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思路

“在每个角落,物,除了作为一种器具而存在之外,它还总是道出价值实现的社会过程,并将其展现出来。”[23]

本研究试图要做的,是探究什么是物,并分析绘画中出现的技术物在20世纪美国不同阶段的艺术中发生了哪些改变,以及这种改变何以能够发生、进而反射出人与物关系的何种变化。笔者将运用图像学分析、形式主义分析等手段,对绘画中的物进行艺术学和社会学的考察。

本书各章的内容概要和大致思路如下:

第一章关注20世纪初美国绘画中物的传统延续,首先追溯了绘画诞生以来传统绘画艺术中人与物分离、物从属于人的这种使用方法,然后分析安德鲁·怀斯、爱德华·霍普、格兰特·伍德等20世纪初美国艺术家如何延续这种传统技巧创作出一个思考着的物的世界,从而阐述物恪守着自己的本分,通过象征这种途径来传递作为主体的艺术家的声音,通过充当形式、技巧的手段连接绘画与观者,始终以从属的姿态扮演着绘画中的客体角色。

第二章关注绘画中的物如何反客为主开始崛起,首先通过对玛格利特的个案研究,阐述在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短暂繁荣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战争阴影的双重夹击下,伴随着观看方式的变化,绘画艺术中的宏大叙事日渐衰落,传统的模仿与再现失去了市场,物在绘画中的象征性功能受到了质疑。然后通过分析杜尚《泉》这样的现成品艺术,阐述物如何一步步被推向了艺术的前台,并开始挑战艺术传统中神或人的主体地位,尽管这种趋势被1937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及其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中断。

第三章讨论物性的转向。首先通过对以杰克逊·波洛克、莫里斯·路易斯、巴内特·纽曼、马克·罗斯科等人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研究,考察作为绘画对象再现的物如何全面消解、隐退,并被画家对材料、色彩、肌理、基底等物性的关注所取而代之。进而对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批评、迈克尔·弗雷德抵抗物性等理论进行分析,论证抽象表现主义是一种逃离物本身转而追求绘画物性的尝试,其极端化的结局必然是绘画的纯粹性边界无限地朝向绘画媒介的物性后退,直到一幅画成为一个任意的物品。

第四章关注绘画中的物如何在经历抽象表现主义这种物性化转向后卷土重来的反击。首先分析安迪·沃霍尔、利希滕斯坦对消费主义和物的称颂以及贾斯培·琼斯、罗伯特·劳森伯格对物的抨击这两类与物相关的艺术行为,论证随着美国消费社会的繁荣,物牢牢地占据了绘画、雕塑、建筑等众多艺术领域的中心位置,通过波普艺术物开始了对艺术的统治。然后讨论沃霍尔等人的作品中猫王、玛丽莲·梦露等人的物化现象,论证在消费社会、流行文化的背景下物在绘画中由象征走向了符号,完成了艺术与消费的共谋。

第五章讨论的是波普艺术之后物导致的绘画危机,以及哲学界、艺术界应对这种危机、寻找绘画发展新方向的理论及实践。通过分析不断涌现的行为、观念、装置、影像等新艺术形式,结合“架上绘画是否已死”“艺术是否已终结”等美学思想,阐述鲍德里亚回归象征和利奥塔重现崇高的期望,说明新表现主义等绘画实践尝试摒弃消费社会借助物的力量对绘画进行的控制,超越物体系,围绕身体、死亡、身份、种族、政治等元素,走出一条新的绘画艺术道路。

这样,整本书通过分析物在美国绘画史几个阶段中的变化,将物放置到消费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关照与探究,完成了绘画中的物从象征走向符号最终又试图重回象征与崇高的功能历程。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2]王庆节:《道之为物:海德格尔的“四方域”物论与老子的自然物论》,《中国学术》2003年第3期,第39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4]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0页。

[5]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6]平子友长:《“物象化”与“物化”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第56页。

[7]尚·布希亚(让·鲍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8]海德格尔:《存在的天命》,孙周兴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88页。

[9]海德格尔:《存在的天命》,孙周兴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88页。

[10]即上文提到的“物自体”。

[11]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5页。

[12]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1页。

[13]史蒂夫·Z.莱文:《拉康眼中的艺术》,郑立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5页。

[14]Roberto Esposito,Persons and Things,Cambridge,Polity Press,2015,p.61.

[15]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译序第14页。

[16]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译序第2页。

[17]佩佩·卡梅尔主编:《杰克逊·波洛克:采访、文章和评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99年版,第16页。原刊载于杂志《艺术和建筑》1994年,第61期。

[18]立体主义创始人乔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

[19]Gordon Theisen,Staying up Much to Late:Edward Hopper's Nighthawks and the Dark Side of the American Psyche,Thomas Dunne Books,2006,p.23.

[20]孙斌:《艺术:物之守护——对这个时代中物的思考》《复旦学报》2006年第5期,第120—126页。

[21]许力炜:《塞尚、德朗与贾科梅蒂的物化观》,《艺术百家》2013年第7期,第217—220页。

[22]陈佑松:《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以物性为中心的范式转型》,《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5期,第33页。

[23]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