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Baudrillard,Jean,Iain Hamilton Grant,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3.
Baudrillard,Jean,Mark Poster,Jacques Mourrain,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
Baudrillard,Jean,The Mirror of Production,St.Louis:Telos Press,1975.
Brutvan,Cheryl,Antonio Lopez Garcia,Boston:MFA Publications,2008.
Carman,Taylor,Merleau-Ponty,London:Taylor&Francis,2005.
Cooke,P,“Symbolism,Decadence and Gustave Moreau”,Burlington Magazine,Vol.151,No.1274,Sep.2009,pp.312-318.
De Duve,Thierry,Brian Holmes,Clement Greenberg Between the Lines:Including a Debate with Clement Greenber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Duchamp,Marcel,Calvin Tomkins,Marcel Duchamp:The Afternoon Interviews,New York:Badlands Unlimited,2013.
Fliedl,Gottfried,Klimt,Koln:TASCHEN,2006.
Fried,Micheal,Absorption and Theatrical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Fried,Micheal,Why Photography Matters as Art as Never Befor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
Fry,Roger,“Line Asa Means of Expression in Modern Art”,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Vol.34,No.191,Feb.1919,pp.62-69.
Fry,Roger,“Review:In Praise of Cezanne”,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Vol.52,No.299,Feb.1928,pp.98-99.
Fry,Roger,Vision and Design,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98.
Furnham A.,J.Walker,“Personality and Judgements of Abstract,Pop Art,and Representational Paintings”,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Vol.15,No.1,Jan2001,pp.57-72.
Gage,John,Color and Meaning:Art,Science,and Symbolis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Gayford,Martin,Man with a Blue Scarf/On Sitting for a Portrait by Lucian Freud,New York:Thames & Hudson Inc.,2010.
Grant,Simon,In My View/Personal Reflections on Art by Today's Leading Artists,London:Thames & Hudson Ltd,2012.
Green,C.,Cubism and Its Enemies:Modern Movements and Reaction in French Art,1916-1928,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Greenberg,Clement,“Modern and Postmodern”,Quadrant,No.6,February1980,pp.24-28.
Greenberg,Clement,“Necessity of Formalism”,New Literary History,No.3,March1971,pp.171-175.
Greenberg,Clement,Art and Culture:Critical Essays Clement Greenberg,Boston:Beacon Press,1984.
Greenberg,Clement,Clement Greenberg,Late Writings,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7.
Griffin,Randall,Georgia O'Keeffe,Lo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2014.
Gronert,Stefan,Gerhard Richter,New York:Hatje Cantz,2006.
Koestenbaum,Wayne,Andy Warhol,New York:Open Road Media,2015.
Koob,Pamela N.,“States of Being:Edward Hopper and Symbolist Aesthetics”,American Art,Vol.41,No.18,Sep.2004,pp.52-77.
Lamnourne,Lionel,Victorean Painting,Lo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1999.
Langenberg,Ruth,Angels from Dante Rossetti to Paul Klee,Munich:Prestel Verlag,2012.
Mackowiak,P.A,“Andrew Wyeth,Christna Olson,and the Art of Medicine”,The Pharos of Alpha Omega Alpha-Honor Medical,Vol.78,No.3,June2015,p.14.
Merleau-Ponty,Maurice,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Taylor&Francis,2013.
Meryman,Rchard,Andrew Wyeth:A Spoken Self-Portrait,Washington DC:National Gallery of Art,2013.
Nocblin,L.,“Edward Hopper and the Imagery of Alienation”,Art Journal,Vol.41,No.2,Feb1981,pp.136-141.
Panofsky Erwin,“Galileo as a Critic of the Arts:Aesthetic Attitude and Scientific Thought”,Isis,Feb1956,Vol.47,No.1,pp.3-9.
Panofsky,Erwin,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Pascuzzi,R.M,J.O.Brooks,“Neurology in the art museum:Andrew Wyeth's Christina's World”,Seminars in Neurology,Vol.20,No.2,Feb2000,pp.255-259.
Rosenberg,Harold,“Discovering the Present:Three Decades in Art”,Culture,& Politics”,Leonardo,Vol.9,No.2,1976,p.176.
Rosenberg,Harold,Art on the Edge:Creators and Situa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Rosenberg,Harold,The Tradition Of The New,New York:Da Capo Press,2008.
Roy,Claude,Balthus,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6.
Simms,M.T.,P Cézanne,Cézanne's Watercolors:between Drawing and Painting,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
Skorupa,Tas,Gustave Courbet,New York: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y Hatje Cantz,2008.
Slater,T.,“Fear of the City 1882-1967:Edward Hopper and the Discourse of Anti-Urbanism”,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Vol.3,No.2,June2002,pp.135-154.
Thomson,Duncan,Arikha,Lo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1994.
Warhol,Andy,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From A to B &Back Again),London:Penguin Group,1975.
Wollheim,Richard,Art and its Objects:With Six Supplementary Essay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Wollheim,Richard,Painting as an Art,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Wyeth,Andrew,T.Hoving,K.S.Gilbert,J.K.Holt,“Two Worlds of Andrew Wyeth:Kuerners and Olsons”,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Vol.34,No.2,Sep.1994,p.140.
Zurbrugg,Nicholas,Jean Baudrillard—Art and Artefact,Washington DC:Sage Publications,2007.
艾米莉亚·琼斯:《自我与图像》,刘凡、谷光曙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陈嘉映:《维特根斯坦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陈佑松:《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以物性为中心的范式转型》,《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5期,第26—34页。
范景中:《贡布里希对黑格尔主义批判的意义》,《新美术》1987年第1期,第19-27页。
梵高:《亲爱的提奥》,平野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版。
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范景中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海德格尔,M.、孙周兴译:《艺术的起源与思想的规定》,《世界哲学》2006年第1期,第4-11页。
何桂彦:《为现代绘画“立法”——浅析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理论》,《美术研究》2009年第4期,第108-113页。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加里·古廷:《福柯》,王育平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简·罗伯森:《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匡骁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蒋烨:《跟不上“潮流”的安德鲁·怀斯》,《文艺研究》2010年第5期,第167-168页。
孔明安:《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第68-74页。
理查德·J·莱恩:《导读鲍德里亚》,柏愔、董晓蕾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沈语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陆庆龙:《“心物之间”的风景绘画美学诠释——从安德鲁·怀斯开始》,《艺术百家》2015年第4期,第198-202页。
罗杰·福莱:《福莱艺术批评文选》,沈语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马丁·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马丁·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张晓剑、沈语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迈克尔·莱杰:《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毛秋月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潘耀昌:《沃尔夫林与新康德主义》,沃尔夫林与新康德主义,《新美术》1994年第4期,第59-64页。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林志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塞尚:《塞尚艺术书简》,潘襎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
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沈语冰:《格林伯格的双重遗产》,《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第89-95页。
孙宁:《怀斯的诗性》,《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第139-140页。
孙周兴、高士明:《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孙周兴:《贾科梅蒂的真实》,《意象》2013年第1期,第12-16页。
孙周兴:《艺术的方向与姿态》,《新美术》2014年第3期,第15-17页。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陈永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万书元:《时尚与建筑——兼论鲍德里亚的时尚理论》,《艺术百家》2012年第6期,第103-108页。
万书元:《新媒体艺术论》,《艺术百家》2009年第25期,第148-153页。
万书元:《艺术的命运——论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第101-109页。
万书元:《艺术研究四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第1期,第132-135页。
万书元:《走向虚拟——当代西方艺术的一种新维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3期,第28-32页。
万书元:《作为审美形态的隐喻与象征》,《艺术百家》2008年第24期,第34-40页。
万小平:《抽象与情感:康定斯基的艺术》,《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第151-157页。
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刘悦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徐岱:《崇高之后——论传媒时代的艺术生产》,《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第2-10页。
徐琴:《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第43-50页。
杨戈斌:《“抽象表现主义”与美国艺术的崛起》,《文艺研究》2011年第7期,第155-156页。
仰海峰:《“物”的分析:从马克思、海德格尔到鲍德里亚》,《东岳论丛》2004年第2期,第20-26页。
尤昭良:《塞尚与柏格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敢:《神话的制造者——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与文化冷战》,《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第87-95页。
张坚:《风格:从历时到共时——20世纪中晚期关于风格问题的讨论》,《文艺研究》2014年第5期,第124-134页。
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张一兵:《对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解读》,《哲学研究》2006年11期,第33-41页。
庄锡华:《审美关系中的客体:论艺术对象》,《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6期,第4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