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艺术

彩塑艺术

隋代塑像形体比北朝时期要高大,而且头部比例明显增大了。例如第427窟前室金刚力士塑像(图2-3-4),体格健壮,裸露上身,头戴宝冠,怒目相视,头部和全身的比例为 1∶5 左右。主室内佛和菩萨“秀骨清像”的形象也消失了,显得比较丰满圆润,特别是佛祖两侧的菩萨是可爱的大头娃娃形象(图2-3-5、图2-3-6)。又如开皇五年(585)开凿的第305窟和第244窟内的佛陀、弟子、菩萨彩塑均为头大体壮、腿短身长、面相略方而结实的典型隋代造型风格。

图2-3-4 莫高窟第427窟门右侧金刚力士立像

隋代

图2-3-5 莫高窟第244窟菩萨立像

隋代

图2-3-6 莫高窟第419窟菩萨立像(局部)

隋代

到唐代,中原风格一统天下,对敦煌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彩塑的数量大增,塑造手法细腻,彩绘技术熟练,色彩丰富,特别是数量可观的菩萨像,无论在造型、姿态、表情还是衣饰上都刻画精致,注重内在精神面貌的表现,微妙至极,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彩绘塑像方面难以逾越的高峰。

敦煌鸣沙山是砾石岩质地,不像云冈、龙门那样在岩石上雕刻,只能采用彩塑方法,用泥捏、塑、压、刻,形体塑完后,再加工细部,最后绘彩上色,点睛、画眉,绘制图案,唐代称之“塑容绘质”。唐代彩塑一般与真人一样大小,由于泥塑和岩雕不同,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可以更加深入表达,更细腻地刻画人物的表情,融宗教与世俗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