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1.概况

第一次进入莫高窟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是1979年春天,5月中旬,我跟随中央美院的汤池教授去敦煌实习考察。当时十年“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全国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气氛,大家心情格外开朗兴奋。我们从北京坐火车颠簸三四天到达敦煌。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清晨,戈壁滩上空气特别新鲜,当我们走进敦煌石窟大门的牌楼时,明亮的朝霞照耀着整个石窟山崖,反射出金光闪闪的光芒,周围那么安静,安静得发甜,仿佛脚步声都成了多余的杂音;又那么清晰,清晰得心里一片空白;又是那么纯净,犹如进入净土变的天国。这种美好的感觉伴随我几十年,永远忘不了!(图2-1-1—图2-1-3)

图2-1-1 莫高窟俯瞰

1979年的敦煌考察,我们得到敦煌研究院的特别优待和照顾,因为我们是“文革”后第一批去莫高窟实习的艺术史研究生,汤池教授和敦煌研究院的副院长樊锦诗先生又是北大考古系的老同学,都是宿白先生的弟子。我们到了莫高窟,樊先生就把所有洞窟的钥匙交给了汤先生,那一大串钥匙我记忆清晰,多宝贵啊!汤先生和樊先生就逐个洞窟给我们讲课,给我们讲解。到了下午和傍晚,为了温习白天先生们的讲课内容,我们就拿着石窟钥匙和大手电棒去洞里观赏壁画、临摹壁画,可惜当时都是穷学生,没有照相机,没有摄像机,只能用简陋的速写本做记录,只有我还带着油画箱,用油画临摹了一些壁画和彩塑。现在时隔40年再看看这些记录、写生和速写,感慨万千,显得十分珍贵。

图2-1-2 莫高窟大门牌楼

图2-1-3 莫高窟第96窟外景

那个年代去敦煌旅游访问的人很少,常书鸿院长告诉我们:1978年一年内有400多人参观了敦煌,那是前所未有的,他已经非常惊讶和高兴了。我想如今一年400万也远远不止吧。2017年国庆节长假,敦煌在3天内接待11万旅游者,去月牙泉参观者在沙漠中排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长队行走,连骆驼都累得趴在沙漠里不愿载游客,可见莫高窟的菩萨们接待任务之繁重!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周围建起配套的现代化饭店、旅馆、高速公路,往日敦煌的景色早已面目全非,有些精致的石窟也只能参观其原大的复制品了。就像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是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关闭保护起来了,我只能在马德里国家考古博物馆参观它那原大的复制洞窟,去观赏原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敦煌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早在汉武帝时就在河西走廊地区建立四郡,首先是设立酒泉、武威,后来又建了张掖和敦煌,这是汉朝为了打通去西域的道路而建的。河西走廊南边是祁连山,北部是贺兰山,这片两山之间夹着的狭长走廊区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有几处绿洲可屯田生产,当时汉朝已经派兵屯田,开发自然,保护边疆。敦煌在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建郡,统辖6县,它东有苏勒河,西有登沙河,这块面积不大的绿洲因水源丰富,开发后年年丰收。所以莫高窟里最早的北凉时期第275窟供奉的是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他代表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吃穿不愁。当地民众期望生活安稳丰足,从而祈求弥勒佛下凡,保佑敦煌。而敦煌莫高窟是336年开凿的,可见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最少也已经奋斗了400多年后才开始建立石窟的。

关于莫高窟336年开窟的时间是根据唐代咸通六年(865)《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上的碑文记录而定的。记载当年有一位高僧乐樽和尚,虔诚于佛教,精心修道,有一天他来到敦煌郊外鸣沙山山麓,突然见到峭壁山崖上金光四射,仿佛有千佛降临。然后乐樽和尚就说服当地一些权贵和财主,在这一片山崖上开凿石窟敬奉佛陀。后来从中原又来了一位禅宗法师法良,在乐樽和尚的洞窟旁边又开一窟,随之开佛窟的风潮掀起,建起无数石窟寺院。据唐代圣历元年(698)碑文记载,当时莫高窟就有佛窟1000多个,是名副其实的千佛洞。经过1500多年的地质变化,遭受地震以及人为毁坏,如今莫高窟还剩492个洞窟。

莫高窟地处敦煌市东南方向的戈壁滩上,鸣沙山东麓。以前我们从火车站坐公共汽车到莫高窟要近一个小时,现在有高速公路、机场就方便多了。莫高窟山崖面对东方,每天清晨当朝霞普照大地,阳光照在洞窟地面再反射到佛窟顶部布满各式纹样的藻井上,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妙不可言。所以每天一早去参观石窟群是最佳时刻。鸣沙山山崖后方是一望无边的沙漠,每当吹起西风或西北风,人们行走在洞窟走廊上必须戴帽,穿雨衣,因无数细黄沙从天而降,如同细雨,四处飞扬。新中国成立以前山崖底部洞窟因年久失修,无人照管,都被埋没在沙土中,如今都已被清理挖掘出来了。

鸣沙山山崖前面是一片白桦林,树林里建有寺庙(上寺、中寺、下寺)、敦煌艺术研究院和美术馆展厅等。1979年我随汤池先生去莫高窟就住在下寺,前身据说是当年王道士出卖藏经洞珍品,接受斯坦因和伯希和的银子而建的道观。院子中间有一口小井,井水只能用于洗刷,不能饮用,喝了井水会泻肚。当年每天的饮用水是用驴车从敦煌镇上拉来的,食品也非常简单和单调。可见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樊锦诗等学者在这样的条件下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三四十年,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确实值得我们尊敬。记得有一天我去敦煌镇上买饼干和日用品,回莫高窟时在汽车站等车,对面坐着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先生,文质彬彬的面孔,身穿陈旧的洗得发白的外套和裤子,两手捧着一只篮子,篮子里放着一些鸡蛋和蔬菜,他的气质和外貌与周围的老乡们显然不同,显得有文化有修养。后来汤池先生邀请数位敦煌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给我们讲课,我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段文杰先生。研究院展厅里很多临摹的石窟壁画,均为他的手笔,他满腹经纶,对敦煌石窟了如指掌,他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

目前保存的敦煌莫高窟中,最早十六国时期的洞窟有7个,北魏14个,西魏7个,北周15个,隋代94个,初唐47个,盛唐96个,中唐55个,晚唐71个,五代25个,宋代16个,西夏17个,元代9个,清代2个,时代不明和无法定期的洞窟若干,共计492个洞窟。如加上北区无壁画或雕塑的洞窟,共达700多个窟。

在莫高窟经历的1500多年历史中,中原地区改朝换代多次,天灾人祸,战乱不断;每逢内战,敦煌地区就割据自守。这些历史情况在敦煌的藏经洞文献中都可以查阅到,藏经洞实际上就是敦煌的档案库,可以了解到很多敦煌的地方志的记录。敦煌是河西走廊的封建势力最保守坚固的地区,历次农民起义都没有触及河西地区,那些无水、无人烟、无粮食的沙漠和戈壁滩成了保护这片地区的天然屏障,数百年来没有受到战争威胁。每逢中原发生战乱时,大批汉人流入河西走廊地区,最多时高达60万人,封建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

隋文帝时很重视佛教信仰,平均每年建窟两到三个,而像第427窟如此规模宏伟的大窟,一年内是无法完工的,需要几年时间的开凿和装修。

到了唐代,为抵御吐蕃的入侵和抢劫,敦煌被建成既是兵站又是粮库的重镇。武则天下令阻止人口内流,加强管理。此时佛教大盛,香火甚旺,大量凿石窟、修寺庙,又从内地派来很多能工巧匠和艺术家,因此开元、天宝年间莫高窟的艺术特别优秀。

安史之乱以后,河西兵马全部内调中原,吐蕃乘机占领敦煌地区,但是遭到封建地主势力的顽强反抗。吐蕃奴隶主无法把这片地区的人民掳为奴隶,最后与敦煌的领主达成协议,同意保持原地人口,承认地方领主的自主势力。这协议很重要,使敦煌地区的农业未遭到破坏,文化遗址也得以保存,同时为70年后张议潮收复统一河西走廊打下了基础。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壁画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初唐、盛唐时期都是大幅经变图如净土变、药师变等等,这时期则变成小幅画面,不如以往响亮和鲜艳,反映人民生活深受吐蕃的压迫。张议潮收复河西走廊地区,赶走吐蕃人后,壁画上的服饰也立即改变了,不再出现戴红头巾的吐蕃人形象,改成华丽的晚唐风格。壁画上还出现佛教反对外教、外道的场面,表现的情绪是兴高采烈的,反映出当地居民对回归大唐的高兴心情。

在五代时期,敦煌地区始终没有政权波动,维持稳定局面。到了西夏、元代时敦煌变为重要驿站。成吉思汗统一中国后,敦煌是元朝通往中亚、西亚的重要关口。在敦煌西部是元朝统治下的几个重要的汗国,敦煌成为一个繁荣的驿站和商业中心。

明代以后敦煌设立卫,这是一个自治能力很强的势力范围。每年的春天明代官员从嘉峪关出发,巡视一周,一年仅一次出巡,这里基本上是自治区。在明代有一段时间曾把敦煌的汉人迁移到张掖,把敦煌交给蒙古人管理,所以现在有很多敦煌的老居民都有蒙古人血统。但是敦煌的官僚地主家庭可追溯到汉代、南北朝。从石窟供养人资料来看,敦煌地区官僚世家势力雄厚,例如晚唐时期节度使张议潮,豪族李明振,西晋名儒索靖后代索勋,仓忝官翟玄、翟思远,以及五代时期的曹议金家族等等,当地的军事、物资管理等实权部门被几个家族包揽了,他们又世代通婚联姻,关系密切,而且莫高窟内有很多石窟都是家族窟。所以,敦煌地区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封建保守势力强大,也为莫高窟千年之间连绵不断的开凿提供了条件;二则河西走廊地区戈壁滩、大沙漠的干燥气候,有利于保存文物和遗址,使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保留至今。

敦煌莫高窟的建筑、彩塑、壁画艺术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艺术风格受印度、西域的影响较大,佛像造型比较简单,人体结构以扁平塑造手法为主,脸型、衣纹追随犍陀罗佛像传统。后期转化为“秀骨清像”的中原和南朝风格。壁画以西域的凹凸法为主。

盛期为隋唐时期。这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期,有很多精致、绚丽的大型洞窟。这时期的彩塑,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中原汉文化统一洞窟的装饰和壁画,中国绘画特点在石窟壁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巨幅药师经变、西方净土变、法华变等经变画把佛国世界描绘得金碧辉煌、莺歌燕舞,充满欢乐和享受。

晚期为五代宋西夏元时期。这一阶段敦煌艺术走向更为纤细、懦弱的方向,属于石窟艺术衰弱时期。宋元洞窟保存有很多白描壁画,特别是第3窟里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用多种描法勾勒,精彩至极。元代还出现了喇嘛教的内容。

所以,敦煌石窟每个时期的风格变化明显,艺术特征十分鲜明,掌握每个时代的基本风格和特点后我们就能一眼辨别出石窟的大致时代了。作为一个石窟访问者、艺术爱好者,不必了解过多的学术性知识,只要掌握一个总体概念,并大体上能辨认出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也就是本书的最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