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性的概念
出于内外双重因素,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们逐渐摒弃了画面中物的形象转而进入抽象,但这种变化让他们面临了一个共同的新问题——在物缺席后,如何运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他们所追求的诸如崇高、原始等理念。这时,他们共同选择了物性作为表达的途径与重点。
物性(objecthood)一词由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率先提出,迈克尔·弗雷德在《艺术与物性》中对其做出了描述:物性是现代主义绘画极力避免、通过强调形状(必须是所绘的形状)的媒介来击溃或悬搁的东西。[63]
这种说法阐明了物性与现代绘画的关系,但是并未清晰指明物性的范畴与属性,显然,弗雷德认为物性的认知对于艺术家与观者来说不言自明。综合格林伯格、弗雷德关于物性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物性其实就是作品表层基础的物理属性,涵盖了材料、质地、色泽、纹理等。一直以来,物性以媒介的形式出现在绘画中,所以张晓剑与沈语冰等人认为艺术其实就是对媒介张力的处理。[64]
格林伯格为现代绘画归纳出了非再现性和平面性两大独有的特征,这为抽象表现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尽管这种理论并不完全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群体认可,但格林伯格理论隐含的逻辑论证还是为抽象这种形式带来了合法性。而其中的平面性的追寻自然就聚焦到物性问题上,这也是极简主义者将格林伯格的这套内在与艺术的形式主义理论封为信条的原因。
陈佑松指出:“现代主义绘画一方面无限接近于物性,另一方面又坚守对物性的最后抵制。”[65]这种说法显然更多是针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而言的,抽象表现主义放弃了再现的物的形象,转而通过彰显物性来进行思想的表达,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待物性的态度又是克制、内敛的,“坚守对物性的最后抵抗”指的应该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们极力避免极致的物性对绘画的主宰从而让绘画沦为一种实在物的危险。
陈佑松进而将物性作为区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艺术的特征,他认为后现代艺术强调作品基底的物理属性,物性是作品表现的重点。他在分析了迈克尔·弗雷德与格林伯格的现代性审视基础上,认为“正是通过对物的分离与反抗,(现代艺术)艺术审美获得了其内在的规定性。”[66]
这种评价不无道理,特别是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此后,物性问题成为研究现代绘画与后现代绘画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