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小结

美国20世纪最后二十多年的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以杰夫·昆斯、村上隆等人为代表的后波普艺术家继续依靠与消费更紧密的结合继承着沃霍尔等人留下的遗产,而电影、录像、音频、装置、表演、文本、电脑多媒体艺术等新兴的艺术形式也围绕着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性和精神性等主题在消费、流行与全球化的环境中进行新的实践。

物在艺术作品中的身份问题和艺术品作为一个物在消费社会中的效用问题引发了当代艺术的危机,特别是对于传统绘画而言,面临终结的威胁。面对物与当代艺术的困境,学者们对当代艺术的责任与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鲍德里亚、朗西埃等人重视象征的作用,希望借此消解消费社会中的符号,这在贾斯培·琼斯这样放弃波普重回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家身上得到了回应;而利奥塔则希望用艺术来呈现不可见之物,去质疑、揭露和调和传统社会的危机,用崇高来对抗商业化,这种思想在埃里克·费舍尔和安塞姆·基弗等新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1]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匡骁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3]尚·布希亚(即让·鲍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4]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页。

[5]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页。

[6]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6页。

[7]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6页。

[8]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6页。

[9]冯大庆:《当代艺术的“指物性”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8年,第67页。

[10]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页。

[11]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4页。

[12]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页。

[13]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8页。

[14]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8页。

[15]雅克·朗西埃:《图像的命运》,张新木、陆洵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0页。

[16]雅克·朗西埃:《图像的命运》,张新木、陆洵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0页。

[17]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漫谈时间》,夏小燕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48页。

[18]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漫谈时间》,夏小燕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50页。

[19]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漫谈时间》,夏小燕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50页。

[20]居伊·德波:《日常生活艺术变更的一种视角》,载《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21]居伊·德波:《日常生活艺术变更的一种视角》,载《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22]T.J.Clark,“In Defense of Abstract Expressionism”,The MIT Press,October,Vol.69,1994,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