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杨恒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君炎兄又有新书要出版了!作为西洋艺术史的专家,君炎兄这次出版的这本书却是专门谈论中国三大石窟中的艺术的,颇有比较艺术史之感。依据他扎实的西洋艺术史功底和他多年绘画实践积累的艺术鉴赏眼光,加上他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对几个石窟的认真考察和同时留下的笔记与现场速写、油画、水彩画等,以及当年聆听名家讲座记下的宝贵笔记,他完成了这部图文并茂的专著,融艺术鉴赏、艺术理论、历史故事、文化思想于一体,与一般探讨三大石窟艺术成就的著述多有不同之处。尤为不同的是,君炎在参观国外一些著名博物馆时,始终不忘探究中国三大石窟艺术藏品流落到世界各地以后的去向问题,他对这些艺术品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描述,在他的书中突出了国内三大石窟保存下来的艺术品及其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大量艺术品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艺术整体性,这是为完整把握中国三大石窟艺术成就,为恢复其艺术原貌作出的一份积极贡献。
君炎这部著作的主体部分是关于三大石窟的三篇,一篇探讨一个石窟,尤以首篇最为突出,详细讨论了敦煌石窟的艺术宝藏,并作出了十分专业的点评。
正好在我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我在上海的一位老同学带着女儿来看我。她在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策划组织过到敦煌的高端文化考察。她一谈起敦煌,就激动起来,滔滔不绝,赞叹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她不是仅仅出于职业的原因才对敦煌怀有深情,而是发自肺腑的佩服、震惊。她从小接受西方文化较多一点,也亲身体验过西方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对于佛教的文化和艺术,她一开始并没有特别的兴趣。但是一接触到敦煌的艺术,她立刻就被佛教的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段和艺术境界震撼到了,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她对敦煌壁画上留下的独特色彩也赞赏有加。一个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小女孩,甚至宁愿在大西北的荒漠中长期待下去,就为了追求与探索荒漠中的这块瑰宝。我在这个小女孩身上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对有深度文化含量的艺术的渴望,看到了敦煌文化超越时代的魅力。我想,当年君炎兄跟着汤池教授去敦煌考察的时候,一定也是被这样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所震撼,以至于40年过去了,当年他所看到的敦煌的一切,却依然历历在目。在国外的几十年时间也没有抹去他对敦煌的记忆,相反,今天借助于他当年的笔记和现场临摹,他对敦煌艺术的印象更清晰了,对其思想文化内涵的悟性也更深刻了,甚至有了著书的冲动。
中国的三大石窟以敦煌石窟价值最高,宝藏最丰富,艺术成就最不可估量。君炎兄此书正是将敦煌突出为重中之重,花了大量心血在收集资料、请教专家、编排内容上。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读懂三大石窟,尤其是敦煌石窟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君炎专门用了第一篇中的很大篇幅来谈三大石窟艺术的佛教背景和佛教内涵。正如西方文艺复兴的艺术脱离了基督教背景和基督教内涵,将无法成为西方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同样紧密地关联着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君炎在谈论佛教背景的时候,很注意深入浅出地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三大石窟艺术品所反映的佛传故事。君炎认为,要读懂三大石窟的佛教艺术,首先要了解三个最基本的佛教常识:1.佛教的诞生和形成,即“佛传故事”;2.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3.中国佛教的特点。这是打开三大石窟艺术宝藏的钥匙。有了这三把钥匙,就能更深入理解三大石窟艺术的内容和魅力了。君炎在第一篇中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三把钥匙交到读者的手上。
君炎接着便从336年莫高窟开窟谈起,其历经早期(南北朝时期)、盛期(隋唐时期)、晚期(五代、宋代、西夏、元代时期)几个发展阶段,突出介绍了各个时期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君炎根据艺术品外观特色下的佛教文化内容,分析了以三大石窟艺术为代表的我国佛教艺术的来龙去脉,脉络十分清晰。例如,他在分析彩塑造型艺术的时候,指出了早期石窟中大型弥勒彩塑身上的标准古希腊艺术特征,还指出了洞窟中佛像身上的服装所反映的印度犍陀罗佛像艺术传统。而到了唐代,中原艺术风格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如君炎兄在“盛期”一节所指出的那样:“彩塑的数量大增,塑造手法细腻,彩绘技术熟练,色彩丰富,特别是数量可观的菩萨像,无论在造型、姿态、表情还是衣饰上都刻画精致,注重内在精神面貌的表现,微妙至极,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彩绘塑像方面难以逾越的高峰。”
敦煌佛教艺术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其大型壁画。君炎花了不少笔墨在分析描述壁画的内容和成就上。尤其如敦煌西方净土变壁画,让人们看到了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和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基督变容图》那样的风格,但是场面更加宏大,气势更加恢宏,涵盖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成画时间要比那批文艺复兴的优秀代表作品早好几百年。君炎对莫高窟中相当重要的经变图“维摩诘经变”的艺术价值十分看重。这是根据《维摩诘经》的内容画下来的一组壁画,以《问疾品》为主体。敦煌第220窟和第103窟内两铺“维摩诘经变”图给君炎留下了深刻印象。图中维摩诘和文殊师利两位菩萨相对而坐,他们各自的神态、姿势、衣着,显示出各自的身份、意图、见解。他们身前身后侍立着的僧俗两界人物,一个个神态各异,表现出对两位主角间辩论的不同反应。从这种不同人物个性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当时佛教艺术所达到的水平。
在按朝代先后讨论敦煌艺术之后,君炎又给我们讲述了藏经洞的故事。20世纪藏经洞的发现本来是件了不起的大好事情,却也包含着令人痛心的故事。这里从发现了藏经洞及其中5万多卷经文与其他古文物,却不识其惊人价值的王道士说起,主要通过讲述三个分别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的考古淘宝者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从无知的王道士手中获取了价值连城的文物的故事,揭露了藏经洞最珍贵的一万多卷经文、绢画以及整个莫高窟一些十分珍贵的艺术品如何流落海外的事实。所幸这些文物大多还保存在海外的博物馆里,可以供人参观和研究,而王道士拿来在国内送人情和廉价出卖的文物,却早已不知去向。最为可惜的是,经华尔纳、白俄士兵和画家张大千之手,莫高窟的一部分珍贵文物遭到毁灭性破坏,再也不可能复原了。
君炎关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描述给我们展现了气势宏伟的佛龛和佛像。巨大的佛像是东方佛教的特色,西方宗教不允许崇拜偶像,所以基督教的上帝是没有像的,只有三位一体的耶稣基督有像,而且一般都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马可·波罗游记》称中国的佛教徒为“偶像崇拜者”,道出了西方宗教与东方宗教的区别,但是从石窟的巨大气势来看,它还是象征着与世俗世界截然不同的彼岸世界的绝对精神。而石窟中存在的许多小佛龛、小佛像,也象征着佛的彼岸世界的精神会以大大小小的佛像形式出现在世俗世界里。从莫高窟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佛像艺术成就,正是以这种精神气势达到了难以超越的艺术境界。另外,“龙门二十品”的魏碑书法,也是龙门石窟值得骄傲的石刻艺术。
君炎在描述三大石窟艺术的每一篇里,都分别有专门的一节来记录国外收藏该石窟精品的情况。关于敦煌石窟,君炎介绍了在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卢浮宫、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和柏林人类文化学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俄罗斯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博物馆的收藏品。关于云冈石窟,君炎介绍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的收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收藏了不少龙门石窟的艺术珍品。
总之,君炎此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三大石窟佛教艺术的故事,将十分裨益于深化、细化广大读者对三大石窟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