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领域对物的研究

一、哲学领域对物的研究

2000年以来,围绕着马克思、卢卡奇、海德格尔、鲍德里亚等人和他们的“物”“物化”“物象化”等理论,中国出现了一些相关的博士及博士后论文,其中有:2014年复旦大学单传友的《卢卡奇物化批判的重新审视》,2015年中山大学高海青的《从物化批判到技术批判》,2014年中山大学石若凡的《从“物”到“符号”——卡希尔符号形式哲学的逻辑脉络及其艺术观念》,2016年山东大学杨琴冬子的《卢卡奇反物化美学思想研究》,2018年山东大学孙萌萌的《马克思物化批评思想研究》。由于这些论文与我们要讨论的艺术与物的关系联系不大,所以在此不展开进行评述。

除了上述博士论文外,还有众多与“物”“物化”“物象化”等理论相关的期刊论文,其中有几篇论文对于“物”等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

周嘉昕在《“物象化”“物化”还是“对象化”——从思想史和马克思文本出发的理论选择》中,对马克思著作中的“物”做了较为深入的文本考察,他试图通过对“对象化”的追踪来解决“物化”与“物象化”的争论。

孙乐强在他的《物象化、物化与拜物教》中,对卢卡奇、广松涉、霍内特、平子友长等人围绕马克思后期著作中两个重要概念物象化与物化展开的讨论做了总结,并基于主体与客体维度区分了“事物”和“物”的差别。

程祥钰在《功能、需求与使用价值——鲍德里亚对物的意识形态研究》中指出,所谓物-客体体系研究,就是通过考察客体物来反观主体人本身,这种将物等同于客体的认知基本与上文中孙乐强观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