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起初我的选题完全围绕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展开,但是我的导师万书元教授认为做怀斯的研究局限较大,建议我将视野放得更广一些。在多次沟通与前期准备后,我将选题聚焦到了绘画中的物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并非一个纯粹的美术史研究,而是要借助物这样一个载体,运用哲学及美学理论来研究20世纪美国绘画的发展,这对哲学基础薄弱的我来讲无疑困难重重。

历时三年多,论文终于在2020年完成并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整个过程回想起来感触良多,而一切都离不开身边师友的帮助。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万书元教授,能够完成此书,离不开他的言传身教,也离不开他的督促与鼓励。从选题的确立、提纲的梳理,到论文撰写的规范、论文写作的技巧、论文资料的查找等各个方面,导师都提供了最耐心、最细致的指导。每当我有困惑与问题时,他都能迅速帮我理清思路、把握方向、解决问题。学生愚钝,并未在学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今后必将严格要求自己,谨记老师“对学术要有起码的敬畏与尊重”的告诫,以老师为楷模进行治学、从教。

其次要感谢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他在我论文撰写的各个阶段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我对论文提纲反复修改、踌躇不前时,他对于从事学术研究最基本方法的建议使我获益良多;在论文写作中期,他在理论武装、写作方向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而在论文收尾阶段,他提供的格雷汉姆·哈曼《艺术与物》英文版等资料对我意义重大。

然后要感谢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他为我们开设的“艺术现象学”“技术哲学导论”课程为我的博士论文提供了大量理论基础。他在开题报告会上的建议与肯定也是坚定我做完整篇论文的动力之一。

此外要感谢孙周兴教授、刘日明教授、张永胜教授、邓安庆教授、莫伟明教授评阅我的论文,并来参加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他们在评阅与答辩中给我提出的批评与建议对我修改论文并最终形成本书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要感谢我在同济大学求学时期的班主任沈卫青老师,我的师兄桂劲松博士、韩玮博士,我的同学董少校博士、我的朋友孙浩宁博士,他们在我完成本书的过程中给予了我重要的帮助与支持。

本书的顺利出版还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他们高效、严谨的工作让我印象深刻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毫无保留地全力支持我,同时还要忍受我的坏脾气,你们始终是我坚强的后盾与温暖的港湾。

本书虽然付梓,但是因为自己学术基础薄弱,加上勤奋与专注度不够,我深知书中仍存在许多疏漏与不足,所以恳请各方赐教指正。

王赟平 于嘉兴

2021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