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除了霍普与怀斯,20世纪的美国还有许多画家,特别是20年代兴起的“美国场景画派”与“城市画派”的代表人物们,他们都采用写实的手法,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着对物的刻画,尽管他们对待物的态度有着许多不同。
这其中,与霍普类似的对物与现代文明采取冷眼旁观的有格兰特·伍德,他的作品《美国哥特式》(见彩色插页图23)与霍普的《夜鹰》一样,成为美国现代绘画中写实风格的代表;而查尔斯·席勒热衷于描绘机器代替人后缺乏人性的自然,如《美国风景》(见彩色插页图24);乔治·奥基芙、托马斯·本顿、威廉·罗宾逊·李和诺曼·洛克威尔等人则对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他们对工业文明与城市化进行了歌颂,描绘着摩天大楼与绚烂灯光组成的现代大都市景象。
也有站在他们对立面反对现代城市与技术物的画家,查尔斯·伯克菲尔德就是其中代表,20世纪20年代,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维多利亚时期房屋的辛辣讽刺漫画,被认为是揭露了世纪之交城市生活的核心问题,他还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困境进行了描绘,表现出城市的冷漠与不堪。
综合来看,霍普、席勒、怀斯等人的作品,都具有冷漠的疏离感,他们将现代美国的生存现实映射到技术、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他们的作品中,物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人在技术空间中成了一个消失的个体。霍普和席勒面对的是现代工业的非人化效应与城市的异化,而怀斯面对的是一个被遗弃和忽视的美国农村。
此外,格兰特·伍德、乔治·奥基芙、查尔斯·伯克菲尔德等人也在创作中展现出对物的不同角度的探索,但是这些探索的价值,往往随着当时评论界对具象绘画的不屑与漠视,湮灭在艺术史诸如“美国场景画派”“美国城市画派”“美国乡土写实主义”等简单标签化的划分中。
在这些美国现代画家的绘画中,人与物泾渭分明,物恪守着自己的本分,延续着扬·凡·艾克、汉斯·荷尔拜因、委拉斯贵支、马奈等先辈大师们赋予的传统使命,通过象征、隐喻来传递作为主体的艺术家的声音,通过充当形式、技巧的手段连接绘画与观者,始终以从属的姿态扮演着绘画中的客体角色。
[1]D.莫里斯:《裸猿》,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2]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3]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4]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艺术作为游戏、象征和节庆》,郑湧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5]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艺术作为游戏、象征和节庆》,郑湧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6]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艺术作为游戏、象征和节庆》,郑湧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页。
[7]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杨思梁、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页。
[8]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艺术作为游戏、象征和节庆》,郑湧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9]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艺术作为游戏、象征和节庆》,郑湧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3页。
[10]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艺术作为游戏、象征和节庆》,郑湧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8页。
[11]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页。
[12]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13]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326页。
[14]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88页。
[15]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89页。
[16]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页。
[17]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4页。
[18]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5页。
[19]Ruth S.Magurn,The Letters of P.P.Rubens,Boston:MFA Publications,pp.408-409.
[20]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9页。
[21]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6页。
[22]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6页。
[23]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8页。
[24]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6页。
[25]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6页。
[26]雅克·朗西埃:《图像的命运》,张新木、陆洵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页。
[27]雅克·朗西埃:《图像的命运》,张新木、陆洵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页。
[28]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29]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30]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31]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5页。
[32]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
[33]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页。
[34]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3页。
[35]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页。
[36]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页。
[37]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页。
[38]Nancy K.Anderson and Charles Brock,Andrew Wyeth:Looking out,looking in,Washington: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4,p.55.
[39]Nancy K.Anderson and Charles Brock,Andrew Wyeth:Looking out,looking in,Washington: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4,p.55.
[40]Nancy K.Anderson and Charles Brock,Andrew Wyeth:Looking out,looking in,Washington: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4,p.55.
[41]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ofArt,2015,p.54.
[42]Carol Troyen,Judith Barter,Elliot Davis,Edward Hopper,Boston:MFA Publications,2008,p.209.
[43]Carol Troyen,Judith Barter,Elliot Davis,Edward Hopper,Boston:MFA Publications,2008,p.209.
[44]Carol Troyen,Judith Barter,Elliot Davis,Edward Hopper,Boston:MFA Publications,2008,p.209.
[45]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5,p.56.
[46]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5,p.54.
[47]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5,p.54.
[48]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5,p.54.
[49]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5,p.54.
[50]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 Gallery of Art,2015,p.54.
[51]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5,p.54.
[52]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5,p.29.
[53]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5,p.99.
[54]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5,p.99.
[55]Richard Meryman,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5,p.99.
[56]Nancy K.Anderson and Charles Brock,Andrew Wyeth:Looking out,looking in,Washington: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4,p.29.
[57]Nancy K.Anderson and Charles Brock,Andrew Wyeth:Looking out,looking in,Washington: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4,p.29.
[58]Nancy K.Anderson and Charles Brock,Andrew Wyeth:Looking out,looking in,Washington: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4,p.30.
[59]Nancy K.Anderson and Charles Brock,Andrew Wyeth:Looking out,looking in,Washington: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4,p.30.
[60]Nancy K.Anderson and Charles Brock,Andrew Wyeth:Looking out,looking in,Washington: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4,p.30.
[61]何政广:《怀斯——美国写实派大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62]Andrew Wyeth,Andrew Wyeth:Autobiography,New York:Bulfinch Press,2005,p.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