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艺术
丰富多彩的石窟壁画是莫高窟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隋唐以前的卷轴绘画很少传世,而莫高窟保存了大量1000多年前的原作,显得格外珍贵,对于研究中国早期绘画艺术有重要价值。
敦煌的早期洞窟壁画也有一个整体规划,大多数顶部画有装饰图案,例如藻井、平棋、橼间的纹样;四周墙壁的中心部位是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等,墙壁的上部是天宫伎乐、飞天,下部为供养人、力士;其余壁面画千佛,形成一个整体的、庄严的佛国世界。
这阶段的莫高窟壁画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很大,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特别是人物绘画技法普遍采用凹凸法来描绘立体感,用画圈的笔法画脸部、肌肉、手臂和腿脚,晕染时用丹红颜料勾勒轮廓,用白色涂鼻子高光和眼白。经过千余年的氧化,丹红色可能含铅粉就变成灰黑色,白色未变,显得格外耀眼,而石青、土红可能依旧,其他颜色已面目全非了。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壁画画面和当时刚刚完成时的艺术效果风马牛不相及也。从技法上讲,这时期的壁画还是比较粗糙,不成熟,用笔也比较生拙,显得简单、原始。
早期莫高窟壁画中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很多。特别是本生故事,在新疆石窟里很丰富,传到敦煌石窟还有20到30种,传到麦积山和云冈石窟就只剩几种故事了,到龙门石窟只留下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和须达那施舍两个本生故事。壁画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开始是简单的一个菱形或方形构图,只用两三个人表达整个故事情节;后在敦煌出现了连环画形式的构图,把整个故事连续性描绘在壁画中,使信仰者进洞窟膜拜时直觉地了解故事情节。

图2-2-10 莫高窟第275窟北壁《毗楞竭梨王本生》(局部)
北凉
第275窟中两幅本生故事画都用了典型的西域凹凸画法。一幅是《毗楞竭梨王本生》(图2-2-10),故事说毗楞竭梨王为了普度众生,听从一个叫劳度叉的婆罗门传法,在身上钉上一千个钉子,从而修成佛法。图中劳度叉正在向毗楞竭梨王胸口钉钉子,他的亲属在一旁哭泣,飞天在天上飘游。画面技法比较简单,用细线勾勒,线条自由生动,用丹红色晕染,土红色打底子,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另一幅是《尸毗王割肉救鸽》(图2-2-11),故事讲古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尸毗王,心地善良,爱护人民,笃信佛教。这小国生活安宁,大家都喜欢和尊敬这位国王。有一天,一只老鹰要捕捉一只鸽子,鸽子为了躲避老鹰追赶飞入宫中,躲在尸毗王身后。老鹰凶狠狠地对尸毗王说:鸽子是我的食物,我饥饿至极,请把鸽子给我。尸毗王说:我虔诚于佛教,要普度众生,绝不让残杀现象存在。老鹰抱怨说:如果你不让我吃鸽子,我会饿死,你忍心看我饿死吗?尸毗王就拿起刀子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喂老鹰,但老鹰要求吃到与鸽子同等重量的肉食。尸毗王让人搬来磅秤,把身上肉割下来放在秤上称重量,但是他几乎割下身上全部的鲜肉还不够,尸毗王干脆爬到磅秤上,把自己全部的身体献给老鹰食用。百姓看到尸毗王的壮举后痛哭流涕,大家舍不得失去这位善良的好国王。这时天神感动,地动山摇,显出原形,原来老鹰和鸽子都是天神派来试探尸毗王对佛陀的忠心,很快一切都恢复正常。此幅壁画和高昌地区土峪沟石窟壁画很相近,显然采用晕染法,三层染色,浅红色身体,深红色底子,最后再加上黑线勾勒,简单明了,主题突出。

图2-2-11 莫高窟第275窟北壁《尸毗王割肉救鸽》(局部)
北凉
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第428窟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和285窟《得眼林》也是典型连环画形式的故事画,在石窟壁画中长达几米,颇为壮观,也是敦煌艺术中的珍品。最长的佛传故事保存在敦煌石窟里,长达25米,在其他石窟中是少见的。
第257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中心柱式洞窟,面向东方的主龛内塑有说法像。窟内西壁上的《九色鹿本生》(图2-2-12)最生动,吸引朝拜者。图中描绘了8个情节,从左右两端开始,到中间结束。故事讲述在很早很早以前,景色秀丽的恒河边有一头身上有九种毛色的鹿王,它那美丽的毛色和挺拔的鹿角,以及善良忠诚的心灵,深受大家的喜爱。有一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听到有人落水,大喊“救命”,便奋不顾身跳下激流恶浪中,救起此人。这人叫调达,他对九色鹿感恩不尽,发誓要报答救命之恩;如果背信弃义,就会浑身烂疮,口发恶臭。当时印度国王有一爱妾,长得很漂亮,但是内心奸恶,听说恒河边有头美丽的九色鹿,就要求国王捕捉九色鹿,用它的皮毛做一件大衣。国王就此发布全国通告,如果有人知道九色鹿的行踪,将给予重赏。调达获悉后,因为贪图重赏,向国王告密。国王就带着弓箭手去恒河边狩猎,正当国王军队包围住九色鹿就要射箭时,九色鹿突然向国王讲话,讲了它救起调达的经过。国王很感动,赞扬九色鹿不顾安危、奋力救人的精神,并放走了它。这时站在国王边上的调达满身长疮,嘴吐恶臭,人人厌恶。残忍心毒的王妃也在宫中活活气死了。

图2-2-12 莫高窟第257窟主室西壁《九色鹿本生》
北魏


图2-2-13 莫高窟第257窟主室南壁《沙弥受戒自杀》
北魏
第257窟南壁上有一幅和尚教科书式的因缘故事画《沙弥受戒自杀》(图2-2-13),这个故事是教育出家僧侣要严守佛教戒律,静心修行,不受世俗诱惑。内容讲古印度有一位高僧,深悉佛法,德行高超,持戒甚严。他收留了一个诚实憨厚、聪敏智慧的小沙弥。在老和尚的教诲下,小沙弥进步很大,不久就能理解佛经,决心摈弃一切七情六欲,静心修行。有一天老和尚派沙弥去城里一位富有的施主家取布施食品。沙弥到了施主家时,正遇施主外出,只有他美貌的女儿在家。少女看好这位面目端正、举止得体的小和尚,情窦初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沙弥还俗娶亲,成家立业,愿与沙弥厮守终身。小沙弥面对如花似玉的少女,毫不动心,禅心坚定,严守戒律,不受诱惑。在姑娘的一再劝说下,他告诉姑娘要进小屋里忏悔、祈祷,再来答应姑娘的要求。他进了小屋,祈祷完毕后自杀。此事惊动国王,国王为小沙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此教育全国人民。画面背景中的宫殿是汉式宫殿建筑,姑娘身穿的是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尚穿的是印度的服饰,这幅本生故事画显然综合了亚洲多民族的服饰和风格。

第428窟是北周时期最大的洞窟,窟内东墙上有一幅著名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画(图2-2-14)。故事讲古印度有一位叫大牟的国王,他有三个儿子,小儿子叫摩诃萨埵。有一天三位太子出游,在山谷里发现七只刚刚出生的小老虎,母虎因饥饿和生产时流血过多,精疲力竭,奄奄一息。三位王子对这八只老虎的处境非常同情,但是也无法拯救它们,三位王子闷闷不乐地返回京城。小太子萨埵极为伤感,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决心要挽救这八只老虎的生命。他趁两位哥哥不注意时返回山谷,用树枝刺破血管,纵身跳入山谷,用自己的鲜血喂养濒死的老虎,拯救了它们的生命。萨埵的行为感动了天神,顿时大地巨震,风吼浪涌,无数奇香异花撒落在山谷中。国王获悉小儿子舍身饲虎,悲痛万分,特别为萨埵王子建立舍利塔,埋葬遗骨,虔心供养。萨埵太子大慈大悲,功德圆满,升天为佛。

图2-2-14 莫高窟第428窟主室东壁南侧《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局部)
北周

图2-2-15 莫高窟第285窟主室南壁飞天和动物
西魏

图2-2-16 莫高窟第285窟主室东披伏羲和女娲
西魏

图2-2-18 莫高窟第285窟主室西披雷公和南披雨师
西魏

图2-2-17 莫高窟第285窟主室东披飞廉和北披霹电
西魏
第285窟是西魏文帝大统四年(538)前后建成的,是一个重要的洞窟。1908年拍摄的照片显示,石窟中间方台上原有一尊双身像(欢喜佛),如今已被盗走。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典型的北魏风格,健壮、生拙,动作较大(图2-2-15);四大天王强劲有力,“莼菜条”铁笔勾勒。此窟最引人注目的是五彩缤纷的窟顶四披和《得眼林》因缘故事画。那窟顶装饰画把中原的伏羲女娲(图2-2-16)等神话故事和印度佛教传说相结合,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神像,例如凤鸟、飞廉(非马非鹿的神兽)、霹电、雷公、雨师(图2-2-17、图2-2-18),还有开明神兽(多人首的怪兽)、乌获等等。各路神仙在空中飞扬、翻滚,让人目不暇接。南壁上为一铺《得眼林》故事画(图2-2-19),故事讲印度古代有五百强盗,他们到处抢劫,杀人放火,此事惊动了国王,国王就派遣训练有素的将士前来镇压。在装备精良的政府军攻击下,五百强盗很快就溃败了,最后全被俘虏,挖去双眼,抛弃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中。顿时痛哭哀叫声响彻山谷,十分悲惨。释迦牟尼听到后大发慈悲,这时一阵清风吹来香药,五百人的双眼即刻复明。释迦牟尼便给五百强盗说法,劝导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百强盗拜佛祖为师,加入佛教,在山中修行。很多年后,他们修成正果,成为罗汉。这就是我们在寺庙里常见的“五百罗汉”的来历。

图2-2-19 莫高窟第285窟主室南壁《得眼林》(局部 )
西魏
在敦煌石窟里涉及佛陀本生、因缘故事达50多个,壁画120多幅,但是因年代长久而自然褪色、残毁以及人为破坏,现在保存较好、形象清晰的仅20多铺。内容多为佛祖生前无数世的舍身求法、牺牲救人、慷慨施舍以及成佛后化度有缘之人等,故事性强,吸引读者,实际上均为古印度的先贤故事、民间传说、逸闻寓言,宣传慈善互爱的道德规范。这时期的石窟主要是坐禅洞窟,让僧侣静心观画修身,躲避现实中的战乱和痛苦,从思想上得以解脱。到隋唐时期,全国统一,国家繁荣,生活安宁,民众就对这种苦修、禁欲、忍辱、施舍的故事不感兴趣了,这类本生故事在洞窟壁画中就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