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洞窟的雕刻艺术
昙曜五窟闻名于世,载入史册,但是在云冈石窟中艺术感染力最强、最震撼人心的并不是昙曜五窟,而是位于云冈石窟中心部位的几个双窟,属于云冈石窟第二期工程。当人们进入这几个双窟,顿时惊呆了,满窟佛龛,满眼雕像和绚丽图案,铺天盖地向人们头上压过来。在莫高窟是满眼的五彩缤纷的壁画,而在云冈是满窟“3D”的雕像,圆雕、浮雕无处不在,小到手掌大,大到十多米,门框上、明窗上、窟顶上雕满佛像,没有多少空隙,给人的审美感觉像是没有喘气的余地。这让我想起站在意大利米兰哥特式大教堂前面,整个教堂的立面是由大理石的各种雕像、各式纹样组成,在视觉效果上给人压迫感。进入云冈第5窟、第6窟也有同样的感觉,目不暇接,不知往何处看,从地面到窟顶,从立柱到塔柱,从拱门到四墙,雕满佛像、飞天、佛龛和纹样,真是人间奇迹,令人感叹不已。

图3-3-1 云冈石窟第5窟外景(20世纪初拍摄)

图3-3-2 云冈石窟第6窟外景(20世纪初拍摄)

图3-3-3 云冈石窟第5窟西壁立佛背光
北魏
第5窟和第6窟为一对双窟(图3-3-1、图3-3-2),窟前有五间四层古建筑,为清代顺治八年(1651)重建。第5窟是椭圆形草庐形制,分前后室,穹隆顶。后室北壁上有三世佛,中央是高17米的释迦牟尼坐像,东西壁各有一立佛,立佛的背光浮雕雕刻精彩,有莲花、千佛、火焰纹,层层叠叠(图3-3-3),四周壁面上布满千佛佛龛。拱门的两侧雕有菩提树和“树下思维”浮雕,明窗框上雕满千佛,明窗两侧墙壁上有两座特殊的高浮雕,为一头大白象背负着五层佛塔(图3-3-4)。此窟属于云冈第二期工程,因雕凿时间不同,缺乏统一布局。洞窟后有引领信徒绕圈祈祷做佛事的隧道,也未按时完成。

图3-3-4 云冈石窟第5窟白象背负五层佛塔
北魏
第6窟是云冈石窟中最精美的石窟,也称为塔庙窟。窟内雕像和纹样精致细腻,中心塔柱保存完好,有四五层楼高,是目前国内保存最高大的中心塔柱(图3-3-5)。窟内四周布满佛龛和雕像,佛像和菩萨的服饰是典型的褒衣博带汉化样式。中心塔柱分上下两层,镂空雕刻,上层四面各有一个立佛,四角立柱是大象承负九级佛塔圆雕,显得特别富丽堂皇。下层是坐佛,佛龛龛楣雕有两层不同装饰,外层是图案丰富的帷幔,内层是千佛,繁缛细琐,豪华贵重。窟顶为格状图案,格子内雕有孔雀、狮子、老虎、长尾鸟等等,还有多头多臂的天神。后墙上的三世佛已风化破残了。在明窗右侧雕有“白马吻脚”佛传故事:一匹白马前腿下跪亲吻佛祖脚,依依不舍告别,带着释迦牟尼的宝冠和衣饰回宫,交与他父母留作纪念,雕刻细微。由于明窗很高,不易观望到,必须用长焦距镜头才能拍摄到。这双窟内有很多佛传故事,要仔细观察分析。
如此精美的洞窟,可以想象出当年刚刚开凿完工,点满蜡烛和香,随着僧侣的诵经之声和柔和的佛教音乐步入窟内,眼前是眼花缭乱的佛龛,空中飘绕着烟雾和清香,跪在庄重慈祥的佛祖前,胸中的虔诚之心油然而生。

图3-3-5 云冈石窟第6窟雕凿精细的中心塔柱(上层和下层)
北魏

图3-3-6 云冈石窟第7窟主室南壁“云冈六美人”供养天人浮雕
北魏

第7窟与第8窟一组双窟,形制相同,四周岩壁上全是千佛佛龛。第7窟的明窗下面有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禅雕像,门框上有飞天浮雕,门楣是团化状忍冬纹样。主室南壁上有著名的“云冈六美人”供养天人浮雕(图3-3-6),窟顶为平棋六格莲花图案和飞天藻井,北壁上层是三世佛和狮子座,下层是双佛(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外室墙壁上雕满佛传故事。此窟与第6窟是相连的,窟外还保存着两层木结构窟檐。
第8窟基本上与第7窟相似,只是北壁的下层是释迦牟尼单佛雕像,东壁上有降魔变浮雕。石窟拱门两侧各一多臂多首的护法神,东侧是摩醯首罗天(大自在天)雕像(图3-3-7),西侧是鸠摩罗天(大梵天化身)雕像(图3-3-8)。

图3-3-7 云冈石窟第8窟拱门东侧摩醯首罗天雕像
北魏
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骑牛,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尊神湿婆天;鸠摩罗天传说是摩醯首罗天的儿子,五头六臂,颜如少年,坐在口含宝珠的神鸟身上。这两块浮雕造型奇特,保存较完好,很珍贵,在中国石窟艺术中也是少见的题材。

图3-3-8 云冈石窟第8窟拱门西侧鸠摩罗天雕像
北魏

图3-3-9 云冈石窟五华洞外景(20世纪初拍摄)
人们习惯于把第9窟至第13窟统称为“五华洞”(图3-3-9)。第9窟和第10窟也为双窟,从平面图上看是方型窟,分前后室。窟前有四根八角形的立柱,后室门上开有明窗,前室东西两侧墙壁上雕满佛像、飞天和各式图案(图3-3-10),后室有释迦牟尼立像。第10窟与第9窟相近,窟门门楣上有精美的浮雕,连续忍冬纹样,结构严密,变化多端。

图3-3-10 云冈石窟第9窟内景
北魏

图3-3-11 云冈石窟第11窟中心塔柱
北魏
第11窟内雕有一座形制特殊的中心塔柱(图3-3-11),四面各雕一尊立佛,上层是交脚弥勒佛坐像,两边各站立一位菩萨,安置在梯形佛龛内。第12窟已被风化、盗窃,只剩前室门口四个大立柱,布满千佛佛龛,窟顶上是方格莲花和飞天,四周是佛龛(图3-3-12),满目雕刻,令人惊叹。

图3-3-12 云冈石窟第12窟前室廊柱和窟顶浮雕装饰
北魏
第13窟的主像是交脚弥勒像,高13米。在门楣上层南壁有七尊立佛(图3-3-13),雕凿精致。东壁下面有一排供养天人浮雕(图3-3-14),形象生动,它们是云冈石窟中的精品。

图3-3-13 云冈石窟第13窟南壁上层七尊立佛(上)
北魏

图3-3-14 云冈石窟第13窟东壁下层供养天人浮雕(下)
北魏
第14窟破坏严重,仅西壁上还留下部分佛龛和佛像,门口四根大立柱倒塌三根,只保存一根。第15窟内四壁雕满千佛(图3-3-15),西壁中部的佛龛上雕有水藻、游鱼、水鸟等浮雕装饰,造型优美,雕刻水平极高,极具欣赏价值。附窟内三尊菩萨像在1934年被切割后运往美国,现收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3-3-15 云冈石窟第15窟壁面千佛
北魏
云冈石窟东侧还有4个窟:第1窟至第4窟(图3-3-16—图3-3-18),风化严重,保存不佳,估计被盗窃的佛像和佛龛无数,如今只留下一些残缺不全的中心塔柱。第1窟和第2窟也为双窟,第1窟位于云冈的最东端,方形窟,中央雕凿一座两层方形中心塔,后壁上主像是未来佛弥勒像,四壁基本全部风化、剥落了,窟门两侧雕有维摩诘和文珠像,东壁下部是佛传故事浮雕,保护还比较完整。第2窟中间是三层中心塔,窟内还保存着两座五层佛塔浮雕(图3-3-19),是研究北魏时期古建筑的重要资料。第3窟是云冈石窟中面积最大的一窟,据说昙曜法师就在此窟内译经。原来窟前有完整古建筑,1979年我们去考察时可以看到洞窟外壁断崖上凿有12个长方形石孔,这是安置建筑栋梁用的,可见当时建有雄伟的古建筑。此窟北魏时开凿,但是并没有完成,仅仅是半成品。石窟分前后两室,后室的北壁上雕有三尊佛像,中间倚坐的佛像(图3-3-20)高达10米,两旁菩萨像也高达6.2米,从佛像雕刻风格来看,可能是初唐的作品。前室窟门上凿有弥勒龛,左右各雕有一对三层方塔。

图3-3-16 云冈石窟第1窟中心塔柱
北魏

图3-3-17 云冈石窟第2窟中心塔柱
北魏

图3-3-18 云冈石窟第4窟中心塔柱
北魏

图3-3-19 云冈石窟第2窟五层佛塔浮雕
北魏

图3-3-20 云冈石窟第3窟主佛像
北魏至初唐
云冈石窟的这几个双窟,艺术感染力强,让人震撼,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使我联想起西方艺术中的巴洛克风格。巴洛克一词在葡萄牙语里指外形不规则的珍珠,意大利语里是指形状奇特的、没有逻辑性的怪东西,而在艺术中是指一种古怪的、变化无常的、充满华丽装饰的、装潢效果达到几乎疯狂的程度。最典型的实例是西班牙古城托莱多的天主教堂内的一座巴洛克圣母祭坛。整个祭坛布满雕像、花卉、飘带,在天窗光线照耀下,诡谲多变,令人目眩。在云冈的双窟内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窟内雕满佛像、菩萨、飞天、佛塔、花草、动物、图案等等,装饰的密度达到不可思议的效果,其艺术感染力不亚于西方巴洛克艺术。例如佛像的背光由莲花、千佛、火焰纹等图案层层叠叠而成;中心塔柱四角是白象背负着九层高塔,每层塔壁上是数个佛龛,佛龛内坐着结跏趺坐的佛像。四周帷幔、流苏、房檐、斗拱和各种动物,堆积在墙面上。如此诡秘奇异、繁复多变的装饰图案,要由无数天才的工匠夜以继日工作多少年啊!在东方专制制度统治下艺术工匠的命运十分悲惨,就像奴隶一样工作、生活,他们往往留不下姓名,留不下任何痕迹,只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为帝王贵族服务。在云冈石窟雕刻艺术中可以发现很多富有才智的艺术工匠,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让后人来纪念他们。