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1.概况

龙门石窟是三大石窟中破坏最严重的,它地处华夏的心脏地区,离繁华的九朝古都洛阳仅10多公里。如今剩下的造像均为体积庞大,无法盗运的大佛像,上万座中小型佛龛中的雕像、佛头、菩萨头被偷盗和切割无数,我在参观考察时心里感到阵阵疼痛。所以现在给一般游览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除了奉先寺的雕像之外,所剩无几,这确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图4-1-1)

图4-1-1 龙门石窟奉先寺全景(20世纪上半叶拍摄)

672—675年开凿

1979年我第一次访问龙门石窟,后来又去龙门考察、调研了多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当时我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工作,与中央美院的王拢教授应邀去龙门石窟重新编号,准备出版大型画册,在龙门石窟工作了20多天。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生活富裕了,我带上专业照相机包括长短镜头、闪光灯、专业幻灯片胶卷,拍摄了上千张图片资料。现代科学的发展,摄影器材的精致,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灾难,让人变懒了,惰性大增,我在龙门石窟的速写、写生和记录远不如敦煌、云冈的丰富。

东汉两晋及北魏时都称龙门为“伊阙”,郦道元《水经注·洛水》一文中就提及:“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北流,故谓之伊阙矣。”

到隋代,隋炀帝视察洛阳,登邙山,观伊阙,被这里秀丽的景色迷住了,顺口说:“此非龙门耶……”当时东都洛阳的南城门正对伊阙,从此就承袭了皇帝的金口玉言,隋唐后就改称龙门了。

我在龙门考察期间还听到一个民间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牧童常在这山间放牛,放牛时常常听到山岭间传来声音:“开不开?”“开不开?”牧童深感惊异,回家询问母亲,母亲教牧童回答:“开!”第二天牧童在放牛时,山岭中又传来“开不开”,牧童就对着大山高喊:“开!”声音刚落,地崩山摇,发生强烈地震,连绵的山脉劈开一道裂口,伊河水滚滚而来,河水两岸的山崖上布满佛龛,形成如今的龙门阙口,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特地为中国最早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送来的礼物。这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美好的传说。

龙门石窟的开凿高潮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488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宫廷贵族和朝廷高官纷纷在龙门开窟凿龛,虔诚朝拜。第二个时期是盛唐阶段,特别是高宗、武则天执政时,营造奉先寺前后,这是龙门石窟最兴旺的时代。

在伊水河的西岸山崖上留下如同蜂窝一般的几千个洞窟、几万个佛龛,气势雄伟,镶嵌在青山绿水的山崖间。如果这些石窟保存完好,不遭破坏,不遭盗窃,那确实是一个人间奇迹,多么壮观的景色。大佛龛如山崖巨石,小佛龛如手掌大小,各种姿势、各种服饰的佛像、菩萨满山遍野。可以想象到古代龙门石窟香火兴旺,众多善男信女虔诚地朝拜于此,石窟间烟雾缭绕,远处传来阵阵诵经声……这样的景观绝不亚于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圣保罗大教堂,在佛教史上如此规模的石窟寺的开凿也是极为少见的。可惜千年来破坏太严重,今天很多洞窟佛龛里空无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