,《儒林》第3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袁行霈:《〈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文史》第7辑,1979年。
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固也:《管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张亨:《荀子的礼法思想试论》,《思文之际论集——儒道思想的现代诠释》,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张连伟:《论〈管子〉四篇的学派归属》,《管子学刊》2003年第1期。
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
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
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张扬明:《老子考证》,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5年。
张增田:《“道”何以“生法”——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命题的追问》,《管子学刊》2004年第2期。
赵炳清:《上博简三〈彭祖〉补释》,简帛研究网,2005年1月26日。
赵蔚芝:《司马迁介绍稷下先生为什么不提宋钘尹文》,《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
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周凤五:《郭店〈性自命出〉“怒欲盈而毋暴”说》,《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周凤五:《郭店竹简文字补释》,《古墓新知——纪念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论文专辑》,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
周凤五:《上海博物馆楚竹书〈彭祖〉重探》,《南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五生日纪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周光华:《“钘”字辨考及宋钘其人》,《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
朱伯崑:《〈管子〉四篇考》,《朱伯崑论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年。
朱伯崑:《再论〈管子〉四篇》,《朱伯崑论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