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艺术
早期彩塑以圆雕为主,崇拜弥勒菩萨,例如第275窟是最典型的早期风格。此窟建于420—430年间,是十六国晚期北凉时期,当时中原已是北魏,但敦煌还处于十六国北凉的势力范围之内。此窟西壁正中间是一尊大型弥勒菩萨(图2-2-5),扬掌交脚,稳坐双狮座上,面孔丰润和善,略带微笑,眉长眼鼓,高鼻梁,直通前额,这是标准古希腊艺术特征。早期洞窟里佛穿右袒式或通肩式红色大衣,肩宽胸平,衣纹密集,用方条泥纹塑造,加上阴刻条纹,这是印度犍陀罗佛像艺术传统,给人薄纱透体的感觉。画论称之“曹衣出水”,指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画家曹仲达的绘画风格,“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的“曹家样”。菩萨手面和脚底都塑造得很平,背后有三角形靠背装饰,这是波斯传来的形式,中原没有的。菩萨高髻宝冠,发披两肩,上身半裸,披天衣,腰束羊肠裙。体态健硕,神情端庄,造型朴素,塑造整体,色彩明亮,是明显犍陀罗艺术与中原艺术的融合效果,其中犍陀罗的因素较多一点。

图2-2-5 莫高窟第275窟交脚弥勒菩萨像
北凉

图2-2-6 莫高窟第248窟菩萨立像
北魏

图2-2-7 莫高窟第432窟“秀骨清像”菩萨立像
西魏
北魏太和改制以后,东方的影响加强了,南方士大夫欣赏的“秀骨清像”艺术形象传入敦煌(图2-2-6)。例如西魏时开凿的第432、285、288窟,窟内彩塑面目清瘦,眼小唇薄,脖项细长,体型单薄,腰细修长(图2-2-7)。有的塑像虽然已经残缺,但是这种超脱潇洒的气度依然清晰,这与两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风靡一时的“清静恬淡,飘然闲逸”的风气是一致的。北周时期第290窟的塑像很精彩(图2-2-8),特别是弟子像,如迦叶和阿难几尊彩塑值得注意。第248窟中心柱的背面有一尊苦修像(图2-2-9),是北魏末年雕塑的,保持原样,十分珍贵。

图2-2-8 莫高窟第290窟佛与弟子像
北周

图2-2-9 莫高窟第248窟中心柱西向龛内苦修像
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